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委會駐地位于八里垛村,故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期建賽澗鄉,1961年建區劃社時,屬賽澗公社八里垛大隊,1973年建立賽澗管理區,1983年體改,八里垛大隊改制為八里垛行政村,同時設立八里垛村委會。 1989年沿淮退建,整體遷至淮河大堤內。 賽澗回族鄉八垛村,位于潁城東南27公里處,背靠沙河、面向淮河、三面環水,全村778戶,總人口3612人,其中回族占40%以上,耕地4600畝,90%在唐垛湖內,隸屬行洪區。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副業以養殖,捕撈為主。 |
周臺村原以周姓為主并出名人,故稱周臺村,因村委會駐地位于此地,故得名周臺村民委員會。1949年解放初期建賽澗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立垂崗人民公社,1961年建區劃社時,屬賽澗公社周臺大隊,1973年建立賽澗管理區,1983年體改,周臺大隊改制為周臺行政村,同時設立周臺村委會。 1989年沿淮退建,整體遷至淮河大堤內。 賽澗回族鄉周臺民族村,位于潁城東南25公里處,背靠沙河、面向淮河、三面環水,全村1058戶,總人口4546人,其中回族占40%以上,耕地5128.5畝,90%在唐垛湖內,屬行洪區。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 |
賽澗回族鄉李臺村,位于賽澗街東,全村1050戶,總人口4229人,為李臺村,羅臺村,溜子口三村合并而成,耕地4800畝,90%在唐垛湖內,隸屬行洪區。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 |
古時賽澗為賽澗鋪,又為賽澗片駐地,故名賽澗村,因村委會駐地位于此地,故得名賽澗村民委員會。1949年解放初期建賽澗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立垂崗人民公社,1961年建區劃社時,屬賽澗公社賽澗大隊,1973年建立賽澗管理區,1983年體改,賽澗大隊改制為賽澗行政村,同時設立賽澗村委會。 1989年沿淮退建,整體遷至淮河大堤內。 賽澗回族鄉賽澗村,位于全鄉中心,全村948戶,總人口4145人,耕地4806.5.5畝,90%在圈堤內。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 |
因下轄自然村有一自然莊名為張樓,故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期建賽澗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立垂崗人民公社,1961年建區劃社時,屬賽澗公社張樓大隊,1973年建立賽澗管理區,1983年體改,張樓大隊改制為張樓行政村,同時設立張樓村委會。 1989年沿淮退建,整體遷至淮河大堤內。 賽澗回族鄉張樓村,位于潁城東南22公里處,賽澗回族鄉西部,全村1010戶,總人口3975人,耕地4795畝。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 |
江臺村以江姓氏為主,故名江臺村,因村委會駐地位于此地,故得名江臺村民委員會。1949年解放初期建賽澗鄉,1961年建區劃社時,屬賽澗公社江臺大隊,1973年建立賽澗管理區,1983年體改,江臺大隊改制為江臺行政村,同時設立江臺村委會。 1989年沿淮退建,整體遷至淮河大堤內。 江臺村:位于賽澗回族鄉西3公里處,2007年由原江臺村、汪臺村合并而成。全村總人口3713人,9個村民組,988戶。耕地面積4134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