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建甌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建甌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建安街道位于建甌市區東南片區,是建甌市區重要商貿流通中心和工業區。省道甌政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浦 南高速公路橫穿建安。土地面積30.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707畝,林地面積26219畝;轄有3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1604人。2006年全街完成企業總產值26420萬元、農業總產值2552萬元(現價)、農民人均純收入4877元。建安農業資源豐富,生產以糧、菜、茶、果、木、竹、禽、魚產業為主。有用材林面積1.37萬畝,林木蓄積量8.14萬方,其中東安村是全國林業重點村;有果園5701畝,主要種植雪柑、蘆柑、甜橙、葡萄等品種;有千畝綠色茶園,主要有水仙、烏龍、梅戰、丹桂等優高茶葉品種;魚塘522畝,主要養殖草魚、鰱魚、鯉魚、鯽魚等四大家魚,其中鐘樓村是建甌淡水養魚的發源地,傳統的弓魚保鮮技術遠近聞名。工業發展強勁,“中國筍竹城”落戶境內,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構筑了良好平臺。旅游資源豐富,有清嘉慶十九年所建,頗具閩越文化特色的東岳廟;有明洪武十九年年建的建甌唯一保留下來的的城樓古跡—通仙門太保樓;有不朽獨木雕刻而成的媽祖雕像;還有坑里太保廟、橫街法云寺等,是旅游休閑的理想去處。
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通濟街道辦事處成立于1996年5月,為原芝城鎮分出的四個街道(芝山、甌寧、建安、通濟)之一。管轄東溪、南門、三門三個行政村和橋南、南門、陶朱三個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現設在南門市場79號。另有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通濟街道。

 境內面積43.72平方公里(其中城內面積0.8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1.03%。街道現有土地面積62219畝。其中林地面積57960畝,耕地面積4363畝。

-

地理位置

  通濟街道位于建甌市中部,轄區范圍為城區西南部和松溪河以南。東與小橋、東峰,南與南雅,西與甌寧,北與芝山、建安等鄉鎮街道接壤。

-

行政區劃

  通濟街道現轄3個村民委員會,17個自然村;3個社區居委會, 41個居民小組。現有常住人口1394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11、農業人口4637人。

  東溪村委會 位于城區東南部,距城區3公里。山地面積29800畝,耕地面積2552畝。轄木西林、上磨、石壁、香碓坪、梨山、東溪碓、磨下7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業戶581戶,1996人。村委會駐地木西林。

  南門村委會 位于城南部,與城區隔河相望。山地面積21367畝,耕地面積724畝。轄上水南、中水南、下水南、三仙橋、獎坑、新廠6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業戶480戶,1612人。村委會駐地上水南。

  三門村委會 位于城南部,距城3公里。山地面積9793畝,耕地面積983畝。轄上三門、下三門、山根3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業戶288戶,1029人。該村種植的香瓜、茄子、番茄遠近聞名,是我市有名的“蔬菜專業村”。 村委會駐地三門小學內。

  南門社區居委會 轄域:①東側界:自南街頭沿人民路向南至小街頭。②南側界:自小街頭沿解放路向西,經市政協、金雞大廈至通濟門,再沿八角樓西側至防洪堤南端。③西側界:自建溪河道中心線與松溪河道中心線交匯處。④北側界:自南街頭沿中山路工商銀行建甌支行向西,經花巷口、林業賓館至水西橋頭東端。該社區地處建甌古芝城南門,且自解放以來就有南門居委會在此,南門社區居委會由此得名。現有居民1046戶,2811人。居委會現駐地禪師巷10號(大市街金雞大廈與建州大廈間小巷)。

  陶朱社區居委會 轄域:①東側界:自小街頭沿人民路向南,至水南橋北端(另含通濟街道所在的辦公小區——南門市場)。②南側界:自水南橋南端對應的松溪河中心線與建溪河中心線交匯處。③西側界:自解放路沿八角樓向南,至八角樓防洪堤轉彎口;④北側界:自小街頭沿解放路向西,至解放路八角樓交匯口。該轄域區的陶朱巷貫穿整個轄區東西方向,所有小巷都可由此進出,且歷史上有一位陶朱公的員外居于此,陶朱社區居委會由此得名。現有居民1186戶,3326人。居委會現駐地八角樓22號(天主教堂)。

  橋南社區居委會 轄域:水南橋(松溪河中心線)以南的區域,包括橋南居委會及南門村、三門村、東溪村三個村的轄域范圍。即東與東峰鎮溪口村交界,西南方向與南雅鎮獎口自然村交界,北至松溪河中心線。該轄區位于建甌城南水南橋南向,橋南社區居委會由此得名。現有居民1149戶,3174人。居委會現駐地茶苑小區(原建甌茶廠宿舍區)。

-

名勝古跡

  古城門 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郡守王蕃始在水南覆船山下筑郡城。后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526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墻。全縣共置4城門:南為雙門,東南為永慶,西為昭化,東北為豐樂。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擴大4城門為9城門,其中南為建溪,西南為建安。五代后普天神速五年(公元940年),王廷政在建州稱帝,增筑城墻,其后屢修屢傾。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建溪為南門,建安為市門(后又改為管門)。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拓管門外為通濟門,南門為廣德門。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522--1506年),建樓于廣德門隅,匾曰匯江,即舊八角樓址。清朝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府縣重修后,設:寧遠、政和、通仙、南門、通濟、臨江、西門、朝天八門。現今,通濟門(即通城門,已近400年)尚存于芝城錦江小區內。南門完好被埋于水南橋傍地下。

  梅仙山 位于城南,相傳系西漢時南昌都尉梅福-、丹成驂鸞而去之地,古時建有丹成閣,與云際山麓的丹青閣相映成輝。“驂鸞仙渡”曾為建州十景之一。附近還有鐵獅庵、善見塔、畫卦亭等一大群歷史古跡傳說。

  光孝寺 全稱報恩光孝禪寺。位于城南鐵獅峰下,松溪、崇陽溪匯合處。全寺占地40余畝。疏竹叢林,;曲徑幽靜。全盛時僧眾達500余人,為我省著名禪寺之一,是閩北最大的佛教勝地。該寺始建于南朝東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后屢毀屢建。現存舊建筑系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重建,距今已近百年。

  善見塔 城南鐵獅山上善見塔(曾名多寶塔),俗名水南塔。位于文筆峰上,原塔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294年),木瓦結構,基座直徑10米,高七層40米,內空。后毀重建以磚石砌成。1966年10月"文革"期間被炸毀。現塔為1995年7月3日由政府發動群眾集資重建七層八角石塔,底層直徑12米,高40.1米。塔內有樓梯盤旋而上,各層均設有繞塔走廊供游人鳥瞰全城。

  三清宮 位于雄居南郊群山之巔的云際山。總體建筑面積約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該殿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五步梁十一檁抬梁式屋架,四側翼角高翹,金柱采用建甌特有樹種——錐栗木,這在錐栗之鄉亦屬罕見。三清宮大殿坐西朝東,面積960平方米,分前后兩進,前殿有三個大門,當中大門上方有直匾一塊,-“三清殿”。殿內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后殿供奉福祿壽喜四大仙。三清宮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側有百仙殿和呂祖殿。大殿廣場下方是歷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從不干涸,明萬歷丁末年甌寧知縣駱骎曾在此建“一泉亭”。鐵獅峰是云際山之最高峰,其上建有龍王殿、五谷仙殿。三清宮背山面水,已成為建甌市民探幽訪勝、登山晨練的好去處。

-

旅游景點

  梨 山 位于城南5公里,海拔870米,方圓15公里,奇秀峭拔,為近城諸山之最。盛產杉、松、竹。礦藏無煙煤,清光緒年間開采,稱"梨山煤礦"。現今建有電視差轉臺、水文標志、電訊微波等設施。

甌寧街道組建于1996年10月 ,地處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城關建溪河以西,轄區總面積29.82平方公里,轄水西村、七里街村2個行政村、17個村民小組和福寧、西池、蓮花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8681人。

 境內地勢較低,光熱豐富,雨量充沛,多低山和丘陵,平均海拔在25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8.7℃,年降雨量1663.6毫米,無霜期286天。境內交通便利,橫南鐵路、205國道貫穿境內,交通、水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完善。是建甌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金融的新中心,也是建甌走向開放、繁榮、富庶、文明的主要窗口。

  街道辦事處自成立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一心一意謀求發展,開創了街道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新局面。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1014萬元,完成規模工業產值48436萬元,比增56.6%,完成規模工業稅收975萬元,比增29.8%。完成外貿出口336.5萬美元,比增6.8%。年可產各種蔬菜6000多噸,長年外銷超萬噸;果樹栽培主要以蘆柑、雪柑、蜜桔和枇杷為主,年可產各類水果832噸;林業發展以種植小徑竹、杉木林為主,林地面積22435畝,森林覆蓋率達64.7%,林木總蓄積量13.67萬立方米。曾先后被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南平市委授予“五好街道黨委”、“文明單位”等多項殊榮,連續六年被建甌市委、市政府授予“創業競賽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福寧社區獲得第九屆“省級文明社區”殊榮。

  街道大力實施“工業富街,項目帶動”戰略,投資上億元建成南平市25個重點鄉鎮工業園區之一的興寧工業園區,在園區成立了福建森華集團黨委,先后引進了元潤塑料有限公司、天豐竹業有限公司、建業酚醛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現擁有筍菇批發市場、威龍市場、建材市場等閩北專業市場及各類商貿服務網點600余個,糧油、食品、建材、酒類、筍干、食用菌等商品吞吐量居全市鄉鎮(街道)前列。各類汽車銷售公司和摩托車經銷商19家,銷售區域輻射到閩北各縣(市、區)和福州、江西、山東等地。街道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社區”的方針,組織駐區單位和廣大居民開展了以“六進益民”、“五個一”和“三大共建”為載體的文明社區創建活動,建設成共建型西池社區、服務型蓮花社區、文化型福寧社區三大主題社區。新村建設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高規劃”的原則,先后建成了興寧花園、蓮花山莊及閩北首家純農民住宅新村等多個新品小區。境內擁有始于宋代的千年古剎玉龍寺和七里街水庫等多處旅游景點,以七里街水庫五級瀑布及其周邊涵養林為主體的旅游生態園區逐步形成,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

行政區域

  甌寧街道組建于公元1996年4月。當時,按上級要求,撤銷芝城鎮,設4個街道,甌寧街道為其中一個。以建溪河為界,建溪河以西為甌寧街道管轄區,轄區內有七里街、水西兩個行政村,西池、蓮花、福寧三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9.82平方公里,總人口16564人。

 芝山街道地處福建省建甌市城區北面,1996年5月芝山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轄西大、豪棟、馬汶3個村和 符山、、臨江、管葡、上西河、都御坪、鹽倉、梨山、縣前、朝明、青云10個居委會,29個村民小組,135個居民小組,16553戶,45179人,其中,農業人口7051人,2161戶。轄區面積2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31畝,有林地面積23500畝。芝山街道辦事處設在都御坪194號。芝山街道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設建安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建安郡治,明萬歷年間,豪棟村開挖池塘養魚,成為建甌淡水養魚的發源地之一,傳統的弓魚保鮮工藝堪稱一絕,遠近聞名。清光緒年間,豪棟培植的藥材澤瀉、被譽為“建瀉”中外馳名。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線,以“愛我建甌、建設建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著力民心、著力民意、著力民生,大力實施項目、品牌、創新和服務帶動,積極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街道精神文明創建水平,為街道經濟發展注入文化活力,為海西綠色腹地經濟強市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

歷史人文

  三國時,絲紡、棉紡、茶葉加工和裝潢包裝生產,生活用具等手工業十分發達。明清時,已具有較完整的私塾,社學、書院、縣府、府學等教育體系,清光緒三十二年(1096年)建立 建郡中學堂,民國七年(1918年)創立建甌圖書館,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三大圖書館之一。芝山街道名勝古跡,各具風格。威武門、臨江門、朝天門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門至今。嘉靖年間(1522—1565年)建八角樓.宋淳熙三年(1175年),朱熹在原建安書院前鑿有一口井,取名“艮泉”。中國0閩北臨時委員會故址,在城關序五里7號內,建立于民國16年(1927年8月),1986年7月1日對外開放,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黃華山,海拔202米,山脈從仙霞關蜿蜒而至,明永樂年間(1403—1423年),先后于山上建有黃華樓,冠山臺、憑虛閣、待月軒、咸宜亭、黃華書院等樓臺亭閣,風景幽稚秀麗,1994年新建(六角、咸宜、待月、挹爽、夕照、二華疊翠、四省百縣、福建公學)等八亭。素有“建州十景,首推黃華”之稱。天湖山,距縣城15華里,從西鎮村蛇子林而上,山勢斗旋,如龍之盤,又如蓮瓣周遭,民國初年,天湖山原有老佛庵,簡稱圓通寺,新建禪房,重塑諸佛金身,置身寺內,尤入幻境。宋寶之間(1039年)建寧府孔廟、光緒五年重建,·東為孔廟,西為學府。

徐墩鎮位于建甌市西北部,距建甌市區15公里,是全市離市區最近的鄉鎮。境內205國道、南武路、橫南鐵路縱貫,南浦溪、崇陽溪匯合建溪流經全鎮。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巖。全鎮方圓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萬畝,山地面積42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39萬畝,鎮轄16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1個綜合林場,101個自然村,8648戶,3.5萬人口。1991─2001年連續兩屆保持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鄉鎮”稱號,2002年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的稱號。

  近幾年來,徐墩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理論為指導,按照“-”重要思想要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不斷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奮力拼搏,開拓創新,圍繞“工業強鎮”的戰略目標,開展各種創業競賽活動,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長足發展。2003年全鎮企業實現總產值3.10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653億元,農業產值達1.45億元,全鎮財政總收入10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增5.5%。

  鄉鎮企業以建工業平臺為抓手,上規模、上檔次加快發展, 全鎮有大小工業企業130多家,其中年產值上千萬元企業11家,“三資”企業8家,形成了建材、食品、鑄造、化工、電力等“五大行業”,鄉鎮企業發展名列建甌市各鄉鎮前列。現有企業運行平穩。源建、三森等骨干企業運行正常,達到或超過計劃目標,豪迪集團公司、昌明-公司兩家集體企業改革已全部完成。2003年全鎮新上續建項目9個,計劃總投資2.9億元,實際已完成投資8483萬元,占市下達任務的197.3%,其中引進外資項目4個,合同利用外資16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8萬美元。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確立了糧、林、果、竹、經、養殖等六個主導產業,形成了萬畝糧食高產區、萬畝生態果園區、萬畝毛竹開發區、萬畝經濟作物區、千畝水產養殖區和庭院經濟等“六大經濟格局”。今年全鎮以“優、特、早、稀”為定位,立足本鎮的發展基礎和地域特點,大力種植適銷對路,經濟效益高的品種,大田糧經面積比例由上年的11:89調整為10:90。山地堅持改低創高方針,全鎮低改果園、菜園、錐栗園等2萬畝,竹林1.5萬畝。推廣種植瓜菜等優新品種20多個。以乳牛為主的畜牧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奶牛存欄突破3000頭,生豬存欄2萬頭。

吉陽鎮位于建甌西北部山區,地處建甌、建陽、順昌三縣交界處,東西長、南北狹,形似虎狀。東與徐墩接壤,西南與順昌縣仁壽鄉、嵐下鄉交界,南與房道鎮毗鄰。北與建陽市徐市鄉相通,海拔高度在130米至59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8.9度,全鎮有12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124個村民小組,一個居委會,其中大多數自然村處于平原和低山區。全鎮共有8534戶,總人口30806人,農村勞動力資源20376人(實有勞力15967人),共有土地面積19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244畝,人均1.17畝,山地面積235608畝,人均7.65畝,村莊、河流、道路占地面積共31447畝。

  人口分布方面:到2003年底,全鎮農業戶7682戶,農業人口29150人,非農業戶852戶,非農業人口1656人。吉陽村、玉溪村、大夫村三個村人口較多,人數均超過4000人,其中吉陽村人口數達6259人,是全市最大的行政村。經過多年的村鎮建設,吉陽、玉溪、宅墩已連成一體,形成了一個大集鎮,集鎮人口密度較大,集鎮所在地人口總數達1.4萬人。

水利電力方面:全鎮共有水利工程305處,旱澇保收面積3萬畝,占總面積90%。其中溪頭水庫容量378萬立方米,發電、灌溉、防洪功能俱備。現有電站2座,裝機容量1860千瓦,年發電量800萬千瓦時。變電站1座,35KV輸電線路1條9.6公里,10KV輸電線路125公里,變壓器85臺,履蓋全鎮。除滿足全鎮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用電外,還向市電網供電。水廠1座,日產水900噸,確保了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

  農業生產方面:現已形成八大農業主導產業:糧食、筍竹、錐栗、蓮子、茶果、仙草、澤瀉、畜禽。大田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兼種經濟作物及當地土特產。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地瓜、大豆。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茉莉花、西瓜、花生、芝麻、甘蔗等;著名土特產有:白蓮、澤瀉、仙草、水空心菜等;水產主要有:草魚、鯉魚、鰱魚。山地作物主要有:柑桔、錐栗、茶葉、楊梅、桃、李、枇杷等。新引進的農業新品種有:太空蓮36、白露1號錐栗、譚甜桔柚、仙人球、臍橙、西選1號桃、早鐘1號枇杷等新品種。新實施的農業項目有:澤瀉、蓮子GAP研究及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項目。

房道地處武夷山脈東南側,位于建甌市西南部。東部與甌寧、南雅相鄰,東北部與徐墩毗連,南部、西部與順昌縣交界,北部與吉陽接壤。是省首批科技示范鄉鎮之一。

  全鎮占地面積244.73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共96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1998年末人口35116人,其中少數民族畬族約357人。

  房道是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為閩北山區開發最早的腹地之一,曾養育了明太師楊榮等一批歷史名人,以及為祖國的解放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貢獻的英雄兒女。早在隋文帝起就有文字記載汪、桑兩氏從湖北為避戰亂遷居于此,時稱汪桑街;唐始祖初年,河南開封府四晶別駕雷景瑞為避五季之亂入閩到此,改稱璜溪,宋時稱五雙街,元時稱黃孫里,到民國二年改稱房村,民國三十一年,房村與七道村合并,始稱房道。1958年成立房道紅專人民公社,1961年改房道人民公社,1964年劃歸建西縣,1971年劃歸順昌縣,1975年劃歸回建甌縣管轄,1984年改社為鄉,1993年撤鄉設鎮,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房道地處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地形復雜,雨量充沛,光熱豐富。全鎮平均海拔428.2米,最高931.6米,最低只有198米。年均氣溫18.4℃,日照時數年均1364.1小時,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無霜期280天左右。

  房道土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建甌重點林區,被譽為“竹木之鄉”和“綠色金庫”之稱。全鎮耕地面積37863畝,森林面積2117萬畝,森林覆蓋率68.6%,林木蓄積量102.6萬立方米,毛竹林面積11.5萬畝,立竹量1870萬根,境內還有綿竹、黃竹、花斑竹、石竹、橄欖竹、柴竹、溪洋竹、苦竹、方竹、實心竹、酸竹、觀音竹等12種小徑竹。被譽為“閩北竹鄉”。房道山地產品極為豐富,盛產甘薯、西瓜、茶葉、柑桔、楊梅、香菇、木耳、竹筍、榛子等。馳名中外的萬木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896畝,至今已有640年的保護繁衍歷史,是我國首批建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區內維管束植物1000余種,其中木本植物441種,占全省樹種的半數以上,各種珍貴獸類10余種,鳥類135種,昆蟲1000多種,被譽為“鳥的天堂”、“昆蟲世界”、“森林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曼教授稱之為“寶貴的自然遺產”。

南雅鎮位于建甌市南部,建溪中游,與延平區接壤,與順昌縣毗鄰,是建甌市南部重鎮。全鎮轄區總面積398平方公里,轄23個村(場),1個居委會,有117個自然村,189個村民小組,10884戶,總人口42381人,其中少數民族130人,還有海外僑胞12人,港澳臺胞10人。

  南雅鎮歷史悠久,《建甌縣志》記載“東漢獻帝建安初年,即隸屬建安縣,因系建甌南面門戶,初名‘南瓦口’。后人因這里的山水相依,四季山青水秀,環境幽雅,因而更其名為南雅。”民間因南雅位居建溪河畔,是建甌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習慣稱之為“南雅口”。解放前為建甌縣一區,解放后為第五區,1958年9月成立衛星人民公社,1960年后改稱南雅公社,1984年體制改革,實行社改鄉,1985年撤鄉建鎮。

  南雅鎮屬中低山地、丘陵地帶,境內西南高、東北低,山脈普遍為東南——西北或東西走向,境內高山主要有:云龍巖、龍崗巖、打四門山、蓮花山、老保崗、通天陽、九洞巖、高世林崗等。河谷平原和盆地大多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區和建溪兩岸。南雅鎮屬建溪流域,溪河主要有:高陽溪、集北溪、白沙溪、中灣溪等8條。全境氣候溫濕,年平均氣溫19℃,平均年降雨量1500mm,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南雅,物產豐富。這里,有43982畝肥沃的耕地,盛產糧食,有12786畝茶葉和15331畝果園,四季瓜果飄香,被譽為“柑桔之鄉”、“南國葡萄之鄉”;這里,群山吐翠,竹木蔥蘢,有林地面積達45.7萬畝,其中杉木林面積21萬畝,雜木林面積2萬畝,竹林面積達16萬畝,林木總蓄積量達23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6.4%,超過全省的平均水平,素有“閩北竹鄉”之稱;這里,土特產品頗具特色,“南路水仙”茶葉、竹蓀、香菇、柑桔、葡萄、筍干等享譽省內外;這里,礦產資源豐富,僅礦石就已探明有石英石、鉛鋅礦、紅點花崗石、黑點花崗石等20多種,目前開采加工的花崗巖墓碑石坯全部遠銷日本。

迪口鎮地處建甌市南部,距市區86公里。東與古田縣鳳都鎮接壤,南與延平區洋后鎮毗鄰,西與延平區南山鎮交界,北與小橋鎮百丈村相接。地處古田、南平、建甌三(縣)市結合部。迪口鎮轄17個行政村,100個自然村,162個村民小組,8322戶,32534人,其中農業人口31120人,非農業人口1411人,勞動力10577人,60歲以上勞動力1637個,中小學在校人數4144人,恢復高考后大中專人數481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畬族等少數民族。

  迪口鎮山清水秀,峰巒疊嶂,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海拔高低懸殊,村與村之間氣候差異較大,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7攝氏度,最低氣溫1月份5.9度,最高氣溫7月份26.5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mm-1800mm之間,平均海拔439.8米。境內溪流共有7條,其中吉溪貫穿全境并注入閩江,其它支流有下莊溪、值源溪、西坑溪、下溪溪、杉洋溪、武步溪,溪、武步溪為迪口的兩大溪流。境內有風景秀麗的“蟹龍崗”,崗上奇峰怪石星羅棋布,氣候怡人,是人們踏青游玩的極好去處。

  迪口鎮資源充足,物產豐富。全鎮森林面積41.49萬畝,耕地面積2.99萬畝,毛竹林面積18.1萬畝。全鎮現有林木蓄積量142萬立方米,每年提供商品材1.25萬立方米。毛竹立株數2745萬根,每年提供商品竹60多萬根。經濟作物栽培方面,有茶園1129畝,柑桔1954畝,油奈1525畝,梨241畝,楊梅569畝。迪口土特產品較多,盛產香姑、黑木耳、筍干、松脂等。境內水系發達,電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3.2萬千瓦,實際可開發9500千瓦。目前全鎮已先后建成龍溪、可建、紅旗、楊梅坪、巖下、魚腰等6座電站,總裝機容量4275千瓦,年發電量2000萬千瓦時。礦藏資源也較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銅、白云石、透輝石、滑石、鉛、鋅等11種。其中杉溪滑石礦,西坑、鄭魏、下莊透輝石礦儲量大、品位高,已在開采之中。

小橋鎮位于建甌市東南部,方圓298.7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111人。小橋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出土西周青銅甬鐘的故地,系南宋史學家袁樞的故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省道福紛線甌古路段貫穿境內,西接205國道,橫南鐵路途經本鎮西南端,并在境內洋沙設立10萬噸級貨運站。環境優美,氣候適宜,森林覆蓋率達79.94%。資源充足,物質豐富,工農業發達,建立了糧食、用材林、毛竹、茶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等八大農業基地,其中用材林13.6萬畝,木材蓄積量100多萬立方米,年產木材2.7萬立方米;毛竹林11.7萬畝,年外銷鮮筍3.2萬多噸,提供商品竹134萬根;茶園1.7萬畝,年產毛茶1432噸,武夷肉桂茶系茶中珍品;果園面積3.2萬畝,年產水果2.4萬噸,“紐核爾”、“朋娜”臍橙享譽省內外;食用菌種植面積2720畝,“百丈巖”牌竹蓀獲“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磨料磨具、電力能源等企業群體,其中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傳統企業正在不斷改建工藝、設備和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有大小電站10座,裝機容量5260千瓦,年發電量3600萬千瓦,已與省市電網聯網。全鎮社會總產值5.8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04億元,財政收入935.73萬元,村財收入8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56元。

  勤勞的小橋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艱苦創業,加壓奮進,走好“一特三化兩突出”的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先后被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十佳鄉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鄉鎮”、“先進基層黨組織”、“科技示范鄉鎮”、“文明鄉鎮”等數十項榮譽稱號。新的一年,小橋人民將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不斷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以發展工業為重點,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為全面建設小康奠定堅實的基礎!.。

玉山鎮位于建甌市東南部,北鄰順陽鄉,南接迪口鎮,東與屏南、古田兩縣交界,西與小橋鎮相連,處甌、古、屏三縣(市)結合部,區域面積324.13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2.28萬。

  玉山是建甌市的一個邊遠鄉鎮,境內地形復雜,山重峰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鎮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相互簇擁,雄偉峻奇,海拔1611米的石塔山是建甌的“四大天柱”之一。由于玉山位于鷲峰山脈西坡,山多霧重,氣候多變是基本鎮情。全鎮年均氣溫18C,年均降水16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800時,最低海拔基點為395米,轄區內的65個自然村,海拔在500米以下有20個,占31%,海拔在500—700米間的有18個,占28%,海拔700米以上的27個,占4l%。境內山巒成脈,高峰聳立,蜿蜒曲折,被稱為建甌的屋脊。玉山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史。峽頭、嶺后、富地、榧村、白石、上半山、下半山、上后村、下后村等自然村曾是紅軍駐地,1936年春閩東北特委軍分區饒守坤司令員、特委-兼政委王助、政治部主任左豐美率部在玉山與屏南交界的九仙山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陳貴芳、左豐美等一批老紅軍和革命先烈都在玉山戰斗、生活過。在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里,玉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鄉志記載,僅榧村村就有84人參加革命,22人犧牲,13座筍廠及富地、羅山兩自然村房屋被燒毀,為紅軍游擊隊提供大米6625公斤,布276米及其它物質,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解放后,玉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玉山的發展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近年來,玉山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竹海榛鄉果園”建設,開展以“送科技、送政策、送信息、送法律、送溫暖”為載體的“五送融情”活動,著力構筑“筍竹加工城”,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全鎮現有竹山14.1萬畝,用材林9.5萬畝,錐栗1.1萬畝。

東游鎮位于松溪河之畔,鷲峰山脈西側,鎮城北部與龍村鄉接壤,西部與順陽鄉毗鄰,南部與屏南縣相連,東部與川石鄉相接。松溪河、省道甌政公路橫貫全境。全鎮現有18個村委會,1個良種場,1個鎮辦林場,1個居委會,76個自然村,183個村民小組,10472戶,37798人,土地總面積420.53平方公里,是建甌市土地面積最大的鄉鎮。

  東游鎮擁有105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深沉凝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時屬七閩地。后晉天福8年(公元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稱帝,選址黨城筑城百里,規模宏大,有所謂:“渡頭城、云頭街”之說,為東游城鎮發展的最初雛形,歷逾千載,人文薈萃,文史斑斕。民國二年(1913年),東游為建甌縣東區永平鄉。1949年為福建省建甌第一行政公署第二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6月人民公社改為鄉政府,1985年1月撤鄉設鎮,是建甌市最早設鎮的鄉鎮之一。

  東游鎮是片鐘靈毓秀、美麗富饒的土地。境內有辰山、九仙山、獅山、將軍山等名山,其中辰山海拔1822米,為全市屋脊。風景名勝寶圣巖座落于東游鎮渡潭村,距集鎮8公里,方圓5平方公里,風光秀麗、林泉叮當,古樹參天,洞壑深幽,氣候宜人。縣志載:“寶圣巖,飛瀑百丈,若玉虹焉,又有靈巖、巖方兩空穴相疊,有云霧起,數日必雨,旁有八仙山,傳有仙人過此,留有足跡,隱約能辨”。此外,鎮內還有東達橋、溪屯葉士琳古墓等文物古跡。東游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320天,年平均氣溫18℃,降雨量1800毫米,四季分明,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溪河縱橫,水系發達,土壤肥沃,適宜農、林業生產。全鎮山地面積56萬畝,其中有林地44.72萬畝,木材蓄積量達250萬立方米,毛竹360萬根,是閩北主要林區之一。耕地43239畝,2003年糧食產量17458噸,糧食商品率達35%,為全省50大商品糧基地鄉鎮之一,素有“-糧倉”之稱。還盛產優質水果,優質茶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15種礦產,其中黃金、鉛、花崗巖等儲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開采價值。水能蘊藏量豐富,全鎮水電理論蘊藏量達2.3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達1.4萬千瓦。淡水養殖業發達,全鎮淡水養殖面積達2000畝。

東峰位于建甌市東部,省道甌政路貫穿全境,馳名天下的“北苑御茶”即產于此。全鎮方圓302.6平方公里,轄有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1個鎮林場,人口41103人。山地30.59萬畝,其中有林地26.92萬畝,木材蓄積量92.52萬立方米;水田4.23萬畝,年產糧食24775噸;水果18418畝,產量14621噸,其中柑桔15641畝,產量13706噸;茶葉12328畝,產量957噸。200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0298萬元,工業總產值1764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2180萬元。財政收入6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74元。

  東峰積極探索山區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路子,營造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成為農業結構優化,鄉鎮企業崛起,商貿流通興旺,科技含量提高,基礎設施完善的經濟強鎮、農業上,確立了糧、茶、果、菜、林、竹、菌、牧八大主導產業,引進了長富集團第19、32牧場、大乘集團東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等三個牧場。工業上,建設了蓮花坪千畝工業園區,培育了萬峰中密度纖維板廠、成龍茶廠、華明膠合板廠等龍頭企業。商貿流通上,先后建成了桂林農副產品批發大市場、峰歧果蔬批發市場、坤口大棚蔬菜交易市場、閩北柑桔批發市場,促進全鎮農副產品流通銷售。在集鎮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2000年建成了建甌市鄉鎮占地面積最大的北苑公園,南橋街、直街、環鎮路三條商貿街聯成一體,改善了鎮容鎮貌,帶動了第三產業;優先發展教育,擁有12年制教育服務網絡,教育質量在建甌市名列前茅;積極引進新技術和人才,工農業經濟增長依靠科技進步因素達60%。

小松鎮地處建甌市北郊,距市區20公里,東與東峰鎮、龍村鄉交界,西與徐墩鎮毗鄰,南與芝山街道辦事處接壤,北與建陽市小湖鄉相連。全鎮總面積23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3萬畝(水田3.63萬畝),林地面積26.2萬畝,轄14個行政村、1個林場、1個良種場,85個自然村,140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29107人,總戶數7975戶,其中農業戶7325戶,200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7205萬元,農業總產值13111萬元,村財總收入2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48元。

  小松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勢平坦,腹地開闊,年平均氣溫18.3℃,降雨量1647毫米,境內溪流交錯,水網縱橫,水系發達,水域遼闊,山地綿延,村莊連亙,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小松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遠在四千多年前,小松地區已有氏族居住,南末后,小松稱崇安里,民國時期,小松設外崇、內崇兩個鄉。1950年小松屬建甌豐樂5區所轄,1952年小松設為建甌縣第12區,1956年成立小松區,1958年成立超星人民公社,1960年改為小松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小松鄉人民政府,1993年撤鄉設鎮。本鎮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苗族、畬族等少數民族,民風淳樸。鎮內名勝古跡繁多,有漢朝建的報恩寺,清朝的大廟,元宋窯址,宋朝抗元英雄謝璧附馬趙壽安公主墓,梁朝古墓,南朝墓群,晉代與南北朝時期土族墓葬群,東瑞橋(俗稱官洋橋)、上元橋,光緒年立風景林禁碑等,還有許多富有民間傳說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適宜農、林、牧、漁、工、貿及旅游業全面發展。

  小松是建甌糧食主產區之一,商品糧基地鎮,被譽為閩北農業“一支花”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范項目園區位于小松境內,從96年開始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經過幾年努力,已建成省千畝水稻良種中試、閩臺優質瓜菜、名優落葉果樹、農業機械作業等示范基地,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樹成行、地平整、澇能排、旱能灌、溝渠橋涵閘配套齊全”的田園化格局,逐步向“農田園林化、種植區域化、耕作機械化、農技科學化、品種優良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優質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園區邁進,逐漸成為閩北山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現代農業“精品工程”。

順陽鄉位于福建省建甌市東面,距市區39公里,全鄉面積172.18平方公里,人口1.14萬。海拔120米,年平均氣溫19.2攝氏度,境內6個行政村,一個國營采育場;還有風景秀麗海拔1538米的“九仙山”和正在開發的鴛鴦湖旅游區。

  順陽鄉物產豐富,資源充足,木材蓄積量達58萬立方米,毛竹560 萬枝。盛產柑橘、九仙霧茶、錐栗、香菇、木耳、蓮子、油茶籽、山蒼籽、松脂等20多種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九仙霧茶”在首屆北苑貢茶評比中獲特等獎。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鋅、銀、鋁、鐵、石英石、花崗石等,具有極高的開采價值。

  順陽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街景小區列入省級試點。集鎮24米寬的水泥大道和長5 公里的出鄉柏油路已投入使用,商業街兩側主體建筑風格各異、造型新穎,“三線二管”下地,人行道鋪彩磚,間嵌鵝卵石并在夾縫植草構成幾何圖形,綠化講究“色、香、形”,形成較濃的文化氛圍。裝機容量1210千瓦,年發電量180 萬千瓦時的電力保證供應工農業發展;1000門程控電話網絡已建好,開通集鎮移動電話,無線尋呼覆蓋全鄉,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的目標;日供水2000噸的自來水廠已開始投入使用;全鄉有線電視與市聯網。一個現代化的新型小城鎮雛形基本形成,99年被省建委定為省級村鎮建設試點鄉鎮,成為我省山區小城鎮建設的一個典型。并于2000年3月份被國家建設部授予“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鄉鎮”稱號。

  順陽鄉黨委,政府以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帶領全鄉人民“艱苦創業,志在一流”,以“一流的工作作風,一流的發展意識,一流的投資環境,一流的集鎮面貌,一流的經濟建設”的發展格局,昂首邁向二十一世紀。

  順陽事業欣欣向榮,順陽人民以誠摯的情懷,最優惠的政策和優良的投資環境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到順陽觀光旅游,投資興業,共創順陽美好未來。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片高潮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86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中文字幕高清色婷婷视频网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