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一區。 1958年,屬東風公社。 1961年,析出,建城關公社。 1984年,改置城關鎮。 1987年,更名為淶源鎮。 1993年,甲村鄉、北韓村鄉并入。 截至2011年末,淶源鎮轄觀音堂、福壽路、興文街、拒馬源、新城區、煙墩山6個居民委員會,甲村、馮村、三甲村、北臺、二道河、豐樂、北屯、石門、曲村、王家灣、北韓、南韓、張家、顧家營、后堡子、東夾山、西夾山、東神山、辛莊、小西莊、香爐屯、龍虎寺、扯拽溝、水泉、沿村、西關、大北關、小北關、東關、前泉坊、聯合關、新街、后泉坊、西神山、南關、城里、石李灣、麻園、太平關、水云鄉40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淶源鎮轄7個居委會和40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富強路。 2021年10月,設立泉坊鎮,將淶源鎮所轄的新城區社區、拒馬源社區、煙墩山社區3個居民委員會和聯合關、前泉坊、后泉坊、麻園、西神山、東神山、石李灣、馮村、曲村、甲村、王家灣、北屯、北臺、二道河、三甲村、豐樂村、石門1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將南屯鎮所轄的杜村1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 |
清代末年,屬南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三區。 1953年,建銀坊鄉。 1958年,屬于躍進公社。 1961年,析出,建銀坊公社。 1984年,復為銀坊鄉。 1993年,與上下臺鄉、司格莊鄉合并建銀坊鎮。 |
清代末年,屬南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三區。 1953年,建西走馬驛鄉。 1958年,屬紅旗公社。 1961年,析出,建走馬驛公社。 1984年,復為走馬驛鄉。 1993年,與南城子鄉合并建走馬驛鎮。 |
清代末年,屬西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四區。 1953年,建水堡鄉。 1958年,屬光輝公社,公社駐地水堡。 1962年,析出,建龍家莊公社,駐地設在龍家莊。 1971年,公社駐地遷至水堡。 1984年,復為龍家莊鄉。 1986年,駐地遷至塔兒村。 1993年,將龍家莊鄉、井子會鄉合并建水堡鎮。 |
清代末年,屬易州。 抗日戰爭初期,劃入淶源。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六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七區。 1953年,設王安鎮鄉。 1961年,建王安鎮公社。 1984年3月,復為王安鎮鄉;同年8月,改置王安鎮。 1993年,銀山口鄉并入。 |
清代末年,屬東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六區。 1953年,建楊家莊鄉。 1958年,屬紅光公社。 1961年,析出,改為楊家莊公社。 1984年,改設為楊家莊鎮。 1993年,小河鄉并入。 截至2011年末,楊家莊鎮轄木吉村、浮圖峪2個居民委員會,楊家莊、東張家莊、蘭家莊、支家莊、小河、天橋、仝川、鐵嶺、高家莊、周家莊、范家莊、牛家溝掌12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6月,楊家莊鎮轄4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楊家莊村。 2021年10月14日,撤銷煙煤洞鄉,74平方千米并入楊家莊鎮。 |
1953年,建下北頭鄉。 1958年,屬長城人民公社。 1962年,設立下北頭人民公社。 1984年,改建為下北頭鄉。 1993年,楊家川鄉、菜村崗鄉并入。 2009年11月1日,撤鄉改鎮,更名為白石山鎮。 |
2021年10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淶源縣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具體調整情況為:設立泉坊鎮,將淶源鎮所轄的新城區社區、拒馬源社區、煙墩山社區3個居民委員會和聯合關、前泉坊、后泉坊、麻園、西神山、東神山、石李灣、馮村、曲村、甲村、王家灣、北屯、北臺、二道河、三甲村、豐樂村、石門17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將南屯鎮所轄的杜村1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 |
清末,屬西鄉。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四區。 1953年,建北石佛鄉。 1958年,屬東風公社。 1961年,析出,建北石佛公社。 1984年,復為北石佛鄉。 1993年,艾河鄉并入。 202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北石佛鄉,設立北石佛鎮。 |
清代末年,屬東鄉。 1953年7月,建南屯鎮。 1958年,建光明公社。 1961年,析出,建南屯公社。 1984年,復為南屯鄉。 2013年12月,改置南屯鎮。 截至2011年末,南屯鎮轄南屯、杜村、宋家莊、大爐溝、小爐溝、亞家莊、馬圈、張家莊、黑山、胡家莊、金家莊、上溝、曹家莊、朱家莊、湖海15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南屯鎮轄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南屯村。 2021年,將南屯鎮所轄的杜村1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泉坊鎮管轄。 |
清代末年,屬南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三區。 1953年,建馬莊鄉。 1958年,屬紅旗公社。 1961年,析出,建馬莊公社。 1982年,因重名,改名為南馬莊公社。 1984年,為南馬莊鄉。 |
金家井始建于宋代。 明代,稱大金井。 清朝末年,屬北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五區。 1953年,建金家井鄉。 1958年,屬春光公社(公社駐地金家井)。 1961年,析出,建金家井公社。 1984年,復為金家井鄉。 1993年,南坡底鄉并入。 |
清末,屬北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五區。 1953年,建留家莊鄉。 1958年,屬春光公社。 1961年,析出,建留家莊公社。 1984年,復為留家莊鄉。 |
清代末年,屬東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六區。 1953年,建上莊鄉。 1958年,屬衛星公社。 1961年,析出,建上莊公社。 1984年,復為上莊鄉。 1993年,中莊鄉并入。 |
清朝末年,屬東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六區。 1953年,建東團堡鄉。 1958年9月,設東團堡公社。 1983年2月,復為東團堡鄉。 1993年4月,西團堡鄉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