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間因閻氏遷此建村并蓋樓,故命村閻店樓。因鎮政府駐閻店樓村而得名。 |
因鎮政府曾駐梁堤頭村而得名。明初梁氏遷此立村。弘治五年,黃河徙,過村南,路經為今日之楊河,建縷水大堤,梁氏遷至堤頭,因名梁堤頭。 |
該村原為蔡氏所建,因建樓而取名為蔡樓,后轉賣于安氏,名安蔡樓。因鎮政府駐地位于安蔡樓村而得名。 |
因鎮政府駐邵莊而得名。據《邵氏家譜》載:明洪武間,邵氏自碭山遷曹邑西邵堂,世代耕讀。清嘉慶間,四世祖諱永清字天賜,歲貢生,候選訓導,率族自邵堂遷此建村,以姓命名邵莊。 |
清末,王氏于此地起集,改名王集。鎮政府駐王集。 |
明正德年間,村前建一青堽寺廟而得名青堽村,后漸成集市改為青堽集。因“堽”“崗”音近,演稱今名。 |
因鎮政府駐常樂集村得名。商代名樂,周代名長樂堌,明初成集后改為常樂集。 |
據胡氏家譜載,明洪武年間,胡氏等十多姓遷此建村成集,因村東有大義寺而得名大義集。 |
民國初年,曹縣城東南二十五里仵樓仵氏于此佃戶村,王、李、韓等數姓傭耕,名仵樓。鎮人民政府設駐仵樓,以駐地而得名。 |
清同治年間(1852-1874),謝氏十八歲謝惠子,謝勤方兄弟二人,自本鎮琉璃閣遷此,相繼建樓五座,故得名樓莊。鎮政府駐樓莊。 |
明洪武三年(1370),朱氏祖遷于此并于村中建朱洪廟,因此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