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區是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是宿遷中心城市的主城區、座下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現轄8個鄉鎮、7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總面積854平方公里,總人口82萬。
近年來,全區上下認真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產業強區、外向突破、創新驅動、城鄉協調、生態優先、民生共享”六大發展戰略,著力推動“雙創”聯動,扎實推進“三生”融合,加快打造“江蘇生態大公園”核心景區,致力把宿城建設成為全市創新創業先行區、產業發展引領區、對外開放先導區、生態宜居示范區,確保如期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3.92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億元,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8.56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030元,全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宿城是一片歷史悠久、英雄輩出的熱土。自周朝建鐘吾國、秦時置下相縣,至今已3000多年建城史。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民族英雄魏勝、明代抗倭名將劉江、晚清愛國將領楊泗洪、新中國炮兵奠基人朱瑞等英雄輩出。自古崇文重教,僅明清進士就多達26人,宿城籍“兩院”院士5人,在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等領域名人大家數不勝數;醇t戲、蘇北琴書、蘇北大鼓、評詞等曲藝品種豐富,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項王故里、東關口、道生堿店、耶穌堂、真如禪寺、極樂律院、宿北大戰紀念館等歷史遺跡眾多,曾被乾隆皇帝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
宿城是一片民風淳樸、重情重義的厚土。深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宿城人內斂務實、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質,豐饒的水土環境培育了宿城人吃苦耐勞、勤于耕耘的意志品質,崇德向善、重情重義的地域文化薪火相傳,涌現出劉信、駱澤艷、方士英等典型人物,“宿城好人”現象名聞遐邇。近年來,宿城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踐行“宿遷文明20條”,立足主城區定位,扛起主力軍責任,為宿遷奪得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第一名的桂冠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尊法用法成為習慣、禮讓行人成為自覺、誠信友善蔚然成風,文明宿城享譽全國。
宿城是一片天藍水綠、生態宜居的凈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成為“江蘇生態大公園”核心景區。境內坐擁“兩湖”(洪澤湖、駱馬湖)、“兩河”(運河、古黃河),中心城區綠地覆蓋率達42.6%、人均森林面積近20平方米,印象黃河景區“一堤兩帶十景”風光綺麗,朱海、白鹿湖等景色宜人,先后摘下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多項桂冠,實現城市融入自然、現代融入村莊,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傳統之美與現代之美交相輝映。圍繞“醫教水住行”“法訪文保收”,全力以赴做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等各方面工作。持續深化“雙網融合•黨社聯建”工作機制,連續13年被評為江蘇省“平安縣(區)”。“兩場一廁一燈”“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持續推進,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服務功能不斷優化,“馬陵放歌”“周末書場”“琴鼓村村行”等系列主題文化活動深入人心,基層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宿城是一片開放包容、崇尚創業的沃土。地處淮海經濟區中部,屬東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穿越城區,西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60公里,北離連云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寧宿徐、徐宿淮鹽、宿新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205國道、249省道、305省道縱橫交錯,徐宿淮鹽城際高鐵2019年建成通車,“千里運河第一港”運河宿遷港二類水路口岸即將獲批,建成后將成為蘇北地區最大對外口岸。宿城經濟開發區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目標,綜合實力不斷攀升。紡織服裝、綠色建材、智能電網(激光裝備)“2+1”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激光裝備和綠色建材兩個先進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迅猛,被評為江蘇省科技產業園。圍繞打造創業名城,堅持以國家級返鄉創業試點為抓手,大力弘揚創業文化,積極培育創業主體,充分激發創業活力,“一村一品一店”建設成果豐碩,大眾創業、網絡創業蓬勃開展,“淘寶鎮”實現全覆蓋,“淘寶村”達到61個,入選“全國十大淘寶村集群”“全國電子商務促進鄉村振興十佳縣區”,耿車鎮為“淘寶村”全覆蓋的鄉鎮。 |
宿豫區位于江蘇省北部,東接沭陽縣,南靠泗陽縣、宿城區,西鄰徐州睢寧,北隔沂河與徐州市的新沂、邳州兩市接壤。地跨北緯33°48′34″~34°09′40″,東經117°56′15″~118°35′40″。宿豫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位于曉店鎮東南的嶂山林場附近,高程為71.2米,最低處位于關廟鎮東南袁王蕩,高程為8.8米。全區除北部一帶為低山丘陵崗外,其余皆為平原,總面積1252.6平方公里。
宿豫區是宿遷中心城市“一體兩翼”的東翼,主城區位于京杭大運河東岸,與宿城區隔河相望。宿豫區位置優勢明顯,處于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和隴海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位于蘇魯豫皖淮海經濟區的中心。轄區內貫穿全境的道路為“六橫五縱”,東西橫向道路6條,分別是老宿沭路、S324、宿穿線、順興線、S325、京杭大道;南北縱向道路5條,分別是張家港大道、新揚(新沂-揚州)高速、新大線、S268、曉仰線。省道S324域內線長26.07千米,沿線有曹集、新莊、關廟、保安4個鄉鎮;省道S325長26.4千米,沿線有順河、陸集、大興、仰化4個鄉鎮(街道);省道S268長35千米,沿線有來龍、曹集、關廟、仰化4個鄉鎮。新揚高速長29.8千米,在高新區、曹集鄉、侍嶺鎮各有一個出口。轄區有新沂河、中運河等流域性河道2條,中運河域內起點宿遷閘,終點至仰化鎮復隆村,長41.13千米;新沂河域內起點為曉店侍嶺界,終點至宿沭界,河道全長17.5千米。 |
沭陽,因位于沭河之陽而得名。沭陽縣總面積2297平方千米。古有厚鎮、渠頭、劉莊口等鎮,惜毀于兵火。明清增至36個鎮。民國期間,裁鎮設9市1鄉,后改為10區162鄉鎮,大小集鎮星羅棋布。新中國成立后,區鄉屢有更動,至20世紀80年代相對穩定,計35個鄉鎮(場),另有10多個集市。186.45萬人口,是全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縣;郵編:223600,代碼:321322,區號:0527。拼音:ShuyangXian。
自然地理 沭陽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花海縣域介于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云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全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h內最高峰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境內。 沭陽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最高氣溫14.3℃,最低13.3℃。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最低氣溫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 自然資源 沭陽資源十分豐富。沭陽是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縣、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商品豬基地縣和科技先進縣。年產糧食100萬噸、油料6.23萬噸、棉花0.51萬噸,年出欄商品豬近200萬頭。 沭陽花木名揚天下,全縣花木總面積33萬畝,花卉苗木品種3000余種,各類盆景83余萬盆,是全國最大的花木基地,有“東方花都”之譽?h內新河鎮2000年被省花木協會評為花木之鄉,顏集鎮2001年被中國花木協會評為“中國花卉之鄉”。2006年新河鎮周圈村入選“全國十大魅力鄉村” 沭陽是傳統的林業大縣,全縣楊樹成片林達61.56萬畝,林地總面積達4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4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6.5%。 沭陽水產資源優勢明顯,全縣水域面積62.2萬畝,可利用養殖水面12萬畝,盛產青魚、鯉魚、鰱魚等淡水魚類。 沭陽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非金屬礦9種,能源礦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磷、云母礦以及黃砂、陶土等都具有較高開采價值。 基礎設施 1997年前,沭陽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現代化設施齊全】公路密度在全省最小,等級公路在全省最低,公路質量在全省最差,全縣黑色路面僅56公里,人均占有量僅占當時全省平均水平的1/8,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22%的家庭沒有通上電,54%的村沒有通上電話,80%的村沒有自來水。近年來,沭陽舉全縣之力實施“基礎先行”戰略,加大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有效地緩解了“瓶頸”制約。目前,全縣已經初步實現了市縣公路等級化、縣鄉公路灰黑化、鄉村道路砂石化、全縣公路網絡化,公路密度和等級在蘇北各縣(市)中位居前列。電力、通信、供水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早在1999年就實現了戶戶通電、村村通電話,農村改水實際受益人口近140萬人。 沭陽交通發達。-公路、新長鐵路、205國道、245、324、326省道在縣城交匯。東去連云港白塔埠機場40分鐘,西到徐州觀音機場1個小時。沭陽縣水路暢通,新沂河橫貫東西,淮沭新河縱穿南北。江蘇省20大內河港口之一的沭陽港,年吞吐量在300萬噸以上,過淮沭河與長江聯接,經沭新河、薔薇河、古泊河達連云港港口。 改革創新 沭陽因改革創新而揚名全國,同時也因改革創新而受益無窮。近年來,沭陽以敢為天下先的非凡氣魄,以“一切服從于把事情辦成辦好”為原則,逐步把改革創新推進到所有可觸及的領域!笆濉逼陂g,全縣上報省市參評或參展制度創新成果197項,占全市三分之二。創新干部管理制度,首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河,率先實行干部任前公示、領導干部任中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公開問責評議等一系列干部任用和監督制度,分別被中組部和國家審計署在全國予以推廣!靖母镉矟h——仇和】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先后成立招投標管理中心、會計核算中心、產權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和多個重點工作指揮部,新組建蔬菜、花卉、食用菌、畜禽等4大產業發展辦公室,對縣鄉領導干部實行不交叉分工,優化了行政資源,提高了辦事效率。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健全一線工作、工作會辦、立即就辦、無借口工作、首問負責、服務承諾、超時默認和缺席默許、責任追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落實制度。堅持抓發展機遇就是解決好一個個問題、做好一件件實事、辦好一個個項目,對目標任務進行定量分解,實行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建立健全抓早、抓小、抓苗頭、抓基層、抓基礎、抓主要對象、主要領導抓的“七抓”維穩工作機制,實現了由“救火式”、“被動式”化解社會矛盾向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超前化處理問題轉變。成立縣“誠信服務監督局”,實行與公安110、經濟110、新聞110、安全110聯動運行,在重點窗口單位安裝服務質量評價器。實行項目幫辦制,組織專人或專門班子為重點項目幫辦建設、幫辦生產、幫辦招工、幫辦生活。改革讓沭陽春潮涌動,生機勃發;創新讓沭陽活力迸發,魅力四射。近年來,全國各地每年都有萬余人前來考察沭陽改革工作,借鑒沭陽創新的做法。 |
泗陽縣位于江蘇省北部,南瀕風光秀麗的洪澤湖,東與-總理故鄉淮安市接壤,全縣總面積1418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場)。泗陽為古泗水王國都城所在地,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2000年建縣史。近年來,因境內多次出土了大量的古泗水國王珍貴文物,而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泗陽是全國唯一的“中國意楊之鄉”,森林覆蓋率38.1%,活立木蓄積量達450萬立方米,年可采伐50萬立方米。泗陽還是全國著名的產糧大縣、優質棉基地縣、蠶;乜h和重要的畜離產品基地縣!般絷柎竺藁ā、“丁莊大菜(金針菜)”、繭絲綢、“山羊板皮”等特產久負盛名。年產魚蝦鱉蟹等特種水產品5萬噸。全縣現有勞動力人口41萬,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近3萬名,職業技能培訓機構60余家,每年輸送2萬余名專洪澤湖業技術人員。 目前已形成木材加工、紡織服裝、電器照明、化工制造、農副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意楊產業已成為泗陽最大最靚的產業“名片”。泗絹集團的SPCC牌絹絲、真絲針織服裝暢銷國內外,大口徑夾砂玻璃鋼管、高效節能熒光燈、酶制劑、莪術油注射液、人造板、中高密度板等一大批名優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極具開發價值。以打造華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新興紡織基地和新興木業基地為目標,泗陽規劃建設了縣經濟開發區東區、西區和南區,進園項目可以享受諸多更加優惠的政策。 泗陽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明代的盧廷蘭是紡織機的改革者,江南機坊多設像祭祀,奉為“盧祖”;近代有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胡明復、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等。 泗陽交通便利,水陸空路網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貫東西,是經長江出海的水運通道。325、230省道和徐宿淮鹽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與京滬、寧連高速公路交匯。新長鐵路使泗陽與“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云港及長江三角洲諸多開放城市相連。縣城向西85公里即達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向東30公里連接-公路,向東北90公里便到連云港和白塔埠機場,向南兩個半小時到南京,四小時到上海。 泗陽基礎設施配套,發展載體完善。城區“七橫九縱一環”格局初步形成,相繼建成了一批環境優雅,設施完備的豪華賓館和商貿、游樂場所。全縣建成了省級示范小城鎮2個,市級示范小城鎮4個。在縣內建立了城廂張李雞市、新袁羊肉等8個專業批發市場。目前縣城擁有城東建材、農副產品、裝飾材料三大市場群和紅光招商城、振興商貿城、水仙樓農貿市場等大型綜合市場10個,依托小城鎮建立各類集貿市場60多個,年交易額12.5億元。 自然地理 泗陽位于江蘇北部,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8°20′~118°45′,北緯33°23′~33°58′之間,南濱洪澤湖,東界淮安市淮陰區,北鄰沭陽縣,西南與泗洪縣交界,西與宿城區接壤?偯娣e1418平方公里。 泗陽境內無山丘,一片平原,只有個別地區有低矮壟崗。總地勢西高東低,屬黃淮沖積平原。地面相對高程大都介于12米~17米之間。土壤分三個類型:潮土、砂礓土、黃棕壤土。潮土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占總面積的83.2%。土壤質量較差,四、五級占87.5%,中低產田面積較大。 京杭大運河橫穿泗陽東西50公里,成為天然的“分水嶺”。運河以南,北高南低,境內河流皆流入洪澤湖,統屬淮河水系;運河以北,南高北低,河流皆屬沂、沭水系。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泗陽位于北溫帶南緣,近海無山,地勢低平,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性氣候區。冬季干冷,夏季濕熱,春季溫暖,秋季清涼,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較長。年均氣溫14.2℃左右,年均日照2215.9小時左右,年均降水量906.2毫米。 泗陽縣境內楊樹活立木蓄積量已達500萬立方米,年木材加工量突破100萬立方米,年生長量100萬立方米,速生楊樹覆蓋率42%;泗陽擁有保持純自然生態的水面65萬畝,年產甲魚、螃蟹、青蝦等綠色水產品10余萬噸,優質無公害農產品暢銷-滬等大中城市;泗陽棉花原種場是全省唯一的國家級棉花良種繁育基地,泗陽大棉花享譽大江南北。 |
泗洪縣地處江蘇中北部、淮河中下游,東臨洪澤湖,西與安徽接壤,位于長三角經濟區和江蘇沿海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域,行政區劃面積2731平方公里,人口110萬,是中國著名的名酒之鄉、螃蟹之鄉、生態旅游之鄉,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境內地形以平原、崗地為主,亦有零星丘陵,地形起伏,形如姜狀。西南和西部有零星殘丘蟄伏于寬廣崗地之上,北部為黃泛平原,南部和西南部為崗地與平原相間排列地形。總地勢是西南、西部高,東南、南部低,最高點海拔62.8米,最低點海拔11.6米。泗洪屬東亞季風區,又屬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裕。年均氣溫14.6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總時數2326.7小時,無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風速3.7m/s。土壤具有多宜性,有黃潮土、砂礓黑土、淋溶褐土三大類、31個土種,宜旱、宜水、宜林、宜牧;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水產、畜禽種類繁多。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石英砂、金剛石、鐵錳結核礦、褐鐵礦、澎潤土、天然礦泉水等礦產資源。
泗洪是一塊古老土地,承載著內涵豐富的文化遺存,境內已出土古生物化石70多種,被海內外考古學家譽為“古猿化石寶庫”。
1954年在雙溝鎮出土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被中科院命名為“下草灣人”。楚霸王項羽的“楚壺窯”、三國魯肅故里的“子敬泉”、呂布轅門的“射戟臺”、隋煬帝的“通濟渠”等歷史遺跡及與其相關的美麗傳說,為這片大地增添了繽紛的色彩。
泗洪是一塊紅土地?箲饡r期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中心,淮北行署、新四軍四師師部均駐于此,劉少奇、陳毅、張愛萍、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親臨指揮戰斗,彭雪楓、江上青等3000多位烈士英名鐫刻在這塊熱土上,震驚中外的血戰朱家崗之役,先烈們血染洪澤湖的壯舉,給這片土地留下了輝煌奪目的一頁。
泗洪歷史上名賢輩出,燦若繁星。上古唐虞時代,泗洪即有五帝之一少昊帝。2000年前,徐偃王建都于縣境城頭附近。三國名將魯肅、宋代徽州知府李植均為古泗州臨淮人。歷任明代三部尚書(禮部、工部、刑部)的大學者金純和明代御史蕭玉成的祖籍同出一村,卒后又都葬歸故里――龍集鎮應山集。明末清初,泗州人戚杰及子伸、孫王甲皆工詩詞,并著有《嘯門詩集》25卷。清代名將許聯鏢是界集姬樓村人,曾統領清朝水師在登州海域擒洋匪800余名,繳獲敵艦數艘。近代和當代有“淮北劉胡蘭”――喻尊霞、中國第一顆-試驗場地施工指揮陳覺、原國家建材工業部部長宋養初、安徽省原副省長陳蔭南、原副省長田維謙和空軍中將吳光宇、經濟學家宋養琰、新華社駐外首席記者、攝影名家許必華、著名導演王永宏、以電視劇《戲說乾隆》享譽海內外的劇作家宋項如等。 |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2013年1月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開區位于宿遷中心城市南部,下轄“一鄉三街道”,行政管轄面積118平方公里,社會人口20萬,是全市最主要的政策、資本、技術和人才高地,也是宿遷中心城市的重要板塊、現代化的“南部新城”。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工業為根,以企業為本,積極打造智能家電、食品飲料、新型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主導產業,全力以赴招大引強,培大育強,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特色。
智能家電產業:以節能環保智能型家電為發展方向,重點培育生活電器、廚房電器、溫控開關、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行業龍頭企業及核心配套企業。
食品飲料產業:以飲料、休閑食品為發展方向,重點培育乳品飲料、烘焙食品、調味品等行業龍頭企業及核心配套企業。
新型電子信息:以電容式觸摸屏、光熱發電系統集成為發展方向,重點培育觸控產業、光伏產業、半導體照明產業等行業龍頭企業及核心配套企業。
優勢一:適宜的地理區位。宿遷與長三角龍頭——上海,距離適中。從空間上看,從上海經過蘇南、蘇中,就是蘇北,宿遷位于蘇北的中心,與上海和蘇南地區有著一定的地理梯度和成本級差。從交通上看,宿遷擁有淮海經濟區最便捷、最通暢的立體交通體系。
航空方面。宿遷距徐州觀音機場40分鐘車程,距連云港白塔埠機場70分鐘左右車程;距淮安機場60分鐘左右車程;距南京祿口機場約3小時車程。
鐵路方面。新長鐵路把宿遷至長江三角洲地區有機連接,徐宿淮鹽高鐵、宿淮鐵路已建成通車,已成為京滬高鐵第二通道,宿遷到上海只需2個小時左右,宿遷到北京只需3個小時左右。規劃建設中的合青高鐵、宿新城際鐵路、連宿蚌鐵路,成為溝通南北、聯接東西的區域樞紐,建成后宿遷到青島只需1小時左右。
公路方面。京滬、寧宿徐、徐宿淮鹽、宿新四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水運方面。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境,距連云港80分鐘車程,連云港港口是國際知名海港,通航160多個國家、1000多個港口。運河宿遷港一、二期工程開港投用,建成2000噸級泊位24個;宿連運河、運河宿遷港三期正在建設中。
優勢二:廣闊的消費市場。以宿遷為圓點,可輻射蘇魯豫皖20個地級市,1小時可輻射淮海經濟區核心區5328萬人口,2小時可達整個淮海經濟區及周邊地區,輻射1.2億人口。同時,宿遷也是華東沿海地區向中原腹地過渡的必經之地,市場空間巨大。
京東·宿遷館。于2015年7月正式上線運營,是京東商城全國首個地方特產館,主要宣傳和推介宿遷本地產品,提高宿遷知名度和產品銷量,銷售業績始終在京東全國地方特產館中排名第一,連續三年榮獲京東開放平臺京英獎。宿遷館始終堅持以服務宿遷企業為己任,引導地方優質工業、農業產品觸網銷售升級,為宿遷中小企業及創業者開辟市場,為農村脫貧攻堅、農民增收致富暢通渠道。目前,宿遷館已入駐本地企業260余家,上線銷售單品5387個,涵蓋宿遷地方優質農副產品、生活用品和工業產品等全品類。優勢三:完備的載體平臺。
智能小家電產業園。智能小家電產業園位于寧宿徐高速公路兩側,已經建成廠房90萬平方米,高標準建設了生活廣場、人才公寓、活動中心等綜合配套設施,水、電、氣、通信、道路、監控、客貨梯等配置到位,企業可“拎包入駐”。其中東區每棟廠房5層,單層面積由1000平方米到7000平方米不等,目前園區已落戶企業逾百家,正全力打造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新高地。
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宿遷市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市委、市政府為加快科技資源集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而打造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主要為園區企業提供產業技術研發、技術培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企業孵化等。目前,研究院先后與南京工業大學、江南大學、河海大學、宿遷學院等四所高校合作共建了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15個專業實驗室和1個產品中試基地。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共建了西交大宿遷科技園、西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宿遷中心,與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共建智能家電研發創新與檢測服務平臺,與上海大學等高校達成深度合作意向。研究院依托高校院所的人才團隊,深入企業調研創新需求,實施“一企一策”精準服務,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年開展產學研活動30余次,和100多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
宿遷綜合保稅區。宿遷綜合保稅區位于經開區內,規劃占地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規劃面積1.54平方公里,已完成11.3萬㎡標準廠房、1.1萬㎡查驗倉庫和4.8萬㎡保稅倉庫建設,正在向國務院積極申報。
國家白酒檢測中心(食品農產品檢測中心)。總投資1.2億元,建筑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配備氣質聯用、液質聯用和高效液相色譜等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儀器設備,是蘇北地區實力最雄厚、能力最全面、設備最先進的綜合型檢測檢驗機構。可為企業提供原輔料檢驗、產品檢驗和技術支持,檢測范圍覆蓋食品、農產品等六大類-個產品。
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江蘇分院。中國電器科學院江蘇分院由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于2017年9月簽約共建,并成立江蘇威諾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以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CEI)及其直屬子公司(威凱CVC)的品牌及資質進行市場運作。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占地面積約3.4萬㎡,總投資1.5億元,引進美國頻譜分析儀,德國功率測試系統等高端設備,建設大家電、小家電、電磁兼容等領域26個專業實驗室。威諾公司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共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能效水效工程中心智能實驗室”,是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智能實驗室信息化服務平臺的首家試點實驗室,已獲得CMA、CNAS認可,同時,與德國TUV、法國BV、韓國KC建立合作關系,圍繞家電產品安全、性能、環境等領域提供檢測、認證、計量校準等服務。
西交大宿遷科技園。西安交通大學宿遷科技園由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與西安交通大學蘇州研究院于2016年9月聯合建立,總面積5.3萬平方米?萍紙@依托西安交大技術、人才、品牌資源等優勢,以科技企業孵化為核心,積極引進海內外科技領軍人才和項目,大力發展新興信息產業、高端智能家電、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地方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目前,已完成一站式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國家級眾創空間、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創業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業示范園、市科技創業服務平臺等,正在積極打造國家級創新服務平臺,重點引進科技型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入駐,孵育了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
優勢四:充足的要素保障
用電不壓。省里一直給予宿遷特殊的用電政策支持,宿遷基本沒有拉閘限電現象。針對外來投資企業,還開辟了“綠色通道”,方便企業辦理相關供電業務。
用地不拖。對投資規模較大、符合產業定位的項目堅持優先供地;對投資規模特別大、質態特別好的項目,堅持“一事一議”,并積極對上爭取“點供”。
用工不缺。全市有可用勞動力270萬人,數量大、素質高,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僅為蘇南、上海、浙江的3/4。宿遷職業技術學院、淮海技師學院等職技院校每年可培訓7萬多名熟練工人,且可與園區企業簽訂協議,定向培養專業人才。
辦事不難。經開區完成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4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程網上辦理,為企為民服務效率大幅提升。為每一位投資客商提供“一站式、幫辦式、保姆式”的全程服務,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
治安不差。宿遷是江蘇治安環境最好的地區。連續五年被評為“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市”,群眾安全感和對社會治安滿意度位居江蘇第一。 |
洋河新區(洋河度假區)。 |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江蘇省委、省政府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省內全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江蘇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內循環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蘇州宿遷兩市最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個”走出去”項目。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原規劃面積13.6平方公里,以通湖大道為界,以東為現代新城示范區,以西為工業區,規劃人口12.2萬人,于2006年11月啟動。2019年,啟動拓園發展,拓園首期規劃面積7.75平方公里,園區規劃總面積達到21.35平方公里,以普陀山大道為界,東側為8.3平方公里精致生活區,西側為13.05平方公里高效生產區和科技創新區,規劃總人口20萬人。
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充分發揮蘇州、宿遷兩地優勢,推進產業梯度轉移,通過實施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等城市功能的綜合開發,把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高質量創新發展引領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南北共同富裕樣板區和國內一流的區域跨界合作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