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白語“島鵝”,“島”是“太”的意思,“鵝”是“村”的意思。《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夷語山坡陀為‘和’,和在城中,尊之日‘太’,城因以名,故稱‘太和城’”,大和城原為河蠻(白族的先民)在太和村西所建的城邑,太和城是南詔前期的都城,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南詔王皮邏閣置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為都城,建立南詔政權,直到唐大歷14年(公元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咀咩城止(今大理古城西)。歷時42年。“太和”一名沿用至今,取太平和諧之意。 |
滿江為白語演化,據稱該地曾為養馬多的地方,因過云波羅江流經村中,終年水滿,故而得名。 |
鳳儀鎮因境內有三耳山,又名鳳儀山,似一支兩翼如鳳來儀,取有鳳來儀之意,故稱鳳儀。 |
海東鎮因境域位于洱海之東而得名。 |
挖色鎮原名海邊邑,后因在附近山上挖出有色礦物染料更名為挖色。 |
明初期,有軍隊分兩部駐在茫涌溪畔開墾荒地,分別叫上營和下營。上營的官兵主要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下營的官兵主要來自南京應天府石板橋。官兵懷念故鄉,取“柳樹灣”的“灣”字,“石板橋”的“橋”字,合在一起叫“灣橋”,以為紀念故鄉。 |
相傳南詔豐佑時期(820年),為修建三塔寺搭建了一座橋,橋一直綿延至現銀橋鎮,因此當時銀橋鎮被稱其為“塔橋”,后更名為“銀橋”。 |
因位于蒼山第一峰云弄峰下,龍首關外,與下關龍尾關相呼應,故而得名上關。 |
太邑彝族鄉因居民祖先從對面的漾濞縣邑頭村遷來,后生活安居樂業,為紀念故地,取名“泰邑”,后改“泰為“太”,故名太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