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區的前身就是鄭州第三區。
為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得名。
因是古管國都城和今天回族聚居地,故有此名。
金水區因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從西往東貫穿全區的金水河而得名。
古屬汜水縣。因汜水縣城地處溝洼,明武宗時縣治三次被水淹沒,故曾三遷于地勢較高的盧醫廟街市。久之約定俗成,稱盧醫廟熱鬧的街市為“上街”,即今上街村。上街站、上街區之名,均源于此。
區名來源于轄區的一座三孔石橋——惠濟橋(始建于隋代,與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同建于一個時期),寓“平等互惠,和衷共濟”之意。
一說,“中”為“仲”諧音,即指春秋初鄭大夫祭仲,為祭仲封地,“牟”,即牟山,在漢中牟故縣城北五里。二說以“牟山”得名。《郡縣釋名·河南上》:“中牟縣,漢名。縣北五里有牟山,縣名以山。”。
因隸屬于鄭州市,是由國家劃定進行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興辦高新技術,引進外資,擴大出口而成立的,故名。
1991年,根據國務院(國發[1991]12號)文件,建立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周、春秋時,鞏為鞏伯國。戰國,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鞏縣以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歷代因之。
鄭州市西部的滎陽市在遠古時代瀕臨黃河,曾是一片沼澤地,名為滎澤,或稱滎波。古人在滎澤向陽的高崗上群聚為生,建起了滎陽城。
在西周滅商之后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古鄭國由陜西鄭縣搬遷至此,得名新鄭。
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岳,故名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