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社區……。 |
聞喜縣桐城鎮地處山西南部,沿同蒲鐵路南下,過臨汾、侯馬即入桐城鎮境。這里山河雄偉壯麗而多姿多彩,層巒疊翠,林嘯水吟,孤峰獨標,平坦富饒。這里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礦產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桐城歷史悠久,地杰人靈,這里有新時代、仰韶、龍山時期和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有春秋戰國、漢、唐、宋、清等時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穡、董文奉帝使豢龍的傳說,有一門世代出將相,名揚中外的“……。 |
聞喜縣轄鎮。1956年建鄉,1958年改東鎮公社,1984年設鎮。位于縣境中北部,涑水河谷,距縣城12公里。面積75.3平方公里,人口4.1萬。南同蒲鐵路、太(原)風(陵渡)和大(同)運(城)公路縱穿全境,聞(喜)濟(源)、南(塬)北(塬)公路過境。轄東鎮、涑陽、東魯、裴村、官莊、新農村、倉底、營里、下白、東白、黨家莊、西干慶、西溝、東干慶、三交、東姚、中莊、西街、川口、張家莊、大羅莊、小羅莊、上……。 |
河底鎮位于聞喜縣南部,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3.6萬人,7787戶,管轄42個行政村,駐行政事業單位20個。地形情況:山脈、丘陵、垣地、河谷交叉分布,沙渠河由東向西貫穿其中。交通情況:聞垣二級公路穿鎮而過,鎮通過縣城的三級公路,及通往本縣裴社鄉和后宮鄉的簡易公路,本鎮是聞喜縣南垣地區的交通樞紐。本鎮31個村均有柏油路相通。農業情況:本鎮現有耕地87061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主要經濟作物……。 |
聞喜縣轄鎮。1961年建郭家莊公社,1984年改鄉,1989年設鎮。位于縣境南部、涑水河谷,距縣城7公里。面積38.2平方公里,人口1.6萬。南同蒲鐵路、太(原)風(陵渡)、大(同)運(城)公路過境。轄西宋、東韓、西韓、郭家莊、西阜、辛莊、坑東、晉莊、蓮坪、西莊、宋店、西莊爾頭、崔莊、楊家莊、郭店、衛家莊、興楊莊1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棉花、蔬菜、瓜果。名勝古跡有節孝坊。.……。 |
禮元鎮地處運城市北端,素有運城“北大門”之稱,距聞喜縣城25公里,全鎮32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30260口人,國土面積80.48平方公里,耕地72634畝,其中水地12871畝。由于地處運城候馬兩市中間,大運高速公路、二級路、三級路,同蒲鐵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 鄉鎮企業發展情況:投資2.3億元建成規模化的禮元工業園區,占地面積達1000畝,入園企業8家,企業從業人員5000……。 |
凹底鎮地處峨嵋嶺腹地,全鎮共有25個行政村,131個居民組,7181戶,29388人,總耕地面積為82987畝,人均純收入2180元。該鎮是聞喜縣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共種植優質小麥4萬余畝,以其為原料的“北垣饃”聲譽很大;現有山楂食品37個,年產量可達萬余噸,年產值4千萬余元;共栽植金銀花1704畝,年產量170400公斤;大紅袍花椒2730畝,年產量50萬公斤;該鎮以峨嵋遠志名揚天下,全鎮共種植藥……。 |
侯村鎮地處聞喜東端,中條山前沿,位于涑水河畔,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8公里,總面積46.26平方公里。地形狹長呈臥龍式。全鄉共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19000人,總戶數4130戶,耕地面積46000畝。水利條件良好,土地資源豐實。峪口紫皮大蒜歷史悠久,生育期靠焦山優質礦泉水澆灌,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遠銷國內十余個城市,并出口日本和韓國,是出口創匯的好產品。全鄉共種植大蒜3000畝,年產量300萬……。 |
聞喜縣轄鄉。1956年建裴社鄉,1961年建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1.8萬。通縣級公路。轄裴社、裴南、寺頭、南店頭、南吳、西張、東張、小澤、大澤、仁義莊、南郭、小王、上王、宋家莊、王趙、廟凹、南坡、鐵牛峪、保安、店頭堡、寺家莊、十八坪、北坪、小王溝2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棉花。.……。 |
說法一:相傳春秋時,晉武公曾將嬪妃置于該地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年《聞喜縣志》記載村名為后宮里。說法二:相傳漢元鼎六年武帝劉徹至聞喜時,后妃駐此,因而得名后宮。因該鄉政府駐后宮,故名。1947年,屬聞喜縣三區政府。1953年,分屬三區后宮、柏底鄉。1958年,為后宮公社。1984年,更名為后宮鄉。2001年撤并鄉鎮,將白石鄉并入后宮鄉,仍為后宮鄉。聞喜縣轄鄉。1958年建后宮公社,1984年設鄉。位于……。 |
說法一: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平遼王薛仁貴汾河灣打雁誤射白虎,追至此處,天晚住店,因而得名薛店。說法二:村居聞喜通新絳之古道,相傳因薛姓之人在古道旁開店而得名薛店。薛店鎮歷史上曾屬北垣。1943年,北垣西部劃歸稷麓二區。1947年屬五區政府。1948年10月,北垣劃歸聞喜。1949年10月,五區屬現畖底鎮、薛店鎮、陽隅鄉,稱為北垣四十八個村。1949年為五區人民政府薛店行政村。1953年,分屬五區郝……。 |
說法一:相傳東晉的一個夏日,郭璞游到稷王山,下了一場大雨,在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他看到此地一片水波粼粼,水面上彩虹與晚霞相映,浮云如畫,贊到:“好一個陽隅。”由此得名陽隅。說法二:據村史記載,陽隅村位于縣城西北,人民把縣城比作太陽,西北方位為隅(角落的意思)字,故名陽隅;因該鄉政府駐陽隅,故名。1947年,屬五區政府。1953年,屬五區陽隅、回坑鄉。1958年,屬北垣公社。1961年將北垣公社分為……。 |
因傳說曲家溝村對面山上,高山林立、懸崖峭壁,人們出入要經過該地的羊腸小道,從兩山之間通過,恰似一座石門,故名。1947年,屬聞喜縣三區。1953年,分屬三區店上、后交、橫榆、后川鄉。1958年,屬河底公社。1961年,為石門公社。1984年,更名為石門鄉。聞喜縣轄鄉。1958年建石門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南部中條山腹地,距縣城42公里。面積174.4平方公里,人口0.9萬。縣城通坦曲縣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