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四川省省級生態鄉鎮 |
普安鎮位于岳池縣城東南21公里之處。鎮人民政府駐余家場東街。全鎮面積45.73平方公里,7773戶,總人口31403人,均屬漢族,其中非農業人口828人。 清道光年間建立余家場,設東關鄉;一九五二年成立十二區,余家場十王殿廟堂為區公所所在地; 一九五八年為普安公社,一九六七年改名為勞武公社;一九七二年又改為普安鄉;一九九二年九月撤區建鎮中由文明鄉、普安鄉合并為一鄉,普安鄉,轄29個行政村,195……。 |
岳池縣轄鎮。1921年建白廟鄉,1958年改電光公社,1961年析建白廟公社,1966年改紅衛公社,1971年復白廟公社,1984年復白廟鄉,1992年鄭家、楊柳2鄉并入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9公里。面積63平方公里,人口4.4萬。川鄂公路和白張公路過境。轄燈銀橋、黃連橋、新店子、玉皇溝、長深溝、九洞橋、郭家壩、李家店、陸墻院、金竹溝、白龍橋、楊柳、山樂寨、蓮花臺、安家觀、三溪口、安寧寺、舞鳳……。 |
2019年,以原朝陽鄉和原九龍鎮玉皇觀社區、麻柳橋社區、新平橋社區、白塔社區、香堂山村、窯罐廠村、界牌村、長灘寺村、萬塔山村、遇仙橋村、回龍溝村、大墳寶村、長河村、雁落壩村、長坡村、白鶴橋村、鳳凰山村、川主廟村、打石窩村、趙家河村、橫山寺村、九道拐村、胡家巖村、獅子坡村、火盆山村、陽角廟村、杜家橋村、三合寨村、棱角橋村所屬行政區域為朝陽街道的行政區域,朝陽街道辦事處駐九龍大街694號。……。 |
岳池縣轄鎮。1941年置石埡鄉,1952年建石埡鎮,1966年更名曙光鎮,1971年復石埡鎮,1984年石埡公社并入,1992年大城、紅廟2鄉并入。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0公里。面積46平方公里,人口4.5萬。石(柱)南(充)、儀(隴)北(碚)公路過境。轄油坊溝、石坳、社紅廟、中學、雷家堡、新龍廟、石馬溝、爛洞壩、三塊碑、分水嶺、石龍廟、長石、張口樓、大城、雨臺、云峰、丁家、打鑼山、梅子、羅安、……。 |
寶箴塞鎮位于武勝縣西南部,原為農林鄉,全鄉幅員面積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5萬畝,轄16個行政村,14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67人。2004年,因轄區內方家溝村有遠近聞名的清末古寨寶箴塞,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寶箴塞鄉。該鄉距縣城22公里,西接遂寧市蓬溪縣,南與重慶市合川區相連,省道S304穿境而過,距蘭渝鐵路武勝客運站2.5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日漸凸顯。 ……。 |
武勝縣轄鎮。清屬恩永里,1953年建清平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鄉,1992年復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3公里。面積38.6平方公里,人口2.5萬。嘉陵江水運可達南充、重慶。轄觀橋、華家坪、大水井、方溝、涌泉、石嶺、白果、陳家寨、會云、紅東、南溪、玉皇、明星、大堡、觀橋壩、油房、大廟、棕灣、銅鼓、林山20個村委會和清平街道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特產有土煙、甘蔗、花生。.……。 |
鄰水縣轄鎮。1940年置九龍鎮,1950年改九龍鄉,1958年改公社,1986年復鎮,1994年新合,石彭2鄉并入。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24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5.8萬。轄八角、農華、華光、關堂、打鼓山、朝陽、補巴橋、衛星、觀音、店子、螺絲溝、七星、解偉、里仁、桂林、拱背橋、寒婆寺、羊鹿灘、黃泥、馬鹽20個村委會和文昌街、新興街2居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糧食加工、釀酒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玉……。 |
鄰水縣轄鄉。1942年置復盛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1.9萬。大洪河從中部流過。轄老君山、和平、光明、寶谷山、豐勝、六號橋、龍門橋、水磨灘、蓮花、涼風、青林溝、教官彎1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糧食加工、制磚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養殖業有生豬、耕牛、家禽、淡水魚。經濟作物有柑橘、苧麻、花生、煙葉、辣椒。.……。 |
鄰水縣轄鎮。1940年置袁雙鎮,1950年更名袁市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6公里。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2.4萬。省道過境。轄袁市廟、團壩、萬勝、石坎、長巖、沙堰、大光明、增產、樹丫、石河、崇石、天華12個村委會和光明街、團結街2居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糧油加工、制磚、飲食、縫紉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子。養殖業有生豬、家禽、淡水魚……。 |
鄰水縣轄鎮。1940年置觀復鄉,1942年改置觀音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改置觀音橋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建觀音橋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人口2.4萬。210國道過境。轄天寶、王家壩、七一、高房、沙灘橋、白羊寺、大安、二洞橋、快樂、香爐、擂鼓坪、六合寨、倒朝門、三板橋、火箭1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農機、采煤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薯。養殖……。 |
一、鎮域基本情況:(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柑子鎮位于縣城西北方向,東臨龍安鎮,西接廣安縣,北連太和鄉,南靠觀音橋鎮。幅員面積49.73平方公里,有森林1.2萬余畝,耕地1.8萬余畝,轄兩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全鎮總人口19502人。地理座標東經107.46’,北緯30.38’。柑子鎮縣鄰水縣北大門,距大竹縣城30公里,210國道穿鎮而過。即將修建的達渝高速公路距柑子場鎮僅3公里,并在該鎮設有出入口。……。 |
東鄉街道地名因曾在此設立東鄉縣而得名。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宣漢縣。明成化元年(1465年)屬東鄉縣。民國三年(1914年),東鄉縣改名宣漢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東門、南門、西門、北門4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撤4鎮,設東南、西北2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東南、西北2鎮改鄉,新建城守鎮。1952年7月,城守鎮改名城關鎮。1981年2月,城關鎮改名東鄉鎮。2000年6月……。 |
宣漢縣轄鄉。清嘉慶建場,1940年置君塘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9.4公里。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0.9萬。宣(漢)羅(江)公路過境。轄君壩、團山、滴水、石虎、南紫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糧油加工、農機修配等廠。農業主產水稻、油菜子,兼產煙草。養殖業以生豬、牛、家禽為主。.……。 |
天生鎮原屬天生區工委, 轄天生鎮、柏樹鄉、七里鄉、新農鄉、芭蕉鄉、東林鄉、天寶鄉、廟安鄉。天生區工委2003年完成了他的使命,設立天生鎮。 清乾隆年間建場,1949年設天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6年,面積61.7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新橋河、大路溝、碾盤、天生、關門石、進步、安寨、柏樹河、西山、長石、油石、沙帽1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地理狀況 ……。 |
巴中市轄鎮。1951年置鼎山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3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市府48公里,屬丘陵山區。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1.6萬。有公路貫穿其境。轄明月、康家壩、龍堡、石嶺、陵江、秋桂、龍頭、八角丘、鐘林、北門、松樹坪、尖山子12個村委會和長勝居委會。鄉鎮企業有釀造、發電、繅絲、農副產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兼產蠶繭、蘑菇、蘆筍、黃花、水產。有灌溉5個鄉鎮的龍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