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樂村位于崇武半島上著名的崇武古城,人口5931人、1626戶人家,常年外來工近千人。村黨委下轄15個支部(其中非公企業支部10個)、黨員209名。潮樂村是國家級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國家級人口和計生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七屆福建省文明村、泉州美麗鄉村等。潮樂村原是一個傳統漁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村兩委帶領全村人民“鞏固漁業、發展工業、大興第三產業,多輪齊轉,不……。 |
山霞村 設立年份 1984年 人口(人) 3832人 面積(平方公里) 3.1平方公里 轄區范圍 東至湖仔與后洋相鄰,西至宣美村場下,南至田乾村埭頭,北到龍村溪\龍潭港 電話區號 0595 聯系電話 87600700 郵政編碼 362132 所跨行政區 山霞鎮 下級組織(下級自然村) 下轄:山柄、新街、共有14個村民小組 地名含義 山霞村原稱山柄村,民國時期,山柄與場下村合一保,稱“山下保”,因“……。 |
惠安縣凈峰鎮獅頭村概貌【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元時屬文質鄉延壽里,明清屬三十一都山前鋪,民國屬凈峰鄉延壽保,1949年9月屬第三區、四區、東嶺區延壽鄉,1958年屬飛躍公社延壽大隊, 1961年拆分為凈峰公社置獅頭大隊,1985年改為凈峰鄉獅頭村委會。獅頭村系泉州市惠安縣凈峰鎮行政村,位于凈峰鎮西北部,直距鎮區4公里,東與厝頭村接壤,西與東嶺鎮涂厝村相接攘,南東嶺鎮前厝村相接壤,北與東嶺鎮官嶺村接壤……。 |
螺山村,于1984年12月與后內村分開時設立,因螺山自然村后有一座西帽山,形似海螺,又名“螺山”故以山命名,所以分村時命名為螺山村。明、清時期屬三十一都黃坑鋪。民國時期屬凈峰鄉后內保。1949年冬起先后屬三區(東嶺)、四區(湖街)、湖街區后內鄉。1956年并為東嶺區小岞鄉。1958年起先后屬飛躍公社、小岞公社后內大隊。1984年析分置螺山大隊。1985年改為設為小岞鄉螺山村委會。小岞鎮螺山村位于小……。 |
東橋村,此地有一大港溝,上架一橋。清末時期,王姓村民遷此,建居于此橋之東,故名。明、清時期屬三十二都吉莊鋪;民國時期屬東嶺鄉玉仁保與大吳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年冬屬三區(東嶺)珩山鄉;1958年屬飛躍公社置東橋大隊;1961年為東嶺公社東橋大隊;1985年改設東嶺鄉東橋村委會;1989年鄉改鎮,成立東橋鎮,設東橋村委會。東橋村……。 |
輞川村位于惠安縣輞川鎮政府所在地,坐北面南,雖頻臨大海,但北面為三山——蓮花山、獅子山、煙樓山所環抱,村貌山海相映,景色優美。村域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2畝。村民以潁川陳氏為主,雜姓混居,有潘、任、林、李、王、黃諸姓,人口4232人,1190戶,15個村民小組,黨員近120人。輞川村自古以來憑借港口優勢,商貿繁榮,有一條二華里、五百多個店鋪的古街,現有向東南辟新大街,村民大多以商業和手工……。 |
松星村位于惠安縣螺陽鎮東部,毗鄰涂寨鎮,漳泉肖鐵路、惠崇公路從本村通過。下轄7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F有人口2965人,766戶,村落面積5平方公里。村黨支部下設3個黨小組,黨員共47名。近年來,我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鄉賢、企業家的積極性,努力在壯大集體經濟、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公益事業、加強社會保障和推進舊村改造上下力……。 |
曲江村,村民有90%以上姓張,姓張的丁號是曲江,故名。古代為泉州府二十九都蔡埭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58年,先后屬惠安縣涂寨區、巖峰鄉;1958年9月屬惠安縣飛躍公社曲江大隊;1961年9月政社分開時,屬涂寨人民公社,設曲江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曲江村民委員會。曲江村……。 |
蓬萊鎮彭格村位于安溪縣西南部山區,全村地域面積11.2平方公里,距縣城15公里,離廈安高速公路出口8公里,主要地貌為丘陵盆地,海拔300多米,總體地形為東西雙陵趨北環接的山坳盆地。林地面積3800多畝,茶園面積750畝,有535戶2567人,分布4個自然角落,F有彭格校舍占地3000多平方米,層高三層,按達標小學配套完整,村部連接學校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樓為老人協會活動中心,二樓為辦公室,三樓……。 |
御屏村,因御屏古稱呂坪,據該地鄭氏族譜記載,早在南宋中期就有鄭氏族人在此地開發生活,由于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當地有多人中舉人做官,曾多次受到朝廷賜封、誥命,有御封的含意,因此故稱呂坪為御屏,屏就是村中海拔最高度807米的屏山尖。御屏村民委員會,即為御屏村民選舉產生的,可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群眾性自治組織。自宋朝至清朝時期一直隸屬安溪縣金田鄉常樂里;民國時期屬樂德鄉,稱御屏……。 |
1938年灶美坑與尾社等村組成一個生產大隊時,各取首字為大隊名,并雅化為灶美。明、清屬金田鄉興二里,民國三十五年屬尚卿鄉翰卿保,1950年建國后,建制灶坑村,因地形酷似農家的灶臺,故稱灶坑。1952年屬第十區翰卿鄉,1958年屬西坪公社灶美大隊,1965年隨尚卿公社從西坪公社析出,1982年灶坑析出,其地沿襲原名,于1983年因便于管理灶坑村分為兩個村,即灶坑村與灶美村,1984年改為尚卿鄉灶美村……。 |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鐘氏先祖鐘德府從汀州府上杭縣白沙里黃蕉坑徙居此地,興建祖祠,因地形如“稱形”,故名稱(秤)厝。后感其名不雅,由諧音改為盛富。盛富村是安溪北線最大的畬族聚居地,本村先祖從長汀上杭移居至今有500多年,歷史以來人才輩出。明、清屬修仁鄉來蘇里。民國三十五年屬八社鄉盛富保。1952年屬第十二區盛富鄉。1958年成立湖頭公社盛富大隊。1984年改為湖頭鄉盛富居委會。198……。 |
洋坑村洋坑村地處美湖鄉東南部,與吉嶺、洋田、小湖等村毗鄰。全村現有許姓376戶1508人,分別居住在蓋德洋、頂洋、祖厝堀、田仔頭、松柏坪、許坑侖、赤土侖等7個自然村落。全村土地總面積8.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12畝,林地面積25310畝,村民以種植糧食為主,60%的勞動力外出勞務。1999年全村農業產值443.5萬元,工業產值800萬元,企業產值180萬元,村財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 |
經嶺村,據宋、元、明時期,有蔡、廖、柯、何、張、溫等姓氏入駐,因居地形狀,故取名宮嶺,后改為經嶺。宋、元時期屬歸善鄉長泰里宮嶺鄉;明、清時期屬上六里長泰里宮嶺鄉;民國34年10月(1945年)屬泰安鄉經兜保;1955年屬城廂關區經兜鄉;1961年屬城關公社經嶺大隊;1984年屬城廂鄉經嶺村。經嶺村……。 |
祥華古代稱“華山”,四面環山,后改為“華地”,建國后改為祥華。設立于宋,元朝為金田鄉還集里。明、清為金田鄉還一里。民國時期為福珊鄉華地堡。建國后,1952年7月為十四區。1958年3月20日為祥華鄉。l958年9月15日至11月屬長坑公社祥華大隊。1965年4月18日為祥華人民公社祥華大隊。1984年4月17日改為祥華鄉祥華村。祥華村轄有24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角落。村總面積2萬多畝,擁有耕地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