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樂鎮位于縣境中部,哀牢山與無量山的天然分界線把邊江上游的恩樂河段兩岸,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恩樂為者樂甸長官司地,先后設過長官、冊、廳、府、縣,素有桃花城之美謚,東接三章田鄉、者東鄉、東南鄰墨江縣團田鄉,南連古城鄉,西毗按板鎮和勐大鎮,北界為景東者后鄉。全鎮總面積501.1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9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達24787人(其中農業人口14096人)。 恩樂鎮屬典型的立體型氣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全鎮平均海拔2010米,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0%左右,有耕地面積25130畝,其中水田9932畝,旱地15198畝,森林面積52.3萬畝,森林覆蓋率76.7%,林木總蓄積271萬立方米。同時,省道彌寧公路、恩水路、恩普路從境內通過,縣境公路可連接全縣10個鄉鎮,鎮內各村、組都通了簡易土路,形成了較好的交通樞紐網絡,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幾年來,在國家加大扶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恩樂鎮共投入各級各類扶貧資金2000多萬元,建成黃家大溝、托寫大溝和丙廟大溝3條三面溝渠,實現了西水東調;建成小康村3個、“7+8”項目19個和溫飽示范村2個;完成了4個組230戶890人異地搬遷項目2個;完成茅草房改造90戶326人;有力地實施完成了重點扶持村1個和小流域治理項目2個;完成退耕還林面積9702畝,建成沼氣池2004口,占全鎮農戶總數的55.8%,有力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建成鎮中、鎮小及村完小教師、學生住宿、教學樓9棟,為全鎮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全鎮中學、小學入學率和掇學率都達到了上級要求標準,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在提高;建成磚木結構村衛生室9棟,并配備了相關設備,為群眾就醫提供了保障。同時計劃生育率每年控制在8‰以內,成立了鎮、村、組三級治安聯防體系,民政救災救濟及時到位,全鎮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生活和共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各級各類資金的扶持和全鎮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扶貧攻堅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2004年全鎮主要經濟指為:農村經濟總收入25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1元;糧食總產量639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72公斤;全鎮鄉鎮企業總收入3936萬元,財政收入485萬元,比上年都不同程度有所增加。 |
按板鎮位于鎮沅縣城西南部,距離縣城60公里,位于東經100042’—101002′,北緯23045′—23056′之間,東鄰恩樂鎮與古城鄉接壤,西接振太鄉,南與田壩鄉和景谷縣鳳山鄉接壤,北靠勐大鎮。全鎮轄13個村(居)民委員會,分別是:按板社區、紅星、文臘、杏城、宣河、聯盟、磨慶、安康、玉河、那布、羅家、文牘、文立,下設166個村(居)民小組。全鎮總人口21423人,其中農業人口16886人,非農業人口4537人。主要聚幼藕骸⒁汀⒐帷⒗鎰宓讓褡濉C幟貳篡鹿貳垂毆飯崠┚襯凇H蚋呱膠庸認嗉洌0臥?016—2591.9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8℃,最熱月平均氣溫32℃,最冷月平均氣溫11℃,年溫差較小。全年日照時數206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280mm,雨量適中,空氣濕潤。全鎮國土面積47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838畝,其中:田13105畝,地25733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81畝,土地資源充足,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的礦產有鹽、銅、銀、鋅、銻、鉛、石灰石等,特別是鹽、銅、銀儲量大、品質優。鎮內河流交錯,特別是勐統大河,鎮內河長25千米,年均水流量7.75億立方米,年均流量24.6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豐富。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達47.2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30.22萬立方米,竹子19.5萬根,森林覆蓋率達73%。 |
勐大鎮是鎮沅第一大鎮,也是最大的糧蔗主產區,是一塊神奇寶地,物產豐富,氣候宜人,素有“漁米之鄉”之美譽。地處鎮沅縣西部,位于東經100°39′—100°56′,北緯23°54′—24°08′之間,東與恩樂鎮和景東縣的者后鄉交界,南與按板鎮接壤,西與振太毗鄰,北與里崴鄉相連,是西部四鄉鎮交通、經濟、文化的中心。鎮黨委政府駐地勐統街,海拔1180米,距縣城57公里,擁有國土面積522平方公里。勐大地處無量山南麓、勐統河中游兩岸,鏡內皆屬瀾滄江水系,河岸不高,勐統河中部河曲發育,河谷拓寬,形成勐大壩子。鎮內大部分地區屬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10℃積溫6017.5—7219℃。全鎮土地利用面積為52670.60公頃,人均1.9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288.97公頃,林地面積37641.06公頃。森林覆蓋率68%。勐大鎮轄15個村222個村民小組,有總人口27485人,主要有漢、彝、回、哈尼、傈傈等民族。全鎮以農業為主,主要有糧食、甘蔗、烤煙、畜牧、林產五大支柱產業。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600萬元,比2003年增長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26元,比2003年增長5.6%;各項存款余額達4173萬元,各項貸款余額3141萬元,居民人均存款達1518元;全鎮糧食總產量達1478萬公斤,比2003年增長0.5%,農民人均有糧456公斤。工商聯合會勐大分會成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全鎮共有鄉鎮企業17家,注冊資金647萬元,從業人員65人。個體工商戶254戶,注冊資金361萬元,從業人員428人。完成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2234萬元,實現總產值1047萬元。 |
[位置面積] 者東鄉位于鎮沅縣東部,跨北緯23°51’42"—24°08’21",東經101°14’46"—101°27’34",地處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兩岸。東北隔哀牢山主峰與新平縣接界,南與和平鄉接壤,西北與恩樂、三章田接壤,全鄉國土面積348.1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95%,壩區占5%,政府駐地海拔1780米,距縣城74公里。 [行政區劃] 民族人口 全鄉轄者東、者整、馬鄧、學堂、麥地、凹龍、木廠、樟盆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12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全鄉有總人口17635人,其中農業人口16964人,非農業人口671人,鄉內居住著漢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等1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074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 60.9%。其中,拉祜族支系的“苦聰人”5643人 ,占總人口的32% ,占全國“苦聰人”總數的六分之一,是全國“苦聰人”聚集最多的鄉鎮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1 人。 [地理氣候] 者東地處哀牢山西南麓,系云嶺山脈,境內群山并列,山高谷深,地形地貌復雜,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凹龍村大村寨子)2877米,最低海拔者整村文怕組者干河邊901米。者干河貫穿全境,主要河流有屬紅河水系的南老河、拉練河、回果河。全鄉地處低偉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只有干濕季之分。最高氣溫30℃,最低氣溫6℃,年平均氣溫15℃,全年無霜期253天,年平均降雨量1530毫米,雨量集中在5-10月間,降雨量約占全年的80%,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0%。全年多盛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約1.1-1.4米/秒。7、8兩月常有“北風”侵入。 [土地資源] 全鄉現有耕地面積38959畝,其中水田8345畝,固定地9867畝,輪耕地20747畝,主要分布在1100-1800米海拔間,共分10個土壤 ,15個亞類 ,29屬 ,38個土種,山區適宜發展茶葉、烤煙、核桃、中藥材等作物,壩區適宜發展甘蔗、木薯、柑桔、芒果,板粟、西瓜、辣椒等作物和畜牧業。 [生物資源] 者東獨特的地型地貌與良好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優越的氣候特點,造就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全鄉有森林面積35.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3%,有活立木蓄積量94.44萬立方米,除有大量常見的思茅松外,境內有高等植物47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達75種,有被國家列為二類保護植物的水青樹..。 |
[基本情況]九甲鎮位于鎮沅東北部,哀牢山西南麓,與景東縣花山鄉、雙柏縣鍔嘉鎮、新平縣者籠鄉及本縣三章田鄉相鄰,總面積198.5平方公里,最高點哀牢山主峰大雪鍋山海拔3165.9米,最低點登高村者干河底海拔1002米,鄉政府駐地九甲海拔1780米;年平均氣溫170C,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境內有凹古河、小街河、嘟嚕河、者干河流過。 由于地處哀牢山脈,境內有豐富的鉛、鋅、煤、金、銅等礦藏資源。在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千家寨省級風景名勝區,區內有樹齡2700余年的古茶樹王及萬畝野生茶樹群落,有風景秀麗的大雪鍋山,氣勢磅薄的大、小吊水瀑布,早出晚歸、成群結對的鸚鵡。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孕育了許多的特色物種,其中九甲草煙、九甲火腿、九甲臘生、九甲核桃最為有名。 [經濟發展情況] 九甲轄8個村民委員會,有113個村民小組3746戶,總人口16089人,以漢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民族為主,大雜居、小聚居。全鄉總耕地面積21969畝,其中水田5904畝,地16065畝,人均占有耕地1.4畝。至2004年底,全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94個村民小組通路,91個組通電,農民擁有固定電話313部,移動電話400多部,64個小組吃上自來水,56%的農民能看上電視,(其中410戶看上了開通21個頻道的閉路電視)。全鄉教育實現了“普六”、“普九”、“普實”。全鄉農業良種率達60%以上,其中水稻達91%,玉米達80%;豬品種改良率達90%。 2004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326.6萬元,比上年增長7.9%,農民人均純收入539元,增長8.5%,生產糧食511.6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270公斤,增長3.4%。全鄉主要經濟來源為畜牧業317萬元,烤煙187萬元,核桃120萬元,竹子100萬元,茶葉20萬元,勞務收入40萬元,蠶桑5萬元,松脂6萬元,其余蔬菜瓜果樹等20萬元。財政收入36.7萬元,支出176萬元。全鄉農業人口15372人,人均純收入超過825元的2000余人,在825—625元之間的5000人,不足625元的8000余人。 2005年經濟目標是:經濟總收入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糧食生產持平,稅收15萬元(扣除農業稅),力爭基礎設施投資400萬元,招商引資600萬元。脫貧人口1000人。 |
古城鄉地處鎮沅南部,把邊江畔,恩古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過,是鎮沅的南大門。全鄉總面積406.4平方公里,山區占99%,森林覆蓋率70%,有耕地31223畝,田8109畝,全鄉9個行政村,152個村民小組,3269戶,14318人,少數民族人口占76.4%,其中哈尼族人口占4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6人。全鄉地勢隨無量支系由西向東南走,把邊江由北向南流,總體分布坐西朝東,西高東低,具有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特征。境內由西向東流的蠻糯河、清水河、蠻海河、蠻怕河、蠻連河和由東向西流的薄葉河均進入把邊江,屬紅河水系。海拔最高點為京聯村老虎口嘴處2441米,最低點河西村蠻連小河流入把邊江口處942米。年均氣溫20攝氏度,全年降水量987.5毫米。 2004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5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3元,糧食總產533萬公斤,人均口糧333公斤,財政收入118萬元,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貧困鄉。古城鄉集鎮先后于1986年、1997年、1999年進行了三次規劃,規劃范圍北至河東小學,南至文海河、東至把邊江、西至老金店,規劃面積為1.24平方公里。2003年集鎮初期建設已基本結束,建成一條長1000米,寬12米的過境線街道(依靠恩古公路建設),一條長450米,寬12米的中心街道和兩條各長150米、寬12米的豎街道,建成三條街道綠化面積3319平方米,農貿市場、停車場、街道亮化工程、集鎮供排水工程基本建設完畢,集鎮居民人口達3068人。從事個體經濟和第三產業(加工、服務、餐飲業)65戶,從業人員505人。鄉政府駐地形成了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并已形成了鎮沅縣通往思茅、西雙版納等地的南大門。。 |
振太鄉位于鎮沅縣城西部,距縣城90公里,全鄉總面積661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委員會308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戶數8957戶35941人,有漢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滿族、傈僳族等14種民族雜居,是鎮沅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境內最高海拔2530.1m,最低海拔774m,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525m,年平均氣溫18—19C0,平均年降雨量1470—1560mm,全鄉總耕地面積68582畝,其中田32991畝,地35591畝,人均占有耕地2.05畝。2004年全鄉糧食總產量1364.62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37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362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1元;財政收入127萬元,鄉鎮企業收入1229.57萬元,2004年完成總產值647.74萬元,實現增加值325.72萬元。 歷史沿革 振太鄉東接景東縣,南接景谷縣,西臨臨滄縣,北與臨滄的云縣隔江相望,1958年前,振太歷代都歸屬景東所轄,西臨臨滄,北近大理,深受大理文化的影響。振太人口流動廣,物資流動多,文化交溶呈多元化,振太1758年就有小學(雍正13年創辦興隆小學),1940年創辦泰和中學。目前,振太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旅居的華人華僑有500多人,振太素有“僑鄉”之稱。振太鄉政府原在太和紫馬街,1984年9月遷建紫云街,2005年1月13日遷到紫云街頭新樓辦公。 發展優勢 振太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種植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鄉以農業為主,2004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88014畝,推廣優質稻10654畝,雜交玉米10718畝。目前振太主要培植畜牧業、林產業、烤煙、橡膠、油菜五大支柱產業。 (一)畜牧業。畜牧業是我鄉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4年全鄉大牲畜存欄9510頭,其中牛存欄9256頭,出欄肉牛824頭;生豬存欄31281頭,出欄肉豬15200頭;羊存欄14500只,出欄肉羊5500只。 (二)林產業。全鄉森林覆蓋率達66.4%,鄉黨委政府堅持“宣傳與教育并重,管理與保護并舉”的原則,擴大綠源面積。2004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1000畝,成片人工造林3300畝(其中一般造林2300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1000畝)。全年完成松脂生產2813噸,實現產值562.6萬元。。 |
和平鄉位于鎮沅縣東部,地處哀牢山區,距縣城恩樂74公里,距省會昆明310公里。鄉境東部與玉溪地區新平縣相連,東南部與墨江縣團田鄉接攘,是思茅市、鎮沅縣、墨江縣與玉溪地區新平縣的“二區三縣”結合部。全鄉總面積為231平方公里,轄麻洋、那壯、丫口、光山、那洛5個行政村77個村民小組。鄉境內平均海拔1784米,最高點為大金山2712米,最低點是者海者干河渡口處857米,兩地高差1855米。年平均氣溫13.8—16.8℃,全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全鄉有森林面積16.4萬畝,森林覆蓋率51.6%。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銻、鐵、鋅、鎂、石棉等。。 |
田壩鄉位于縣城西南部、無量山東南麓支系,紅河與瀾滄江兩個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大營主峰南北兩面,跨東經100º55´-101º07´,北緯22º45´-23º18´,東與古城鄉接壤,南與普洱縣梅子鄉接界,西與景谷縣鳳山鄉相鄰,北與按板鎮相連,總面積257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田壩街海拔為1490米,距縣城86公里,全鄉轄李家、瓦橋、岔河、田壩、勝利、三合、聯合、民強8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全鄉在冊2830戶12788人,實有2147戶8554人,其中農業人口8083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5%,轄區內居住漢、彝、哈尼、拉祜、傣、回、瑤、白、壯九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62%,是典型少數民族雜居貧困鄉。 全鄉地勢中部高,南部低,海拔在1262-2260米之間,最高點為三合村大營盤主峰2260米,最低點為聯合村小鹽井高怕河1262米,兩地高差998米。年平均氣溫1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但分布不均。 2004年末,全鄉有耕地26608畝,人均3.29畝,其中田6689畝,地19919畝,森林覆蓋率達64.5%。糧食主要以水稻、玉米及雜糧為主,經濟主要以烤煙、林業和畜牧業為主,2004年末糧食總產4481萬公斤,人均生產糧食534公斤,人均有糧316公斤,經濟收入800.1萬元,人均純收入488元。發展優勢 田壩鄉儲藏有鹽礦、銅礦、煤礦,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田壩鄉自發外遷選業人員多,地廣人稀,土地資源極為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