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此地南有一沙河,歐陽修在城關《歐陽書院》秋聲樓讀書時,經常坐船到此地游覽,借以歐陽修劃船游覽,得名“游舫”。后沿革為“油坊”。 |
明洪武年間,閻氏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取名“閻莊”,因村莊低洼、易澇,于1964年全村遷居金堤上,取名“民兵新村”。因群眾不習慣,仍沿用“閻莊”原名。二普時征求群眾意見,更今名。 |
據碑文記載,清雍正年間,白進仕、白進居、白進科、白進學兄弟四人,由金堤上遷居于此,取名“白莊”。因與道口鎮有同名村,1981年更名為“白家莊”。 |
清代,耿氏由金堤上遷居于此,取名“耿莊”,因與老店等四個鄉(鎮)有同名村,1981年更名為“北耿莊”。 |
明永樂年間,宋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因此地有一片野林,故名“宋林”沿用至今。 |
此地原處黃河故道,清代,姓閻的從金堤上遷居于此,并蓋樓一座,取名“閻樓”。二普時征求群眾意見,更今名。 |
清順治年間,焦氏人家從金堤上遷居于此,并蓋樓房一座,此地取村名“焦樓”。 |
清順治年間,從金堤上北魚村遷居于此,取名“大挪”。后沿革為“大羅”。 |
據碑文記載,漢代時,有一姓肖的府官屯兵于此,安營扎寨,故名“肖家營”。此后,湯、邵、鄭三姓人家遷居此地,因湯氏人眾,名“湯營”。 |
據碑文記載,漢朝有一徐姓的府官,屯兵于此,取名“徐家營”,后沿革為“徐營”。1958年分隊因駐徐營西街故取名西徐營。 |
據碑文記載,漢代有一徐姓的府官,屯兵于此,取名“徐家營”,后沿革為“徐營”。1958年分隊,因駐徐營東街故取名東徐營。 |
據碑文記載,此地原為馮氏棗園,明代,在馮莊成集,因馮氏財主嫌村內喧嘩紊亂,將集市遷移至自家棗園內。此后,居民日增,取名“棗村集”。 |
3村合并寓意這,和睦、和臨、融合、和些,故名四合新村。 |
取2個村原村名中的各一個字,故名馬靳莊村。 |
取2個村的原村名,故名西營禹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