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鄉城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鄉城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香巴拉鎮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轄鎮。香巴拉鎮是甘孜州鄉城縣政府所在地,以前叫桑披鎮,2005年更名,因為正處于“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核心地帶,所以更名為香巴拉鎮。臧語意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香巴拉鎮位于鄉城縣中部,是鄉城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海拔2700---376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與尼斯鄉隔河相望,西與白依鄉毗鄰,北與熱打鄉相鄰,南與青德接壤。全鎮幅員232.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04.6畝。轄魚洼仲、登仲、奶奶仲、阿央仲、信溝、色爾宮、東宮、冷龍、熱郎宮九個行政村。21個村民小組。二十五個自然村,全鎮481戶,3099人。

-

更名原因

  經四川省政府同意,甘孜州鄉城縣政府所在地桑披鎮更名為“香巴拉鎮”。據鄉城縣副縣長澤仁多吉介紹,在藏語里,“香巴拉”和“香格里拉”是同樣的意思,意義為“人間仙境”或“向往的極樂世界”,此次更名的目的在于為大力發展旅游業樹立品牌,因為香巴拉鎮正好處于“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核心地帶,更名正好名副其實。

-

鄉鎮特色

  白色的藏房,集藏、彝、納西族服飾特色為一體的“瘋裝”和桑披寺是鄉城縣3個獨一無二的風景,不到香巴拉并不算到了香格里拉。此前,鄉城縣主要以發展過路旅游為主,今后,鄉城縣將借川滇藏三省區聯合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之勢,以縣政府所在地更名為契機,大力發展景點旅游,把旅游業發展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讓更多的人們觀賞到香巴拉的獨特景觀。

“青德”為藏語,意為“上聯佛珠”,因碩曲河岸邊的白色村寨連在一起猶如一串佛珠的上聯,故名。1958年,設青德鄉。

1961年,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衛東公社。

1984年,改為青德鄉。

2019年12月23日,撤銷青麥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青德鎮管轄。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青德鄉,1973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0公里。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0.2萬。轄布機、嗄乃卡、熱公、下壩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大麥、玉米、青稞、蕎麥、豌豆。盛產蘋果、桃、梨、李、杏、核桃等水果。

熱打鎮,因鄉政府駐熱打村而得名。1958年,設熱打鄉。

1973年,改為紅旗公社。

1984年,改為熱打鄉。

2018年,撤鄉設鎮。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熱打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58公里。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0.3萬。轄熱打、木魚、東均、色壩、下洼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馬鈴薯。境內草場資源豐富,是本縣主要牧業鄉。

沙貢鄉“沙”為藏語,意為“上”;“貢”,藏語意為“衣領”。1958年,設沙貢鄉。

1973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2019年12月23日,將熱打鎮色壩村劃歸沙貢鄉管轄。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沙貢鄉,1973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367平方公里,人口0.1萬。桑(堆)鄉(城)公路過境。轄達根、同顛2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大麥、小麥、青稞、蕎麥。

水洼鄉,“水洼”為藏語,意為“敬神之地”,因鄉政府駐水洼村而得名。民國時期,水洼鄉境域屬刀學卡。

1958年,設水洼鄉。

1973年,改為紅衛公社。

1984年,改為水洼鄉。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水洼鄉,1973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489平方公里,人口0.2萬。桑(堆)鄉(城)公路過境。轄水洼、白格、雨洼、俄渣、浪充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大麥、玉米,盛產蘋果、桃、核桃等水果。產蟲草、貝母、知母、黃芪、鹿茸等名貴藥材。

然烏鄉,“然烏”為藏語,意為“銅槽”,因地形如槽而得名。1957年,設然烏鄉。

1961年,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反修公社。

1984年,改為然烏鄉。

鄉城縣轄鄉。1957年置然烏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35公里。面積274平方公里,人口0.2萬。鄉(城)中(甸)公路過境。轄東爾、克麥、納木、熱麥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大麥、小麥、玉米、青稞、蕎麥。產蟲草、貝母、知母、黃芪等名貴藥材,有銅礦資源。

洞松鄉,“洞松”為藏語,意為“三條溝”,因該鄉村寨布局于三條溝中而得名。1958年,設洞松鄉。

1966年,改為反帝公社,1984年,改為洞松鄉。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洞松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216平方公里,人口0.1萬。轄卡心、熱斗、固松、克斗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大麥、小麥、青稞、玉米。

定波,藏語意為和平安寧的地方或展翅飛翔的小鷹。1958年,設定波鄉。

1966年,更名解放鄉。

1974年,鄉改公社。

1984年,改為定波鄉。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正斗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04公里。面積693平方公里,人口0.1萬。轄絨公、萬絨、麻拉3個村委會。以牧為主,境內草場資源豐富,是縣的主要畜牧業鄉。

正斗鄉,“正斗”為藏語,意為“金色的翅膀”,因地處形似鳥翅的平壩而得名。1958年,設正斗鄉。

1974年,改為前進公社。

1984年,改為正斗鄉。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正斗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85公里。面積462平方公里,人口0.2萬。轄仁額、永得、白波、正斗4個村委會。以牧業為主,是縣的主要畜牧業鄉。境內出產蟲草、貝母、知母、鹿茸、黃芪等名貴藥材,并盛產松茸。

藏語意為比喻。1958年,設白依鄉。

1974年,改為戰斗公社。

1982年,改為白依鄉。

鄉城縣轄鄉。1958年置白依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80公里,瑪依河流經境內。面積660平方公里,人口0.2萬。轄曲刀、崩則、納力、中學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畜牧業以牦牛、羊、豬放養為主。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 午夜福利视频韩国19禁 | 亚洲人成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亚洲香蕉看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