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賓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賓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賓州城原名葦子溝,清光緒七年(1881)在此設賓州廳,由此產生賓州地名。清光緒七年(1881)年設賓州廳衙署于葦子溝。

自建制后,廳、直隸廳、府一直以“賓州”冠名,故于1937年將城廂保(治所)更為為“賓州”保。

后改名為賓州街。

1946年為城廂區。

1949年為第一區。

1955年為賓州鎮。

1958年為賓州公社。

1964年劃出新立公社。

1984年為賓州鎮。

2001年將新立鄉的全部和英杰鄉的8個村并入賓州鎮。

并一直沿用至今。

賓縣轄鎮。縣政府駐地。1945年設賓州鎮。位于縣境西部。面積17.3平方公里,人口6.9萬。221國道過境。轄四季青、東風、紅旗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商貿、機械制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飲食服務等行業。0北滿分局舊址在境內。

為居住仁義之士的含義。1875年因有旗人滿姓在此開大車店,故稱滿家店。

1909年歸賓俗區所屬。

1915年為賓縣第三區。

1935年為滿家店保。

1937年為居仁保。

1940年為居仁村。

1946年為居仁區。

1948年3月與蜚克圖區合并成賓西區。

1949年稱賓縣第二區。

1955年為賓西區。

1956年從賓西區劃出居仁鄉和東興鄉。

1958年將東興鄉并入居仁鄉,成立居仁公社。

1984年為居仁鄉。

1992年為居仁鎮。

2001年將英杰鄉的太康村、康順村并入。

名稱沿用至今。

賓縣轄鎮。1958年建居仁公社,1984年置居仁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101.4平方公里,人口2萬。221國道過境。轄居仁、三合、中興、西安、福合、新生、東興、吉祥、悅來、農科站1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水稻。.。

賓西鎮位于賓縣最西部,東鄰居仁、英杰,南、西與阿城接壤,北靠永和。駐地賓西街,距縣城27公里。轄12個村,109個自然屯,總面積為204.1平方公里,晤民6 734戶,3.2萬人,漢族占95%以上,其他為滿族、朝鮮族。

賓西鎮舊名"蜚克圖",在蜚克圖河東岸。蜚克圖是滿語草木叢密,含狼窩之意。元時期為東路的鹿魯吉站,明朝設蜚克圖衛,清朝設蜚克圖站。1935年建蜚克圖保。1940年改為蜚克圖村。1946年1月改稱蜚克圖區。1948年與居仁區合并為賓西區。1949年2月改稱第二+區。1956年3月改稱為西川鄉,1958年3月,賓川、向陽、常勝3鄉合并為賓西鄉。1960年1月與阿城蜚克圖鄉合并為賓西鎮,1961年4月蜚克圖又歸回阿城。1983年10月設賓西鎮。

賓西鎮南北長,東西短。南部多山、丘陵,北部多平原。猞猁河流經四合、西川村之間,北部有大團山,海拔289.7米。

賓縣轄鎮。1948年設糖坊區,1956年置糖坊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53公里。面積209.8平方公里,人口3.5萬。轄糖坊、西河、賓川、農研、勝利、吉源、臨江、新華、正陽、永勝、遠景、太平、永吉、文川、北川、新勝、新平、老山頭等19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水稻。

賓安鎮居縣境中部,東鄰勝利,東南鄰常安,西南鄰三寶,西鄰經建,北靠新甸鎮。鎮政府駐地賓安鎮,距縣城28公里。

賓安開發早,元朝是北方旱路驛站之一。明朝設扎不刺驛站。永樂四年,置嘉河衛。1 760年(清?乾隆25年)改稱色勒佛特庫站。群眾習慣稱枷板站。1878年(清?光緒四年)王紹元踏察設治地址時,曾路經枷板站。1909年,稱賓安區。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劃為第五區,1933——1945年間,稱枷板站保、賓安保、賓安村。1946年初稱賓安區,1948年3月與新甸區合并為新賓區。同年秋恢復賓安區。1949年6月改為第七區。1956年3月改稱賓安鎮,1958年9月改為賓安公社,1984年3月改為賓安鎮。

賓安鎮全境156.8平方公里,轄18個村,98個自然屯(含農科站),住戶6 500余戶,3.2S萬人,99%為漢族,其余為回、滿族。

全鎮南北長,東西窄,南高北低,丘陵夾平原。

鎮東5公里處有虎頭山,面積1.75平方公里,海拔186米。1936年秋發生"虎頭山大戰",抗聯三軍二師殲滅日本討伐隊43人。

境內有枷板河流經本境2公里,馬蛇子河流經南北,匯流大通河注入松花江。

新甸鎮位于縣境東北,東鄰勝利,西鄰民和,南鄰賓安,北靠松花江與木蘭隔江相望,駐地新甸,距縣城40公里。全鎮總面積206.7平方公里,轄9個村,76個自然屯,1個街道辦事處,8個居民委員會。共有住戶6 025戶,3.21萬人。

新甸歷史悠久,遼時期便屯兵駐防,金時期上京會寧府所屬曲江縣設在仁和村。城址周長1 300米,有居住址、城址。元時期是東路通往江北的渡口,從明時始為船站碼頭。1878年(清?光緒四年)便有新甸之稱。

1926年設新甸鎮,1935年改為新甸保,1940年1月改為新甸村。1946年1月改為新甸區,1948年3月與賓安區合并為新賓區,同年9月恢復新甸區。1949年6月改為六區,同年10月改為八區。1956年3月稱新甸鎮,1958年稱新甸人民公社。1980年正式建立新甸鎮,沿用至今。

全鎮東西長,南北窄,構成兩山一水七分田。東部多山、丘陵,西部平原。境內有淘淇河,自南向北注入松花江。鎮東9公里處有大青山余脈大崴山,海拔250米。

賓縣轄鎮。1949年設第二區,1956年置萬春鄉,1958年改勝利公社,1984年建勝利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55公里。面積351.9平方公里,人口3.1萬。221國道過境。轄萬春、長治、東安、四和、民豐、紅旗、民安、前進、永安、先鋒、永發、山后、普安13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建筑材料、木材加工等行業。農業主產玉米、大豆。

寧遠鎮位于縣境東南部,東靠勝利,北接常安,西鄰青陽,南與延壽縣接壤。鄉駐地朝陽河東岸的寧遠鎮,距縣城53公里。

寧遠舊名九千五,系清末一郭姓花九千五百吊買下這塊土地而得名。1933——1945年問,稱寧遠保、寧遠村,1946年1月改稱寧遠區。1948年3月湯什河區并入寧遠區。1949年6月改為第九區,同年10月改為第十區。1950年7月改為第十一區,1955年6月改稱寧遠區公所,1956年3月改為寧遠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2月,青陽公社并入本社,1962年4月又劃出青陽公社。1984年3月改稱寧遠鄉。1985年建立寧遠鎮。鎮轄15個村,90個自然屯,土地總面積289.9平方公里。5 455戶,人口3萬。其中,漢族占93%,其他為滿、回、壯、朝鮮族。鎮全境南北長,東西窄,南部多山、丘陵,北部多平川。朝陽河、湯什河由東南流向西北,匯入枷板河。

早在明朝時期,此地久設有船1只,免費渡運松花江南北岸的行人和車輛,到清朝,由慈善會安排1只船仍免費渡運,長此以往,“擺渡”便成了當地的名稱。1935年為擺渡河保。

1940年為擺渡河村公社。

1946年為擺渡河區。

1948年擺渡河區與賓安區合并稱勝利區。

1949年勝利區先后改稱第八區、第九區。

1950年從第九區劃出第十區。

1955年第十區改稱擺渡區。

1956年擺渡區劃為擺渡鄉河宏飛鄉。

1958年將兩鄉合并成立擺渡公社。

1984年為擺渡鄉。

2000年為擺渡鎮。

名稱沿用至今。

賓縣轄鄉。1946年設擺渡區,1950年更名第十區,1956年置擺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54公里。面積258.6平方公里,人口1.5萬。轄擺渡、一德、梨樹、麗泉、東平、宏飛、通江、東方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

因此地多數房頂都是平的,故名平坊鎮。楊家燒鍋因同治初年欽賜二品頂載楊玉山在此開荒占草、開燒鍋而得名。弓棚子原名“工棚子”;民國年間,有進山燒炭工人在此地搭棚子住宿而得名,后改為弓棚子;原是平坊鄉1個自然屯,后來經過一系列的轉變,最終名為平坊鎮。1935年設楊家燒鍋保,1937年改稱全孝保。

1940年開始先后改稱全孝村、全孝區、第十一區、第十二區、第十四區、全孝區。

1956年全孝區劃為共和鄉和平坊鄉。

1958年將共和鄉并入平坊鄉成立平坊公社。

1972年劃出松江鎮公社。

1984年為平坊鄉。

2001年,將平坊鄉并入松江鎮,并將松江鎮更名為平坊鎮。

名稱沿用至今。

賓縣轄鄉。1946年設合孝區,1949年更名十一區,1955年復合孝區,1958年建平坊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111.9平方公里,人口1.4萬。轄合孝、平坊、南華、共和、合勝、科研、石洞、民興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

賓縣轄鄉。1947年設糖滿區,1950年更名第四區,1956年置滿井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3公里。面積179.3平方公里,人口2.7萬。轄滿井、西橋、德平、謙和、新城、利達、靠山、江南、富源、尚義、雙華、安樂、楊華、永寧、石橋1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水稻。

賓縣轄鄉。1946年設常安區,1950年更名第十二區,1956年置常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城32公里。面積117.6平方公里,人口2.7萬。221國道過境。轄常安、大興、寶興、長嶺、長春、營口、雙榆、土頂、古城、賓陽、永增、良和12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大豆。兼產黃煙。

永和鄉位于縣城西北,東鄰滿井,北靠糖坊,南與賓西鎮接壤,西與阿城為鄰。駐.地德源恒屯,距縣城42公里。鄉轄9個村,67個自然屯,總面積85.4平方公里,有住戶3 315戶,1.67萬人。其中,漢族占99%,其他為回族。

1956年3月永和鄉由糖坊區劃出,1958年3月又并入糖坊鄉。1962年4月,從糖坊公社中劃出永和公社,1984年3月改為永和鄉。

大團山腳下的永和鄉,東部丘陵,西部平原,地域狹小,北寬南窄,是縣內較小的鄉鎮之一。

5 穗坊鎮

 糖坊鎮位于賓縣西北端,南鄰永和,東鄰滿井,西與阿城接界,北靠松花江與呼蘭相望。鎮駐地張家糖坊,距縣城60公里。清末時期,有一張姓在此開糖坊得名,偽滿稱糖坊保、糖坊村,1946年初稱糖坊區。1948年春與滿井區合并為糖滿區,1949年又分開稱糖坊區。1958年為糖坊公社,1985年設鎮。鎮總面積209.8平方公里,東部多丘陵,西部為平原,有18個村,123個自然屯,住戶7 750戶,4萬人,漢族占99%以上。其它為滿、回、朝鮮、蒙古族。

糖坊開發較早,老山頭是舊石器時期的遺跡,俄、日及我國專家、學者曾在此挖掘出土大量文物。1900年,俄人在老山頭開發石礦,采塊石鋪設哈爾濱路面及建設樓房,每月雇工近萬人。

鳥河鄉位于縣城北部,東連民和,南接新立,西鄰滿井,北靠松花江與巴彥隔江相望。鄉政府駐地原在鳥河屯,現移駐柞樹林子屯,距縣城19公里。

"鳥河"滿語為江岔子之意。鳥河屯靠近江南岸,乾隆初年建水路驛站渡口。"紅石積雪"、"鳥河競渡"皆為賓縣八景之一。1935年7月設鳥河保,1938年7月與猴石保合并稱為萬發保。1943年改設鳥河村。1946年1月改為鳥河區,1948年撤銷。1956年。設鳥河鄉,1958年9月改為鳥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鳥河鄉。

全鄉總面積175.5平方公里,有14個村,122個自然屯,6 400余戶,3.38萬人,漢族占98%,其他為滿族。

 全鄉南北長,東西窄,南高北低,丘陵起伏。

民和鄉在縣城東北,南鄰經建,東接賓安,西鄰鳥河,北靠松花江和巴彥、木蘭隔江相望。鄉駐地工廠屯,距縣城25公里。鄉屬11個村,57個自然屯,總面積166.6平方公里,有居民5 100余戶,2.73萬人,漢族占95.8%,其他為滿族。

民和鄉原名"猴石",因猴石山上有石猴得名。猴石山又名雙龍山。1935年7月設猴石保,1938年撤銷,1940年設猴石村,1946年1月改為猴石區。1948年3月與永利區合并為民和區。1949年6月改為第五區,同年10月改第六區。1956年3月,將第六區劃分為城子鄉、臨江鄉。1958年3月,又合并為民和鄉。同年秋成立民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民和鄉。民和鄉原駐地楊國森屯,1960年遷到西崗,建工廠多處,取名工廠屯。

全鄉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崗地,北部多平原。地形是南北長,東西窄。雙龍山位于民和鄉東北端,主峰海拔188.9米。雙龍山上,于1929年建有青蓮寺,由北京慈善總會領導。寺內銅、石、泥佛像百余尊,每逢廟會,常有長春、沈陽、大連、北京等地香客朝拜。1947年廟宇拆毀,銅佛像供軍工生產用。山下的蓮花泡,夏日蓮花競放。海里渾河自西南入境,流經紅光、五安、太和3個村,注入松花江。靠江南岸為草原,面積4 950畝。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五月丁香婷婷天堂 |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 最新国产一级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