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全州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全州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全州鎮,湘桂走廊上的千年古鎮,地處全州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桂北最大的城鎮:總面積169.2千方公里,轄6個社區、13個村委,總人口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萬人。境內湘山寺、仁壽山摩崖石刻、太平軍大戰清兵古戰場、紅七軍前敵委員會會址、龍巖洞等名勝古跡,透放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繁榮的商貿、服務業及七大農業生產基地,均閃耀著現代“廣西百強鎮”、“桂林十強鎮”的輝煌。陸上有湘桂鐵路、222國道穿越,水系有湘江、灌江、萬鄉河流淌,地下有豐富的煤、鉛、鋅、錳蘊藏。

近年調出1.2萬畝水田(占水田總面積的40%)連片種植美國布朗李、金華大白桃,優質葡萄、南紅大石榴、法國青刀豆等經濟作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三元雜交豬覆蓋率達60%(有年出欄100頭以上規模的豬場67個),禾花魚年放養面積達2萬余畝。七大農業生產基地(優質葡萄、優質柑橙、優質桃李、法國青刀豆、良種豬牛、烏鯉禾花魚、農產品加工)已初現規模。以私營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不斷壯大,現已達4205家,冶煉、玻璃器皿、建材、寶石加工等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市場貿易繁榮,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遍布全鎮。城鎮建設圍繞“四大國區”(新塘坪科技工業園區、菱角塘商貿區、水南森林公園開發區、民主街和平街商貿旅游區)扎實推進。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9億元,企業完成營業收入9.7億元,財政總收入2483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46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0元。各項指標均居全縣首位。

鎮黨委先后被評為市“-”學教先進集體,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鎮有中學4所,小學18所,在校學生10585人:有衛生院2所,衛生室19個。

在全州縣東北部。面積112平方公里。人口2.5萬。轄1居委會、9村委會,有94自然村。原屬廟頭公社。1984年析置黃沙河鎮。有林場和果園場。有中小學10所。鎮人民政府駐地黃沙河街,在全州東北23公里,湘江兩岸。人口 1 800。 因地處湘江多黃沙河段,改名。設集市。有農械、木材加工、水泥、糖果、紅磚、石灰等廠。湘桂鐵路經此并設站。322國道經此。
廟頭鎮位于全州縣東北部,東北與湖南省東安縣交界,西與全州縣文橋鎮毗鄰,南與全州縣黃沙河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廟頭居民委員會,121個自然村,152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8530戶,33104人,林地面積6萬畝,耕地面積30578畝,其中水田21160畝,旱地9418畝。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花生、桑蠶、花卉、瓜果、蔬菜等。

  廟頭鎮是開發布朗李、葡萄、柑橙、瓜類等多種水果的理想地域。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6公里,距322國道9公里,湘江、湘桂鐵路、黃沙河鎮至文橋鎮紫崗公路、廟頭鎮至湖南省東安縣紫溪鎮公路穿境而過,有黃土井、廟頭兩個火車站,水陸交通便捷。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鎢,錳、鈾、煤、大理石、花崗巖、方解石、河沙等,蘊藏量豐富。農副產品也很豐富。糧食年產量超1萬噸,年產鮮繭70噸,雞、鴨、鵝等家禽年出籠27萬只,還有禾花鯉魚、花生、辣椒、奈李、布朗李、臍橙、葡萄、蜜桔等一批有開發價值的農副產品。廟頭農貿市場為天天圩,大型傳統圩日有農歷二月八、三月三、五月十五、六月六、九月九,特別是農歷三月三圩日,農副產品交易量大。境內有歌陂石刻、灣山風雨亭、仁街牌坊等名勝古跡。

近年來廟頭鎮實施“噸糧田”和“萬元田”建設,推廣良種豬、良種牛人工授精等品改技術,改變傳統的耕作模式,培植龍頭產業和龍頭產品,發展農產晶加工業,加強農產晶流通信息網絡建設,引導農民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杜組織。

鐵路、公路橫穿全鎮,交通便利。廟頭鎮柳浦電站已列為全州縣“十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該電站攔湘江河水發電。據初步勘測,裝機容量1.6-1.8萬千瓦,預計總投資需9600萬元,預計年發電量0.8-0.85億度。廟頭鎮35千伏安變電站已全面動工,供水、通信、醫療、郵政、銀行等設施完善。

近年來,廟頭鎮結合本鎮實際,搞好“四個開發”:一是抓好大田種植結構調整的開發。二是抓好荒山荒坡的開發。三是抓好傳統蠶繭業的開發。四是抓好河灘溪洲草食性動物及水產養殖業的開發。全面啟動“五項工程”:一是黨建工程,二是社會穩定工程,三是民心工程,四是科技示范工程,五是政府形象工程。

文橋鎮地處越城嶺腳下,位于全州縣城北面,為廣西最北端鄉鎮。東南與廟頭鎮相鄰;西與大西江鎮相依;北與湖南省東安縣相界。距離全州縣城45公里,距湘桂鐵路8公里。總面積為28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57428畝,其中水田46668畝,旱地10760畝;有林面積85萬畝,水果面積2.1萬畝。轄18個行政村,278自然村,301個村民小組。共14124戶,5291日余人。鎮政府駐地文橋村委文家村,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該鎮盛產稻谷素有“文橋谷倉”之稱;盛產水果和各種經濟作物,主要特產有:文橋血鴨、文橋膽肝、小鍋米酒、花生、紅薯粉絲、文橋紅油米粉,均在全市、區聞名;地下礦產資料豐富,有煤、鐵、鎢礦和大理石,建有一國營紫崗煤礦,煤儲量和產量均居桂林市各鄉鎮之首:有三江六溪流經全鎮,水力資源豐富。白毛河從大西江流入,大河源源于大河源口,兩江于水口廟村匯合流入湘江。

黃(黃沙河)楊(楊福)公路于1998年擴建完成,全程均鋪柏油,屬國家三級公路。楊珠(楊福至諫祿珠玉村)公路已按國家三級公路測設完畢,已于2004年正式開工,計劃兩年內正式通車。全鎮村村通公路,全鎮共建有中小型電站12個,建有變電站1個,兩條“三五”高壓線,分別從黃沙河、大西江輸入,解決了全鎮工業及生產生活用電;全鎮有初級中學4所,完小18所;在校師生6200余人,建有衛生院1個,下設楊福分院,醫療設備齊全,為全區百佳鄉鎮衛生醫院之一;設有文化站,有線電視廣播站,全鎮村村通有線電視;通信方面: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通訊公司在鎮落戶。村村通電話,移動電話隨處可通;設有政所、中國農業銀行營業所、農村信用社、供俏社、糧所、食品站等金融財稅貿易單位。

境內風景優美,處處可見歷經幾朝幾代風雨淋瀝的風雨亭橋。有建于宋代的古廟甑山奄、石觀音、鄧家祠堂(大泉井)等。

大西江鎮位于全州縣境北部,越城嶺山麓腳下,東接文橋鎮,南連龍水鎮,西鄰資源縣,北界湖南省新寧縣。清屬萬鄉,1994年改建制鎮,距全州縣城33公里,總面積337.5平方公里,轄15個村委會,3個自然村,293個村民小組,共9548戶,3.4萬人口。

境內三面環山,越城嶺支脈橫至西北,并環繞至東北部,北面高峰屹立,東西峰巒對峙。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素有水力、礦產、森林、旅游四大資源優勢之美稱。礦產主要有煤、錫、鉛鋅、鎢、金和礦泉水等十幾種,森林資源極為豐富,覆蓋率達60%以上,有萬畝以上的大型林場4個,三級林場10個,有初級木材加工廠4個。之外,有戈渡源、炎井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植被繁茂,景致誘人。

全鎮有耕地面積32040畝,其中水田26007畝,早地6033畝,主種水稻,兼種玉米、紅薯。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桃、杏、梨等,2003年全鎮糧食總產量2297萬公斤,人均產糧676公斤。

有鄉鎮企業836家,從業人員3700多人,2003年工業總產值1.4億元,名列全縣前茅。特別是小水電建設,自1995年中外合資的第一座水電站建成以來,全鎮興建水電站30多座,總裝機容量達3.6萬千瓦,占全縣的1/3強,裝機較大的電站有會龍電站、白水腳電站、雷公塘電站、九牛塘電站等,其中會龍電站位居全縣第三大水電站。

主要景點有炎井溫泉、王家千年古樟、精忠祠、香林寺、風雨橋、童母巖等,炎井溫泉經過第一期工程建設,建成了母池、子池、賓館、休閑山莊、花雕長廊等,形成初具規模,是廣大游客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全新(全州—湖南新寧縣)公路貫穿全鎮,有村級公路15條,長50多公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2003年全鎮有初中3所,小學14所,在校學生4115人,教師282人。

素有“文化庶地”、“魚米之鄉”之稱的全州縣龍水鎮,位于越城嶺下的河谷地帶,湘江源流之一的萬鄉河和全新公路(全州縣至湖南新寧縣)南北縱貫全境,鎮政府駐地距縣城l7公里。全鎮轄19個村委會,135個自然村,250個村民小組,人口4.8萬,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6萬畝(其中水田5.01萬畝),水果面積5.6萬畝,有林面積23萬畝。2002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8167萬元,工業總產值15435萬元,財政收入4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6元,屬廣西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之一。

境內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年產稻谷42000噸,水果15000噸,是廣西商品糧和水果基地鄉鎮之一。優質水果有蜜梨、豐水梨,南豐蜜桔、臍橙、柚子、白果、葡萄、果蔗、布朗李、油桃、美國提子等,其中蜜梨連續四年榮獲廣西優質水果評比一等獎,白果早結豐產被訐為桂林市2002年示范鄉鎮。兩邊山區盛產三木藥材,有厚樸、黃柏、杜仲藥材場3000余畝。畜牧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豬、牛、羊、雞、鴨、兔成倍增長。龍水禾花魚曾是朝廷貢品,經過提純復壯的烏鯉禾花魚更是其中珍品,榮獲廣西名牌農產品稱號,被訐為桂林副食品生產基地,年產量達50萬公斤。

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建有小型水電站14座,總裝機容量8240千瓦,正在開發興建的小型水電站4座,裝機容量2880千瓦。已建成的企業有冶煉廠3家、大米加工廠5家及騰龍汽配廠等,礦產資源有煤、錫、鎢、錳、花崗巖等其中正在開采的塘前珍珠白花崗巖屬世界極品。

全鎮有初級中學3所,40個班,在校生2480人,小學19所,教學點49個,在校生3033人,教師486人,有縣辦龍水高中1所,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27人。

境內有清乾隆年間修建的虹飲橋,“龍洞清溪”昔日為全州八景之一,清初御師謝濟世的讀書巖內碑刻甚多,水巖洞、舞獅巖等巖洞內景致千姿百態,大仙水庫的山野風光是人們休閑的理想去處。村民時興煮姜茶招待客人,姜茶有提神、健胃、驅寒功效,歷來為人稱道。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通訊網絡覆蓋全鎮,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境內有龍水、亭子江兩大衣貿市場。定于每星期五為龍水圩日,星期六為亭子江圩日。

才灣鎮地處越城嶺下,位于全州縣城西南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1公里。全鎮總面積359平方公里,轄17個村(居)委,320個村民小組,2003年總人口5.4萬多人,有耕地5.9萬畝,其中水田4.9萬畝。亞洲第一高水頭電站—天湖電站就座落在才灣鎮。

  才灣鎮有湘桂鐵路、國道322線和湘江穿鎮而過,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鎮架設程控電話2000多部,移動通訊網絡覆蓋全鎮。

全鎮現有提子、白果、蜜梨、砂糖柑等優質水果5.8萬畝,推廣優質谷達93%,4000多畝禮品南瓜成了全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禾花魚曾為清朝宮廷貢品:越城嶺優質花崗巖儲量達8億立方米,鋅,鍺礦泉水年流量30余萬噸:天湖“三木藥材”(杜仲、黃柏、厚樸)堪稱藥材之王,連綿萬畝:林地總面積4 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現有大小水電站39座,總裝機6萬千瓦,有待開發利用的水電資源達3.8萬千瓦,前景十分廣闊。

全鎮現有大小企業2049個,年產值20278萬元。并形成了“一帶三區”的良好發展格局,即以商飲娛樂為主的國道沿線開發帶,以冶煉、農副產品加工、建材為主的天湖街工業區,集城鎮商居為一體的天湖街經濟開發區,山川水電和生態旅游區。自2000年至今已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9個,入會(社)農產達3900多戶,占總農產的26%,函蓋了提子、南皿、藥材、瘦肉型豬養殖、米粉加工等種養及加工行業。

才灣鎮境內旅游景點多而又主題分明,天湖位于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頂東側是由十三個海拔1600多米碧藍如玉的湖泊組成的高山湖泊群,水天一色,天地合一,有西湖之靈秀,太湖之浩渺,瑤池之神圣,常年云霧繚繞,一日四季,氣象萬千,宛若仙境,水下有文物奇觀皇帝大殿,山上遍布原始杜鵑林和2萬畝廣袤的高山草原。雄奇神圣的寶鼎嶺與真寶頂并肩矗立,唐代高憎全真和尚(壽佛斧)長居此山修神念佛,72佛剎享譽古今,宋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登頂攬月吟詩,均留下千古美傳,寶鼎神廟關圣殿為越城嶺最為雄偉的古寺廟,與楚南第一禪林湘山寺遙相呼應,是避暑、觀日、賞花、狩獵、朝佛的理想勝地。寶鼎天湖景區己被桂林市旅游局列為大桂林旅游圈“十五”建設重點項目,并擬定了開發規劃,鎮黨委、政府已確定了旅游富鎮新思路,投資1200萬元修建了天湖油路和配套工程。

全州縣紹水鎮位于縣境西南,距縣城26公里,距桂林市96公里。東北與才灣鎮相連,南與鳳凰鄉、咸水鄉交界,西與資源縣接壤。全鎮土地總面積250平方公里,轄17個村民委員會和紹水市場社區委員會,241個自然村,總人口5.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萬人。該鎮交通、區位、資源明顯,湘桂鐵路和國道322線一級公路貫穿南北,境內有省級駐鎮單位3個,縣級駐鎮單位7個,資源豐富,交通便捷,通訊發展迅速(手機信號覆蓋全鎮,程控電話普及鄉村),素有“桂北明珠”和“桂北第一重鎮”之稱。

紹水鎮盛產稻谷,是全區產糧基地。經濟作物以柑桔、銀杏、茶葉為主。林地面積11.46萬畝,主要有杉樹、馬尾松,主要林產品有松脂、油菜、油桐、竹制品和木制品。地下礦產有錳、錫、煤。水能蘊藏量大。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15億元,完成財政收入688萬元,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2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

280萬元、年利稅達100多萬元的世昌鐵合金有限公司,投資280萬元的龍江水田站,投資80萬元的紅磚廠已先后竣工投產,投資660萬元的紹蘭鐵路雙道工程已實現通車,總投資740萬元的雙龍、天源環、黃茅江3個水電站已竣工投產。

1998年10月該鎮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后相繼被列為廣西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廣西重點鎮,先后榮獲區“文明鎮”、“衛生鎮”、“雙擁模范鎮”等榮譽稱號。

石塘鎮地處全州縣城的東南方向,距離縣城僅24公里,是百灌二級公路和即將動工的全石二級公路的交匯地,且地處周邊朝南、安和、鳳凰、枧塘等鄉鎮的中心,交通方便,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石塘集鎮是桂北的一大名鎮,是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每逢圩日,趕集的群眾多達5萬人,日交易額超過100萬元。

移動通信、固定電話用戶超過3600戶,現代通訊發展迅猛:日供水1500噸的自來水廠的投入運營和大容量供電所的強力支撐,為集鎮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創造了良好條件;投資額達800萬元、占地60畝的新市場已初步建成。街道建設、道路綠化美化獲得長足的進步,適合“人居”標準指數已攀升到一個新水平。

石塘鎮轄18個村委、1個居委、133個自然村,總面積為134.4平方公里。石塘共有人口4.3萬人,其中集鎮人口達1.3萬人,2003年的人均純收入為2609元。

石塘鎮的種植、養殖業發達,“石塘四寶”芋頭、淮山、生姜、豆豉已享譽區內外,豬仔、耕牛市場興旺發達,吸引了大批來自四川、江西、湖南、廣東等地的老板前來洽談生意。

石塘鎮的鄉鎮企業已投資辦廠的有4620家,農產品加工基礎雄厚,特別是花生加工已步入了現代化、規模化的行列。例如年加工脫粒達4 80噸的石塘大崗西村集體企業和年加工花生300000公斤具有現代化、自動化流水線作業的乃淇花生廠就是一個典范。

石塘鎮的旅游發展前景明朗,著名景點大清塘、穿心巖、豆腐巖、將軍山、馬鞍山及人文改造兼具有自然景觀的十里支渠已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為拉動石塘經濟發展的“無煙工業”。

咸水鄉位于全州縣西南部,地處全州、興安、資源三縣交界之地,全鄉總面積214.5平方公里,3.5萬人,轄12個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是全州縣糧食、水果、竹木主要產區之一。

境內有咸水、四季田2個火車站,有集度假、釣魚、休閑為一體的休閑勝地——石枧水庫,有氣勢磅礴的山口瀑布和梅子坳百余座漢晉古墓群(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鄉有中小型水電站4座,年發電量達6500KW。湘桂鐵路、國道322線、資百公路貫穿全鄉,有利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咸水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杉樹、毛竹、柑桔、葡萄、桃、李,梨等竹木及水果。近年來,全鄉共利用水田進行了大田結構調整達1.1萬畝,廣泛種了美國提子、豐水梨、南方蜜柑等各種名特優水果,使全鄉水果種植面積近5萬畝,竹木種植面積近21萬畝,年產水果量達5萬噸,杉木6000立方米,毛竹15萬根。咸水生豬飼養量和糧食產量豐富,年出欄近4萬頭,人均有糧960公斤,每年進行雜交水稻制種55萬多公斤,咸水鄉是全州糧食、水果、生豬、竹木的主要鄉鎮之一,是桂林市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素有“綠色企業之鄉”的美稱。。

鳳凰鄉位于全州縣西南部,距縣城39公里,東接石塘鎮,南連安和鄉,西界咸水鄉和興安縣界首鎮,北鄰紹水鎮,全鄉20個村委,279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83.3平方公里,人口5.4萬。湘江自西穿越鄉境,流經9個村委;建江從南流入鄉境,流經8個村委。省道20165線貫穿鄉境東西,境內里程21公里。

全鄉有水田4.3萬畝,旱地1.98萬畝,其中三分之一的水田實施了田園化建設,渠成網,路相通,灌溉便利,生產能力強。尤其是境內沖擊平原洋堰大垌,連片水田2萬余畝,是全區最大的田園化大垌。該鄉年糧食產量35000噸以上,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是自治區商品糧生產基地。全鄉年水果產量2000余噸,主品種有優質蜜柑、臍橙、梨、葡萄、油桃等。年油菜籽產量5000噸以上,享有“桂北油菜之鄉”的美譽。該鄉還盛產黃豆、花生、玉米等農副產品。

該鄉擁有鳳凰、麻市兩個市場,鳳凰市場的圩日為每月的1、4、7日,麻市市場的圩日為每月的2、5、8日,即該鄉每月有1日天是圩日。2002年以來,該鄉又籌資3000余萬元,投入了麻市開發區建設。開發區一期工程占地50余畝,現地處省道20165線與麻安三級公路交匯處,加之麻市開發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近年,該鄉還投資500余萬元,建成了金潭、墨畢頭、蔣家、唐家等一批現代化小康文明生態村,成為當今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全鄉上下鄉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除省道20165線貫穿鄉境東西之外,近年來,該鄉投資1000余萬元,進行了“公路大會戰”。目前,鄉境內三級公路里程長62公里,四級公路103公里,鄉際交往均有三級公路相通,行政村之間有四級公路相連,全鄉287個自然村,98%以上能通車。該鄉還擁有獨立的高伏變電站,電力資源豐富。

全鄉有中學4所,小學18所,在校師生逾萬人。

該鄉還頗有古勝文化。境內有“建安巡檢司”遺址;左家坪漢化古墓群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4年紅軍長征主力在境內強渡湘江,突圍西進。。

安和古稱鰲魚洲,位于全州縣東南部,距縣城3日公里,始建于宋代。全境處于都龐嶺山系峽谷地段,東西為山脈簇擁,形成巍峨的天然屏障:南北為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平坦:建江自南向北蜿蜒流過。全鄉總面積161.8平方公里,轄14個村委,22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7萬人,有耕地28887畝,水果面積3.7萬畝,全年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境內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通訊設施齊備,信息網絡健全。

安和鄉黨委、政府堅持打造四大品牌(檳榔芋、淮山、白果、品改黃牛),采取四大舉措(強力抓農業,責任村委,典型示范引路,制定優惠政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鄉調出12360畝水田發展高效經濟作物,一批農產品、畜牧產品逐漸形成規模優勢,尤以檳榔芋、淮山、白果、品改黃牛產量居多,品質上乘,被譽為安和的四大品牌。今年,全鄉利用水田種植檳榔芋6500畝,總產量達1300多萬公斤:白果面積達1.5萬畝,掛果率達50%,總產量達10萬余公斤;種植淮山3500畝,總產量達875公斤;年產品改黃牛3200頭。

安和鄉水利資源豐富,礦產儲量巨大,尤以鉛、鋅、鐵礦居多,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以造紙業為龍頭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產品遠銷區內外。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0020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5460萬元,財政收入2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62元。

近年來,安和鄉先后榮獲“桂林市農村工作先進鄉”、“桂林市先進基層組織”、“桂林市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桂林市銀杏速生早結豐產先進單位”、“全州縣農村工作先進鄉”、“全州縣大田結構調整先進單位”、“全州縣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等榮譽稱號。。

全州縣兩河鄉位于全州縣東南部,距縣城36公里,南與灌陽縣接壤,東南與湖南道縣毗鄰,是全州“南大門”,總面積15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98萬畝,其中水田1.96萬畝,早地1.02萬畝,轄16個村委,163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余人。

兩河鄉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教育源遠流長,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大田村進士鄧寧民在兩河鄉大田村南璜溪之濱,建成全州縣最早的璜溪書院,現還存有唐吳道子繪的;石刻孔子畫像。抗日戰爭末期和解放戰爭初期,該鄉曾是桂北游擊隊活動的主要地區,屬革命老區。

該鄉有百里—道縣公路、全州—平東沙子公路貫穿全境。百灌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目前,全鄉的16個行政村已全部通車。

該鄉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方面,馬頭水庫是灌江的源頭,灌陽河、新富江流量富足,水質優良,建有電站兩座,電力樞紐完善。新富江的源頭—上劉村委,更是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特別適合養生避暑:礦產資源以煤、錳、鋅、氧化鎂、河沙等礦產資源著稱;糧食以優質大米、玉米、小麥、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兩紅稠鏖油”即:紅瓜子、紅辣椒、毛桃果、油菜等為主,年產紅瓜子20余萬公斤,紅辣椒50萬公斤,油萊90萬公斤,毛桃果100萬公斤。兩河辣椒以其色鮮、肉厚、味美、耐腌而聞名遐爾,被稱為“全州第一辣”,該鄉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二高一優”高效農業,新引進了葡萄、布朗李等名優水果。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樹立了以項目促發展的觀念,積極招商引資,建成松脂廠、造紙廠、錫箔紙廠等企業。。

枧塘鄉位于全州城南面,東連白寶鄉,西抵才灣鎮,北鄰全州鎮,南與兩河、朝南、石塘三鄉鎮接壤,總面積123平方公里。距縣城6公里,轄12個行政村,3.1萬人。全鄉有耕地2.6萬畝,其中水田1.9萬畝,旱地0.7萬畝。2003年糧食總產量1143.7萬公斤,國民生產總值1.6億元,財政收入170萬元,人均純收入2479元。

清屬思鄉,民國22年(1933年)屬恩德區,31年屬金屏鄉。解放初,禹城郊區,1950年3月設枧頭區,1952年稱二區,1959年4月并入城郊公社,1961年屬城關區的屏山公社和枧塘公社,1962年7月稱枧塘區,1968年撒區為枧塘公社,1984年改為枧塘鄉至今。

全鄉交通、通訊方便快捷,省道20162線貫穿全境,即將修建的全州至桂林高速公路也穿境而過,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村村通電話。湘江、灌陽河兩河貫穿全境,沿江建有大小水泵、電灌站29處,另有桐塘、珠塘、金雞嶺、大小留塘等山塘水庫5個,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有聞名區內外的人文景觀“語錄山”、古跡“金山寺”遺址、自冶區重點保護文物的四大牌坊之一清代“孝子牌坊”。

該鄉主要經濟作物有葡萄、柑桔、大蒜、香瓜、臺灣“圣女果”、法國青刀豆等,尤以葡萄、大蒜、香瓜因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堪稱“枧塘三寶”,享譽區內外枧塘蒜苔遠銷東南亞和港澳地區。黃牛品改、瘦肉型豬、禾花魚等畜牧水產養殖業初具規模。新投資1億元的新津人造板有限公司落戶枧塘獅子坪工業園區、省道20162線全石段公路擴建工程開工、攔截湘江裝機4000千瓦的電站即將興建,推動了全鄉工業化進程,現建有自來水廠、紅磚廠、冶煉廠、電站、衛生紙廠、纖維板廠、采石場、挖沙場等廠礦企業40家,固定資產投入達1.5億元。。

全州縣永歲鄉位于桂東北,地處湘桂走廊北端,東與湖南省永州市交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轄17今村委會、169個自然村,4.1萬人。湘江、湘桂鐵路、國道322線和(全黃)高速公路縱貫全鄉。

永歲鄉西連越城嶺,山林資源豐富,全鄉有林面積8.3萬畝,主要品種為松樹、杉木、竹子:耕地面積3.95萬畝,其中水田2,88萬畝、旱地1.07萬畝。主要農副產品有柑桔、蜜梨、葡萄、西瓜、大蒜、生姜、紫長茄、花生等。近幾年來,永歲鄉現有葡萄、布朗李、柑桔、袖子、蜜梨等水果面積2萬多畝。全鄉大田種植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強,形成了優質葡萄、大西瓜、食用菌、荷蘭青刀豆、紫長茄、反季節蔬菜等六大生產基地。永歲鄉水資源十分豐富,有水庫5個,灌江渠道灌溉面積達1.5萬畝,湘江兩岸建有20多處電灌站。畜牧水產資源相當豐富,稻田養殖烏鯉禾花魚1.67萬畝,生豬、牛、家禽等出欄頭逐年增加均居全縣前列。

投資三千多萬元的洮陽水泥廠,占地5.8萬平方米、設計年生產能力8.8萬噸,其生產的“洮陽”牌32.5、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遠銷區內外。以之為骨干的一批鄉鎮企業,每年可創利稅300多萬元。全鄉共辦有初中2所,小學19所,共30個教學點,在校學生3899人,在教老師278名。

永歲鄉境內名勝古跡眾多。石崗的明代燕窩樓、西漢始建的洮陽府遺址、江凹里宋窯遺址,均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源口水庫、左江原始森林區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旅游發展前景廣闊。永歲鄉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雙橋,是當年劉備敗英布的古戰場:江凹里宋窯遺址,近期出土的一批陶器,做工精美,品種多,價值高,可見當時的繁榮昌盛。豐厚的文化造就了不少文人志士和英雄。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性色a∨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亚洲中文字无幕码中文字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主播在线网址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思思热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