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虒是史載大禹的故里,緬懷祖先,崇尚力量而得名。“虒”是傳說中五大瑞獸之一,即頭上長角的老虎。 |
太祖洪武七年在今綿虒地區置汶川長官司、寒水關巡檢司及徹底關。宣德年間因維州遷威州,汶川縣治于遷寒水驛北(今綿虒政府所在地)所在地村名綿豐村。歷史悠久,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名。 |
據傳涂禹山村大禹之妻姓涂在此出生,因此得名涂禹山村,故名。 |
據傳涂禹山村大禹之妻姓涂在此出生,因此得名涂禹山村,故名。 |
據查三官廟村在多年前有座廟,名三元宮,廟中三尊神像,有傳說是堯舜禹三帝,也有傳說是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所以本村地名也就自古以來叫“三官廟村”,故名。 |
大約公元1955年,本村成立“農協會”,后命名為“羌鋒公社”因汶川縣城座落于綿虒,因此,本村命名為“公社”,之后,70年代期間響應“農業學大寨”號召,本村各方面先進、優秀、因而得了一面紅旗,是當時全鄉學習的一面先進旗幟,而本村又是羌族聚居的村落,故命名為“羌鋒村”,故名。 |
此村境內有一所碉房故而得名。 |
綿虒是史載大禹的故里,緬懷祖先,崇尚力量而得名。 |
因金波和龍潭兩條河在碼頭交匯,此地山體三條山梁依山而下直插入河底,仿佛船泊停靠在此,因此取名為碼頭,故名。 |
以金波寺廟更改為金波村得名。 |
據建設以來就叫沙排大隊,后來取名沙排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