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縣轄鎮。縣府駐地。1955年置城關鄉。1960年改城關公社,1980年更名鮮水公社,1984年置鮮水鄉,1985年建鎮。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0.9萬。川藏公路、雅(江)道(孚)公路,道(孚)玉(科)公路在境內交匯。轄東門一、東門二、團結一、團結二、足灣、勝利一、勝利二、子龍、扎日、冷冷、一格、前進一、前進二、魯都1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土特產有蘋果、蟲草、貝母、鹿茸等。 2020年,撤銷格西鄉,將原格西鄉和麻孜鄉吾斯尼村、依格村、吾卡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鮮水鎮管轄,鮮水鎮人民政府駐卡娘村1組28號。 |
道孚縣轄鎮。曾為原乾寧縣縣府駐地。1948年置惠遠鄉,1957年更名八美鄉,1960年改公社,1978年劃入道孚縣,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78公里。面積281平方公里,人口0.5萬。川藏公路過境。轄曲兒、河亞、志麥通、沙江、少烏、中古、下瓦西等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農業主產青稞、小麥。牧業以牛、羊為主。礦產資源有鋰、鉛、鋅、金等。 |
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亞卓鄉,1960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文勝公社,1980年復亞卓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74公里。面積336平方公里,人口0.2萬。有公路與雅(江)道(孚)公路相連。轄各布、莫洛、呷拉坎、卡六、烏拉、亞馬子、盤龍、容須卡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青稞、小麥。容須卡村的鋰礦儲藏量豐富。. 2020年,撤銷紅頂鄉,將原紅頂鄉紅頂村、地入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亞卓鎮管轄,亞卓鎮人民政府駐各布村1組27號。 |
2020年,撤銷甲宗鎮、維它鄉,設立玉科鎮,以原甲宗鎮和原維它鄉所屬行政區域為玉科鎮的行政區域,玉科鎮人民政府駐銀克村希望路8號。
道孚縣轄鄉。1960年置甲宗鄉,1965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64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人口0.07萬。有道玉公路相通。轄銀克、興島柯2村委會。牧養業以牦牛、羊為主、畜產品有牛、羊毛皮、酥油、奶渣等。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有鉛鋅、鎢等礦產資源。 |
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仲尼鄉,1960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55公里。面積197平方公里,人口0.1萬。雅道公路過境。轄亞中、麻中、扎然、格孜、折多、貢拖、教學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青稞、小麥。牧業以牛、羊為主。土特產有蘋果、核桃、花椒、木耳等。 2020年,撤銷仲尼鄉,設立仲尼鎮,以原仲尼鄉和原紅頂鄉俄古村、向秋村所屬行政區域為仲尼鎮的行政區域,仲尼鎮人民政府駐亞拉坎村1組21號。 |
道孚縣轄鄉。民國時置惠遠鄉,1966年改東風公社,1973年更名協德公社,1978年撤銷乾寧縣劃歸道孚縣管轄。1983年置協德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87公里。面積340平方公里,人口0.4萬。八(美)丹(巴)公路過境。轄街村、上牧、上農、先鋒、下一、下二6個村委會。農牧結合。境內有聞名藏區的惠遠寺。1936年紅軍長征過此建泰寧博巴政府,為0泰寧分縣委所在地。十一世0-噶珠加措出生于此。
2020年,撤銷協德鄉,設立泰寧鎮,以原協德鄉所屬行政區域為泰寧鎮的行政區域,泰寧鎮人民政府駐街村2組17號。 |
2020年,撤銷瓦日鄉,設立瓦日鎮,以原瓦日鄉所屬行政區域為瓦日鎮的行政區域,瓦日鎮人民政府駐孟拖村1組1號。 瓦日鄉(Wari Xiang) 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瓦日鄉,1960年改瓦日公社,1984年復瓦日鄉。 瓦日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8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人口0.2萬。雅(江)道(孚)公路過境。轄孟拖、根基、堯日、列瓦、魯村、卓卡、熱瓦、布日窩8個村委會。 瓦日鄉農業主產青稞、小麥、馬鈴薯。 - 所屬地區
瓦日鄉--中國四川名鎮,屬于道孚縣。道孚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東北部,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鮮水河的斷裂帶。東與丹巴,西同新龍,南和康定、雅江,北與爐霍及阿壩州的金川、壤塘等共七縣接壤相鄰。2004年,道孚縣轄2個鎮(鮮水、八美)、20個鄉(格西、麻孜、孔色、葛卡、亞卓、仲尼、紅頂、扎施、下拖、瓦日、木茹、甲斯孔、甲宗、七美、銀恩、維它、龍燈、協德、色卡、沙沖)。 |
因昔日此鄉為麻孜巴姆所轄,故名。1956年,設麻孜鄉。 1960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麻孜鄉,1960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9公里。面積330平方公里,人口0.3萬。川藏公路過境。轄菜子坡、吾斯尼、溝普、意格、崩龍、功龍、韓家溝、小各卡、油龍、洛爾瓦、特爾瓦、德爾瓦、居日、牧業、吾卡1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青稞、小麥、馬鈴薯。 |
孔色鄉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孔色鄉,1960年改孔色公社,1984年復孔色鄉。 孔色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23公里。面積220平方公里,人口0.2萬。川藏公路過境。轄金卡、克郎、若斯拉、倡孜、麻灣、大寨、亞拖、瓦依、約尾、格勒、呷拉11個村委會。 孔色鄉農業主產小麥、青稞、豌豆、馬鈴薯。產鹿茸、麝香、貝母、羌活、黨參等名貴藥材。 |
葛卡,藏語意為土坎上。因場鎮位于土坎上,故名。昔為明正宣慰司領地,后設扎壩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更名第三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分為上扎、下扎2鄉。 1951年,上扎鄉改為第二區,下扎鄉改為第三區。 1957年,第二區更名扎壩區,第三區更名扎麥區。 1960年,設葛卡鄉,后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更生公社。 1979年,更名葛卡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鄉,1960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18公里。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0.2萬。川藏公路過境。轄甲拔、沙灣、覺洛寺、各卡、加拉宗、凍坡加、龍普、約呷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青稞、小麥、馬鈴薯。產蟲草、黃芪、貝母、鹿茸等名貴藥材。 |
道孚縣轄鄉。1960年置扎拖鄉,1966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70公里。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0.1萬。有鄉、村公路與雅(江)道(孚)公路相連。轄波羅塘、一地瓦子、洛古、扎貢、扎拖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馬鈴薯。特產花椒、木耳、菌類及野生藥材。境內水晶礦藏十分豐富。 |
下拖,藏語意為鳥觀望。因常有飛鳥停留,故名。昔為明正宣慰司領地,后設扎壩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更名第三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分為上扎、下扎2鄉。 1951年,上扎鄉改為第二區,下扎鄉改為第三區。 1957年,第二區更名扎壩區,第三區更名扎麥區。 1960年,設扎拖鄉,后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更生公社。 1979年,更名扎拖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道孚縣轄鄉。1960年置下拖鄉,1966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80公里。面積252平方公里,人口0.1萬。雅(江)道(孚)公路過境。轄下瓦、上瓦、托比、容須、麥里、左古、一五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玉米。牧業以牛、羊為主。境內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 |
木茹,藏語意為嫁妝,傳該鄉姑娘出嫁時以土地作嫁妝,故名。1956年,設木菇鄉。 1960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道孚縣轄鄉。1956年置木菇鄉,1960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40公里。面積291平方公里,人口0.1萬。有公路通過。轄瓦達、四宜日、堯爾魯、格村、牧業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馬鈴薯。黃芪、蟲草等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 |
藏語意為煉鐵之地。1960年,設上甲、下甲2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2年,2鄉合并為甲斯孔鄉。 道孚縣轄鄉。1960年建上甲公社、下甲公社,1984年分別復鄉,1992年兩鄉合并建甲斯孔鄉。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60公里。面積1 021平方公里,人口0.1萬。通公路。轄卡美、古擁、文官、澤珠、約學、巴下、甲斯尼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青稞、豌豆、馬鈴薯。特產藏酒曲、木碗、槳桶、木勺等。 |
七美,藏語意為紅水,因地處小河邊,故名。1960年,建鄉。 1966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七美鄉位于四川甘孜道孚縣。下轄: 513326213201 210 曲龍科村 513326213202 220 五重科村 513326213203 220 白日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