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古稱邛都,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西昌縣,以新的西昌城在唐代建昌舊城之西,故名“西昌”。 |
古稱會無、會川,因“川原并會,政平頌理”而得名。 |
木里縣名來由說法有四:一是木里為鹽源縣境內項土司領地的總稱,因大寺之一叫木里,故以木里大寺之名為全境總稱;二是木里一度為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天王所占據,因其二十一世祖,于明洪武由皇帝姓木,木里即木氏之地;三是民國《鹽源縣概況》一書說:木里地名始載于地圖者,當自清末始,清末皇朝輿地圖四川分圖,載有米里寺,木里即米里之音變;四是佛經中記載:在印度的東北方有一叫木里的山谷之地,是佛法的根本護法女神巴登拉姆的圣地道場,所屬這一片土地總稱為木里。據考證第三種說法最為確切。 |
因縣南有鹽井河,故名。一說因縣有鹽井,鹽源豐盛為名。 |
元統一疆土,在今涼山地區設置路、府、州、縣。至元十二年(1275),域內屈部改置為昌州,隸屬定昌路;至元十三年(1276)頳綖部改置為德州,隸屬德平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合德平、定昌二路為德昌路,領德州、昌州、普濟州、威龍州。德昌之名抑或以治地介乎德、昌二州之間,抑或取德平路之“德”、定昌路之“昌”合一未知,后人又以“有德必昌”釋之。 |
會東因位于會理之東而得名。 |
寧南建縣始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1日。 |
普格,彝語“普基”的轉音,意為山埡口下的草甸子,以縣政府駐普基鎮命名。清初置關隘于此,名普格寨。 |
布拖又稱吉拉補特,是彝語“補特”的音譯,“補”指刺猬,“特”指松樹。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樹的地方”。布拖是彝族阿都的聚居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的圣地”的美稱。 |
因地處金沙江之北,故名金陽。 |
昭覺地區原稱交腳,系彝語諧音,意為有鷹的壩子,建縣時以昭覺為縣名。 |
縣政府設在甘相營,彝語稱“夕奪拉達”意指制造鎧甲的地方。根據“夕奪”二字的漢語諧音,而命名為“喜德”縣。 |
以縣東有冕山,狀如冠冕,故名。 |
越嶲因越過嶲水設郡縣得名。到了1959年,因為名字生僻難認,不容易識記,所以越嶲縣改名為越西縣。 |
甘洛,彝語為甘姓人居住的山谷。1956年12月建縣時名為呷洛,因“呷”字讀音與原地名誤差太大,1959年報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甘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