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村是2010年12月村級區劃調整后原雙塔庵村和青龍門村合并組建。
雙龍村位于新店鎮西部,西與城關鎮的三里、五一村接壤,全村人口3832人,3657畝土地,有15個村民組,114名黨員,2010年人均純收入5200元。
隨著霍邱城區的東移,該村已經成為城區建設的主戰場,雙湖東路、玉泉東路、臥陽大道、南環路等城區主干道均在該村境內。同時,310省道東西從該村中心穿境而過,雙龍村已經成為各方投資興業的熱土 |
水門塘社區:2024年4月成立,由原雙龍村析置而來。從水門塘路起沿蓼東大道向南至潘集路,沿潘集路向西至蓼城大道東,沿蓼城大道東向北至水門塘路。 |
錦繡社區:2024年4月成立,由原雙龍村析置而來。從潘集路起沿蓼東大道向南至雙湖路,沿雙湖路向西至蓼城大道東,沿蓼城大道東向北至潘集路。 |
書香社區:2024年4月成立,由原雙龍村析置而來。從玉泉路起沿淮河大道向南至三流集路,沿三流集路向西至蓼城大道東,沿蓼城大道東向北至玉泉路。 |
境內有曹郢子,曹姓在此聚居,故得名。建國初期時屬新店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臨淮公社,1961年公社和大隊均劃小,屬新店公社,1969年撤區并社時屬新店公社,1972年恢復區委建制分設區,屬五一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體制改革,政社分開,屬新店鄉,1992年撤區并鄉時屬新店鎮。 1983年前為曹郢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大隊改村,為曹郢村,后屬新店鎮。 曹郢村位于新店鎮北部,淮河南岸,緊鄰鎮政府所在地。該村人口2860人,黨員57名,耕地2235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5836元。
近年來,該村兩委通過成立禾豐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一千多畝,建立了蓮藕生產基地,極大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
境內有李郢子,李姓長期聚居于此,故得名。建國初期時屬新店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臨淮公社,1961年公社和大隊均劃小,屬新店公社,1969年撤區并社時屬新店公社,1972年恢復區委建制分設區,屬五一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體制改革,政社分開,屬新店鄉,1992年撤區并鄉時屬新店鎮。 1983年前為李老郢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大隊改村,為李老郢村。 李老郢村位于新店鎮北部,淮河南岸,是淮河水災多發區。該村人口3177人,黨員58名,耕地面積3049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5197元。
|
花庵村原名茶庵村,該村位于新店鎮東北部,一度是新店鎮的第一大村。該村人口4085人,黨員60名,耕地面積3169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5159元。
近年來,花庵村黨支部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新農村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新建了村衛生室,現代化花園式小學,建成了抽水機站,全村保持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全縣“五個好”基層黨組織。 |
趙郢村位于新店鎮的東北角,距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有混凝土公路新趙路與霍壽路相連。該村人口3910人,黨員59名,耕地面積2384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4963元。
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該村兩委將黨的農村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加強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水稻、小麥等主導農作物年年豐收。地處偏僻的趙郢村群眾過上了小康生活。 |
新店鎮塘南村位于鎮政府西1.5公里,霍壽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塘南村西鄰十里井村,北與新店村接壤,南靠新華村。該村有5個村民組2833人,耕地2900畝,黨員59名,2010年人均純收入5894元。村支兩委班子工作熱情高,凝聚力強。
塘南村是新店鎮的農業科技種植示范村,紅橋村民組有反季節蔬菜大棚17個,種植蔬菜優質品種21種;閘口村民組有桃樹近萬株,人均年增收1750元。在科技示范園區,養殖戶豬舍面積占地20余畝,存欄數500多頭,年純收入19萬元。 |
十里井村位于新店鎮中部,處于丘陵地帶,人口3046人,723戶,6個村民組,耕地面積3742畝,2010年人均收入5597元。其地理優勢得天獨厚,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交通方便快捷,霍壽路貫穿該村境內,為該村帶來了大發展。新店鎮新計生服務站就坐落在該村。同時,霍邱縣看守所及霍邱縣武警中隊也在該村境內。
近幾年,十里井村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借助計生服務站、看守所、武警中隊坐落境內的區位優勢,街道建設得到大步跨越。2013年十里井村被選為霍邱縣“美好鄉村”之一,這是造福于農民的工程之一,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部署,對于加快建設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動新店鎮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新店鎮為了響應號召,各部門領導都積極參與鄉村建設,努力把十里村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現階段整個村正在大力發展,修建房屋和道路,完善各項基礎設施,讓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
東湖村位于新店鎮東部,南面沿城東湖,北面和西面分別與新塘村和新店村相接,東面與潘集鄉接壤。霍壽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東湖村共有6個村民組,959戶,2930人,黨員51日,耕地面積2670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5206元。東湖村農田水利設施齊全,東湖閘管所不僅提供了該村的農田提水排水,保證了旱澇保收,同時也是周邊幾個村賴以生存的農田水利設施保障。該村物資豐富,盛產小麥、水稻。近幾年,為發展經濟,村班子大力支持群眾開展特色養殖,現已初具規模。有養牛40余頭專業戶一人,800平方米豬舍一個,養雞上萬只農戶三戶,同時發展黑魚養殖魚塘八口,年產黑魚40多萬斤,年產值可達300萬元以上。
2010年,東湖村抓住“整鄉鎮推進”示范工程的契機,通過上級的扶持,整修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新建了村衛生室和農家書屋,為民辦事、為民服務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
陳家埠村是2010年12月村級區劃調整中將原陳家埠村和謝廟村合并組建的村。
陳家埠村位于新店鎮中西部,全村人口4015人,有4230畝耕地,11個村民組,103名黨員.
陳家埠村所在地是原陳家埠小鄉駐地,310省道穿境而過,有一定的商業基礎,是新店鎮的商業集散地之一。現在該村被確定為城區規劃范圍內,區位優勢明顯。
該村具有較好的旅游資源,位于古老的水門塘風景區東岸,新石器時代遺址扁擔崗和具有美麗傳說的繡鞋墩就坐落在該村境內。 |
塘店村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310省道(霍邱—壽縣)穿村而過,城區要道公園路將該村與霍邱城區緊密相連。
全村共有19個村民組,685戶,2760人,耕地面積3224畝。村內新修3.2公里水泥路,使組組相連,晴雨無阻。水利設施配套齊全,幾年爭取項目資金,清理渠道11400米,新修提水站2座,梯形渠7000多米,確保農業旱澇保收。物產豐富,不僅盛產小麥、水稻、無公害蔬菜、瓜果,四季飄香,科學飼養,皖西白鵝、三元雜交豬、西門塔爾黃牛等家禽、畜牧,大力興辦民營企業,在原塘店輪窯廠、鋼瓶檢測站的基礎上,新建板材加工廠3家,手套加工廠1家,棉鞋廠1家,建成養殖基地2個,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要求也在提高,康居工程在逐步實施,村衛生室、“農家書屋”已投入使用,農電網絡覆蓋全村。在未來幾年里,塘店村將發揮近郊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以蔬菜、瓜果栽植為主,畜禽養殖、花卉栽培等為輔的系列農業生產為主,帶動農村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農家樂”生態經濟模式,促進塘店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該村連續三年被霍邱縣委“五個好”黨支部,被六安市委評為全市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標兵稱號。 |
牛王村位于新店鎮中不,310省道穿境而過。該村有5個村民組,2512人,黨員46名,耕地3367畝,2010年人均純收入5457元。
牛王村地勢平坦,旱澇保收,農業基礎較好,是新店鎮重要的良種推廣示范區和生態農業示范區。近年來,隨著城區的迅速擴張,牛王村已被霍邱縣規劃為規劃集中區。
近年來,該村抓住“整鄉鎮推進”示范工程建設的和下派-的契機,在幫扶和下派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整修、新建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修建水閘、水渠、水泥路等,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黃廟崗村位于新店鎮中部,城東湖西岸,3010省道東方,有鎮內混凝土與310省道相通。該村有10個村民組,3400人,耕地4080畝,黨員55名,2010年人均純收入6247元,是新店鎮中心村之一。
近年來,村支兩委開拓進取,通過實施鳳還巢等新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葡萄、養牛等農業產業,促進了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