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東街道
位于鼓樓區東北偶,東臨五四路,西接鼓屏路,南迄慶城寺、賢南路,北至華林路,面積2平方公里,居民1.24萬戶、3.54萬人。街道辦事處設鼓東路189號。領轄慶城、七星、開元、賽月、鼓屏、湖東、營跡、衛前、賢南、井直、中山、鼓東、模兜13個居委會和1個公正村。轄內有省、市、區屬單位113個,三資企業26家;主要古跡有冶山城隍廟、開元寺、七星井、崇德寺、閩王祠(王審知故居)、以及明戚繼光的屯兵營——營跡村和古觀風亭。主要路街有尚賓路、井大路、鼓東路、衛前街、慶城路、營跡路等。 2000年,轄區有18個小區通過區級文明安全小區驗收,其中14個通過市級驗收。街道被省委、省0評為第七屆“省級文明單位”。同時,通過了省科技示范街道驗收。 附:慶城路、營跡路地名由來 慶城路 慶城路由慶城寺寺名衍生而來。西起井大路口,穿過“元帥樓下”口,經化民后巷口和大斗彩巷口,東接五四路,是東西走向的街巷干道。 慶城寺本是閩王舊宅,后晉天福七年(942年)這座王第舍為永隆金身羅漢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賜額慶城寺,并立有高麗銅佛及二石筍木塔,至明萬歷《福州府志》已載“今俱無存”。慶城寺作為福州佛教的寺院,歷史較久。正是佛寺的興盛,寺前的通道也稱為“慶城寺”,沿用至今。 營跡路 據考,營跡路一帶,原是一個村莊,古名營蠊,東連湯邊村,西繞井關外路,南接觀風亭村,北與模兜、紅墻、三頭角等村毗鄰。這里漢代以前作為港口;三國時期吳設典船校尉,衙署就在井大路,營蠊是一個造船場地,一直到晉代。五代時期,為了建筑南北夾城,營蠊村已成城外士兵的駐地。南宋時期,隨著泥沙淤塞,港口成為田園,營房也漸為農舍民居,自成村落。營蠊,福州方言念為“營跡”,明清時期便把村名改為“營跡”。
|
鼓西街道
位于鼓樓區西偶,東起楊橋路雙拋橋與南街街道毗鄰,西至西洪路福州市傳染病醫院與洪山鎮接壤,南起楊橋中路與南街街道交界,北迄福州西湖公園北側與華大街道為鄰,面積2.5平方公里,人口約4萬,街道辦事處設在白馬北路17號。轄有鼓樓、新民、達明、元帥、西元、豐登、后曹、湖濱、鼓西、善化、保定、高峰、陸莊、西洪、湖頭、夢山、后縣17個居委會。轄內有福州三中、福州十八中、福建教育學院、福建省京劇團、福州龍宇集團有限公司、市傳染病醫院、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楊橋新村等單位;還有西湖公園、福州動物園、林則徐故居、高峰橋、陸莊橋、人字榕等人文勝跡。主要路街有:南北走向的新民路、肅威路、達明路、元帥路、通湖路、湖頭街、光榮路以及東西走向的湖濱路、鼓西路、西洪路、夢山路等。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街道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經濟實力多年名列鼓樓區10個街鎮的前列。2000年,被授予福建省第二批科技示范街道稱號。轄內楊橋新村是街道規模最大的新村群,共有住宅61座,建筑面積11.88萬平方米,居民2978戶,人口1.2萬。 附:肅威路、達明路地名由來 肅威路位于鼓西路和省府路之間,原名“馬房巷”,系清代閩浙總督署馬房邊的小巷。民國11年(1922年),薩鎮冰出任福建省長,將衙署內西箭道劃出,與馬房巷合并,修建一條新型馬路。當時,薩獲授“肅威將軍”銜,便以“肅威”作為路名。從此,馬房巷的舊名消失,而肅威路一直沿用至今。 達明路北接省府路,有雅亮里、葛厝弄、小花巷相連,南通楊橋路入南后街。路名“達明”,《榕城考古略》載:“南折達五顯橋,西龍須河,俗稱彈棉河沿。”所謂“彈棉河沿”,指昔時手工彈棉的作坊,沿著龍須河設立。后以福州話“彈棉”諧聲而定稱“達明”,使地名雅化。民國時期,修筑馬路,便取名“達明路”,沿用至今。
|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溫泉街道
街道簡介 溫泉街道在福州市內位置 溫泉街道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東部,北面東起華林路的華林四橋,向西沿華林路至樹兜;西面北起樹兜,向南沿五四路、五一路至福新路口;南面西起福新路口,向東沿福新路至晉安河的新華橋;東面南起新華橋,向北沿晉安河至華林四橋。街道辦事處址設塔頭路122號。轄區面積2.242平方公里,街道下屬7個社區和1個溫泉經濟合作社,總人口7.1萬人。黨工委下設1個黨委,10個黨總支,63個黨支部,黨員1167人。 區,是休閑、購物的好去處。 行政轄區 轄河東、金湯、溫泉、東湖、東大、東水、瓊河、河西、湯門、澳橋、湯邊、瓊新12個居委會及溫泉村委會。 轄區代碼 350102003:~001瓊河社區 ~002河東社區 ~003東湖社區 ~004金湯社區 ~005東大社區 ~006湯門社區 ~007湯邊社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主要路街 南北走向自東而西依次有六一北路、東水路、福壽巷、金泉路、樹湯路、過洋蛸路、溫泉路;東西走向自北而南依次有溫泉公園路、湖東路、永安街、溫泉支路、東大路。省圖書館、省新聞出版局、省測繪局、省地圖出版社、省農業銀行、國際會展中心等單位以及溫泉公園、福州第十一中學等均坐落境內。 黨建工作 街道黨工委下設6個黨委,4個黨總支,63個黨支部,黨員1167人。 經濟產業 鼓樓區溫泉街道2009年財政總收入年計劃42268萬元,1-5月完成12488萬元,占計劃的29.54%,比增-25.92%,地方財政收入1-5月份累計完成8266萬元,較上年11155萬元減收2889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28482萬元的29.02%,差序時進度12.64%。 人文景觀 被稱為“龍脈金湯”的福州溫泉是溫泉地區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溫泉水馳名中外,福州因此而享有溫泉城的美譽,溫泉的地名也由些而來。 地名由來 河東路地名由來 |
東街街道位于八一七北路東側,是區內惟一沒有城鄉交接部的城區街道。以轄內主干道東街命名。街道北起賢南路、慶城路與鼓東街道相鄰,南至朱紫坊、鰲峰坊與安泰街道毗連,東接五一路、五四路交叉路口與溫泉街道、水部街道交界,西連八一七北路與南街街道相接,面積0.82平方公里,人口2.29萬,街道辦事處設在花巷9號。轄有石井、南營、軍門、津泰、鰲峰、花園、大根、仙塔、竹林境、光復、東街、區機關管委會12個居委會。轄內朱紫坊街區形成于唐宋時期,其時,商賈云集,棚戶如云,酒市歌樓,十分繁榮;宋代,官府設文繡局于轄內織緞巷;明清時期,巷內民產多以織緞為業。其時,境內還設有著名的鰲峰、鳳池、正誼書院;宣統三年(’1911年),天主教西班牙多明我會在津門路建揚光初級中學。至2000年,轄內仍有福州一中、福州師范學校、省實驗小學、福州師范學校附屬第二小學、鼓樓區第二中心小學等多所中、小學校。主要路街有:南北走向的大根路、仙塔街、東泰路等。
附:大根路、仙塔街地名由來 大根路 這條歷史古巷,南起城守前東口,北至東街,名為大根路,是大墻根的簡稱。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旗兵駐守福州城,這一巷內房屋全部被圈地為營,在巷的西側,筑了一道高大的長墻,以隔絕外界接觸。后來人們便把這條墻弄叫做“長墻弄”。到了鄭氏降清之后,臺灣戰事已定,清兵多不駐扎這里,旗營空而無用,種植許多荔枝,巷名改稱“荔枝園”。《榕城考古略》載:“荔枝園,將軍署之南,俗名長墻弄,南口接大黃府東口,及武安橋、青都觀(城守前)等處。”這條長墻弄,民間俗稱“大墻根”。 仙塔街 原名新塔街。北起旗訊口,南至津泰路口,是一條歷史古街。 據載:唐天復元年(901年)擴大福州城時,這一帶被圍入城內,筑成來往的新道,名“新路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在丁戊山安福寺新建一座崇慶塔,俗稱“新塔”。南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提及“予在福州,見萬壽寺塔的塔影樓,頗見奇特。”《榕城考古略》注:“塔影樓,今在廖氏宗祠內。陸此記,則是樓自宋已有之,今尚存。樓左板扉開一竅,日中則有影倒立,目為神技鬼工”。清末塔圮,此樓名存實亡;但是這條街仍稱“新塔街”.并雅化為“仙塔街”,沿用至今。
|
南街街道 位于鼓樓區中西部。東以八一七北路為界,與東街街道接壤,南臨烏石山麓,與安泰街道相鄰,西至小柳、河南新村,與洪山鎮相接,北以虎節路、賢南路、楊橋路為界與華大街道、鼓西街道毗鄰,面積1.56平方公里,居民1.60萬戶,人口約5萬。街道辦事處設在黃巷28號。2000年,轄內有集體企業338家,個體工商戶1147家;設文儒、南街、塔巷、南后、安民、閩山、驛里、花前、小柳、城下、楊橋、柳河、河南一、河南二、學院、澳門、靈響、芍園、宮巷19個居委會。境內自宋代始,都是福州舊城區商貿中心;民國時期,這里已是商店密布、繁華熱鬧的街市。著名的“三坊七巷”以南后街為界,西側,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側,自北而南依次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舊城改造,原楊橋巷、吉庇巷已不復存在,今名楊橋路、吉庇路。轄內現存較完好的名居有:林則徐祠堂、林覺民故居、黃巷小黃樓、六子科甲樓、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等。
附:南后街地名由來 南后街位于鼓樓區西部,北起楊橋路,南至澳門路;與南街并行,為連接“三坊七巷”的主要通道。《福州百科全書》記述:“宋代名后街,因位南街后,改今名。” 在現代作家郁達夫、王西彥筆下,南后街是古舊書店和印書作坊密集的市街,許多文化人喜當常客。還有傳統元宵花燈的集市招徠顧客和攬勝者,名馳遠近。如今,這條長640米,寬12米的街道,商店多以服裝鞋帽為主。兩側雙層的店鋪改為民居的尤多。 《榕城考古略》載“郡西南隅自楊橋直南至鴨門橋,皆曰南后街”,楊橋,指楊橋巷,今拓寬成楊橋路,當年的尋常巷陌,已蹤跡俱無。即使楊橋名存,橋也被埋在寬大路面之下.未必為人知悉。鴨門橋今在,過橋連接澳門路。
|
安泰街道位于鼓樓區南部,屬福州古城南部地段,以境內古橋安泰橋命名。東起五一廣場,西至白馬河,南接茶亭街東西河,北鄰安泰河。轄區面積1.8平方公里,轄福中、桂枝、隆普、烏山、道山、南門、加洋、白塔、馬道、圣廟、新權、法海、斗中、斗西、西營里、九福庵、朱紫坊17個居委會,居民戶數7529戶,人口2.32萬,街道辦事處設在圣廟路福澗街l號。轄區是福州市委、市0、福州軍分區和省廣播電視廳所在地,為福州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榕城著名的“三山兩塔”,分布在轄區的有兩山兩塔(烏石山、于山、烏塔、白塔)。轄內有孔廟、法海寺、戚公祠、福州清真寺和鄧拓故居等人文勝跡。境內主要路街有:道山路、圣廟路、于山路、花園路、新權路;市區八一七北路、古田路、烏山路3條主干道縱橫其間。
附:南門兜地名由來 南門兜為福州城區著名路口,位安泰街道南門居委會境內。南門,系后梁開平二年(908年)王審知筑南北夾城時開辟的城門之一。《榕城考古略》載:“南寧越門,雙門,王審知作,名登庸,以協郭璞遷城之讖;長興二年(931年),延鈞改名為閩光。嚴辟疆改為寧越。按即今之南門也。”當年南門,名稱各異,王審知的登庸門,見于唐代天復四年(甲子,904年)翁承贊的詩句“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可見當時南門設有酒樓歌館,市面熱鬧。明代商業發達,街市店鋪密集,人流熙攘。 隨著城市道路的拓寬,南門兜作為八一七北路、八一七南路和古田路、烏山路交會處,貫通城內的東西南北。周圍有南門百貨商場、西營里市場、福建廣電大樓等。
|
華大街道位于鼓樓區北隅城鄉結合部,取轄內華林坊與北大路合稱而命名。轄區為漢初閩越國冶都所在地,冶城位置約在今屏山至冶山之間,周長約2.5公里。東起五四路折華林中路、屏東河與五鳳街道和鼓東街道相鄰,西至湖濱臥湖路、元帥路,與鼓西街道毗連,南以楊橋路、虎節路為界,與南街街道相接,北迄馬鞍,面積3.73平方公里,居民1.77萬戶,人口5.9l萬。街道辦事處址設北大路234號。下轄屏山、冶山、北大、城北、九彩、華林、屏東、龍峰、琴湖、思兒亭、北江、龍腰、長富宮、融二、晉西15個居委會。轄區為0福建省委、省0、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省軍區、福建省公安廳、中國人民銀行福建分行、省經貿委等省主要機關所在地,成為福建省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外事等活動中心。轄內共有省直機關單位163家,市直機關單位28家,大學2所(省中醫學院、省廣播電視大學),中學11所,小學5所,醫院4家。20世紀80年代始,轄內l0層以上高層建筑迅速崛起,至2000年末,代表性的建筑有福州西湖大酒店、省工業展覽廳、省電力工業局大樓、省煙草公司大樓、福建日報社采編大樓、華興大廈、省稅務大樓、福州郵政大廈、省機關局屏東大樓、武夷大廈、華林大廈等30多座。轄內現存古跡有冶山、歐冶池、華林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苔泉古井4處。境內主要路街:南北走向自東而西分別有華保路、華屏路、環保路、關外路、屏東路、鼓屏路、北大路、湖濱路;東西走向自北而南分別有華林路、冶山路、營跡路等。
附:土街、土街口地名由來 土街 位于鼓樓區西北部,南自渡雞口,北至三角井,作為歷史街名,稱為“土街”。 明洪武四年(1371年)創建福州府城,北城的城門不用五代夾城的嚴勝門,要新立一門,通道也要另修。這條新建的北門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曾鋪石砌路,行人只好在土路上往來,雨日滿地泥濘,故稱“土街”。(而南行街口,也稱“土街口”)。幾經民間相傳,音訛稱為“渡雞口”。 民國23年(1934年)修路,把這條土街從南而北合稱“北大路”,包括渡雞里、夾道福州市地名志 坊、拱辰坊、北門街、北門兜等路段。 土街口 土街口俗稱渡雞口,是一個十字路口。北連北大路,西通鼓西路,南接達明路,東達鼓樓前,作為古城的交通要道,與東街口、旗汛口等齊名。 土街口何以稱為渡雞口呢?傳說,古時這里有一只善心的公雞,能啄去過往行人腿上的爛瘡,診治即愈,而八仙之一李鐵拐發現,便超度公雞成仙,云游各地,為患腿腳爛瘡的百姓除疾。從此土街口地名被渡雞口所替代。
|
水部街道地處古城“水步門”。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筑夾城,圍“三山”城內。城東南設美化門(今五一北路福新路口),于門之東側建一內城門。其門傍瓊水而建,故稱水步門(古人稱水邊為“步”)。明代以后諧音為“水部門”,水部名稱由此而來。轄區東起福馬路、連江路口,西至五一廣場東側于山東麓,南至五一路狀元街,北迄古仙橋及福新路部分地段的北側,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7萬,街道辦事處址設龍庭境39號。下轄閩都、柳宅、蓮宅、王莊、建筑、蛤埕、高橋、于山、建華、泮洋、福新、水澗等127居委會,一個水部行政村。轄區地處福州溫泉中心地段,地下溫泉具有距地表近、水溫高、含硫量低、水質好的特點,故高橋一帶澡堂業長盛不衰,至今仍有20多家。宋代,福州第一個狀元許將久居狀元境;近代大文學家、翻譯家林紓是轄區蓮宅村人;著名書畫家謝冬耕故居坐落轄區馬育亭;劉通、林徽因、鄭挺等曾住境內。境內主要路街有龍庭路、古樂路、高橋路等。保存至今的古代名橋有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高陞橋。1978年至2000年末,水部街道房地產開發蓬勃發展,先后建成10。32層大廈近20座,其中造型雄偉壯觀、挺拔大方,以富有時代氣息而著稱的大廈有:坐落古田路的閩都、勞動、金融、華福大廈;坐落五一路的元洪花園A、B、C樓、元洪、海關大廈;坐落五一中路的閩東、電信、高橋、華能、鐵道大廈等。 |
五鳳街道位于鼓樓區西北郊,以轄內的五鳳山而命名。1996年元旦掛牌成立。東鄰省體育中心,南與華大、鼓西街道毗連,西迄外福鐵路閩侯縣界,北自外福鐵路閩侯縣界處向東沿外福鐵路南基至福飛路鐵道口,與新店鎮接壤。面積9.62平方公里,居民7555戶,人口5.38萬,是鼓樓區最大的街道。街道駐地福飛路192號。下轄白龍、龍泉、梅峰、銅盤、天亢、屏西一、屏西二、永恒、銀泉、湖井、湖廣、湖泉、臺后、后營、融三、泉塘、馬鞍、天賜、國棉、村上、五鳳新村等21個居委會,以及泉塘村、華大村、五鳳村、湖前村4個行政村。1996年境內已建成梅柳、龍腰、老虎坑、初蘆店4個工業小區;還有麗景天下、長冠、華大等星級酒店賓館。民族英雄林則徐墓坐落境內五鳳山。
|
福州市鼓樓區轄鎮。1959年置洪山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位于福州西郊,閩江北岸,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3.8萬。316國道穿境而過,境內道路縱橫交錯。轄黎明、西郊、雙下、梅峰、保福、國光、晨光7個村委會和洪山橋、鳳池、鳳凰池、鳳湖、怡山、西河、祭酒嶺、物檢、福嶼、坡下、鳳凰北、文林、西后、福嶼東、長春、象山、柳興、斗池、興園、西鳳、大王、捷報22個居委會。鄉鎮企業發達,工業以生物工程、電子、精細化工、光機電一體化為主。1992年創立全國首家鎮辦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洪山科技園。為福州市副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名勝古跡有始建于隋代的西禪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抗倭名將張經墓,紀念地有文林山革命陵園。清代翻譯家、文學家林紓,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出生于此。1990年、1995年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最佳鄉鎮”。.
位于鼓樓區西部,鎮址設楊橋中路288號,為鼓樓區惟一的鄉鎮建制。轄區東起梅峰賓館,沿二環路南行至省委黨校南墻,折向柳河路至白馬路五橋再南迄白馬三橋;南自白馬三橋,沿斗池路至閩江大學、上浦路至閩江東岸;西自上浦路西端的閩江畔、沿閩江北上至閩侯縣界;北面自閩侯縣界東,沿外福鐵路南行至梅峰賓館西南墻,延至二環路交匯處。面積12.4平方公里,居民3.5萬戶,人口12.7萬。下轄鳳湖、怡山、祭酒嶺、物檢、洪山橋、鳳池、鳳凰池、鳳凰北、西后、坡下、文林、福嶼、福嶼東、捷報里、長春、象山、柳興、斗池、興園、西鳳、大王里等21個居委會,以及黎明、西郊、雙下、梅峰、保福、晨光、國光等7個行政村。轄內洪山高科技園區有65家人園企業,其中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達28家;好世界酒樓、環美酒樓、沃爾瑪會員店以及南京軍區福州總院、福州大學、閩江大學、一七二醫院、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市傳染病醫院等均坐落境內。境內還有西禪寺、金牛山公園、薩鎮冰墓、沈葆楨墓、張經墓、葉祖硅墓等。境內主要道路有梅峰路、梅亭路、西洪路、楊橋西路、工業路(北段)等。 附:洪山橋地名由來 洪山橋位于城區西郊,東端在洪山集鎮,西抵洋洽公路。《閩都記》載:“舊有石橋門狹隘,水迅急,善崩,民以為病。”這是指明代成化間(1465~1487年)洪山原有石橋,東起西禪港口,西抵對岸陣坂,不久圮毀。萬歷六年(1578年),福建巡撫龐尚鵬改從高安山麓西跨洪山山麓,另建新橋,以“同山遙接,地骨相連,橋乃可久”,取名“洪山橋”。全程長394.5米,石梁木橋面,橋墩外圍砌筑條石。后因木橋面易燃,遇山洪暴漲又易水毀,幾度毀于水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福建總督鐘音重建,橋墩改用巨大條石縱橫砌構,上部舟形,計26墩27孔,以防山洪暴漲,減少水害。嘉慶間重修。民國初年,因第一、五孔經常毀壞,將這二孔改為木梁木橋面。民國24年(1935年),為輪船通航,將第27孔石梁拆掉,提高橋墩4米,改架木梁木橋面。1953年重修,利用舊橋墩,把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全寬5米,可通汽車。又因橋窄易使交通阻塞,1985年12月25日新建洪山大橋通車。這座古橋尚存橋墩,讓人們追尋史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