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西路街道因轄區內團結西路而得名。 |
民國時期及解放后的一段時期楊和鎮稱養和堡,系明代建筑,為寧夏衛所轄,當時駐有參將把守。明嘉靖七年(1528年),寧夏參將為楊和,楊和鎮得名。 |
明弘治四年(1491年),總兵官李俊帶領駐軍筑城建堡,為屯兵戍守之地,故得名李俊。 |
王元是明末清初寧夏軍鎮副將,因反清復明被殺害,后人以其名作稱王元橋,因此處漢延渠上有橋而得名,后按諧音改寫為望遠。 |
明代有堡,因守將名而名王弘堡。民國末年,按諧音改名望洪。 |
閩寧鎮因地處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根據福建和寧夏兩省的扶貧對口項目,福建省的簡稱是“閩”寧夏省簡稱“寧”,故因此而命名為閩寧鎮。 |
民國時期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將達觀橋改為勝利橋,由此而命名為勝利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