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置鎮。 清末,設城廓鄉。 民國元年(1912年),設城廂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分為南城、北城2鎮。 1950年,2鎮合并為城廂鎮。 1951年6月,城廂鎮改為城關區。 1956年2月,城關區改鎮。 1981年5月,城關鎮更名濃洄鎮。 1998年10月,分為濃洄、北辰2街道。 |
原屬濃洄鎮。 1998年10月,分為濃洄、北辰2街道。 |
清朝,屬下明月鄉西河里。 民國十年(1921年),置廣福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紅旗公社。 1971年,更名廣福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廣福、穿石、前進3鄉合并為廣福鎮。 1998年10月,分為廣福、萬盛、中橋3街道。 |
原屬廣福鎮。 1998年10月,分為廣福、中橋、萬盛3街道。 |
原屬廣福鎮。 1998年10月,分為廣福、萬盛、中橋2街道。 |
清朝,屬下明月鄉。 民國十年(1921年),設官盛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鄉改聯保,屬第四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聯保改鄉。 1955年,鄉改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改官盛公社。 1961年,析3管理區置朝陽公社。 1966年,更名東升公社。 1971年,復稱官盛公社。 1982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官盛、方坪2鄉合并為官盛鎮。 2019年,撤銷方坪鄉和化龍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官盛鎮管轄。 |
清朝,屬下崇義鄉。 民國四年(1915年),屬第五督練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第一區悅來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悅來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67年,更名紅光公社。 1971年,更名悅來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悅來、馬壩2鄉合并為悅來鎮。 |
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太平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戰旗公社。 1971年,更名太平公社。 1981年,更名興平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興平、楊坪、曉鐘3鄉合并為興平鎮。 2019年12月,撤銷楊坪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興平鎮管轄。 |
南宋,設井溪鎮。 清朝,設井溪場。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井溪聯保。 1949年,設井溪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81年,改名井河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井河、徐花2鄉合并為井河鎮。 2019年12月,撤銷鄭山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井河鎮管轄。 |
宋朝,屬沙溪鎮。 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花橋鎮。 民國十年(1921年),改為大有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花橋鎮。 1953年,分為花橋、月山、大有、蒲蓮、消河、雙山6鄉,屬第五區。 1958年,鄉改公社。 1966年,更名東風公社。 1971年,更名花橋公社。 1984年,公社改鎮。 1992年10月,大有、消河、月峰3鄉并入花橋鎮。 2019年12月,撤銷蒲蓮鄉、大有鄉、消河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花橋鎮管轄。 |
清朝,屬上崇義鄉。 民國四年(1915年),設名龍臺場。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龍臺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并入惠育鄉。 1951年,惠育鄉更名龍臺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61年,分為龍臺、旺盛、云風3公社。 1966年,更名立新公社。 1971年,更名龍臺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龍臺、旺盛、云龍3鄉合并為龍臺鎮。 |
清朝,屬榮祿鄉。 民國十年(1921年),設肖家溪鄉。 1953年,析置竹山鄉。 1958年,改為肖溪公社。 1961年,析置竹山公社。 1966年,更名繁榮公社。 1971年,更名竹山公社。 1983年3月,公社改鄉。 1992年,肖溪、竹山2鄉合并為肖溪鎮。 |
唐武德元年(618年),賨城縣復名始安縣,并劃出部分地域置豐樂縣(治地今廣安區恒升鎮古城村),同屬山南西道渠州。 清末,屬望溪、上崇義、榮祿3鄉。 民國十年(1921年),設恒升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分為恒升、古城2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2鄉合并。 1958年,析置恒升公社。 1961年,析置茶坪公社。 1984年,公社改鎮。 1992年,茶坪鄉并入恒升鎮。 |
清朝,屬望溪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石筍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鎮。 1992年,白云鄉并入石筍鎮。 |
清朝,屬榮祿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白市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分為白市、慧龍2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合并為白市鄉。 1958年,鄉改公社。 1967年,更名戰斗公社。 1971年,更名白市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2年10月,白市、白馬2鄉合并為白市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