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五年(1916年),屬東一、二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三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隘口、曉景聯保,隸二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沙子、隘口屬縣直轄區,曉景屬上壩區。 1950年,沙子、隘口合并為二區。 1956年,為沙子區。 1959年,改為沙子公社。 1961年,復名沙子區。 1992年,由大域、大漆、沙子場3鄉組合成沙子鎮。 2015年2月,撤沙子鎮改沙子街道。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一區。 1950年,仍屬一區。 1956-1992年,屬城關區。 1983年,城關區改為祐溪區。 1992年,撤區并鄉后由原來祐溪區的下壩鄉和黑水鄉組成的黑水鄉。 2015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黑水鄉,以鄉改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上壩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三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上壩區。 1950年,置四區。 1956年,更名譙家區。 1959年,改譙家公社。 1961年,復名譙家區。 1961-1992年,為譙家區的區所在地。 1992年,譙家、鉛廠、白石、汪家4鄉合并建譙家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三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上壩區。 1949年,仍屬上壩區。 1950年,屬五區。 1956-1961年,屬甘溪區。 1992年,大茶、夾石、石灰、茍家4鄉合并為夾石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二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上壩區。 1950-1992年,屬五區(甘溪區)。 1992年祐溪區的鐘南、聯橋和甘溪區的淇灘組建淇灘鎮。 2010年,淇灘鎮轄3個辦事處,2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74個村民組。 2011年末,淇灘鎮轄淇灘1個居民委員會,淇灘、土地坳、照渡、天宮井、臘園、白果樹、梨子水、楊楠、檬子、狼溪、銅鼓、蔡家、黃土、梅子、沙子坡、彭華、鐘嶺山、藺華、三壺瓶、翰陵、水銀洞、花園、茶壇、新型、聯橋、和平、竹園、艾壩、柳池2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74個村民小組。 2019年6月,淇灘鎮下轄淇灘居委會、淇灘社區居民委員會、狼溪社區居民委員會、沙沱社區居民委員會、皂渡村委會、天宮井村委會、臘園村委會、白果樹村委會、梨子水村委會、洋楠村委會、檬子村委會、銅鼓村委會、蔡家村委會、黃土村委會、梅子村委會、沙子坡村委會、彭華村委會、鐘嶺山村委會、藺華村委會、三壺村委會、翰林村委會、水銀洞村委會、花園村委會、茶壇村委會、新型村委會、和平村委會、竹園村委會、艾壩村委會、柳池村委會4個居委會和25個村委會。 鎮政府駐淇灘社區。 2019年10月,設置祐溪街道。 祐溪街道轄原團結街道黃板社區、獅馬社區、謝家社區、壩坨社區、曾子社區和原淇灘鎮沙沱社區、天宮井村、皂渡村、臘園村、白果樹村和原中界鎮陡灘村、聯山村,街道辦事處駐壩坨社區。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七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四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為官舟區。 1950年,置為六區。 1955年,更名為板場區。 1959年,改為官舟公社。 1961年,復名官舟區。 1961-1992年,為官舟區所在地。 1992年,妙壩、青龍鄉、新華3鄉并入官舟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時期,屬官舟區。 1950年,屬七區。 1956年,為官莊區。 1959年,改為官莊公社。 1961年,復名官莊區。 1963年,更名土地坳區。 1992年,蒲溪鄉、五谷、竹花3鄉并入土地坳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九、十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為五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官舟區。 1950年,置為八區。 1956年,更名思渠區。 1959年,改稱思渠公社。 1961年,復名思渠區。 1992年,由思渠、楊楠、銀池、毛渡4鄉組建思渠鎮。 |
明代,屬祐溪長官司。 清末,屬后坪彈壓同知轄地。 民國三年至民國三十年(1914-1941年),屬后坪縣。 1950年,置十區,為區所在地。 1956年5月,更名隘門區。 1959年,改隘門公社。 1961年,復改隘門區。 1963年,更名客田區。 1992年,由白鶴、客田2鄉合并為客田鎮。 |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洪杜縣,隸屬黔中郡。 宋嘉祐八年(1063年),廢置洪杜縣。 唐貞觀二年(628年),移洪杜溪。 唐麟德二年(665年),后縣治所遷至重慶酉陽龔灘。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置洪渡區。 1950年,置十區,為區所在地。 1958年,改名塘壩區,洪渡成為塘壩區的一個鄉。 1983年10月,改洪渡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1949年,屬上壩區。 1950-1956年,屬三區(大龍區)。 1956年,大龍區并入沙子區,屬之。 1956-1992年,屬沙子區。 1992年,蛟巖、河坎2鄉并入中界鄉。 2011年末,中界鄉轄黃家洞、東流、龍新、銀山、高井、天坪、莊嚴、河坎、中界、先齊、孫家、羅家寨、大龍、皂角水、石豬、坡腳、蛟壩、陡灘、聯山、大峰、高峰、小水田2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04個村民小組。 2015年2月,撤銷中界鄉設置中界鎮。 截至2020年6月,中界鎮下轄中界居委會、中界社區居民委員會、孫家社區居民委員會、黃家洞村委會、東流村委會、龍興村委會、銀山村委會、高井村委會、天坪村委會、莊嚴村委會、河坎村委會、心齊村委會、羅家寨村委會、大龍村委會、皂角水村委會、石柱村委會、坡腳村委會、高峰村委會、蛟壩村委會、陡灘村委會、聯山村委會、大豐村委會、水田村委會3個居委會和20個村委會。 鎮政府駐中界村。 2019年10月,貴州省政府批準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設置祐溪街道。 祐溪街道轄原中界鎮陡灘村、聯山村和原團結街道黃板社區、獅馬社區、謝家社區、壩坨社區、曾子社區和原淇灘鎮沙沱社區、天宮井村、皂渡村、臘園村、白果樹村,街道辦事處駐壩坨社區。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五年(1916年),為南二、三區。 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四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更名上壩區。 1950年,更名五區。 1956年,更名甘溪區。 1958年,改甘溪公社。 1961年,復名甘溪區。 1980年4月,譙家區的池塘、茍家2鄉并入甘溪區。 1992年,上壩、毛田、池塘3鄉并入甘溪鄉。 2015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甘溪鄉,設立甘溪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官舟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四區。 1950年,置為六區。 1956年,屬板場區。 1961年,改板場區為官舟區,屬官舟區。 1983-1992年,屬官舟區。 1992年,永祥鄉并入板場鄉。 2015年2月,撤銷板場鄉設置板場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八區官舟。 1950年,屬七區水田。 1956年,屬官莊區。 1983-1992年,屬土地坳區。 1992年,捷克、水田并入泉壩鄉。 2015年2月,撤銷泉壩鄉設置泉壩鎮。 |
明、清,屬祐溪長官司。 1950年,屬七區,成為一個小鄉。 1983年10月12日,全縣劃分為1鎮、9區,中寨屬土地坳區。 1992年,三會、楊坪2鄉并入中寨鄉。 2015年,行政區劃調整,撤中寨鄉,設中寨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