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稱百色府,1913年廢府設縣,改稱百色縣。 1949年12月5日,百色縣解放,屬百色專區,為百色專區駐地。 1950年又稱百色縣,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百色縣,設立百色市,2002年撤市設區,改稱今名。 |
漢元鼎六年(前111),屬郁林郡。 西晉屬晉興郡。 隋屬郁林郡。 唐屬田州。 宋皇祐五年(1053)置勘羈縻州于今縣境西南古美,先屬右江道鎮安軍民宣撫司,后屬廣南西路邕州;又置奉議羈縻州于今縣境東南右江東岸,屬廣南西路邕州。 南宋于今縣北置上隆羈縻州,于今縣城置來安軍,均屬邕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來安軍為來安路,領轄羅博、泗城、歸樂、睢殿、路城、唐興6土州,轄及今百色市之右江區、田陽、田林、凌云、樂業、隆林、西林等地;同期,廢勘州,奉議、上隆2州改屬田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來安路改來安府,田州路改田州府,奉議、上隆2州屬田州府;五年(1372),奉議州省入來安府;七年(1374),復置奉議州,直隸廣西等處行中書省;十七年(1384),廢來安府入田州府;二十八年(1395),奉議州改奉議衛。 明成化三年(1467),上隆州遷治今桂平市東北并更名武靖州。 成化六年(1470),奉議衛復改奉議州,直隸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嘉靖七年(1528),田州府降為田州,奉議州改隸思恩府。 清雍正七年(1729),奉議州改隸鎮安府。 乾隆七年(1742)析田州土州置陽萬土州判,治今百峰圩,屬思恩府。 光緒元年(1875),田州之中田里劃入奉議州判。 光緒五年(1879)奉議州判改奉議州,陽萬土州判改恩陽土州判。 1912年改奉議州為奉議縣,改恩陽土州判改流為恩陽縣,均屬百色府;1913年改屬田南道;1927年奉儀縣治遷到今田州鎮,直隸廣西省;1930年改屬恩隆民團區;1932年改屬百色民團區;1933年奉議縣改屬天保民團區。 并析老村、大位、大邦、馬翁、果隆、山落、大問、大凈、大將、咟貢、示洪、示下、秾洪、那當、那造、隴林16村,歸天保縣;1934年奉議縣改屬天保行政監督區,恩陽縣改屬百色行政監督區;1935年奉議、恩陽2縣合為田陽縣,治今那坡鎮,屬百色行政監督區;奉議、恩陽2縣合并為田陽縣,同時析出原屬奉議縣的仁安、慕桃、平馬、檀河、作登、大欖、岜立、7鄉歸田東縣,析出原屬恩陽縣的畢祿、平楊、楞安、溫平、畔水5鄉歸百色縣,析出德賴、扶隆、塘日、東凌4鄉歸敬德縣。 1940年改屬第十區行政督察區,1942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1944年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百色專區。 1952年原萬岡縣的鵝橋、鳳橋、百羌3鄉并入,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區百色專區。 1953年原萬岡縣西南2鄉并入。 1955年析出新層鄉馱洪屯部分轄地劃歸田東縣,劃轄原德保縣新美鄉,遷治今田州鎮。 1956年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區。 1958年改屬百色專區。 1971年改屬百色地區。 2002年改屬百色市。 2019年8月撤縣設區。 |
秦前,今田東縣域屬百越(粵)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分屬桂林郡、象郡。 漢元鼎六年至西晉,今田東縣域大部分屬郁林郡增食縣,小部分屬象郡。 東晉至南朝屬晉興郡增翊縣地。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今田東縣域大部分先后屬晉興縣、宣化縣管轄。 唐武德五年,拆宣化縣為武緣、橫山、晉興、朗寧4縣,橫山縣縣治設在今田東縣祥周鎮境內,為本區域建縣之始,隸屬邕州;唐先天二年,今田東縣域除設橫山縣外,還置功饒(部分屬今思林鎮域)、侯(屬今作登鄉)、婪鳳(屬今林逢鎮)等羈縻州(均為三級政區);唐開元年間,置田州,州治在今田東縣祥周鎮祥周村舊州屯),轄都救、橫山、武隆、惠佳、如賴5縣(均屬三級政區),今田東縣域大部分屬橫山縣、惠佳縣,小部分屬屬功饒、侯、婪鳳等羈縻州。 五代時,今田東縣域屬南漢國的田州,部分屬婪鳳州、候州、功饒州等羈縻州。 宋在今田東縣域設治所的有田州、功饒州、候唐州、婪鳳州、上隆州、向武州、上林縣等州、縣;宋紹興三年,設橫山寨(軍事行政單位,治所在今祥周鎮百銀村上寨屯),轄都康、向武、歸德、果化、上林、思城、婪鳳、田州、功饒、候唐、上隆、奉議、泗城、利州、露城、龍州、歸樂、武隆、惠佳、歸城等州縣,今田東縣域屬當時的田州、功饒州、候唐州、婪鳳州、上隆州、向隆州、向武州、上林縣等州縣的部分或全部地域。 元仿宋末建制,元至正二十三年,廢橫山寨,設田州路,轄果化州、向武州、奉議州、上隆州、歸德州、武龍州、都康州、思城州、泗城州等土州及上林、富勞等土縣,路治在今田東縣祥周鎮祥周村舊州屯。 明洪武二年,改田州路為田州府,明嘉靖七年降田州為三級政區,不轄任何土州土縣,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的直隸州,至明末,今田東縣域大部分屬田州,小分部屬思恩府上林縣。 清初沿明末制,清康熙三年,田州改屬思恩府(今武鳴縣);清光緒元年(1875年),廣西巡撫劉長佑奏改土歸流設恩隆縣,次年奏準,治所設于田里平馬圩,屬百色直隸廳,今田東縣域大部分屬恩隆縣,小部分屬上林土縣(縣治在今思林鎮)、奉議州、向武土州、下旺土司。 1912年,百色直隸廳改百色府;1913年,裁百色府,設田南道,這期間,今田東縣域分屬恩隆縣、上林土縣、奉議縣、向武縣;1928年,廢道制,恩隆縣、思林縣直隸于廣西省政府;1934年,省政府對原田南道縣界進行整理,將恩隆縣11個鄉及奉議縣8個鄉、思林縣3個鄉合并,置田東縣,縣治設于平馬鎮,同時撤銷恩隆縣,思林縣。 田東縣縣名沿用至今。 |
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鎮安峒,治今鎮北側感馱,屬邕州。 政和四年(1114年),鎮安峒改為鎮安羈縻州,屬邕州。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鎮安土州改為鎮安路,治依舊,領安德、歸順、上映等3個土州和下雷土垌。 明洪武元年(1368年),鎮安路改為鎮安府,并因故治僻遠而遷治今德保縣。 永樂年間(1403-1424年),置鎮安土州,治今縣地,隸思恩府。 尋廢。 今那坡縣地因之屬歸順州(治今靖西縣)。 清乾隆八年(1743年),置鎮安土巡檢司,治今鎮,隸鎮安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鎮安土巡檢司改為小鎮安廳。 清光緒十三年(1886年)八月,小鎮安廳改為鎮邊縣,屬龍州專區。 1953年4月23日鎮邊縣改稱睦邊縣,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 1956年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 1958年1月31日改屬百色地區。 1965年1月20日改稱那坡縣,2002年屬百色市。 |
秦屬桂林郡,漢到晉屬郁林郡,唐屬羈縻雙城州,宋、元置泗城州,州治在今下甲鎮。 洪武六年(1373),將州治遷至古磡峒(今凌云縣城)。 清初仍稱泗城州。 順治十五年(1658),因泗城岑氏土官岑繼祿有功于朝,敘功晉泗城土州為泗城土府。 順治十八年(1661)又稱為泗城軍民府。 雍正五年(1727)改土歸流,正式稱為泗城府,隸屬右江道。 乾隆五年(1740)置凌云縣。 1912年廢縣設泗城府,次年廢府復縣。 1952年與樂業縣并為凌樂縣,1962年撤銷,重置凌云縣。 |
古屬泗城府地,1934年凌云縣設“樂業特別區”,1935年改區為樂業縣,1949年11月屬百色專區,1952年8月凌云樂業兩縣合并為凌樂縣,1962年與凌云分縣置樂業縣至今。 |
田林縣地域宋時分屬上林垌、潞城州、利州、元代分屬來安路之上林垌、安隆州、潞城州、利州、明代分屬泗城州之上林長官司和安隆長官司,清代及民初分屬西林縣、凌云縣西隆州(縣)。 1935年從西林縣、凌云、西隆三縣的8個鄉劃出成立田西縣,因地處古州路之西而得名。 解放后于1951年初將凌云縣之利周鄉撥歸仍稱田西縣,1951年8月撤銷西林縣,將其定安、高閣、八渡、者苗四區(鄉)劃歸田西縣,于田西、西林兩縣各取一字,改稱田林縣,縣人民政府原駐潞城圩,1953年底移駐今樂里鎮。 |
縣境最早行政建置始于晉永嘉五年(311)所置西平郡,治今西平鄉。 晉成帝年間(325-342)西平郡于駐地置西平縣。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后,西平郡、縣俱廢此后直至1963年5月20日前,今縣境內于無縣級及以上政區治所,縣域代先后屬上林峒、安隆上林長官司。 清屬西林縣。 至今田林縣安定鎮。 1952年3月1日屬百色專區。 1951年8月撤銷西林縣建制,1963年5月20日恢復西林縣,治八達鎮,隸屬百色專區,1971年屬百色地區。 2002年6月改屬百色市。 |
1912年,西隆州改稱西隆縣。 1952年,西林縣巖界、那勞、龍潭、西平、古障、馬蚌、八達7個區并入西隆縣,改設隆林各族自治區(縣級),取西隆、西林各一字得名。 1953年更名為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 1955年,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改稱隆林各族自治縣,聯合自治區人民政府改稱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 1961年,劃出那勞、那佐、西平、古障、馬蚌、八達6個公社歸西林縣管轄,隆林各族自治縣名稱不變。 |
唐貞元十二年(796)在縣境西部置安德州,東部置歸順州(初名歸淳,元和初改歸順)。 宋屬邕州轄羈糜地諸州峒之溫弄(歸化)州、安德州及計峒、頻峒等。 元設歸順州、安德州及順安峒、計峒。 明初廢歸順州,弘治九年(1496)復置歸順土州。 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光緒十一年(1886)改歸順直隸州。 1912年廢州設靖西府,取西陲邊地長久平安之意。 1913年廢府置靖西縣至今。 2015年9月2,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撤銷靖西縣設立縣級靖西市的通知》(桂政發〔2015〕45號)撤縣改市。 |
平果縣古為百越地。 秦屬象郡地。 漢、三國屬郁林郡增食縣地。 晉、南北朝屬晉興郡增翊縣地。 隋為宣化縣地,屬郁林郡。 唐開元二年(714),置羈縻州萬德州(今坡造鎮歸德屯)、思恩州(今舊城鎮興寧街),屬邕州。 開元中(713-741),置羈縻縣都救縣,屬田州。 五代沿襲唐制。 萬德州、思恩州均屬南漢,都救縣屬田州。 宋初始沿襲唐和五代制。 北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2),置羈縻州果化州,治所在今平果縣城西北果化鎮。 皇祐五年(1053),置都陽寨(今坡造鎮都陽村),屬邕州;置那海堡(今海城鄉)、丹良堡(今馬頭鎮雷感村江州屯),屬田州。 北宋置恩誠州,治平果縣北榜圩,屬邕州。 熙寧中(1068-1077),改萬德州為歸德州。 始興三年(1133)都救縣改稱黨佳縣,屬田州。 元先后將府、州改為路,羈縻州、縣改為土州、土縣。 羈縻縣黨佳縣先改為都救土縣,后廢。 元末,境內思恩、恩城、歸德、果化4個土州及寨、堡,屬田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思恩、恩城、歸德、果化4個土州改屬田州府。 永樂二年八月(1404),思恩土州直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 明正統四年(1439),思恩土州升為思恩府,府治由今平果江北舊城遷至今馬山縣喬利圩附近。 正統六年(1441)十一月,思恩府改為思恩軍民府。 弘治五年(1492),恩城土州廢。 弘治(1488-1505)末,思恩軍民府改土歸流為思恩府。 弘治十八年(1505),歸德、果化2個土州改隸南寧府。 嘉靖七年(1528),思恩府增置舊城、下旺(今海城鄉)、白山(治所在今馬山縣白山鎮)等9個土巡檢司,遷治今武鳴縣府城鎮。 清歸德、果化2個土州屬南寧府,舊城、下旺、白山3個土司和上林土縣屬思恩府。 光緒二年(1876),上林土縣、下旺土司改隸百色直隸廳。 1913年,歸德、果化2個土州和舊城、白山2個土司屬邕南道。 下旺土司、上林土縣屬田南道。 1915年,并果化土州、歸德土州及舊城土司、析白山、下旺等土司部分地方,改土歸流合置果德縣,各取一字命名,縣治平果西北果化,后改治馬頭街,屬南寧道。 1918年,上林土縣、下旺土司改土歸流合置思林縣,屬田南道。 1927年,廢道,果德、思林2縣直隸廣西省政府。 1930年,果德縣屬賓陽民團區,思林縣屬恩隆民團區。 1932年4月,果德、思林2縣改屬百色民團區,隨后果德縣改屬南寧民團區。 1933年7月,思林縣改屬天保民團區。 1934年3月,果德縣改屬南寧行政監督區,思林縣改屬天保行政監督區;同年12月,思林縣易名平治縣,縣治榜圩街,改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1936年10月,平治縣改屬南寧行政監督區。 1939年2月,果德、平治縣改屬武鳴行政監督區。 1940年4月,果德、平治2縣改屬廣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2年3月,果德、平治2縣改屬廣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8年10月,果德、平治2縣改屬廣西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平治、果德2縣屬武鳴專區。 1951年,撤武鳴專區,平治、果德2縣改屬百色專區。 1951年(時政務院批準時間為1952年8月11日),平治、果德兩縣合并,各取一個字命名,治今馬頭鎮,屬百色專區。 1952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區百色專區。 1956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區。 1958年屬百色專區。 1971年,屬百色地區。 2002年,百色撤地設市,改屬百色市。 2019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平果縣設縣級平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