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作安排,我辦在全區組織開展了廣西森林城市等系列稱號評選工作,認為百色市那坡縣等111個單位符合廣西森林城市等系列稱號評選條件。按照《廣西森林城市等系列創建活動實施辦法》,現將廣西壯族自治區綠化委員會擬授予2022年度(總第六批)廣西森林城市等系列稱號的單位名單予以公示。 |
光全村位于巷賢鎮的東北部,與萬加村、大山村、明亮鎮的萬古村、白圩鎮長崗村相鄰,全村共有7個自然莊,739戶,總人口有3382人,耕地面積3130多畝,山林面積14000多畝,主要經濟作物有優質谷、甘蔗、速生桉等。2011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220元。光全村設黨總支部,支委5人,下設7個分支部,全村共有51名黨員。近年來,全村廣大黨員群眾以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艱苦奮斗,……。 |
云里村位于上林縣大豐鎮北部,距縣城11公里。北與西燕鎮道純莊、定逢莊接壤,西與里丹村相接,東南與云蒙村相鄰。全村有內里、外里、寨里、上里、新里、黃浪、那羊等7個自然莊,25個生產小組,共有687戶2808人。全村設一個黨總支部5個支部,共有61名黨員,村“兩委”成員配備干部9名,平均年齡46歲,高中以上文化 7 名,初中文化 2名。 全村總耕地面積2648畝,其中水田1441畝,旱地1207畝,山……。 |
因駐地村旁有一傾斜的石山而得名。“岑”,壯語caix,即傾斜。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53年稱岑山鄉。1959年改大隊。1962年改鄉。1969年復大隊。1984年改稱岑山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稱岑山村公所。1995年復改稱岑山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岑山村……。 |
榮獲“先攀登高峰”的光榮稱號,故名;1958年該大隊因生豬發展快,糧食產量高,榮獲“先攀登高峰”的光榮稱號,故取名高峰大隊;1962年改稱高峰鄉;1969年1月復稱高峰大隊;1984年由大隊改稱高峰村,其行政組織隨之由革委會、管委會改稱村公所;1995年初“撤村改委”,改稱高峰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高峰村……。 |
歐亞,壯語Ngaeuxyah,“歐ngaeux”即蓮藕,這里指荷葉,“亞yah”指遮蓋。因村地形似一張露出水面的荷葉,面積較大,僅亞于布泉圩,故名。1979年從布泉大隊分出。1984年改稱歐亞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稱歐亞村公所。1995年復改歐亞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歐亞村……。 |
東嶺:指東嶺屯。因駐地位于東嶺屯,故名。1952年為東嶺鄉,屬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1953年7月屬融安縣第三區(板欖區)。1958年改稱東嶺大隊,屬板欖公社。1961年屬門樓公社,屬板欖區。1966年復改稱東嶺大隊,屬板欖公社。1982年稱東嶺村公所。1984年改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屬板欖鄉。2001屬板欖鎮。東嶺村……。 |
麻江:指麻江屯,(江兩岸都是野生苧麻)。因駐地位于麻江屯,故名。1950年為麻江鄉,屬融縣第九區。1953年屬融安縣第三區(板欖區)。1958年改稱麻江大隊,屬板欖公社。1961年屬門樓公社,屬板欖區。1966年復改稱麻江大隊,屬板欖公社。1984年改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屬板欖鄉。2001屬板欖鎮。麻江村……。 |
木吉:樹干直的樟樹。因此村四周長有很多樹干直的樟樹,原名“木直”,后人將“木直”寫為“木吉”,故名。1953年為木吉鄉。屬融安縣第三區(板欖區)。1958年改稱木吉大隊,屬板欖公社。1962年改稱木吉公社,屬板欖區。1966年復改稱木吉大隊,屬板欖公社。1984年改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屬板欖鄉。2001屬板欖鎮。木吉村……。 |
龍納:指龍納屯,(傳說,曾有一條龍在深潭停留過)。因駐地位于龍納屯,故名。1950年為龍納鄉,屬融縣第九區。1953年屬融安縣第三區(板欖區)。1958年改稱龍納大隊,屬板欖公社。1961年屬門樓公社,屬板欖區。1966年復改稱龍納大隊,屬板欖公社。1984年改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屬板欖鄉。2001屬板欖鎮。龍納村……。 |
門樓:指門樓屯。因駐地位于門樓屯,故名。村子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間。1950年為門樓鄉,屬融縣第九區。1953年屬融安縣第三區(板欖區)。1958年改稱門樓大隊,屬板欖公社。1961年屬門樓公社,屬板欖區。1966年復改門樓大隊,屬板欖公社。1984年改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屬板欖鄉。2001屬板欖鎮。門樓村……。 |
潭頭:指楊晚潭的前頭。因駐地位于潭頭自然屯,故名。1953年為潭頭鄉,屬融安縣第七區(大良區)。1958年改大隊,屬潭頭公社。1962年改公社,屬大良區。1966年復改大隊,屬潭頭公社。1984年改村并設立村民委員會,屬潭頭鄉。潭頭村……。 |
1952年設梅蓮鄉,屬全縣第十二區。1955年屬白寶區。1958年改大隊,并析出同福大隊,屬白寶公社。1962年改公社,桐福大隊并入,屬白寶區。1968年復改大隊,并析出桐福大隊,屬白寶公社。1984年改村,屬白寶鄉。1987年改村公所。1996年更名為梅蓮村民委員會。梅蓮村……。 |
據《劉氏族譜》載:劉姓始祖華全,授中衛軍都府,撥下屯,立營于灌陽下鄉,名其營為大營。1948年稱大營村,屬碧營鄉。1952年改鄉,屬灌陽縣第五區。1955年屬水車區。1958年改大隊,屬水車公社。1962年改公社,屬水車區。1968年復改大隊,屬水車公社。1984年改村并成立大營村民委員會,屬水車鄉。1987年改大營村公所。1995年恢復為大營村民委員會。2017年屬水車鎮。2020年根據民政部基……。 |
傳古時境內新屋村有一塊鹽田較深,故名。民國初屬源遠鄉鹽源村。1948年稱三寓村,屬英俊鄉。1952年并入灌陽縣第二區翻身鄉。1956年屬黃關區翻身鄉。1958年并入黃關公社李家橋大隊。1959年析置鹽塘大隊,屬西山公社。1962年并入西山區李家橋公社。1968年屬西山公社李家橋大隊。1969年屬朝陽大隊。1973年復屬李家橋大隊。1980年復置鹽塘大隊,屬西山公社。1984年改村并成立鹽塘村民委員……。 |
因境內大溶江千秋峽得名。1952年屬靈川縣第一區溶流鄉轄地。1954年屬臨桂縣第十五區溶流鄉轄地。1958年析置峽背大隊,屬靈川公社。1959年屬三街公社。1962年并入靈川縣靈川區溶流公社。1966年屬三街公社溶流大隊。1983年析置千秋大隊。1984年改為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設村公所。1995年改千秋村民委員會。屬三街鎮,沿用至今。千秋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