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屬玉川鄉。 1949年分屬濟源縣一區和二區。 1955年屬軹城中心鄉。 1958年屬軹城公社。 1983年改設軹城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0年改置軹城鎮。 1992年從軹城鎮析出,設立雙橋街道。 2007年更名為沁園街道。 |
清代屬玉川鄉。 1912年屬濟源縣一區。 1945年建城關鎮,屬濟源縣。 1958年與四個高級社聯合成立城關公社。 1962年從城關公社析出,恢復城關鎮建制。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城關鎮更名為濟水鎮,屬濟源市。 1992年改置濟水街道。 |
清代屬玉川鄉。 1912年屬濟源縣一區。 1955屬廟街中心鄉。 1958年屬城關公社。 1962年分屬城關公社和城關鎮。 1983年改設鄉,分屬亞橋鄉和濟水鎮。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2年從亞橋鄉和濟水鎮析出,設立北海街道。 |
清代屬玉川鄉。 1949年分屬濟源縣一區、四區。 1955年分屬廟街中心鄉、軹城中心鄉、思禮中心鄉。 1958年分屬城關、思禮、軹城、克井4公社。 1983年分屬城關鎮、思禮鄉、軹城鄉、克井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2年從濟水鎮、克井鎮、思禮鄉析出部分村,設立天壇街道。 |
清代屬玉川鄉、沁陽鄉。 1912年屬濟源縣一區。 1946年分屬濟源縣一、三區。 1955年分屬北官莊、廟街中心鄉。 1958年成立城關公社。 1983年改設城關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城關鄉更名為亞橋鄉。 2007年改設街道,稱玉泉街道。 |
清代屬玉川鄉。 1912年屬濟源縣一區。 1945年屬濟源縣四區。 1950年分屬一、四區。 1955年設立克井中心鄉。 1958年成立克井公社。 1983年改設克井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1年改置克井鎮。 |
清代分屬沁陽鄉大河里、王寨里。 1912年屬濟源縣三區。 1955年分屬北官莊、尚莊中心鄉。 1958年成立辛莊公社,屬濟源縣。 1983年改設辛莊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0年改置鎮,更名為五龍口鎮。 |
春秋時為軹國。 戰國時置軹邑,先為韓都,后為魏之重鎮,乃“天下名都”之一。 秦置軹縣。 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侯國。 隋大業三年(607)省入河內縣。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軹縣。 唐貞觀元年(627)并入濟源縣。 清代分屬樂安鄉和玉川鄉。 1928年屬濟源縣二區。 1955年設軹城和添漿2個中心鄉。 1958年由軹城、留養、添漿3中心鄉合并成立軹城公社,屬濟源縣。 1983年改設軹城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0年改置軹城鎮。 |
清代屬玉川鄉。 1912年分屬濟源縣五、六區。 1949年分屬濟源縣二、四區。 1955年設承留中心鄉。 1958年成立承留公社。 1975年析出部分村設虎嶺區。 1977年虎嶺區撤銷后,復歸承留公社。 1983年改設承留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1年改置承留鎮。 |
春秋名郫邵。 漢為邵亭。 北魏設邵郡。 北周置邵州。 唐武德二年(619)設邵原縣。 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濟源縣。 明清兩代設巡檢司。 清代屬清下鄉。 1928屬濟源縣七區。 1943年建王屋縣,為王屋縣政府所在地。 1947年撤銷王屋縣后,復歸濟源縣第七區。 1958年成立邵原公社。 1983年改設邵原鄉。 1985年改置邵原鎮。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
清代屬清下鄉。 1912年屬濟源縣六區。 1949年分屬濟源縣二區、八區。 1955年設立坡頭中心鄉。 1958年成立坡頭公社。 1983年改設坡頭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5年改置坡頭鎮。 |
清代屬沁陽鄉。 1912年分屬濟源縣二、三區。 1955年分屬北官莊中心鄉和添漿中心鄉。 1958年成立梨林公社。 1983年改設梨林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9年改置梨林鎮。 |
清代屬清下鄉。 1912年屬濟源縣六區。 1943年劃歸王屋縣三區。 1947年復歸濟源縣六區。 1955年設立大峪中心鄉。 1958年成立大峪公社。 1983年改設大峪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1994年因興建黃河小浪底水庫,大峪村整體搬遷到承留鎮,鄉政府搬遷到橋溝村,仍襲原名。 2000年改置大峪鎮。 |
清代屬玉川鄉。 民國為武山鎮。 1912年分屬濟源縣四、五區。 1944年更名思禮鎮(思禮村)。 1955年設思禮中心鄉。 1958年成立思禮公社。 1983年改設思禮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2007年改置思禮鎮。 |
北魏黃興四年(470)置萇平縣。 北周明帝元年(557)更名為王屋縣。 唐武德元年(618)又改為邵伯縣。 唐顯慶二年(657)復置。 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濟源縣。 清代屬清下鄉。 1928年屬濟源縣七區。 1943年改屬王屋縣三區。 1947年復歸濟源縣七區。 1949年屬濟源縣六區。 1955年改屬王屋區。 1958年成立王屋公社,屬濟源縣。 1983年改設王屋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2007年改置王屋鎮。 |
唐代稱玉陽。 清代屬清下鄉。 1928年屬濟源縣七區。 1943年分屬王屋縣二、三區。 1947年復歸濟源縣七區。 1955年改屬王屋區。 1958年成立下冶、逢石2個公社。 1959年撤銷逢石公社,分設下冶、邵原公社。 1983年改設下冶鄉。 1988年撤銷濟源縣設立濟源市,屬之。 2007年改置下冶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