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縣轄鎮,縣府駐地。歷為縣治之地。地處水網圩區,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1958年建淳溪鎮公社,1981年改淳溪鎮。位于縣境中部偏西,距省道寧望線10公里。面積46.4平方公里,人口6.3萬。鎮西官溪河經安徽當涂、蕪湖入長江,鎮東胥河經溧陽、宜興入太湖,陸路直接通南京、無錫市、上海和皖南的宣城、廣德等城鎮。轄姜家、渭鳳、戴村、三保、寶塔、賀村、八字角、栗園村、雙塔、西舍、王村、漁一、漁二、甘東、甘西、南一、南二、南三、史家、鋪頭、下塘、徐家、管塘、潘村、河城、咀頭、東邊、駝一、駝二、駝三、南墟、馬坳、花園33個村委會和淳中、淳東、淳西、河濱、大橋、鎮北、南漪、淳安、栗園、小甘村10個居委會。以農業和水產業為主,產品有蝦、蟹等。衛生潔具、羽毛工藝品暢銷國內外。鎮區內有四方寶塔、古鎮一條街。1991年評為江蘇省百家名鎮。 |
高淳縣轄鄉。1962年建古柏公社,1983年改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10公里。面積16.1平方公里,人口1.2萬。雙(牌石)高(淳)公路從鄉中穿過。轄前楊、楊莊、馬芮、江張、團結、段頭、馬家、繆家、丁檀村、祠神渡、太束、檀溪渡、果園場13個村委會。經濟比較發達,以鄉鎮工業、農業和種養業為主。工業有橡塑總廠和高靈集團。 |
漆橋鎮位于高淳縣北部,游山北麓, 早在明嘉靖年間, 漆橋鎮己屬高淳七市之一,據孔氏宗譜記載,宋德祜年間(1326年)孔氏五十四代子孫文昱公來此定居。另據康熙六年(1667年)衍圣委員建孔氏宗詞。可見孔氏定居此地己有660多年,從定居至建祠300多年,人口逐漸增多,聚居而為集鎮。 漆橋鎮現有
面積53.7平方公里,人口2.64萬人, 下設7個行政村,二個居委會。漆橋鎮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建筑之鄉、江蘇省體育先進鄉鎮、南京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鄉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江蘇省戶籍制度改革試點鎮。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被南京市列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以來,在漆橋這塊土地上勃發了無限生機,全鎮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1999年漆橋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8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1. 22億元。農業生產連年獲得豐收,朝陽圩噸糧田被列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產業結構調整正把農民帶向致富之途。
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全鎮擁有以機械、建材、服裝、化工、食品、冶金六大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缸套廠已初步形成165一195九大系列二十九個品種的缸套,其中170F缸套出口東南亞各國。
特色經濟穩步發展,第三產業突飛猛進。鎮第一建安公司93年經國家建設部批準升為一級資質企業, 1999年完成施工產值1.5億元。以水果、煙草、農副產品、建材為主的批發市場輻射周邊地區,帶動了雙牌石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成為漆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漆橋鎮基礎設施齊全,社會事業發展較快。鎮區內有日供水2000噸和110KV變電所各一所,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及A、B、C電話接收塔等社會事業發展較快,集鎮區域面積達3平方公里,現代化小城框架己全面拉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朝陽河畔這座新型的商埠城鎮將敞開胸懷接納來自海內外的八方賓客。 |
高淳縣轄鎮。1949年建固城區,1957年改固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9年設鎮。位于固城湖東畔,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界,距縣府15公里。面積62.2平方公里,人口2.8萬。西有固城湖、中有胥河貫穿,鎮北雙固公路通往南京,交通便利。轄蔣山、花山、田家、煤場、橋頭、曙光、固城、塘坑、墻屋、雙崗、雙全、檀村、雙進、五星、游山、安中、路西、天保、后埠、瑤園20個村委會和固城鎮居委會。農業以種養業為主。固城歷史悠久,春秋周景王四年(前541),吳筑土城為瀨渚邑,后被楚占為行都,大建宮殿,迄今楚王城遺址尚依稀可見。東周時期的“郢爰”、“編鐘”曾在這里出土,著名的東漢《校官之碑》也在固城發現。 |
高淳縣東壩鎮,位于江蘇省南部蘇皖兩省交界處,全鎮總面積78.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8萬人。屬""江蘇省百家名鎮"",南京市新型小城鎮建設達標鎮,南京市文明衛生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
東壩有便利的交通環境。距祿口國際機場50公里,寧高高速公路穿鎮而過,為北至南京,南往浙江、安徽的重 要交通樞紐,正在建設中的國家五級航道蕪(蕪湖)太(太湖)運河東西走向貫通全鎮,形成了獨特的地理交通優勢。
東壩有良好的投資環境。鎮區設有3.5萬KV的輸變電所,日供水1萬噸的自來水廠,1萬門容量的程控電話交換機。建有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移動通信機站,有與南京聯網的有線電視終端,東壩鎮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座綠樹、碧水、古貌,景色怡人的具有江南水鄉特色新型小城鎮。
東壩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國家商品糧、商品油生產基地, 具有深厚的農副產品深加工潛力,為省級農業綜合開發區,享有國家各種優惠政策。形成了萬畝蔬菜生產基地,主要生產冬瓜、南瓜、食用竹、山芋、青椒及各類反季節蔬菜。
東壩有較為發達的工業經濟,以化工、服裝、機械、建材四大行業為主的幾十家企業形成齊頭并進的局面。南京伊迪化工公司的銀林牌丙烯羥基酯產品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東壩服裝集團生產的外貿服裝銷往美國、西歐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東壩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游子山風景秀麗,是孔子曾游覽之地,有由九華山投資建造的""真如禪寺"",寺內建有""金陵第一大佛"",""游子山莊""可提供舒適的生活休閑環境。集鎮有古運河、古戲樓、 太平天國遺址等一批文物古跡。
淳樸、熱情、信義的東壩人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到東壩鎮進行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共謀發展大計。 |
高淳縣椏溪鎮位于南京市高淳縣的東部,是江蘇省新型小城鎮之一,東與溧陽交界、南距安徽郎溪定埠鎮8公里、北與溧水縣毗連。全鎮總面積115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
椏溪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椏溪集鎮的形成始于明崇禎末年,優越的地理條件使之成為兩省四縣 交界地區商貿會聚的中心。集鎮交通十分便利,水上通航可達蘇、錫、常、滬,是太湖的內河黃金水道;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椏溪屬北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北部丘陵山區竹木環繞,山清水秀;南部多為水鄉圩區;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特種水產發展迅速。農業作物盛產粳、糯稻和油菜籽等;糧油商品率較高;多種經營有林、茶、家畜等。""麻玉糕""""腌制鵝""是聞名遐邇的地方特產。 椏溪工業起步較早,現有工業企業130家,其中擁有縣十強企業2家,縣鄉鎮重點企業8家,境內還有縣屬十強企業--紅太陽集團。已形成了熱水器制造的醫藥化工、樹脂化工、玻璃制品,糧油加工,機械加工及系列管道法蘭和稱之為""綠色照明工程""的各種緊湊性節能燈管、燈具。""綠色食品""南京云溪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云溪""牌醬香鵝系列產品更是聞名遐邇的地方特產,深受各地各大賓館、飯店、超市和消費者的歡迎。 椏溪也是著名的""建筑之鄉"",有建筑、裝潢公司8家,現已有具有二級資質建筑安裝有限公司一家,下轄8個企業,施工人數近萬人,年施工超億元。 椏溪鎮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鎮區面貌日新月異,城鎮功能日臻完善,先后被南京市評為""市新型小城鎮""稱號,并列入江蘇省重點發展鄉鎮之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教育現代化工程已全面啟動,廣播、有線電視已擁有1000KVA變電所及日供水量萬噸的自來水廠各一家。設施配套齊全的工業開發區已初具規模,進區企業,年創產值8.6億元.。 |
陽江鎮是江蘇省高淳縣的西大門,因水陽江穿境而過得名。襟湖大橋橫跨官溪河,緊鄰淳溪鎮。鎮西境與安徽省宣州市、當涂縣交界,區位優勢獨特。陽江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人口8萬多,耕地10萬余畝,水面5.46萬畝,為高淳第一大鎮。2002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6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工農業總產值9.76億元,比上年增長14.38%。
- 歷史文化
陽江鎮古屬丹陽湖,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周瑜曾在此操練水兵,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吳大帝孫權為紀念大都督周瑜興建三元殿。唐代詩人李白曾多次泛舟丹陽湖,公元755年左右,寫下了《游高淳丹陽湖》的不朽詩篇。公元1115年(宋政和五年),祖先在此圍湖造田,辛勤創業,筑成了美麗富饒的永豐圩,描繪了“白鹿遺蹤”的千古佳境。古代高淳八景中“丹陽秋月”“官溪夜泊”“龍潭春漲”三景均出自陽江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三十里荷花香》走上銀幕,聞名全國。《迎湖桃源》是陽江鎮利用自然風光開發的又一旅游景點,集觀光旅游、垂釣游樂、休閑度假于一體。 - 區位交通
陽江鎮方位圖 陽江鎮水陸交通便利。水陽江大橋溝通蘇、皖,南部、西部干線縱橫全境,建設的雁翅大橋和葛家渡大橋南接宣州,西通蕪湖、馬鞍山;距祿口機場僅50多公里,寧高高速公路直達寧滬杭。水路直接長江黃金水道,通連太湖蘇南水網;蕪太公路穿境而過,敞開了西大門,為陽江鎮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新型水鄉特色鎮奠定了基礎。 - 自然條件
陽江鎮地處蘇皖交界,處于北亞熱帶中區熱帶過渡地區,熱量充裕,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常年平均氣溫16℃,常年平均降水量1113mm,無霜期220天左右。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回暖早,升溫快,夏季高溫炎熱。境內有長江支流水陽江穿境而過,東臨石臼湖,南倚固城湖,屬典型的水網圩區。 - 行政區劃
陽江鎮轄1個居委會:陽江;40個行政村:新橋、夾埂、官路、保城、雙城、永豐、東山、孫王、董牌、肖王、北固、大月、南蕩、楊家灣、高墩、西屏、屏埂、太平、獅樹、河蓮、丁家、寶圩、關王、新正、永聯、芮楊、李沈、明光、永富、龍潭、小花、費家咀、丹蓮、南埂、西蓮、東湖、樓下、一字、南溪、大花。 - 經濟發展
工業:陽江鎮經濟發展呈現服裝加工、水產養殖、旅游休閑、水運造船、建筑施工五大特色。陽江鎮有工業企業190家,建有兩個工業配套區,已形成服裝、機械、電子、建材、化工、糧油加工等行業門類,產品遠銷美國、韓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陽江鎮素有“服裝之鄉”之美稱,現有服裝企業70家,從業人員10000余人,農業已形成以特種水產生態養殖為主的發展特色,陽江鎮水產養殖面積6.2萬畝,2005年陽江鎮螃蟹產量突破了220萬公斤,銷售產值達1.73億元,漁業總產值達2.51億元。建有6個千畝水生蔬菜基地。2005年陽江鎮水稻面積62200畝,單產達530公斤,水稻、油菜、小麥總產4000萬公斤。陽江鎮農業產業正朝多元化發展。水運業蓬勃發展,陽江鎮擁有鋼質船2000余艘,達70多萬噸,占全縣總量的50%以上,為高淳贏得了“中華水運第一縣”的稱號。陽江鎮共有建筑公司6家,開發公司1家,60多個建筑工程隊,從業人員7000多人。 從橫向比較來看,陽江鎮民間資本活躍,投資較大,特色產業規模大、效益高、優勢明顯,為陽江鎮經濟的長足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江蘇省服裝展銷會期間,高淳縣陽江鎮被江蘇省紡織協會授予“江蘇省服裝名鎮”。 高淳縣陽江鎮服裝工業起源于80年代,起初是以腳踏縫紉機為主要設備的小作坊生產,企業規模小、戶數少。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原始積累,服裝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陽江鎮的特色產業。截止2005年12月底,陽江鎮共有服裝生產企業72戶,服裝從業人員近1萬人,擁有比較先進的生產設備9000多臺套。2006年1-9月,陽江鎮服裝生產企業已入庫增值稅1385.25萬元(年內將達到2200多萬元),同比增收276.60萬元,增長24.95%。其中:納稅在100萬元以上的有3戶,南京景鷹制衣有限公司累計入庫增值稅248.08萬元,同比增長33.05%,成為陽江鎮的一枝獨秀。納稅在50萬元以上的有3戶,10萬元以上的有33戶,5萬元以上的有15戶。服裝工業已成為陽江鎮的重點稅源支柱產業,成為富民強鎮的主要“生力軍”。高淳縣國稅局一直積極支持引導和服務企業走自主經營之路,創自己的服裝品牌,做大做強服裝企業,為陽江鎮服裝業能走向全國、面向世界積蓄力量,創造條件。 農業:耕地面積10萬畝,其中水稻面積6.22萬畝,總產3296.6萬公斤,夏熟作物種植面積3.7萬畝,其中小麥0.3萬畝,總產285.5萬公斤,油菜3.5萬畝,總產595萬公斤,其他作物1.2萬畝。陽江鎮水產養殖面積6.2萬畝,螃蟹產量220萬公斤。陽江鎮年飼養生豬1.89萬頭,家禽189萬羽。陽江鎮擁有農業企業28家,基本形成產、供、銷一條龍體系,有種養殖大戶100多戶,特色產品有螃蟹、青蝦、鱖魚、加州鱸、仙人掌、蓮藕、雞頭菜等十幾個品種。 |
磚墻鎮位于江蘇省高淳縣西南部水網圩區,西瀕水陽江,離高淳縣城10公里,南京國際機場56公里,南京城86公里,與宣州市水陽鎮一江之隔,縣道南部干線貫通全境,省道高宣公路直通宣城,萬噸級貨輪可直達、停泊,水陸交通十分便捷。磚墻鎮歷史悠久,鎮政府所在地相國圩筑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
的歷史,是江蘇省第二大古圩,素以"鐵相國"、"相國山"聞名遐爾。"周公故居"、"樨開五色"、"一里三相"、"一門三進士"等古跡廣為流傳。磚墻鎮現有面積66.73平方公里,人口3.8萬,下轄1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磚墻鎮產業發達,特色優勢明顯:建筑之鄉,93年被南京市政府命名為"建筑之鄉",98年被評為"南京市綜合實力20強"單位。"魚米之鄉"建有萬畝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和2萬畝大水面養殖基地,年水產總量450萬公斤,其中:螃蟹71萬多公斤,青蝦10萬公斤,珍珠3000多公斤,居南京之首。蔬菜之鄉,建有萬畝四季包菜基地。是南京市蔬菜調控基地,年產新鮮蔬菜1900萬公斤。同時,水運業蓬勃發展,在運輸船舶120多條,達6萬余噸位。工業經濟已形成機械、服裝、無害化工三大行業,BQJ型波紋管球芯截止閥、FZB型自由浮球式自行排液器、化學加藥裝置、汽車模具、秋寧制衣、泰發混膠油墨等優新產品質量過硬,享譽市場。 磚墻基礎設施齊全,投資環境優越。磚墻集鎮建設規劃于95年啟動實施,規劃區域2.3平方公里,集鎮內金融、學校、醫院、廣播、有線電視,水、電、通信通訊、商貿市場、餐飲服務、發廊浴室、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體育先進鎮,現代化小城鎮序幕已全面拉開。 磚墻,這一江南水鄉,正以優惠的政策、熱情的服務,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合作開發,共創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