漢昌鎮是湖南省平江縣縣治所在地,古稱鶴齡,位于湖南省東北部,平江縣西南部,處汨水中游。漢昌鎮東南臨三陽鄉,東北接童市鎮,北臨梅仙鎮,西臨甕江鎮。漢昌鎮城區部分分為新城區(原天岳經濟開發區)、老城區兩部分。境內有平江縣烈士陵園平江縣人民公園、平江起義舊址天岳書院,大仙山城市森林公園、天岳廣場、嚴家灘廣場、汨羅江風光帶等。平江一中、平江二中、啟明中學、新城學校、城北學校、思源實驗學校及漢昌學校均在鎮內……。 |
南橋鄉、黃金洞鄉、長壽鎮成建制合并設立長壽鎮長壽鎮域位平江縣域東南,當汨水上游,緊鄰1853線省道,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嘉義鎮。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后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撤區并鄉后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并建長壽鎮。共有51個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6.3萬人,集雨面積220平方公里,……。 |
南江鎮位于平江縣北境,當湘、鄂、贛三省交界處,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公里,距岳陽市區98公里,距通城縣城37公里。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建國后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由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并而成今鎮,集雨面積196平方公里,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國內生產……。 |
伍市鎮域位于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清代為富華鄉16都,民國初隸永綏區,后隸4區綏安鄉。建國初期合并為平綏鄉,隸14區,60年代末改為栗山區,下設栗山、三和、時豐、向家四個鄉鎮,1995年撤區并鄉,劃出原向家鎮單獨建鎮,其他3個鄉合并建伍市鎮,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 伍市鎮域有汨水流過,又當平江、長沙、汨羅三市縣交界處,有“一江三路”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平伍公路橫亙東西,京珠高……。 |
安定鎮地處平江南部,東北接三市鎮,西南近瀏陽市社港鎮,東南鄰思村鄉,西北接三陽鄉。民國時期為5區安定鄉;建國后為思安鄉,隸2區,1956年為安定辦事處所屬之安定鄉、安定鎮,1958年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安定區安定公社。相傳明洪武初有安定郡陳氏族眾遷此,建有一座石橋,名安定橋。1984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撤區并鄉時由大橋、長田、安定三鄉(鎮)合并而成。全鎮集雨面積165平方……。 |
梅仙鎮位于縣境東北部,地處幕阜山南麓,距平江縣城15公里,東鄰鐘洞,南抵城關鎮,西接余坪,北連南江,106國道貫穿南北,昌江河由東北斜插西南。境內有山名梧桐山。“其木多梧桐”,故名。平江八景之一的風景勝地“梧桐夜雨”即此。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時,南昌尉梅福棄官隱居于此,鑿九井,引清泉,煉丹成仙;一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念其忠誠,敕封為“梅仙”。后人遂以其隱居之地為梅仙。梅仙鎮域清代為南江鄉11都,民國……。 |
詠生鄉、加義鎮成建制合并設立加義鎮2005年是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實施民本岳陽在加義九項工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銜接“十一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指導思想: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南,以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以中央省市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動力,立足“科學治鎮、開放興鎮、企業強鎮、農業促鎮、平安穩鎮”,努力實現2005年為“項目實施年”……。 |
平江縣轄鎮。1956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建鄉,1995年改鎮。位于縣境南部,鐘洞水西岸,距縣城14.5公里。面積138.2平方公里,人口5萬,鎮政府駐三眼橋。公路直通縣城。轄三市、白雨、黃金、寶豐嶺、堯塘、永太、西南、永安、宦田、淡江、聯華、磧江、太源、三新、大洞口、肥田、渡頭、橫槎、下沙、沙段、中沙、郊東、郊南、下坪、低坪、天湖、東月、高和、托田、爽口、寨上、郊源、官田、東岸、……。 |
甕江鎮位于平江縣境西南。全鎮集雨面積2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517畝,其中水田25097畝,旱地16420畝,山林總面積263970畝。轄47個村、一個居委會,有村民小組555個,總人口13846戶、51233人。鎮域東連城關、三陽,南靠長沙縣的金井、雙江鄉,西與浯口、向家相接,北鄰余坪、梅仙。全鎮地貌為四面偏高、中間偏低的山區丘陵地帶,有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區。“甕江”一詞來歷,相傳該地兩……。 |
天岳街道位于湖南省岳陽平江縣城區,位于平江縣中部,處汨羅江中游,西臨漢昌街道,濁水在此匯入仙江河并注入汨水,辦事處駐潤民社區。天岳街道全境脫胎于平江縣三陽鄉,因轄區緊鄰天岳書院而得名。天岳街道下轄6個社區、12個建制村(含濁水集鎮),境內居民約10萬人,轄區面積82.36平方千米,下轄平江天岳經濟開發新區(簡稱天岳新區)。……。 |
浯口鎮位于平江縣西部,距縣城41公里。東接甕江鎮,南與長沙縣交界,北界汨羅市,西靠伍市鎮。鎮域清代隸富華鄉15都,民國初隸協和區,后隸4區南陽鄉。建國后,初隸6區,后隸甕江辦事處,1958年隸甕江人民公社,后改社為鄉,1984年置浯口鎮。1995年由原談岑區的西江鄉、甕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聯建浯口鎮。現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99個村民組,集雨面積198平方公里,總耕地27093畝,山林……。 |
平江縣轄鎮。1952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北部,天井山西側,距縣城9公里,面積183.1平方公里,人口3.3萬,鎮政府駐虹橋。公路接106國道和平(江)修(水)公路。轄一、二2個居委會和向陽、平安、枧源、枧黃、柘屋、東安、仁義、金雞、京馬、張公、洞口、大林、桃源、陡嶺、文昌、水口、民建、大興、高源、大山、正東、桃霞、青石、西橋、鳳麓、毛源、九眼、龍黃、天岳關、柘坪、瑤……。 |
平江縣轄鄉。1995年由談胥鄉和張市鄉合并為余坪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8.4公里,面積117.5平方公里,人口3.7萬,鄉府駐余坪。有公路通縣城和岳陽。轄談胥、稻竹、謝坪、萬洞、柘江、丁協、談坪、新莊、深坑、盤山、桃坪、余坪、易屋、姚坳、豐益、上新、忘私、梅山、范顧、黃管、橋頭、菖蒲、七里、宋段、泉源、市里、張市、景福2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稻谷、薯類,兼產木材、楠竹、藥材、茶油、生豬、茶葉。……。 |
龍門鎮位于平江縣城東部,羅水上游,距縣城76公里,是湘贛邊界重鎮和平江的東大門。東鄰江西修水縣余塅鄉和大橋鎮,東南靠南橋鄉,南鄰長壽鎮,西接木金鄉,北連大坪鄉。鎮域有山名龍門山,亦稱土龍山,舊志稱此山“峰勢夭矯如龍”,故稱龍門山。清咸豐時設有龍門關。龍門鎮域民國時為2區龍門鄉。建國后置龍門鄉。1995年撤區并鄉建鎮,由原來的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并為龍門鎮。龍門鎮人杰地靈,風景秀美,素有“將軍……。 |
平江縣轄鄉。1956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21.4公里。面積117.5平方公里,人口2.9萬,鄉政府駐戴家磅。有公路接106國道。轄戴市、中武、忠龍、文家、三義、公平、西源、人他山、小段、顏江、鄒家、車田、志坪、石龜、黃安、秦坊、八里、龍板、聚龍、寒石、仁里、志義、新興、甘家、九千、羅揚、四美、鹿石、江家、九如3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兼產茶油、藥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