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笏石鎮后井街東側約0.5千米處,有一天然巨石聳立如“笏”狀,百姓稱之為“企石”,后來人們取縉笏朝天之意,雅化為“笏石”。 |
相傳宋末,丞相陸秀夫在福建與楓亭女子蔡荔娘結婚,生子陸劍。陸秀夫殉國后,陸秀夫衣冠葬于嵩山,被稱衣冠冢。陸劍的次子玖伍為了弘揚和紀念祖父愛國的民族精神,從楓亭遷移蒼山(今東莊村)居住,此地在楓亭之東,故稱東莊,其地名沿襲至今。 |
因轄區有座白玉山,坐西向東,背靠彭山,形如嶠狀,故取名東嶠。另一說法是,轄地有一條河道叫嶠山,從埭頭武盛經境內向東流入大海,故稱東嶠。 |
因宋朝時期勞動人民與海爭地,圍埭造田,發展農業生產,其定居點多稱“埭”,故名。 |
據《興化府志》記載,在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平海已是“千戶集居,捕撈為生”。因地處興化府之南沿海,且常有海嘯之威,故稱“南嘯”。當年洪武君親率水軍攻打溫州,相傳當船行至此處時,恰遇上臺風暴雨,海上巨浪滔滔,船隊只好暫時靠岸避風。當大隊水軍船隊駛入這南嘯澳里時,驟然,風平浪靜,好一片平和氣象。洪武君看到此情甚是驚奇。便走出船艙,踏入岸上,詢問當地漁民,此地為何處?鄉人答曰:南嘯。這使洪武君一時感到莫名其妙,觸景生情,便脫口而出:“此處風平浪靜,應當叫平海才是,為何南嘯也?”此后這里的漁民們便用“平海”叫開,其平海地名沿襲至今。 |
南日鎮位于南日島上,島位于莆田市區的東南方,隱匿于茫茫大海之中,古稱“南匿”。后因方言同音而取筆劃最簡字,寫作“南日”。 |
莆田縣土地改革完成后,月洋坡與霞塘兩個村莊合并成立一個生產大隊,取月洋坡的“月”字和霞塘的“塘”字命名“月塘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