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鎮歷史悠久。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設南安鎮,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與武平鎮(今中山鎮)合并為武平場。宋淳化五年(994年)武平由場升縣后,縣治從武所(今中山鎮)遷此。紹興初(1131~1137年)筑土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改筑磚城。明、清稱在城里,民國稱縣城區、城廂鎮。蘇維埃時期為城廂區。歷為縣治。民國設城關鎮,1958年改衛星公社,1960年更名城關公社,1983年城關公社改制后,成立建制鎮。平川鎮于2019年1月2日撤鎮設街道辦事處,紅東、七坊、興南、城南、西廂5個村民委員會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新設西門、北城兩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理位置〗平川街道位于武平縣城中南部平川河中游河谷盆地。中心位于東經116°05′48″,北緯25°05′50″。東南與城廂鄉接壤,西與東留鄉毗鄰,北與萬安鄉交界。為縣治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自然環境〗平川河隸屬梅江水系,中山河干流,源于山坑尾、當風嶺,經白蓮塘、魚溪尾、萬安,匯石逕嶺水于螃蟹垅,入田心古山,匯牛軛嶺、云磜水合流至城區化龍溪,南流至-墩,出三江口入中山河。流域面積為194.4平方公里,河道長29.9公里,落差550米。植物種類繁多,國家級保護珍稀植物有:南方紅豆杉(梁野山),水杉,花櫚木、紅豆樹、半楓荷、青鉤栲、臺灣蘇鐵、凹葉厚林。福建省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蘇鐵,野葛。
〖人口民族〗平川街道人口大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很少,2020年,行政區域面積3330公頃,常住人口86386人。
〖市政建設及規劃〗平川街道轄河西、河東、東城、南門、西城、北城、西門、七坊、紅東、興南、西廂、城南12個社區。
〖經濟狀況〗2020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0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完成20.5億元;規模以上飛地工業產值完成2.5億元;資質以上飛地建筑業產值完成9.62億元;限額以上貿易業銷售額營業額完成27.06億元;其他營利-務業企業營業收入5832萬元;財政收入完成2.7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37元。
〖文化狀況〗2009年9月成立平川街道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擁有150平方米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閱覽電腦室),內有藏書5000多冊,電腦十幾臺;2011年10月成立梁野藝術團,12個社區居委會均有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四點半學校和文藝隊,業余文藝演出人員205人。節假日各社區經常舉行文藝演出活動,自編自導自演歌舞、相聲、小品、三句半、十蕃音樂等節目,為豐富平川街道廣大社區居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精神文明〗近年來,平川街道在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平安建設、服務城市建設等方面走在全縣前列,先后榮獲“第四屆、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省級文明單位”、“福建省第三次、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省級安全社區”、“省級生態鎮”、“省級衛生鄉鎮”、“龍巖市2020年度平安和諧鄉鎮(街道)”、兩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集體三等功”等榮譽稱號。 |
中山鎮開發之初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省考古專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居住。
中山鎮原稱武溪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設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兩鎮,隸屬汀州府,至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并武平、南安兩鎮為武平場。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武平場為武平縣。中山鎮是武平升縣以前的鎮治、場治所在地,又是升縣后的最初縣治所在地。至明洪武年間(公元1391年),在中山設立武平千戶所(俗稱武所)至民國期間設立中山實驗示范鄉。蘇維埃時期屬中山區,先后有12個鄉成立蘇維埃政權。建國后先后劃為第三區、中山區,1958年設中山公社,1984年改稱中山鄉,1990年撤鄉設立建制鎮至今。
〖地理位置〗中山鎮地處武平縣西南部,北靠東留鄉往江西,西鄰民主鄉,南接下壩鄉至廣東,距縣城11公里,是中山河濕地公園的核心區,是武夷山脈南端,境內的中山河系韓江上游,是古代武平往廣東的水運樞紐。
〖自然環境〗中山鎮位于中山河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年平均氣溫19.9℃,年降水量一般為1520一2130毫米。
〖人口民族〗全鎮總人口2萬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軍家話。
〖市政建設及規劃〗中山鎮行政轄區有三聯村、龍濟村、卦坑村、陽民村、太平村、新城村、城中村、老城村、上峰村、上嶺村、武溪村共11個村,159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91平方公里,有水墨陽民、松花寨、卦坑湖、長安崠等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
〖經濟狀況〗202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5億元,增長7.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43億元,增長3.9%,農業總產值5.98億元,增長4.95%,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限額以上貿易業累計完成5.33億元,減少9.5%;其他營利性規模以上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完成2397萬元,減少32.3%;飛地工業及引進建筑業稅收收入643.47萬元,完成年度的122.56%,增長42.8%;可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7元,增長11.5%。
〖文化狀況〗中山鎮特色文化有百姓鎮與姓氏對聯、軍家話、元霄鬧花燈、傳統漢劇與木偶戲、風味小吃。
〖精神文明〗
近年來,中山鎮積極推進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品牌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動,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作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的重中之重來抓,2020年我鎮榮獲第六屆“全省文明鄉鎮”稱號。 |
巖前,原稱“巖前城”。宋時屬禾平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巖前里。民國初設巖前區,民國24年(1935年)改為第四區,民國29年(1940年)設巖前鎮。蘇維埃時期屬巖前區,有4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
建國后先后劃為第五區、巖前區、巖象區、巖前鄉、紅星公社、巖前公社。1958年設巖前公社,1984年10月,撤銷巖前公社,設立巖前鎮。
〖地理位置〗巖前鎮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武平縣南端,東經116˙08‵,北緯24˙55‵。東連象洞鄉,西接中赤鄉,南與廣東省蕉嶺縣廣福鎮毗鄰,北與十方鎮交界。鎮政府所在地靈巖村距縣城42公里。205國道貫穿鎮境南北,距梅州72公里。
〖自然環境〗地處武夷山脈最南端,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森林覆蓋率75%,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人口民族〗截至2021年8月總戶數10379戶,總人口36220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巖前鎮地處武平縣南端,距縣城42公里,總面積185平方公里,現轄16個行政村、1個躍進煙場社區居委會、236個村民小組。
〖經濟狀況〗2020年,巖前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2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74億元;飛地工業產值(規模以上)1.15億元;飛地建筑業產值(資質以上)1.14億元;限額以上貿易業銷售額、營業額35.42億元;其他營利-務業營業收入0.7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6萬元。
〖文化狀況〗巖前鎮現有文化廣場9處,鎮村文體活動中心18處。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化創作、大合唱、廣場舞、十番樂隊、攝影、琴棋書畫、戲劇彈唱等。
〖精神文明〗近年來,巖前鎮積極推進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品牌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動,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作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的重中之重來抓,我鎮榮獲“2018-2020年度市級文明鄉鎮”稱號。 |
十方鎮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東部,鎮中心十方村位于東經116.13°,北緯25.02°,距縣城18公里,東臨上杭縣湖洋鎮,南與巖前鎮、中赤鎮相連,西與城廂鎮接壤,北與武東鎮交界,是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的交通樞紐,國道205線和省道309線在集鎮交匯,永武高速和古武高速在集鎮交匯并設有互通出口。
〖自然環境〗十方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雨熱同期,降雨相對集中,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19.6℃,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
〖人口民族〗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共11099戶,總人口3.9萬人,以漢族為主,講客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十方鎮下轄19個行政村:樂畬村、彭寨村、熊新村、高梧村、黎畬村、黎明村、十方村、三坊村、白土村、來福村、中和村、和平村、處明村、梅坑村、葉坑村、丘坑村、鮮南村、鮮水村、集賢村。
〖經濟狀況〗2020年,十方鎮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7億元,增長3.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4億元,增長13.6%;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3億元,增長24.4%;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銷售額3.4億元;規模以上其他盈利-務業企業營業收入597萬元;財政總收入1646.9萬元,增長73.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65元,增長10%。
〖文化狀況〗十方鎮建有占地20畝的文化體育老年活動中心。文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化創作、燈謎、舞獅、舞龍、船燈、攝影、琴棋書畫、戲劇彈唱等。
〖精神文明〗目前,全鎮組建文明實踐站所20個,包括“1所19站”。19個行政村根據本村實際組建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隊共組建24支。按照“1+N”組建模式,分別成立“十口相傳”理論宣講、“雙龍騰飛”項目服務、“平安十方”綜治維穩、“春華秋實”扶貧助農、“十指連心”暖心幫扶等11支志愿服務隊。鎮村志愿服務隊按照“年初有計劃、月月有活動”的要求,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聯合縣新華書店新建全市7家之一的“新華書屋”。 |
中堡鎮轄21個行政村、193個村民小組、7555戶、26962人(公安戶籍人口2020年底)。全鎮26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21個;鎮直支部5個,其中一個是兼合式支部),1193名黨員。全鎮有三個貧困村(其中省級貧困村章豐村、縣級貧困村新湖村于2018年底摘帽退出,縣級貧困村梧地村于2019年底摘帽退出),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621戶1561人。2020年12月15日中堡鎮被評為武平縣第十四屆省級文明鄉鎮,主要鎮情特點如下:
邊界要鎮。位于武平縣境內東北部,面積175.55平方公里,距縣城42公里。東與上杭縣的官莊、珊瑚、湖洋、才溪四鄉接壤,南與武東鎮毗鄰,西與永平鎮相連,北與桃溪鎮交界。
資源大鎮。礦產資源豐富,有石灰石、石英石、花崗巖石、膨潤土、金、銀、銅等礦產,其中金、銀儲量居全縣前列,石灰石儲量3000多萬噸,居全縣第三。境內有武平紫金礦業、三鑫礦業二大企業;水利資源豐富,擁有小水電站17座,總裝機容量達7150千瓦;林地資源豐富,全鎮耕地面積27456畝,其中水田面積23574畝;山林面積20.1萬畝,森林覆蓋率79.2%,木材蓄積量54萬立方米。梁野山腹地7.1萬畝,占全縣30%左右;
生態重鎮。中堡鎮擁有生態優美的觀獅山,轄區內的大績、梧地、朝嶺、章豐、新湖、新化等6個村位于梁野山腹地,經近幾年的努力打造,“親水互助”、“靈動烏石”鄉村振興示范點已初具成效,并與“嶺上人家”、“毓秀新湖”、“新風大坪”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初步形成“一軸一環兩山”美麗鄉村生態旅游路線。(以“梧地-互助-林坊-大坪-集鎮-烏石”美麗鄉村生態路線為軸,以梧地、章豐、朝嶺、林坊、互助相連區域為環,重點打造觀獅山和梁野山(大績坑頭)景區)。 |
桃溪鎮地處武北四鎮中心位置,距縣城44公里。省道221線(武汀公路)貫穿新田、田雁、亭頭、新礤、桃溪、湘里6個村。縣內第二大河——桃瀾河,流經本鎮小瀾村注入汀江。全鎮人口3萬余人(其中桃溪村、小瀾村人口均超過5000人),下轄15個行政村、197個村民小組,下設18個黨(總)支部,現有黨員812名,其中女黨員137名。桃溪是開國少將藍文兆的故鄉,是武平革命史上著名的“小瀾暴-動”和亭頭土地革命斗爭的發生地,有小瀾泉坑背、陳屋、亭頭湖寮下、新華村、新蘭村5個革命基點村,在冊烈士197名。桃溪地域面積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萬畝,林地面積22.6萬余畝,森林資源覆蓋率達80.3%;可開發水電資源7000多千瓦,現有水電站12座,裝機容量達7070千瓦;礦產資源主要有螢礦石、石英石,其中螢礦石儲量2萬多噸。桃溪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最高海拔1123米,最低海拔245米,這種較大高低海拔差的氣候條件和這里獨特的土質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桃溪素有“綠茶之鄉”的美稱。同時,桃溪也是“飛地鋼鄉”“慈善樂土”“和諧家園”。
綠茶之鄉。桃溪鎮是福建省主要綠茶生產地之一,“武平綠茶”主產地,擁有茶園2.5萬余畝,可采茶園近2萬畝,產量2000多噸,產值約2億元。茶葉加工企業20余家,其中,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綠色食品認證2家,名牌農產品3家,食品生產許可證5家,完成茶葉初制清潔化改造10家。已注冊“桃瀾”“梁野山”“年年春”“馥遠”等茶葉商標16個,其中,著名商標4個,知名商標2個。2009年成功注冊“武平綠茶”地標性商標。“武平綠茶”被認定為國家“綠色食品標志”、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被推薦為中國十大綠茶公共品牌。2014至2021年承辦六屆武平縣“采茶文化旅游節”活動。在第八、九、十屆“中綠杯”全國名優綠茶賽中桃溪榮獲9金22銀的好成績。桃溪茶企選送茶樣獲各級各類獎項200多個。2017年2月桃溪鎮被福建省茶葉協會授予“福建名茶之鄉”稱號,2020年5月被海峽兩岸茶葉交流協會授予“中國特色炒綠之鄉”稱號,2020年10月入選省級商務特色鎮(農貿型特色鎮),同年11月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飛地鋼鄉。桃溪山多田少,為增收致富,他們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目前,全鎮有近萬人外出經商,大多數從事不銹鋼生產、加工、裝璜行業,遍布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并向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發展。據統計,在廣東佛山市由桃溪鎮人投資興辦,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不銹鋼企業有近30家,年產值超過50億元。
慈善樂土。全鎮擁有各種慈善基金1700多萬元,15個行政村中有12個村相繼成立慈善協會,桃溪中學結合60周年校慶籌集教育發展基金240萬元,桃溪鎮還在全市率先成立計生家庭扶助基金20萬元。每年發放獎教助學、扶貧濟困、敬老慰問等善款達170萬元以上。在“黨建+慈善”的引領下,“人人關心慈善,人人參與慈善,人人以慈善為榮”和“尊師重教、尊老愛幼、扶貧濟困”蔚然成風。2019年,籌集慈善資金近500萬元,推動實施桃溪村農民文體中心項目和小瀾村黃師宮大橋及小瀾暴-動策源地建設項目。2020年籌集慈善資金200余萬元助力魯溪至洋畬段道路改擴建項目建設。
和諧家園。全鎮慈善事業的不斷發展,彌補了一些救助機制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因貧困、生病、災害等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為桃溪社會治理帶來了積極影響。2012年全縣首批18個“無訟無訪村(居)”中我鎮有4個村得到縣授牌表彰,連續8年超過10個村榮獲市級“平安和諧村居”稱號;2012—2017年連續6年被評為市級“平安和諧鄉鎮”;2017-2018年度,被評為縣級生態環保攻堅戰役成績突出單位一等獎;2018年度,被評為縣級禁毒工作先進鄉鎮;2019、2020年度,被評為市級平安鄉鎮;2020年被評為省級文明鄉鎮。 |
城廂鎮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梁野山麓,地處武平城郊,呈“品”字型分布于縣城周圍,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9萬畝、耕地面積2.9萬畝。
〖人口民族〗全鎮共8911戶,常住人口32661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轄1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164個村民小組。
〖自然資源〗城廂屬亞熱海洋性季風氣候,低山丘陵地貌。境內主要有石英石、鉀長石、高嶺土、水晶石、膨潤土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水力資源充足,擁有全縣唯一的地熱資源。
〖道路交通〗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省道309線和211線及古武高速、武平大道經過該鎮,人飲工程普及全鎮各村,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體系完善。
〖旅游資源〗旅游資源豐富,貿易繁榮,環梁野山鄉村振興示范片“核心區”、省級武平工業園區、不銹鋼產業園區及“客都匯”文化旅游綜合體、梁野山景區、千鷺湖、龍洲商貿物流園座落該鎮。
是武平農業大鎮、工業強鎮、旅游名鎮、鄉村振興示范鎮。
〖經濟狀況〗2019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48億元,增長3.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9.36億元,增長15%;限額以上企業銷售營業額20.71億元,增長31%;飛地工業及引進建筑業稅收752萬元,煙葉稅196萬元;規模以上其他營利-務業企業營業收入2800億元,增長34%;農民人均純收入18926元,增長1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 |
東留,原名"河坑洞",宋代設和順鄉;明正德十年(1515年)為邱留東里;民國初設東留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東留鄉;新中國建國初設東留區;1984年10月撤銷東留公社設東留鄉;2014年3月,撤銷東留鄉,設立東留鎮。
〖地理位置〗東留鎮位于福建省武平縣西北部,武夷山脈最南端,東經115°59',北緯25°08',為閩贛兩省三縣六鄉接合部,西與江西會昌縣筠門嶺鎮、洞頭鄉和尋烏縣羅珊鄉接壤,東鄰萬安鎮,南連中山鎮,北接永平鎮。
〖自然環境〗東留鎮境內崇山峻嶺,千米以上山峰10座,黃天頂主峰海拔1137米。泥洋村海拔706米,為武平縣海拔最高的村落。東留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區,處于海拔500米黃海高程,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1704毫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7-19.6℃),日夜溫差大(特別是夏季,日夜溫差達8-15℃),是閩粵沿海少有的小氣候鄉鎮。
〖人口民族〗東留鎮2020年末有戶籍5961戶,總人口2.3萬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東留全鎮轄黃坊、大明、蘇湖、蘭畬、背寨、龍溪、桂坑、小溪、新中、大聯、中坊、封侯、新聯、大陽、泥洋、南坊、永福、新福等18個行政村,144個村民小組。全鎮面積315平方公里,古武高速武平段途徑境內,國道357線穿鎮而過。
〖經濟狀況〗2020年,東留鎮完成農業總產值7.28億元,限額以上貿易業銷售額、營業額37.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8億元,規模以上其他盈利-務業營業收入4140萬元;財政收入2060萬元。另外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2元,農村信用社儲蓄存款余額3.67億元。
〖文化狀況〗東留鎮建有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籠式足球場、十一人制標準化足球場,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中小學住宿學生上下學免費接送政策,保障了中小學生返程返校人身安全;在背寨、新福、龍溪、中坊等村建設幸福院,滿足村級老年服務多樣化需求。
〖精神文明〗近年來,東留鎮堅持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關鍵工程來抓,落實鎮村精神文明陣地建設,連續獲得十三和十四屆省級文明鄉鎮,共創建了9個縣級以上文明村,其中省級文明村3個,組建1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及18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40支共計315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分隊。近年來,組織開展政策理論宣講、疫情防控知識宣傳、移風易俗宣傳、掃黑除惡等系列活動460多次。
〖特色產業〗做特做優產業,促進富貴籽、芙蓉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鎮富貴籽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占據全國95%以上的銷售市場,年產種苗2200萬多株,年產值達4.5億。培育復壯了15個富貴籽品種,6個品種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植物新品種權。全鎮芙蓉李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產值達3.1億元,另外還發展了1.1萬畝臍橙、2萬畝蔬菜及年產50萬盆的紅掌基地。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條。與安興食品對接農產品加工項目,與臻富果汁對接芙蓉李汁加工項目,引進福建梁野久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年產芙蓉李、百香果等果酒40萬斤的果酒廠,同時研發了10多種芙蓉李衍生產品,改變了芙蓉李產品單一現狀。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渠道,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共設立阿里村淘村級服務站6個、京東服務站9個,新注冊電子商務企業23家,培育了25個電商網點,6個富貴籽中轉站共5000平方米,極大提升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
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省級商務特色鎮、省級文明鄉鎮、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武平芙蓉李”成功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武平富貴籽”成功入選原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年度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9年度福建省名牌農產品”。 |
一、武東區位
武東鎮位于武平縣東部,東鄰上杭縣湖洋鎮,南接十方鎮,西連城廂鎮,北與永平鎮、中堡鎮毗鄰。全鎮地域面積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8萬畝,林地面積15萬畝。
二、鎮情概況
1.人口大鎮。全鎮地域面積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8萬畝,林地面積15萬畝。轄20個行政村209個村民小組,形成陳埔、六甲、豐田三大片區,各有集鎮墟場。有11372戶3.4萬人,24個黨支部1141個黨員。
2.區位獨特。地處武平縣東部,距縣城30公里、國道5公里、高速10公里。境內有3.34萬畝山林列入梁野山自然保護區,是環梁野山城鄉一體協調發展試驗區的重要拓展區。
3.生態優良。有張畬梯田、瀑布群體、仙巖茶鄉、六甲水庫、梁野山東部生態濕地、教文村古樹群、太平山媽祖文化、“一文兩武”故居紅色文化、無公害早熟蜜桔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
4.人文薈萃。康熙年間著名文人林寶樹,著有影響深遠的通俗啟蒙讀物《一年使用雜字》(俗稱《年初一》)。“一文兩武”,即文壇名宿原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文聯黨組書記林默涵;開國少將林偉和廖步云將軍。現代名人有著名作家王光明(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著名學者、文化批評家朱大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學者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批評家之一,現任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
5.產業特點。“飛地工業”。全鎮共引進落戶項目6個,至目前,全鎮累計引進落戶企業15家(其中落戶工業園區企業9家、非工業企業6家),總投資約13億元,“飛地企業”逐步成為我鎮經濟重要增長極。2019年實現“飛地”工業稅收560萬元,2020年度鎮級分成首次突破640萬元。特色養殖業。地方特色兔種“梁野白兔”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命名為“福建白兔”,并收錄到《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目前存欄10萬余只,年出欄60萬只以上,產值2000多萬元。傳統種植業。全鎮烤煙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2000畝左右,收購烤煙60多萬斤。蔬菜種植面積年均9000畝左右(檳榔芋種植3000余畝,反季度蔬菜5000余畝),建立甜橙基地600畝、經濟苗木基地400畝,茶葉種植面積達3798畝。外出經商務工。人多地少,常年外出經商務工近2萬人,其中外出經營空壓機業務老板兩千多人,空壓機產業隊伍遍布全國各地。 |
萬安鎮有久遠的歷史,早在元代縣尹魏侃夫率領群眾建筑了萬安城(又稱土堡),至今尚存部分城墻,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萬安鎮,屬順平里,建國后先后屬第一區、城廂區、衛星公社,1964年4月改稱萬安公社,1984年10月撤公社建鄉,2014年11月13日撤鄉建鎮。
〖地理位置〗武平縣萬安鎮位于東經116.4o,北緯25.7o,地處武平縣的中南部,縣城北郊,鎮政府所在地下鎮村距離縣城3.5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城郊型鄉鎮。
〖自然環境〗東與城廂鎮接壤,南與平川街道毗鄰,西與東留鎮相連,北與永平鎮為鄰,平均海拔310米,年均氣溫21℃,氣候宜人,國道357線(原省道309線)貫穿其中,交通便利。
〖人口民族〗2019年末,總戶數3672戶,總人口12380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萬安鎮轄捷文村、小密村、賢溪村、上鎮村、下鎮村、五里村6個行政村,總面積112.31平方公里。
〖經濟狀況〗2020年,萬安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3803萬元,增長2.5%;實現飛地工業及建筑業稅收收入168萬元(不含福建省金普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增值稅退稅337萬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7391萬元,同比增長26%,位居全縣第三;完成全社會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1059萬元,占目標任務的168.8%,位居全縣第一;完成限額以上貿易業銷售額90109萬元,同比增長16.7%,位居全縣第四;完成規模以上其他營利-務業企業營業收入992萬元,增長11.8%,位居全縣第五;實現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712元,同比增長12.59%;
〖文化狀況〗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常態化開展“三下鄉”、紅色文藝輕騎兵文藝服務、“文化進萬家”等活動,開展群眾性文藝匯演活動。①1月11日,在捷文村成功承辦武平縣2020年“農家歡·村村樂”鄉村春晚啟動儀式。②9月14日,在萬安鎮鎮政府內坪成功舉辦“榜樣的力量”文藝晚會。③9月18日,組隊參加在城廂鎮客都匯舉辦的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趣味運動會比賽。④11月5日,組隊參加在東留鎮舉辦的第十二屆城區片區農民文化體育節活動,體育代表隊榮獲優異成績,選送3個優質文藝節目參加文藝匯演。⑤12月12日,在捷文村順利承辦“閩西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捷文村采風筆會活動暨文藝惠民演出”活動,大力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精神文明〗2020年,我鎮持續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六倡導、六反對”示范點建設工作,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反對封建迷信、倡導崇尚科學”專項治理活動,扎實推進文明和諧萬安建設。萬安鎮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共9個(其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2個),各項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如春風化雨,廣潤百姓心田。截至目前,萬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已達230余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0余場次,惠及群眾8萬余人。萬安鎮順利完成武平縣創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總評暗訪點各項工作。萬安鎮捷文村被評為第十四屆省級文明村,萬安鎮和五里村、下鎮村、賢溪村被評為第十四屆縣級文明村鎮。 。 |
永平鎮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26公里,省道221線穿鎮而過,是承接縣城、武北四鄉鎮的交通要道,素有“武北南大門”之稱。全鎮轄15個行政村(扶貧開發重點村4個,其中市級1個,即唐屋村,縣級3個,即昭信村、杭背村、梁山村,杭背村已于2017年年底退出,昭信村、梁山村已于2018年年底退出,唐屋村于2019年年底退出),2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2.5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1戶961人),轄19個基層黨支部(其中非公黨支部2個,即榮盛木業和眾森林業非公黨支部),黨員864人。鎮域總面積256.16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二),有山林33.4萬畝,耕地2.47萬畝,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林業為主的山區鄉鎮。永平鎮為十三屆(2015年-2017年)、十四屆(2018年-2020年)省級文明鄉鎮,連續多年成功創建市級平安鄉鎮,2021年被授予省級衛生鄉鎮。
生態環境資源優良。永平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以低山和高丘為主,森林覆蓋率達83.4%,林木蓄積量約260萬立方米,居全縣首位。年均降雨量達1700毫米以上,永平溪、帽村溪、孔廈溪等3條溪流貫穿境內,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有小<一>型水庫1座(即龍尾窖水庫),水電站18座(其中小<二>型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7410千瓦,正規劃申報在杭背村新建中型水庫一座(即武平百把寨水庫,屬于縣級重點建設項目)。著名的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坐落于我鎮境內,孔廈村谷夫自然村、梁山村籮斗坑自然村均有上山通道,是理想的旅游勝地;崗背村鳳南山被人們美譽為“鳳凰的天堂”、“天然氧吧”;孔廈村谷夫萬畝天然紅豆杉群落空氣清新,溢滿負氧離子,“杉泉”甘甜,風景宜人。
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民俗文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湍村“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民俗絕技神奇獨特、名揚四方,2019年11月成功舉辦武平縣第三屆中湍民俗文化旅游節,吸引全國各地3000余名游客參加;孔廈村傳統船燈及帽村、恬下的龍燈也富有地方特色。紅色文化,永平鎮有革命基點村14個(省級1個,縣級13個),其中帽村村是中央紅軍粵贛軍區第三作戰分區司令部及獨立團駐地、帽村中心區委、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帽村村的許卓烈士紀念碑、高沙壩紅軍“義冢”、紅軍標語屋等是永平革命斗爭的歷史印記。帽村“竹苞松茂”古建筑與紅色文化-于2017年被批準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田背村、孔廈村、塔里村等紅色文化氣息較為濃厚。
產業發展日益壯大。生態農業。以打造梁山無公害蔬菜、永平無籽葡萄、綠色小盆栽為主攻方向,帶動培育辣椒、臍橙、百香果、梁山西瓜、花卉苗木以及本土野果等產業發展。2018年以來,我鎮依托“合作社+農戶”模式,重點推進百香果(黃金果)、臍橙等種植,到2020年百香果種植面積超150畝(其中連片種植100畝,散戶種植50畝以上);種植臍橙等瓜果6000余畝。我鎮有龍頭企業1家(華發生態養鴿)、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3家、家庭農場33戶、種植大戶80多戶。林下經濟。加快培育壯大林下雞、鴿、蜂、石蛙養殖和仿野生靈芝種植等林下產業,其中林下有機靈芝種植產業逐漸成為我鎮林下經濟的領頭產業,目前種植面積達到4000多畝,2019年引進從事靈芝菌種研發培育、靈芝生產、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靈芝產業企業1家,現已落戶我鎮杭背村,推進了靈芝全產業鏈發展;永利林下經濟、上茶亭生態石蛙養殖、華發生態養鴿等林下經濟龍頭企業保持穩定增長,實現較好效益,其中永利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被列入縣級林下經濟示范項目;培育森林人家5戶(即籮斗坑生態農莊、梁山泉莊、梨竹山莊、禮華森林人家、渠嶺森林人家);2017年4月份,在梁山村主導成立了家禽產業專業合作社,目前社員已突破百人。 |
象洞鎮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東南山澗盆地,武夷山脈西麓以南,福建省最西端,國務院批復的閩粵贛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區核心區域。平均海拔469米,西抵巖前鎮,東北鄰上杭縣中都鎮,南與廣東蕉嶺縣南礤鎮接壤,距上杭縣城24公里,距蕉嶺縣城52公里,距縣內高速公路12公里,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境內礦產資源、生態資源豐富。
全鎮土地面積13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4533戶,總人口15353人,耕地面積2.2萬畝,林地面積16.5萬畝,人均林地10.1畝、耕地1.4畝,具有革命老區之鎮、綜合發展比較均衡之鎮、邊界貿易活躍之鎮、人口較為集中之鎮、典型農業之鎮、量小財緊民較富之鎮、何仙姑故里鄉鎮、礦產資源豐富之鎮等基本鎮情特點。
2019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4.98億元,增幅10.8%,其中農業總產值5.36億元,增幅4%;工業總產值6.42億元;服務業產值13.2億元,增幅30.2%。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57億元;財政總收入(全口徑)1004.68萬元,其中“飛地”企業稅收685萬元,增幅34.31%,煙葉稅完成319.6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82元,增幅10.4%;全年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新培育兩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利-務企業實現“零”突破。 |
中赤鎮宋代屬和平鄉,明時屬歸郡里。民國初設中赤區,民國29年(1940年)改為萬成鄉。蘇維埃時期屬中赤區,有二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建國初先后劃入城廂區、下壩區。1958年4月設立中赤鄉,11月成立中赤公社。1960年2月并入下壩公社。1961年4月恢復中赤公社。1984年10月撤銷中赤公社,復設中赤鄉。2018年11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撤銷中赤鄉,設立中赤鎮。2019年1月2日舉行撤鄉設鎮揭牌授印儀式。
〖地理位置〗中赤鎮位于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26公里,東與巖前鎮交界,南與廣東省蕉嶺縣廣福鎮接壤,西與下壩鄉相連,北鄰城廂鎮、十方鎮。
〖自然環境〗中赤鎮行政區域面積1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72畝,林地面積14.6萬畝,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3%以上,地處梅江上游,水域面積120萬平方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溫熱濕潤。
〖人口民族〗中赤鎮2020年末總戶數3004戶,總人口10572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
〖鄉鎮建設及規劃〗中赤鎮行政轄區有中赤、上赤、萬營、下營、壯畬、育平、平沿共7個行政村,99個村民小組,公園有中赤南壩公園,萬營塘尾凹公園,上赤文化廣場公園,育平文化廣場公園,平沿文化廣場公園,壯畬主題公園。
〖經濟狀況〗202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完成2.5億元,比增3.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3.9億元,比增9.5%;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入庫6個,完成投資年度任務95.8%;飛地工業及建筑業稅收完成435.8萬元,比增13.1%;其他營利-務業企業2家,營業收入完成5700萬元,比增3%;限額以上貿易業企業11家,銷售額、營業額完成4.3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3元,比增11%。
〖精神文明〗持續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在疫情防控期間,組織志愿者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相關政策、知識,勸導取消紅白喜事等活動20余場、聚集性娛樂活動60余次、民間群體性活動40余場。弘揚熱心公益的社會新風,愛心人士、中赤鄉賢為疫情防控、萬成橋重建、中平公路建設等捐款捐物、捐林捐地,累計募集資金130余萬元,展現出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中赤擔當和中赤力量。開展“最美脫貧示范戶”“最美自我發展戶”“中赤好青年”等評選活動,樹立文明新風,先后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省級“文明鎮”。
〖平安建設〗深入開展“平安中赤”建設和“平安村居”創建活動,做好“平安三率”入戶宣傳,通過微信、短信、發放宣傳品等形式擴大平安建設宣傳影響面,不斷提高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平安建設知曉率和執法工作滿意率,2020年“平安三率”測評總成績全縣第一,連續五年被評為龍巖市“平安鄉鎮”,獲評龍巖市平安建設成績突出鄉鎮,5個村被評為“平安村居”。 |
湘店鎮,宋代屬永寧鄉,明時屬大湘亭里。民國初設湘湖區,民國24年(1935年)改為第十區,民國29年設湘店鄉。蘇維埃時期屬桃瀾區,有7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建國初劃為十三區,1952年12月,與十一區合并為桃瀾區。1958年4月撤區設湘店鄉,11月改湘店公社。1960年2月并入桃溪公社,1961年4月又從桃溪分出,恢復湘店公社。1984年10月撤銷湘店公社,設立湘店鄉。2019年1月撤銷湘店鄉,設立湘店鎮。
〖地理位置〗湘店鎮素稱武平北大門,地處北緯25度26分,東經116度12分,是武平、長汀、上杭三縣結合部,東與長汀縣羊牯鄉,上杭縣官莊鄉交界,西南部與本縣桃溪鎮、大禾鎮毗鄰,北與長汀縣紅山鄉、濯田鎮接壤。
〖自然環境〗湘店鎮地處武平縣最北端山間谷地,有閩西客家母親河之稱的汀江穿店下村而過。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高嶺土、稀土、石板材等資源較豐富,特別是湘湖高嶺土儲量達5000多萬噸。
〖人口民族〗2020年末總戶數2961戶,總人口11697人,以漢族為主,-家方言。
〖市政建設及規劃〗湘店鎮行政轄區有湘洋、堯山、湘湖、七里、店下、三和共6個村,93個居民小組。全鎮面積104平方公里,堯洋路貫徹湘店鎮。公園有空軍主題公園、將軍文化廣場。
〖經濟狀況〗2020年,湘店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42億元,其中第二產業產值1.3元,第三產業產值120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724.94萬元;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569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675畝,家禽出欄143434只,肉產量1097.8噸。
〖文化狀況〗湘店鎮文化娛樂場所2處,老人活動中心6處。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化創作、燈謎、攝影、琴棋書畫、戲劇彈唱等。
〖精神文明〗近年來,湘店鎮積極推進空軍特色小鎮建設,以品牌建設帶動發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動,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作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的重中之重來抓。2020年,我鎮榮獲福建省“文明鄉鎮”稱號。 |
大禾鎮地處武平北部桃溪河上游,距縣城58公里。全鎮區域面積188平方公里,總人口1.92萬人,下轄13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全鎮有14個黨支部,黨員620人。
邊界鄉鎮。是兩省(江西、福建)、三縣(江西會昌、福建長汀、武平)、五鎮(大禾、桃溪、永平、紅山、江西永隆)交界的邊界鄉鎮。
紅色沃土。全鎮有11個村為革命基點村,是當年紅軍往返閩贛兩地開展斗爭的重要通道,為原中央蘇區福建黨政軍機關紅軍最后戰斗地,建有上湖村中央蘇區福建黨政軍機關紅軍烈士陵園。
宜居之鄉。是省級生態鎮、縣級重點林業鎮,森林覆蓋率達82.3%,擁有武平唯一入選龍巖十大魅力風水林的上湖水口風水林。年均氣溫18.4℃,年均降雨量1580毫米,適宜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
物產富饒。耕地面積1.7萬畝,林地面積23.4萬畝,其中用材林21.4萬畝,生態林6.8萬余畝。蘊藏豐富的螢礦、鎢礦、稀土、鉀長石等礦產資源,盛產優質筍干、香菇、紅菇等。
好人之鄉。涌現了第六屆“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第五屆“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提名獎”模范鄧秀英,及藍桂容、劉路連、林發漢等一大批各級“身邊好人”、“最美老干部”模范,有1個鎮級慈善基金會和4個村級慈善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