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轄鎮。1950年設高河鎮,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設高河鎮。位于縣北部,距縣城38公里。高河過境,注入芝麻湖。面積80.5平方公里,人口5.2萬。合(肥)九(江)鐵路和合(肥)安(慶)公路過境。轄高河、楓樹、龍崗、金星、金塘、永豐、勝利、和平、雙牧、群力、平安、白馬、新建、前進、紅旗、太極、查灣、獨楓、粉鋪、謝山、全豐、長鋪、方祠、萬興、新山、凌橋、陶亭27個村委會。工業有建材、造紙、化工等。農業主產水稻。 |
石牌國土面積91.7平方公里,人口10萬。1999年,該鎮被列為安徽省中心建制鎮,2000年被評為省重點中心鎮,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發改委等6部委授予“全國重點鎮”。 明清以來,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商賈云集,貨賄泉流,乃懷寧諸鎮之首。建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石牌作為懷寧縣城所在地,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千年古鎮,遐邇聞名。 石牌民間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素稱“戲曲之鄉”。波光粼粼的皖河水不僅哺育出了“京劇之父”的徽劇,還哺育出了全國五大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梨園佳子弟、無石(石牌)不成班”。這里曾誕生了清代戲劇界“四大徽班”進京發起人、“國劇大師”楊月樓,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黃梅戲藝術名流!皯蚯l”絲竹不斷,黃梅故里黃梅飄香。如今,這里的民間戲劇班社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1945年成立的石牌“新聲”黃梅戲劇團,近年來多次進京參加展演活動;2005年,該劇團還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5部委的表彰獎勵。 石牌瀕長江、枕皖水,與望江、太湖、潛山、皖河農場毗連,集鎮輻射人口達60多萬人。這里資源豐富,區位獨特。境內麻塘湖碧波蕩漾,水質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兩個日產8000噸的自來水廠可以滿足工業、商業和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用水需要;石牌,距合九鐵路安慶站、安慶民航機場和長江“黃金水道”安慶港僅30公里,與正在規劃建設的東(營)香(港)和廣(洲)濟(南)高速公路出口僅2公里。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正在建設中的望江長江大橋與這里的212省道相連,為石牌構建起了新的交通樞紐。 石牌,物產豐富,經濟繁榮,屬安慶市次中心經濟區。這里生產的“頂雪貢糕”、“華帆乳豬”等名優產品馳名全國。依托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鎮內十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強勢崛起,蔬菜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優質糧油棉示范推廣基地紛紛建立;九盛紙業、飛達紡織等20余家千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相繼上馬;2000多名投資者落戶經商置業,鎮域經濟生機勃發,前景廣闊。這里經濟發展環境十分優越,2004、2005連續二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全縣第一;2005年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鄉鎮”稱號。2005年,全鎮實現GDP1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9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0元。 |
月山鎮位于安慶市北郊,毗鄰安慶市宜秀區,距安慶市區18公里,距離懷寧新縣城16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6°45′,北緯30°31′。面積70.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0公頃,其中水田722.4公頃。森林覆蓋面2333公頃,水面53公頃。 月山鎮得名鎮內月形山,后簡稱月山。位于月山的風景山區莫過于奇隆村的禪庵山上禪庵寺,其山下的居民也是樸素無比,此圖可見其美觀直至歷。為月山區、鄉駐地,1984年前為月山人民公社,轄15個大隊。1979年4月,馬鞍、牧嶺、棋星等3個大隊劃歸銅陵市郊區。1984年,月山公社改為月山鄉。1985年,月山鄉改為建制鎮,轄11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村居撤并后,轄8個村民委員會和3個居民委員會。 2006年,全鎮共有9903戶,總人口32212人,城鎮人口8088人,農村人口24124人,自然出生率為6.66‰。其中回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百余人,其余均為漢族。 地形系沿江丘陵淺山區,以黃梅、柏子為主峰東南走向的山脈和以月形山為標志的東北淺山群落拱衛,西北是萬畝良田。已探明儲量并開采的金屬、非金屬礦有銅、鉬、鐵、煤、石灰石、大理石、礦泉水等10余種;另有金、銀、鈾等稀有礦產待開發利用。銅儲量為60萬噸,鐵儲量有260萬噸,大理石、石灰石儲量超過1億立方米,其中石灰石儲量最為豐富,達4億立方米以上,列入省級儲備。 境內有“水晶洞”、“梅花洞”等有較高的品位和開發價值,可與“龍宮洞”、“蓬萊仙洞”相媲美。洞內密布發育完整良好的鐘乳石,大到直徑1米的石柱,小到直徑5毫米的石絲,更有造型奇特的龍宮海景、珍禽異獸,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為安慶歷史文化名城到古南岳天柱山旅游熱線增添新的景點。從歷史上“柏子晴嵐”、“石門秋泛”到現在對柏子山森林公園和溶洞群落的山、水、洞全方位立體開發,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觀光游客,旅游將成為月山鎮新興支柱產業。 |
與新縣城毗鄰比肩,與天柱山含情對視,與安慶市咫尺牽手,與黃鶴樓遙相佇望,這就是座落在桐、懷、潛三縣(市)交界處的懷寧縣馬廟鎮。全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耕地3.2萬畝,下轄13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為4.6萬人,共設39個基層黨組織,現有黨員1329人。 馬廟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經過刀耕斧削和含辛茹血的辛勤勞作,祖祖輩輩們先后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境內古文化遺址遍布,古文物價值連城,其中栗崗村境內的孫家城土城遺址,已被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采集的標本有石斧、石鏟、石環、鼎足、陶片等,現已公布為全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名稱的來歷也頗具傳奇色彩:相傳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得太子曹丕,路過境內蘆峰寺抽簽禱告后屢戰屢勝,于是殺坐騎祭祀當地的一座小廟,后人稱之為“馬王廟”,現簡稱馬廟。馬廟鎮的前稱為育兒鄉,以境內的育兒村而得名;育兒村舊稱“浴兒城”,此故事仍與曹操有關,說他曾在此地“浴兒”,“浴”后來演變為“育”;據考古發現,“浴兒城”乃一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至今猶在,中心地帶現已被用于農業綜合開發,其護城河常年碧波綠水,魚蝦歡跳,是一處極富開發價值的人文景觀。位于太廟村的太子墩、汪洋村的汪洋寺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點,將其納入皖西南旅游圈,必定促進朝陽產業的健康發展,打造地方經濟的名片特色。 馬廟鎮鐘靈毓秀,物產富饒,歷史上素有“物華之鄉”、“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富有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精神的馬廟人民,對此并不滿足,他們在這方熱土上,憑借一雙雙勤勞的大手,以特色為“指揮棒”,以科技為“點金術”,以服務為“保護神”,用如椽大筆寫下了華美的篇章,現在農業生產上不僅形成了“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通、道相連”的全新格局,而且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農業發展裝上了“助推器”,為農村穩定裝上了“穩壓器”,為農民增收裝上了“起飛器”;同時鎮黨委、政府堅持實施工業強鎮、改革開放、可持續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等四大目標,以民營經濟、園區經濟、開放型經濟和特色經濟為四大“抓手”,已經初步形成了特種紙、板材、塑業、腸衣、化工、建材、彩印及包裝等主導產業,目前是華東地區有較大影響的板材生產基地之一,安徽省政府批準的二十個產業集群之一。 |
懷寧縣轄鎮。1956年設金拱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撤鄉設鎮。位于縣北部,距縣城43.8公里。面積57.4平方公里,人口3萬。合(肥)九(江)鐵路和合(肥)安(慶)公路經此。轄七里、人形、雙車、白蓮、里仁、祖莊、興勝、雙河、前樓、久遠、山圩、王山、西湖、高湖、黃馬15個休委會。工業以建材、塑料編織為主,有飲料廠、塑料廠等。農業主產水稻。境內大沙河沿岸,有商周至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18處。 |
懷寧縣轄鎮。1956年置萬橋鄉,1958年改公社,后并入高河公社,1984年復設萬橋鄉,1992年撤鄉設立茶嶺鎮。位于縣北部,距縣府36.5公里。面積61.7平方公里,人口3.1萬。合(肥)九(江)鐵路安慶支線縱貫南北,合(肥)安(慶)公路斜穿鎮境。轄茶嶺、三合、泉水、萬福、三元、潭橋、同心、先鋒、峽山、雞留、范塘、年豐、蟹形13個村委會。有銅礦、煤礦。工業主要有建材、化工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境內蓮花庵,為華佛道教省級重點寺觀。 |
懷寧縣轄鎮。1958年屬三橋,1984年設三祝鄉,1992年撤鄉設公嶺鎮。位于縣西北部,距縣府32公里。面積55.9平方公里,人口2.6萬。秀(山)高(河)、公(共嶺)余(井)公路過境。轄三祝 、永興、永勝、公嶺、馬田、檀橋、油坊、祝橋、泗洲、雙嶺、高峰、瓦窯、慶豐、石閘、田鋪、寶福、三鋪17個村委會。工業以建材、化工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 |
懷寧縣轄鎮。1958年設黃墩公社,1984改鄉,1992年撤鄉設鎮。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22公里。面積57.4平方公里,人口3.7萬。月(山)北(門坦)公路橫貫鎮境。轄黃墩、麥園、蔣嶺、杉林、聯橋、高樓、方嘴、錢埂、古樓、秀山、雷山、桐園、橫山、皖埠、潘河、老埂、栗山、良加、花山、金灣、石林21個村委會。有重晶石、大理石等礦。工業以建材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 |
三橋鎮地處懷寧腹地,歷史悠久,素有“懷寧重鎮,水埠三橋頭”之說。東連黃墩鎮、西臨小市鎮、南與清河鄉、黃龍鎮接壤。全鎮總面積55.6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294個村民組。2002年末,全鎮總戶數6500戶,總人口28362人。 三橋鎮是宿、太、岳、懷各縣通往安慶市的要沖,也是皖西南通江入海的交通要地。318國道與212省道縱橫穿越全境,日過境車輛超過1萬輛。其北距合肥164公里,東距安慶39公里,距石牌、潛山縣城均為19公里。同時,西距滬蓉高速平坦立交口10公里。東距安慶民航機場和長江港口分別為30公里和35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地貌屬平原區丘陵、崗地、圩畈、湖泊亞區,地勢起伏平緩。由龍門崗、長嶺崗、社塘嶺、燕窩嶺等形成丘陵崗地,沿白洋湖區形成圩畈。 三橋鎮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期,降水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全鎮現有耕地26948畝,其中水田21000畝。境內有皖河流域萬畝湖泊的白洋湖,容量為5000方以上的塘、塥、堰310個,小水庫6座,有效庫容202.5萬立方米。山場面積14250畝,立木蓄積量5.7萬立方米。植物資源主要有糧食和淀粉植物,纖維類工業原料植物以棉、麻為主。蜜源植物種類繁多。境內建有國外松、杉、意楊、板栗四大基地,動物資源以豬、牛、羊、兔、雞、鴨、鵝、鴿等家畜家禽為主。野生動物有野兔、雉雞、野鴨、斑鳩等。魚類品種較多。藥資源有蜈蚣、水獺、蟾蜍、龜、鱉等。 1997年企業改制以來,三橋鎮個私經濟生機勃發,增勢強勁。骨干企業有:安徽省利達制刷有限公司、懷寧縣新科機械配件有限公司、懷寧縣三秀紙業有限責任公司、三橋拉絲廠、三橋金屬制品廠、三毛制刷廠,雙塘窯廠、龍門米廠、中聯米廠等10家。目前,三橋鎮工業小區已規劃完畢,入園企業已達4家。2002年,全鎮實現GDP27.3億元,企業營業收入11016萬元,財政收入3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 社會財力的壯大,加速了基礎設施和上層建筑的發展。建有35KV變電所,總容量2400KVA。日供水4000噸的自來水廠投入運轉。郵政電信事業空前發展。郵路2條總長70公里,建有移動電話基站2座,5000門程控電話連通世界各地。 |
小市鎮位于懷寧縣西部,皖水中游。面積52.23平方公里,人口2.5萬,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古稱“小吏港”又名“焦吏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是東漢著名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 小市鎮區位優越,交通便捷,318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安慶民航機場、長江舫運碼頭50km,距天柱山火車站僅5km,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商貿繁榮的古老商埠、皖西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小市毗鄰潛山縣城,滬蓉高速公路高界管理處、車軸寺收費所座落鎮區,是外地游客到天柱山旅游的必經之地,交通區位十分優越。同時,小市主動積極接納潛山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緣輻射,著力開發車軸寺工業小區,爭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小市是農業大鎮。全鎮可耕作土地面積1708.5公頃,是懷寧縣產糧大鎮,素有“糧倉”之美譽,且盛產竹、油、茶等多種經濟作物。鄉鎮企業近百家,以建材、糧、油、棉、木加工錫為主,具有一定的規模。竹編工藝素享盛名,小市“舒席”暢銷全國。 小市是文化名鎮。境內歷史人文景觀眾多,孔雀東南飛文化園、焦劉合葬墓、孔雀臺、“小市安徽龜”化石出土點——王家山新石器遺址、清乾隆年間純種洛陽牡丹園等知名景點,使古老集鎮大放異彩。 小市是正在崛起的經濟重鎮。堅持外向帶動、旅游興鎮、工業強鎮戰略,充分發揮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物產豐饒的資源優勢、歷史悠久的人文優勢和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優勢,做大旅游產業,做優特色農業,做強支柱企業,把小市建設成文明富裕的經濟強鎮。 |
懷寧縣轄鎮。建國初分屬黃龍、楊林、小畈等鄉,1961年設黃龍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撤鄉設鎮。位于縣西部,距縣府12公里。面積27.3平方公里,人口2.1萬。皖水和珠流河分別從鎮境西側和東側流過。月(山)北(門坦)公路從鎮中穿過。轄黃龍、官塘、聯合、朝陽、大畈、板橋、小畈、楊林、金獅、古河、植福、陳圩、大坦、卓湖14個村委會。工業有建材、化工等。農業主產水稻、油菜子。境內有新石器時代和商代古文化遺址.。 |
2005年3月23日,《關于平山鎮村級規模調整的批復》(政秘[2005]28號)同意:1、撤銷平山村委會、路西村委會,設立平山居委會,居委會駐址設在原平山村村部。2、撤銷貓山村委會,設立貓山居委會,居委會駐址設在原貓山村村部。3、撤銷石山村、牛行村,組建石牛村,村址設在原石山村村部。4、撤銷天津村、良山村,組建津山村,村址設在原天津村村部。5、將大洼村、鳳凰村合并,組建新的大洼村,村址設在原鳳凰村村部。6、撤銷楊祠村、頂成村,組建高澤村,村址設在原楊祠村村部。保留鳴鳳村、崗山村、范祠村、花車村、大段村、汪嶺村。以上村級規模調整后,平山鎮設置2居委會,10個村委會。 |
臘樹鎮位于懷寧縣西南,與潛山、太湖、望江三縣交界,面積94.4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4萬。全鎮耕地面積1972.4公頃,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濕潤,農業生產自然條件良好,是懷寧縣產糧大鎮,享有“懷寧糧倉”美譽。
臘樹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省道懷太公路縱穿全鎮,濟廣高速在鎮區內設有互通,通村、通組水泥公路縱橫交錯,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網。
鎮內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藏豐富,有銅、鐵、金、銀、鉬、鈷、鋅等,非金屬礦有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煤矸石等,藏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廣闊。
植物資源主要有水稻和淀粉植物,油料作物以油菜為主,是全省“油菜種植示范鄉鎮”,鮮果主要有桃、梨、杏、棗、柑橘、板栗、枇杷等。中藥材基地主要種植辛夷、香附子、半夏、桔梗、夏枯草、草決明、貝母、生地、枸杞子等。山場面積2535.8公頃,宜林宜果面積占90%,現已建成池杉水杉、意楊、國外松和望春花四大基地。
水面面積9779公頃,可養水面7820公頃,養殖較多的魚種有鯤、鰱、鳊、鯉、鱔等,珍貴魚種有鰣魚、麥魚等,麻塘湖鱖魚營養豐富,曾專供中南海,成為招待外賓的一道美味佳肴。
臘樹鎮始終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依托地方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全民創業。近年來,圍繞實施工業規;瘧鹇,堅持“外向帶動、內部轉型、激活投資、著力技改”,工業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全鎮各類企業總數已達100多家,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5家!蚌西梓搿、“徽獅”電動車,“臘樹”優質米等品牌獲得國家注冊。紡織服裝、電子加工已成為新型主導產業。多形式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進了12家外來企業,其中山東京昊公司投資2.9億元人民幣的畜禽養殖及屠宰項目已經落戶該鎮并開工建設。工業集聚區返鄉農民創業園初具雛形,一期已建成,入駐企業4家;二期規劃已經啟動。
臘樹鎮是全國科普示范鎮,全國平安先進示范鎮。臘樹初級中學是省農村示范初中,鎮區郵政、通信、供電、供水、金融、有線電視等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臘樹鎮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是宜人、宜居、宜業的創業熱土、投資福地。 |
懷寧縣轄鎮。1957年建洪鎮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設洪鋪鎮。位于縣南部。距縣城23公里。面積82.7平方公里,人口4萬。獅(子口)平(山)公路和月(山)洪(鎮)公路經此。轄街道、宏光、長安、新龍、五橋、東風、冶塘、石庫、洪鎮、宋堰、汪河、三嶺、學堂、新陳埂、黃山、楊山、雙橋、松崗18個村委會。有硫鐵礦、大理石礦。工業以建材、皮革廠、豬鬃廠等。農業主產水稻。境內馬家樓有清道光年間水文碑。治塘湖畔王家嘴,有漢代煉鐵遺址。 |
懷寧縣轄鎮。建國初建江鎮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撤鄉設鎮。位于縣南部,距縣府12.5公里。面積77.6平方公里,人口3.6萬。獅(子口)平(山)公路經此。水路通長江。轄江鎮、余沖、新合、上豐、虞山、梅林、盤石、聯山、趙山、新聯、日新、模范12個村委會。有銅、鉛、鋅礦。工業以建材業為主,有水泥廠、機械修配廠等。農業主產水稻、油料。盛產茶葉、望春花。鎮東張陽山,有明末戲劇家阮大鋮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