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街道辦事處駐地駐新城子得名。1979年始建。 1996年,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建工、新華、新鐵、紅光、站前、勤儉、新興、文化、前進、東順、新立、工農、云峰、新建、福興、福寧16個居委會。 2002年,辦事處駐青州路9號,人口3.75萬人,面積6.00平方千米,轄新華、站前、勤儉、新建、新興、文化、云峰、福興、金星、福寧、工農11個社區。 2019年,撤銷沈北街道,將其管轄區域劃入新城子街道。 調整后,新城子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轄23個社區10村。 新城子街道辦事處駐青州路9號,人口3.75萬人,面積6.00平方千米,轄11個社區居委會:新華、站前、勤儉、新建、新興、文化、云峰、福興、金星、福寧、工農。 2019年,撤銷沈北街道,將其管轄區域劃入新城子街道。調整后,新城子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
因當地北側有烽火臺,臺側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故取名清水臺。1957年前,屬清水臺公社和蒲河公社。 1958年,成立3個管理區,屬清水臺公社。 1964年,合并為1個管理區。 1966年,成立清水臺街道管理區。 1969年12月,成立清水臺管理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4月,改清水臺街公社。 1979年7月,改清水臺街道。 2019年,撤銷清泉街道,將其管轄的清宇社區和前屯、后屯、前腰堡、中五旗、小洋河、清泉、泥溝堡、崔公堡8個行政村劃入清水臺街道。 清水臺街道辦事處駐清水,人口1.67萬人,面積10.20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前屯礦、萬米、清水、新陽、三井、二井。 |
輝山街道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東南部。東臨棋盤山風景區滿堂街道,南依東陵區英達街道、前進街 街道一角道,西接虎石臺街道,北臨馬剛街道。轄20個社區。G1京哈高速、102國道、103省道公路過境。蒲河新城管委會、沈陽革命烈士公墓、輝山風景區位于境內。是沈北新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是2007年12月由老輝山街道與蒲河街道合并而形成,辦事處地處蒲河新城管委會行政所在地,地域8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萬,常駐人口近10萬,其中城鎮人口1.5萬人、農村人口1.8萬人。下轄19個社區,其中在建社區12個、建成社區7個。黨工委下設34個基層黨組織,共有黨員990名。駐區企事業單位78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9家。境內102國道、沈哈高速、蒲河大道、沈北大道相互貫通,5條公交線路方便居民出行。休閑廣場10個,公園1處。轄區內綠化面積達到 11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6%、人均占有綠地25.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18.3%。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態氧吧。輝山街道近年來先后榮獲省級“文明機關”、“達標競賽活動優秀單位”、市級“十大工業化示范鄉鎮(街)”、“低保工作、退管工作先進單位”、“征兵工作先進單位”,近期爭創省級流動人口示范街道、省基層武裝部正規化建設試點單位、市級廉政文化示范單位。 - 行政區劃
1984年建輝山街道。1996年,面積41.2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10個居委會。2002年,輝山街道辦事處駐輝山街18-2號,人口1.21萬人,面積41.28平方千米,轄馮道、花山、二洼、三洼、仲官、達連6個社區。2006 輝山大道年3月,沈陽市政府批準:新城子區和沈陽輝山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設立沈北新區;將東陵區輝山街道(即沈陽輝山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建制上劃歸沈北新區管轄。2007年1月19日,省政府批準撤銷蒲河鎮,設立蒲河街道。2007年12月26日,省政府批準將蒲河街道望濱村、南三家子村、閆家村、東四家子村、古砬子村、灣溝村劃歸新設立的望濱街道;區劃調整后,蒲河街道轄12個村,面積63.59平方千米。2007年12月24日,沈陽市政府批準輝山街道和蒲河街道合并為輝山街道。合并后的輝山街道面積88.28平方千米,轄20個社區,人口9.3萬人,辦事處駐輝山大街123號。四至為:南起東陵區與沈北新區兩區在東陵區滿堂街道上水村西交會點,向東再向北經滿堂村、小李溝村、輝山村、蒲河街道蓮花村、新屯村、望濱村、馬剛鄉洋什村、松樹村、石山子村至馬剛鄉、清水臺鎮南交界點;再向西經清水臺鎮泥溝堡、東五旗、中五旗、崔公堡至崔公堡與虎石臺鎮小望村交會點;然后向南經虎石臺鎮小望村、中古城子、柳崗、東陵區前進街道大志村、皮臺村、小東溝村至小東溝村東公路涵洞;再向東經東陵區英達街道長嶺子村、東溝村、北溝村至起點。2010年,將平望路以南、虎石臺大街(203國道)以東、黃泥河以西區域劃歸大東區文官街道。 - 經濟發展
招商引資效果顯著,香港南華集團、重慶中十冶、沈陽維康醫院項目今年紛紛引進,建立起以房地產、農產品深 中街冰點城食品有限公司外景加工、食品加工、電子動漫等為主體的產業格局,龍湖地產、春日集團、蒲興禽業、中糧集團、冬冬食品、123科技產業園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本地經濟迅速騰飛。截止7月末規上產值完成263.66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57%;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7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65%;引進內資完成15.5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7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1251元,農民人均存收入10577元。輝山街道堅持“政府引導、企業行為、市場化運作”模式,高標準、大手筆打造硬件環境,城市景觀路網、鐵路專線縱橫交錯,九通一平的建設用地上過百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美麗的蒲河在輝山經濟區內蜿蜒西去,經過一年多的發展,輝山板塊樓市日漸成熟,由2005年每平方米1400元漲至現在的每平方米2600元。輝山板塊內聚集著多所名校,未來的學生群體成為一個潛在的、不可忽視的群體,隨之帶動起來的第三產業潛力發展。 - 設施建設
近年來大力打造民生工程。投入5000余萬元解決村、社區辦公用房19處、活動室21處。三年來,低保、五保、優撫、老齡、臨時救助累計支出750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 幼兒教育100%,報銷補償超過60萬元;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1472名畜牧場職工享受到長期臨時工待遇其中606人已領取養老保險,每月700元左右。加強2所社區日間照料站、1處“陽光之家”等特殊群體服務。廉租房入住27戶。1家專科醫院、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及東北育才、沈陽二中、翔宇中學、省裝備制造學院等名校的進入,使輝山地區真正實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尤其今春成功克服氣候異常的不利影響,圓滿完成春耕工作,發放糧食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257萬元,積極組織家電、汽車下鄉工作,兌現補貼13萬元。在完成農民的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將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失地農民動遷,搬入新居,手里有部分剩余資金的特殊情況,溝通協調勞動部門以及社會有關單位加強合作,根據不同人群做好各種事業類型的培訓任務,增強失地農民就業能力和信心,提高失地農民就業技能。積極想方設法拓寬就業渠道,創造就業機會,確保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切實解決社區居民生活問題。 - 社區建設
街道投入加強馮道社區的軟硬件建設,高標準設計社區辦公用房,使社區硬件方面達到全市先進水平。 強化服務功能,社區建設各具特色。馮道社區將居家養老、殘疾人康復活動室建立起來,增設居家養老員公益崗位,建 小區建設立完整的社區服務網絡,組建好各種類型的社區公益型協會,提高社區居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能力。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建設,創建馮道社區為市級和諧社區。實施新的社區管理機制,變局部管理為全方位監督,實行“全員管理、全方位監督、全面提升”的“屬地化”管理機制,賦予社區干部四項全新工作職能即辦公職能、監督職能、接待職能及反饋職能,實現社區間無縫鏈接。為提升社區隊伍整體素質。人和新居社區在生態城市創建工作中以“和”為共同理念,以1.26的低容積率,贏得42.67%的高綠化率,泉水橫穿園區,使小區處在山環水繞的天然氧吧之中;小區建設了140桿采用高效多晶硅太陽能電池供電的太陽能庭院燈,每日節約56度電;建設了日處理污水能力為300噸的中水循環系統,實現了節水和治污效益;樓體南北外墻選取保溫、阻燃和隔音的建筑材料;環保志愿者已達500多人;設立分類垃圾桶10套,全面推進環境友好社區建設的試點進程。在普遍解決社區用房基礎上,重點打造以生態黨建設為特色的森林里社區和以生態文化為特色的人和社區。社區獲得“省級綠色示范社區”、“省級殘疾人先進工作社區”的榮譽稱號。 |
道義鎮位于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沈陽市北郊,距市區一公里,總面積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55公頃,轄15個行政村,人口2.7萬人,是一個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經濟繁榮,人民富庶,社會文明的近郊鄉鎮。境內有101國道,沈陽外環高速公路,長大鐵路貫穿。鎮內腹地正處沈陽市北大門,京沈公路沿線,形成了豐富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道義鎮不僅是沈陽市農村綜合實力十強鄉,也是遼寧省百家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同時也是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所在地。農業以優質蔬菜、肉蛋奶為主導產業,是沈陽市重要的糧菜、副食品生產基地。以開發區為核心的全鎮工業體系和基礎配套設施也基本形成。全鎮目前已創辦企業400家,固定資產投入達15億元,工業年創產值15億元。 道義鎮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經濟基礎,寬松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來自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目前,全鎮三資企業已發展到60家,總投資12.4億元。 人杰地靈的道義鎮愿以熱情優質的服務、寬松的環境、優惠的政策與海內外投資者攜手共創大業。 |
沈陽市新城子區轄鎮。1983年置虎石臺鎮,1988年虎石臺鄉并入。位于區境南部,距區府12.5公里。面積75.3平方公里,人口5.7萬。長大、沈礦鐵路和沈新公路過境。轄三家子、大橋、孟家屯、東崗子、佟古家子、河南、前墳、吳三家子、新華、增產、鴨子場、中古城子、大古城子、治安、雙樓子、歪樹子、柳崗屯、前詹屯、后詹屯、虎石臺、小橋子21個村委會和18個居委會。農業主產玉米、豆類、水稻。 |
一、 地理位置 財落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3。08’,北緯42o01’,南距沈陽市區15公里,東北距新城子區8公里,西與尹家鄉相鄰,西北與興隆臺錫伯族鎮接壤,東北與新城子接壤,東與虎石臺鎮毗鄰,南與道義鎮相依。 二、 自然條件 財落鎮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部多丘陵、西北部為平原,常年主導風向為南風和北風。這里四季鮮明、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降雨量688毫米,平均氣溫7.2oC。月平均以7月份溫度最高為33.3℃。1月溫度最低為-18.5℃,平均無霜期為155天,最大凍土層深為1.3米,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 三、 歷史沿革 財落鎮在明朝末年,有紫姓兩戶在此居住開成村落后。取名柴羅堡,以后經過多年改變,就叫成財落堡,一直沿用至今。于1998年5月18日撤鄉建鎮,經鎮黨委會研究決定把財落堡鄉的“堡”字去掉。變成了財落鎮。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在這里設立區、分區、公社、鄉黨政機構,現為財落鎮所在地。1998年5月設鎮建制。 四、 鎮域概況 財落鎮屬于沈陽市新城子區,下轄18個行政村和馬古煤礦家屬委員會,轄區總面積為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44平方公里。1998年末全鎮總人口為18.9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0.34萬人,另有暫住人口0.12萬人。主要農產品玉米、高粱、大豆、小麥、水稻、蔬菜;是沈陽市重要產糧基地,二、三產業,特別是鄉鎮企業主要集中鎮區。
2019年,撤銷尹家街道,將其管轄的溝子沿村劃入道義街道,將尹家、光榮、小營子、永豐、茨榆、創業、曙光、東拉拉、新農、穆家10個村劃入財落街道。調整后,財落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
為紀念馬剛烈士而得名。1959年10月,設馬剛公社。 1984年12月,馬剛公社改馬剛鄉。 2002年末,原望濱鄉的曾子溝、章子溝、黑林子、合心、房身溝、山城子6村劃歸馬剛鄉。 2007年末,馬剛鄉章子溝村、曾子溝村、黑林子村、合心村、山城子村、房身溝村、邱家溝村劃歸望濱街道。 2010年12月,馬剛鄉撤鄉設街道。 2019年12月,撤銷清泉街道,將其管轄的后腰堡、擁屯、灣道、依路4個行政村劃入馬剛街道。 沈陽市新城子區轄鄉。位于區境東部,距區府15公里。面積61.2平方公里,人口1.1萬。石望公路過境。轄馬剛、柳條河、王崗臺、樹林子、洋什、董樓子、董三家子、鐵營子、馬泉溝、邱家溝、葦塘溝、中寺、下寺13個村委會。礦藏有石灰、滑石。農業主產玉米、豆類。 |
黃家錫伯族鄉成立于1984年,地處沈陽市新城子區北部,遼河南岸。遼河等六條河流流經境內,遼河大橋建于該鄉魯家村處。全鄉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萬畝,人均耕地達6.6畝,下轄的23個行政村的錫伯、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占全鄉人口1.8萬人的25%。 全鄉境內土質肥沃,地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年產優質大米4500萬斤,淡水養魚面積為2500畝;肉牛飼養量達萬頭,生豬飼養量達5萬余頭。以制釩、印染、體育器材、精制米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以形成。 黃家錫伯族鄉交通便利,距沈陽市內35公里,與京哈鐵路新城子站只有5公里的距離,和哈大高速公路清水臺出入口有10公里的里程。203國道貫通全鄉南北,全鄉境內已實現了黑色路面連網的局面。 黃家錫伯族鄉招商引資項目主要有:無污染工業、綠色農業及三產等項目。".。 |
興隆臺鎮位于沈陽市沈北新區西北部,鎮域面積50.2平方公里,下轄9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1萬畝,1.36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2638人,水稻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優質水稻1.1億噸,有機水稻產業基地10個,富民經濟小區3個,面積2000畝,企業35個,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2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外資企業1個,規模企業17個,年產值2.8億元。 興隆臺鎮自2005年開始創建綠色有機水稻基地,用科學技術引導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興隆臺鎮在科學技術的引領下,綠色有機米產業已初具規模,現有北源米業有限公司等大型加工企業10家,年銷售綠色有機米1.6億噸,已經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鏈條的有機水稻產業基地-。 2007年,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富民工程的開展,興隆臺鎮新發展稻田養蟹2000畝。為了真正實現水田地區“一地兩用”、“一水雙收” 、“水上千斤、水下千元”的種養模式,今年初,興隆臺村和救兵臺村兩具有稻田養蟹條件的村,由鎮政府農業部門組織到稻田養蟹發展好的地區進行參觀學習,并且由政府對發展此項產業的農民給予適當補助,共發展稻田養蟹2000畝,2000畝水田的蟹苗已全部放養完畢。
2019年,撤銷石佛寺街道,將其管轄區域劃入興隆臺街道。調整后,興隆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
清朝嘉慶年間,滿清正黃旗后裔董正、董良兄弟倆,從山東鄆城搬到道義街道正良村。老哥倆在這扎根之后,逐漸成了村里的大戶。由于老哥倆為人正直善良,誰家有事都上前幫忙,還經常主持正義,調解鄰里糾紛,村里人都十分信任和敬佩他們。當時,這個地方沒有村名,鄉親們為了不忘老哥倆的好處,有人提議,干脆就取董正、董良名字中的正良二字作為村名,讓村里的后生們都像董正、董良那樣正直善良。2019年12月2日,沈陽市民政局發布《關于和平區等10個地區調整部分街道行政區劃的公告》,將道義街道管轄的正良、柳岸、鑫欣、大學城、晨興、民豐6個社區和正良、五臺子、郭三、郭七、道義一、道義二、東場、孝信漢、孝信鮮9個村劃出,設立正良街道。 調整后,正良街道辦事處駐地為沈北新區沈北路6號(原道義街道辦事處駐地)。 2019年,將道義街道管轄的正良、柳岸、鑫欣、大學城、晨興、民豐6個社區和正良、五臺子、郭三、郭七、道義一、道義二、東場、孝信漢、孝信鮮9個村劃出,設立正良街道。調整后,正良街道辦事處駐地為沈北新區沈北路6號(原道義街道辦事處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