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處原夏陽村而得名夏陽街道,夏陽村位于原環城鎮東部,以河名得名,于1994年撤銷建制。原名環城鄉、環城鎮,以轄區環繞青浦縣城而得名。 |
因地處原盈中鄉和青浦老城區(青浦鎮),各取一字命名為盈浦。 |
“香花橋”為境內集鎮名稱,原鄉鎮政府駐地。香花橋集鎮相傳古時普光寺西南管浦江上有方形單孔紫石橋一座,建造精致工整,名“香花橋”,以橋名鎮。 |
“朱家角”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朱家角集鎮歷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已形成村落,名朱家村,宋之時形成集市。明萬歷年始,因水運便利,商業日盛,逐形成集鎮,定名珠街閣,又名珠溪、珠里,俗稱角里。明清時期,農家以織棉布(標布)為主要家庭副業,所產棉布,運銷京城、洛陽等地,號稱“衣被天下”。古鎮“長街三里,店鋪千家”,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故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
“練塘”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練塘集鎮相傳三國時吳國張帆練水軍于此,故名張練塘;又傳,五代閩國高州刺史章仔鈞與妻練氏居此,從而改稱章練塘,簡稱練塘。 |
“金澤”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金澤集鎮古稱“白苧里”,號稱金鄉,地處湖蕩澤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據《江南通志》記載有“穡人獲澤如金”之說,故名金澤。興于北宋,盛于元,與吳淞江畔的青龍鎮(即舊青浦,古代有小杭州之稱),東西遙相爭勝。 |
“趙巷”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趙巷集鎮原為小村落,有小巷趙姓始居,故名趙巷。清末形成集鎮,解放后逐漸興盛。 |
“徐涇”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徐涇集鎮地處徐涇港(徐涇江)兩岸而得名。原名槐樹里,因徐涇港岸有大槐樹得名。清初,因居民大多從事織布業,曾稱布行里。明代形成集鎮,解放后不斷發展。 |
原名華潮人民公社,以古時吳淞江畔華潮廟而得名,1980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因與上海縣“華漕人民公社”方言同音,遂易名為華新人民公社,后改華新鄉、華新鎮。 |
“重固”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重固集鎮相傳為南宋韓世忠埋葬陣亡將士之處,故原名“鬼加重”“鬼加固”,后人去鬼旁,更名重固,明代稱鎮,清初興盛,屬青浦縣六大鎮之一。 |
“白鶴”為境內集鎮名稱,鎮政府駐地。白鶴集鎮又名白鶴江,相傳此地吳淞江畔一片蘆蕩,蕩上白鶴成群,遂以“白鶴”名鎮;又傳說古代白鶴南翔棲息于此而得名,并有“北有嘉定南翔、南有青浦白鶴”的地名典故;一說,因昔日鎮濱白鶴江,故名。明初稱市,后漸成集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