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集村位于聞集鎮西5公里處,占地3700多畝,人口3665人,10個自然莊,村轄內有聞滑路、蘇滑路、阜胡路三路交叉處,是滑集村集貿交易市場,集貿市場內餐飲、農貿、食品日雜批發等是附近3萬多人買賣交易的場所。 在聞集鎮黨委、政府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我村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工業等。王橋自然莊大棚蔬菜種植面積200多畝,涵蓋青椒、茄子、黃瓜、豆角、白菜等十多種蔬菜品種,不僅滿足了本地需求而且遠銷到山東、河南等省份。王橋、滑集街養雞戶十多家,有5萬多只肉雞,5000多只蛋雞,養豬戶6家近千頭菜豬,不僅滿足了本地需求而且銷售到淮南、淮北、蚌埠等地,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為農民創下豐厚的收入,并且還帶動了本村的經濟發展。 我村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同時積極發展農副產品的開發,我村有窯廠兩座年創利200多萬元,木材加工廠不僅解決了近百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年創利潤近百萬元,在我村形成了工業帶動農業發展,農業反哺工業的良好局面,在我村不僅重視農業的發展而且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突出位置。在潁泉區委、區政府和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配備了遠程教育系統、農民網吧,并開通了各自然莊的廣播,方便了群眾了解上級政策法規,學習農業技術知識,掌握法律法制常識,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并促進了我村的經濟發展等各項事業。 在聞集鎮黨委、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滑集村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資源優勢走科學發展之路,正在以穩健、快迅的腳步向新形勢下的新農村邁進。 |
聞集鎮齊菜園村地處聞集鎮西南部,蘇屯集與滑集集市之間,蘇滑路、棋子溝穿境而過,人杰地靈,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由齊菜園園村委會、后張湖村委會撤并而成。全村現有15個自然村,36個自然組,1273戶,人口4440人,耕地4465畝。支部成員5人, 村委會2人,黨員59人,培養積極分子5人,培養發展能手6人,無職黨員定崗16人。
齊菜園村黨支部認真學習實踐“-”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真正做到黨員干部受教育,農民得實惠,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堅決執行黨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新型農民,并以種植業、養殖業為突破口,帶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
齊菜園村農業以小麥 、玉米、大豆為主。村黨支部狠抓結構調整,先后涌現出張紹亮的優質白楊樹270畝;后張莊的菜芽育苗基地;賈金法的杜仲樹;后張湖西瓜260畝等。本村有發展能力,有發展意識的村民進城或集市上發展第二、三產業,收入較為可觀。
村黨支部按照新農村建設五句話要求,在鎮黨委、政府領導下,抓經濟建設,抓新農村規劃,計劃建設1個中心村,4個居民點,已修成水泥路莊莊通。對舊村莊改造的力度加大,齊菜園的“空心村”第一期工程改造完畢,搬出58戶,拆除破舊房屋和亂搭亂建192間,整治出土地167畝。經過整治,那種臟、亂、差根除,呈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
齊菜園村兩委一班人在黨委、政府領導下,深入學習黨的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增強黨員意識和法律觀念,激發廣大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干事創業、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
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段莊行政村座落在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東南,北鄰聞集鎮劉樓村,王寨村,東鄰姜堂振董湖村,南鄰聞集鎮杜莊村,西鄰聞集鎮前張湖村。 全村4387人,耕地4120畝,面積3.5平方公里,13個自然莊。 村部設有會議室4間,辦公室6間,設有黨員活動室,人口學校,婦檢室等,值班室內設備齊全,兩委班子成員,實現了年輕化,知識化,干部年齡均在38歲左右,學歷都是中專、高中以上,其中大專學歷兩人,高中學歷3人,中專學歷1人。 近年來,段莊村黨支部切實貫徹實踐“-”重要思想和-理論,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貫徹執行稅改政策,堅持市場經濟為主,科技帶動,發展我村資源優勢的原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并以種植業、養殖業為突破口。 全村有養豬戶10余戶,其中任化民養母豬10頭,任化銀、任紀福、魏成云均養6頭以上成豬;王文點養肉雞5000只,一年出欄3棚。 我村與張湖村交界,與其他村聯合種植大棚蔬菜戶6戶,種植面積35畝,分別種植茄子、辣椒、芹菜、草莓等果瓜蔬菜,在我村帶動不少人,來年準備種植蔬菜。我村在原任大莊村部,設有一個化肥銷售點,方便了我村村民種植用肥。 我村建立了移動信號塔1個,信息便利,柏油路通至我村村部,交通便利。
|
清朝時期,杜姓人在此建村,稱杜莊,后村委駐地在杜莊附近,故而得名。1945年屬大田區廣義鄉邢莊保、劉屯鄉史莊保、曹寨鄉杜莊保、曹寨鄉孫莊保;1958年屬聞集人民公社;1969年建紅星大隊;1981年更名為狗死廟大隊;1983年7月成立狗死廟村委會,后更名為杜莊村民委員會;1992年縣市合并,屬蘇屯鄉;2006年區域調整,屬聞集鎮杜莊村民委員會至今。 聞集鎮杜莊村位于聞集鎮東南面,東臨寧老莊,阜界路穿過我村,交通便利。
杜莊村耕地3972畝,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玉米,近年來,杜莊村加快養殖業的發展,養殖小雞產業初具規模。依托(錢)前進橋集貿市場的優勢,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人民收入穩定增長。
|
潁泉區聞集鎮杜集村座落在阜陽市城區西北30公里處,潁泉河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利,謂之聞集鎮的南大門,全村有18個自然莊,人口5864人,耕地5122.5畝,現有黨員81個,設為9個黨小組,村兩委8人,計生專干3人。 杜集村委會認真實踐“-”重要思想,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貫徹執行稅費改革政策,堅持遵循市場引導,科技帶動,發揮資源調整,并以種植業養殖業為突破口,帶動了各業的迅速發展。 杜集村農業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棉花等。近年來,村黨總支、村委會狠抓生產基地,新集宋劉莊的百畝蔬菜基地,泉河地段的千畝良種示范基地,都為杜集村的經濟發展,增加了生機和活力。 杜集村把作為繁榮農村市場,發展農村經濟為突破口,科學規劃,奮力推進。3年來村對原杜集街道進行合理規劃目前建有3個街道安裝了路燈,修建了下水道。目前,全村安裝程電話493多門。2003年村委會被評為先進單位,被聞集鎮評為“五個好”黨總支。 村黨總支、村委會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涌現出了劉昌海良種豬繁育場、孫新華兔毛收購市場,客戶遍及三個省,新集輪窯廠等一批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杜集村黨總支,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實踐“-”重要思想,乘改革東風,走富民路,銳意改革,善謀實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
聞集鎮張湖村黨支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認真學習和實踐“-”重要思想,團結帶領群眾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風民主,辦事公道,清正廉潔,分發有為。
一是有一支好的黨員干部隊伍,按照黨員發展要求,認真做好青年農民黨員發展工作,黨員隊伍結構不斷改善,黨員素質不斷提高,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黨員管理監督措施得力。 二是堅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做到按章辦事。我村黨支部一直高度重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所有重要村務都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在決策過程中,首先由村委會研究提出,黨支部大會、黨員審議,最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表決,特別是集體資產轉讓,承包等群眾關心的問題,村委會實行公開招標,招標會邀請村民代表參加,通過公開招標決定重要事項。 三是狠抓支部班子作風建設,做到有人辦事,該村黨支部堅持不懈地抓干部作風建設。1、勤政。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兩委班子堅持勤政為民,工作任勞任怨。2、團結。兩委班子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彼此之間相互尊重。3、廉潔。目前村級干部工資普遍偏低,但村干部始終保持廉潔,村財務賬目清清楚楚,按時公布。 劉念為黨總支書記,二十多歲,年富力強,敢作敢為,勇于創新,帶領全村村支部認真實踐“-”重要思想,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貫徹執行稅改政策,堅持遵循市場引導,科學科技勞動,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并以種植業、養殖來為突破口,帶動全村各業的迅速發展。 張湖村以小麥、大豆、紅芋、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棉花這主,近年來,村黨總支,村支委會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史莊、張莊、賈莊、劉莊先后涌現出千畝基層蔬菜大棚生產,大棚以種植“大青茄“為主。古語道:一畝園十畝田。加大科學種植,長出的茄子真是又多又大,深受南京、沙市、武漢、蘭州客商的青睞。一畝一般純收入可達萬元左右,東高、前寨、董莊、李莊反季節蔬菜日光溫室和千畝小麥、青蘿卜——白菜——辣椒,水寨的高產紅芋蘇—8號畝產可達萬斤,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農民富了,腰包鼓起來了,紛紛蓋起樓房,可以自豪地講全鎮范圍內張湖村樓房居于全鎮前列,被評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進單位。 張湖村把集市建設作為繁榮農村市場,發展農村經濟的突破口,科學規劃,奮力推進,2007年,從蘇屯東街修了一條南北水泥路,修建了下水道,全村安裝路燈700多門,幾乎戶戶有電話。 張湖村黨總支、村委會在抓好農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也高度重視養殖業,懷樓懷金賀養豬廠年出欄一百多頭,周克琳的養雞廠有了更大的發展。周克琳,女,現年35歲,初中畢業,從外地務工中學到了養雞技術。2002年開始發展養雞,從近400平方米開始現已發展到8000平方米,占地面積12畝之多,年收入二十余萬元。自己致富不忘鄉鄰,李莊、水寨、前寨、東高莊的有些人先后向周克琳學習養雞技術,周克琳總是傾其所學,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帶動了一大片,使他們從養雞中得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今年被我村吸收為預備黨員。 村兩委班子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對農村鰥寡孤獨的戶,給予辦理五保45人,對因殘因病致貧的185人辦理了農村低保,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幾年來,從未發生違紀現象。聞集鎮張湖村黨支部,通過辦好一樁樁實事,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從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真正發揮了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