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郡縣制,為東城縣。 東晉初,僑置頓丘郡。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十月,立新昌郡。 梁大同二年(536),立譙州。 陳太建七年(575)三月,譙州改稱南譙州。 隋開皇三年(583),南譙州改為滁州,新昌郡改為新昌縣。 1912年10月,改為安徽淮泗道。 1949年1月,改為滁縣。 1992年12月20日,設立瑯琊區。 |
春秋戰國時期境為棠邑。 兩晉時期屬頓丘縣。 陳太建七年(575),移盱眙的北譙州于新昌城,始稱南譙州。 隋代為新昌縣,后改為清流縣,為滁州治。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為滁州直隸州。 1912年,實行省管縣,廢滁州為滁縣。 1914年6月,屬安慶道,10月屬淮泗道。 1928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 1943年2月,全椒縣部分區鄉劃入,改為滁全縣,11月復為滁縣。 1945年8月,復置滁全縣。 1949年,滁城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滁縣屬皖北人民行署滁縣行政區。 1952年4月,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6年1月,撤銷滁縣專區,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 1961年3月,復屬滁縣專區。 1973年3月,屬安徽省滁縣地區。 1982年1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滁縣,以原滁縣行政區域改設滁州市(縣級),區域屬滁州市。 1982年2月,正式建立縣級滁州市,隸屬安徽省滁縣地區。 1992年12月20日,撤原滁州市,設南譙區。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建陽縣;東漢光武帝時,將建陽縣并入全椒縣;東晉,為頓丘縣;隋初,高塘縣并入頓丘縣,改稱新昌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新昌縣為清流縣;唐景龍三年(709),析清流縣置永陽縣;五代,南唐中興元年(958),改永陽縣為來安縣;南宋紹興五年(1135),來安并入清流縣,紹興十八年(1148),復置來安縣;明洪武元年(1368),來安縣并入滁州,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 至此地名無變化,并沿用至今。 |
先秦時期相傳古代高陽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在今城內)建立古椒國。 春秋時為楚椒邑,后為全氏居住,故名“全椒”。 兩漢三國西漢始置全椒縣,初屬淮南國。 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復設九江郡,全椒改屬九江郡,轄于揚州刺史部。 東漢建武二十七年(51年),全椒為侯國,屬九江郡。 建初四年(79年),全椒侯國改屬下邳國。 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復為全椒縣。 三國時期全椒先屬吳,后屬魏,轄于淮南郡。 兩晉南北朝西晉復置全椒、阜陵縣,屬淮南郡。 東晉王導行“僑寄法”,僑置南譙州。 廢全椒縣,僑置山桑縣,屬南譙州。 南北朝宋仍置南譙郡。 永初年間(420—422年)全椒為山桑、酂縣所在地,屬南豫州。 元嘉八年(431年)酂縣劃屬歷陽郡,后廢帝元徽元年(473年),酂縣又劃屬新昌郡。 南齊,酂縣改屬臨江郡。 梁改南譙郡為北譙郡。 隋唐兩宋隋開皇(581—600年)初,廢北譙郡,置滁州。 大業(605—618年)初,州廢,復為全椒縣,屬江都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滁州,全椒縣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改滁州為永陽郡,轄全椒縣。 乾元元年(758年),改屬滁州。 宋代,全椒屬滁州,隸屬淮南路,后屬淮南東路。 元明清元全椒屬滁州,初隸滁州路,后隸揚州路。 明初,廢全椒縣入滁州。 洪武七年(1374年),以滁州隸鳳陽府;十四年(1381年),復為全椒縣,屬滁州,仍隸鳳陽府;十九年(1386年),升滁州為直隸州,全椒縣屬之。 清初,全椒縣屬江南行省。 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全椒縣屬之。 后分屬安廬滁和道。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4月,全椒縣直屬安徽省。 三年至十七年,屬淮泗道。 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屬安徽省。 二十一年以后,屬安徽省第五專區。 建國以后1949年1月25日,全椒縣解放。 4月21日改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 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 1961年4月13日蚌埠專區仍劃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全椒縣屬滁縣專區。 1971年3月29日,滁縣專區改名為滁縣地區,全椒縣隸屬不變。 1993年元月5日,撤銷滁縣地區,設立滁州市(地級),全椒縣屬其管轄。 |
梁武帝普通五年(524),派將軍曹世宗攻破西曲陽,收復淮南失地,將西曲陽、陰陵、東城三縣并為定遠郡,置定遠縣。 縣名“定遠”,含有安定邊界、收復遠方失地之意。 此為定遠之始。 唐武德三年(620),改鐘離郡臨濠縣為豪州定遠縣。 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定遠縣治遷至定城,此后歷朝縣治基本未動。 北宋時期定遠先屬淮南路,后屬淮南西路濠州。 元朝時期定遠初屬濠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屬臨淮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屬河南江北行省安豐路濠州。 明洪武二年(1369)九月,定遠縣直屬中都(今鳳陽城)。 十三年(1381),屬六部鳳陽府。 清初,定遠縣屬江南行省。 1912年元月,屬安徽省。 1949年4月21日,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 1956年1月,隨宿縣、滁縣二專區合并,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復屬滁縣專區。 1971年3月,改滁縣專區為滁縣地區。 1979年2月,改滁縣專區為滁縣地區行署,仍轄定遠縣。 1993年1月5日,撤銷滁縣地區行署,置滁州市,定遠縣隸屬滁州市。 |
西周分封為鐘離子國。 春秋戰國時期先后為吳、楚鐘離城。 秦置鐘離縣,屬九江郡。 王莽始建國元年(9),鐘離縣改為蠶富縣,九江郡更名為延平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延平郡復稱九江郡,蠶富縣改為鐘離候國,仍屬九江郡。 西晉復鐘離縣,屬揚州淮南郡。 東晉在鐘離縣設鐘離郡。 南北朝時期鐘離縣屬鐘離郡。 隋唐至元,鐘離為濠州治。 明洪武元年(1368),稱臨濠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鐘離縣為中立縣。 三年(1370)改中立縣為臨淮縣。 六年(1373)改臨濠府為中立府。 七年(1374)改為鳳陽府,析臨淮縣4鄉地置鳳陽縣,府縣同治。 清乾隆二十年(1755)臨淮縣并入鳳陽縣。 清順治二年(1645),鳳陽府屬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鳳陽府屬安徽省。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 1914年,設淮四道,道亦駐鳳陽。 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區),鳳陽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1947年1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批準蚌埠設市,從此蚌埠從鳳陽縣分離出去。 1949年2月,中共鳳陽縣成立,屬江淮第四專員公署;4月改屬定遠專區;七月,改屬滁縣專區。 1956年1月,滁縣專區與鳳陽宿縣專區合并成立蚌埠專區,鳳陽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恢復成立滁縣專員公署,鳳陽縣屬滁縣專區。 1993年1月,撤銷滁縣地區,設立省轄滁州市,鳳陽縣屬滁州市,至今未變。 |
天長歷史上最早見諸于文獻記載建置是春秋時期卑梁邑。 唐初設置天長縣(初稱千秋縣)。 中共抗日民主政府時期,曾兩次與高郵等縣合并改稱天高縣。 解放戰爭期間,為紀念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中國共產黨地方政權曾兩次將天長縣改為炳輝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為炳輝縣,屬皖北區滁縣分區專員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56年1月12日屬安徽省蚌埠專區。 1959年12月5日,國務院決定改炳輝縣為天長縣,次年1月5日,炳輝縣正式改稱天長縣,1961年3月復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滁縣地區。 1993年9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下文撤銷天長縣,設立天長市(縣級),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直接管轄,暫時委托滁州市代為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