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路街道辦事處成立于2000年8月,位于惠農區育才路,地域界限以惠農區康樂路為界,向南至紅果子鎮交界處,主要是居民聚居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轄區面職14平方公里,共有常住人口5411戶,17054人。街道管轄著7個黨支部,黨員293名,下設6個社區居委會,共19名社區工作者,3個社區團支部。轄區內共有企事業單位30余家,中小學校6所,幼兒園2所。辦事處承擔著黨建、計劃生育、綜合治理、民政優撫、解困再就業、婦聯、武裝等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區委和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本著“團結、務實、創新、發展”的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任務。 |
南街街道位于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下轄:
640205002001 111 春暉居委會 640205002004 111 礦務局居委會 640205002005 111 廣西居委會 640205002006 111 憩園居委會 640205002007 111 樂新居委會 640205002008 111 礦中居委會 640205002009 111 新村居委會 |
中街街道因轄區地處北大街和環城路中間而得名。2000年8月,區劃調整時,中街街道由北街街道析置而來。 中街街道位于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下轄: 640205003001 111 金融居委會 640205003003 112 一號井居委會 640205003004 111 中街居委會 640205003005 111 陶瓷居委會 640205003006 111 星火居委會 |
北街街道因轄區地處城區南北大街北端而得名。1960年,設置北街公社。 1962年,改為北街街道。 2000年8月,區劃調整析置出中街街道。 北街街道位于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下轄: 640205004003 111 公園居委會 640205004005 111 渡口居委會 640205004006 111 朝陽居委會 |
河濱街辦事處成立于1964年,是惠農區人民0的派出機構,轄區面積47.5平方公里,總人口10007戶28575人。下設10個居民委員會,39個居民小組。2000年成立了河濱街街道黨工委,下設11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24人。轄區內建有自治區級開發區一個,有恒力、發電廠等50余家企業,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區這個百姓過去并不熟悉的概念,如今已成為了0關注,百姓關切的話題。因為,社區是個“大家庭”,聯系著你我他,關系著國家基層的穩固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響應國家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的號召,在區委、區0的正確-下,河濱街一班人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地率領社區黨員、居干、發動廣大群眾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充分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控制人口增長,創造優美環境、創辦社區服務項目,開展基層黨建活動的職能作用,促進了轄區兩個文明的健康發展。學習“-”,立足社區建設,我們有決心、有信心:爭一流業績、創文明社區。 |
火車站街道因轄區地處包蘭鐵路線火車站而得名。1960年3月,設置火車站管理區。 1963年,設置火車站街道。 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火車站街道 640205006002 111 花園居委會 640205006005 111 道東居委會 640205006006 111 火車站居委會 640205006008 111 礦安路居委會 |
紅果子鎮是惠農區南片中心城鎮和工業重鎮,全鎮面積80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3個居委會,總戶數為5844戶,總人口為22000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3099人,18---65歲的勞動力總數為6200人。在冊耕地面積為14500畝,可耕荒地為22000畝,轄區內有紅果子工業園區、蘭山園、長城園3個工業園區。惠農農副產品加工園區1個,馬家灣、紅果子農貿市場2個,大中型骨干企業5家,中外合資企業1家,私營企業177家,個體工商戶627戶。歷居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市黨委、政府的統一布置,帶領全鎮二萬多回漢人民群眾,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解放思想,裙帶求是,與時俱進,負重拼搏,埋頭苦干,使全鎮各項事業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
交通方面,石中高速公路、109國道、110國道、紅禮公路、紅河公路和下簡公路,惠及全鎮9個行政村,今年鎮上又組織實施了村隊公路修復挖整工程,基本實現了村村能柏油路的目標,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農業生產方面:經過第一、二、三、四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全鎮九個行政村改造中,中低產田1.5萬畝,配套支斗農渠、橋、渠口,支斗農溝尾水共計850座,砌護支斗渠25條長30公里,干砌石溝8條長10公里。2004年又千方百計爭取資金完成老五渠3.2公里采變擴整和砌護,對上營子中心溝和寶馬溝2條斗溝進行機械清挖擴整,共計2.5公里。進一步完善渠道承包方案,加強灌溉管理,有力地促進了全鎮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栽植各類抗天牛林木1800畝,共計95萬株,營造骨干林帶53條,農田林網560條,實施造林3050畝,林木成活率達到85%,保存率在95%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干渠、干路為骨架,以農渠、農溝為網絡的二代農田防護林新格局。 畜牧業方面:以寶馬奶馬養殖示范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奶產業和羊產業,完善寶馬奶牛示范園區水、電、路配套工程,園區擠奶平臺啟動運行,并實施園區二期擴建工程,成立了寶馬奶牛養殖合作社,新建了下營子擠奶平臺和6個肉羊養殖示范園區,基本實現養殖業增收不減少,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純收入達到720元,截止目前,全鎮羊只存欄數達到4.75萬只,牛的存欄數達到1821頭,奶牛存欄達到885頭。 |
尾閘鎮是行政區劃調整時,在原尾閘鄉的基礎上將樂土嶺村整建制規劃廟臺鄉管轄后組建的建制鎮。南接原惠農縣城,北連惠農區園藝鎮,109國道、201省道縱貫全境。鎮域25.3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2729戶,1.07萬人,勞動力5826人,耕地面積19624.3畝。現有各類企業83個,個體工商戶137個,飲用自來水農戶1239戶,農戶磚房率96%,村級柏油路程21公里。
尾閘鎮黨委下設9個黨支部,黨員367人,其中農村黨支部6個,農民黨員265人,鎮機關下設8個職能站所,現在干部44人。全鎮現有村干部20人。 全鎮經濟工作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抓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原則,以“穩糧增經、增草”為目標,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方向來創建具有尾閘特色的經濟發展的增收項目。緊緊圍繞“唱勞務戲、念蔬菜經、發牛羊財、促農民富”這一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勞務、牛羊、蔬菜三大產導產業,加快鎮域經濟的發展。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44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655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9.9%,二三產業產值9890萬元,占60.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55元。全鎮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健康有序地發展。今年,加大工作力度,充分發揮鎮域優勢,引導農民進一步轉變擇業觀念,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全面提升二三產業,目前,全鎮轉移勞動力3020人,二三產業人均收入達到1356元,比重達56%以上。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主攻畜牧養殖園業,建成畜牧養殖園區5個,優質牧草園區1個,全鎮羊只存欄14500只,奶牛存欄730頭,黃牛存欄500頭,生豬存欄4250頭,優質牧草1075畝。擴大蔬菜產業,依托區內及本鎮脫水企業,以無公害為方向,建設脫水菜基地和適銷對路的大陸菜和設施菜等。種植脫水菜3010畝,大陸菜3230畝,設施菜565.2畝。 鎮黨委堅持“以人為本”,鞏固和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加強政治文明建設,鞏固和完善管理制度,夯實黨建工作基礎,以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綜合素質為目的,強化理論學習,增強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不斷完善決策機制,深化政務、財務公開,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步伐。 |
園藝鎮位于惠農區北城區東南郊,東依黃河,西靠第三排水溝,南與尾閘鎮接壤,區域總面積7.74平方公里。現轄有3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11個村民小組。區域總人口5737人,其中農業人口714戶2305人,城鎮人口202戶422人,外來常住人口1054戶3010人。在全鎮農業人口和城鎮人口中,回族人口為2582人,占94.7%,是典型的回族聚居鎮。鎮內地勢平坦,交通便利,109國道貫穿全境。鎮人民政府位于109國道東側,距安樂橋南約1公里。鎮名因1960年在此設立園藝場而得名“園藝”,1963年為園藝公社,1983年改為園藝鄉,1994年8月撤鄉設鎮,2003年7月曾由原惠農縣整建制地劃歸原石嘴山區管轄。全鎮耕地計稅面積1279.71畝,河灘地900畝,人均占有耕地0.55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油葵、胡麻等農作物和優質飼草,靠揚水泵站從黃河二級提水灌溉。近城的地理優勢,傳統的回族群眾經商、養殖習慣,以及人多地少的耕地現狀,使養殖業和二三產業成為園藝鎮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鎮東1公里有萬畝黃河紅柳生態濕地,現已逐步得到初步保護開發。轄區有小學1所,鄉級衛生院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級衛生保健均達到100%。
近年來,園藝鎮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全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位居惠農區各鄉鎮前列,成為全區乃至全市的經濟強鎮。今年,惠農區的成立,特別是惠農區濱河新區即將在園藝鎮規劃建設,為園藝鎮的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園藝鎮黨委、政府和全體人民將以更為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熱忱歡迎社會各界有志之士前來投資經營,共促園藝鎮大發展、快發展。 |
廟臺鄉地處惠農區南片以東,南接平羅縣寶豐鎮,東臨惠農區禮和鄉,北連尾閘鎮,地域面積為49平方公里,人口10197人,轄7個行政村,62個村民小組,2466戶。在冊耕地面積22321畝,人均耕地2.2畝。轄區內有省悟城遺址,南北縱橫的黑龍溝,原政府駐地因有廟而得名。地勢南高北洼,土質肥沃,適合各類作物生長。轄區內灌排體系健全,溝渠路暢通,柏油路里程達到20公里。全鄉共安裝電話650多戶,3個行政村進行了氟改水工程710戶。具有典型示范的陽光工程隊2個,農戶安裝了28臺熱水器,225戶能源項目沼氣工程已建成,農村的文明化程度正逐步提高。
廟臺鄉黨委、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思路是:穩糧,增經,發展畜牧,擴大冬春,培育特色,帶動二、三產業。奮斗目標是:“蔬菜富鄉,生態產鄉,科技強鄉,合力建鄉”。目前,全鄉已建成脫水菜加工企業40家,占全區脫水蔬菜企業50%,年生產脫水菜5000噸,其中有7家企業取得自營出口權,主要產品有青紅椒、芹菜、蕃茄、香菜、梅豆、菲蔥、小管蔥等2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10多個國家。七個行政村為了大力發展畜牧業,促經農民增收建立起13個養羊示范園區,1個高標準奶牛園區,使全鄉養殖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科學舍飼化邁進。目前,全鄉豬、牛、羊存欄量分別達到1萬只、0.3萬只和5萬只。全鄉依托40家企業和近城優勢,宣傳組織農民“洗腳離田,洗腦進城,洗腦進廠”,用勞務性工資收入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鄉共有勞動力6000人,轉移輸出2609人,來自勞務性收入達到889萬元。廟臺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精誠團結,務實苦干,帶領全鄉各族人民正向法制政府和責任政府邁進。 |
禮和鄉是惠農區的一個回族人口聚集相對集中的民族鄉,因“藜篙塘”而得名,晚清以前,位于黃河岸邊的近禮和鄉南部,人煙稀少,雜草叢生,十分荒涼,此地尤以藜篙遍地而稱藜篙塘,后稱禮和塘,傳之今日為禮和。全鄉面積7205.7公頃,總人口為11182人,其中回族占78%。人均占有耕地4.76畝,轄7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797戶。18-65歲的勞動力總數為7094人,在冊耕地面積為19737畝,可耕荒地為5.3萬畝。
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歷屆黨委、政府按照區、市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帶領全鄉一萬多回漢人民群眾,負重拼搏,埋頭苦干,使全鄉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 |
燕子墩鄉位于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南端,西依巍巍賀蘭山,東臨滔滔黃河,109、110國道穿境而過,下轄10個行政村,74個村民小組,3361戶,13755人,地域面積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萬畝。2004年全鄉社會總產值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94元。
-相關介紹 燕子墩鄉土地鹽堿化程度高、灌溉困難、基礎薄弱,農業主要以糧食生產和畜牧業為主,精心培育枸杞、畜牧業、勞務經濟三大支柱產業,積極整合經濟、教育資源,不斷加強以水利、道路、生態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膽引進寧杞一號枸杞新品種在鹽堿地、荒地、沙地進行試種,枸杞不但可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而且可以改造沙地和鹽堿地,是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經果林。目前,全鄉枸杞面積達到2.3萬畝,占惠農區總面積的70%,戶均7畝,人均1.7畝,干果年產量達4000多噸,總產值5000余萬元,僅來自枸杞一項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元。與此同時,燕子墩鄉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實施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生產與流通并重,速度與效益并重,小群多戶與規模養殖并重,重點發展多胎性能基礎母羊,羊年飼養量達到10萬只,占全區的三分之一。不斷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近三年累計種植制種玉米16000畝,燕子墩鄉成為寧夏石嘴山市重要的制種玉米基地。大力拓展勞務經濟新型產業。本著為民、便民、惠民的原則,把勞動力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短期型向長期型、體力型向智能性轉變,把技能培訓班延伸到農戶家門口,全鄉轉移勞動力3323人,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46%。 -發展現狀 1998年燕子墩鄉被原惠農市委、政府評為枸杞基地建設先進鄉。2000年6月16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雁窩池村枸杞園視察。2002年燕子墩鄉被寧夏回族自治區評為無公害枸杞生產先進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