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為漣城鎮,1958年設立人民公社時屬東風公社,1963年復名為漣城鎮。 2018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與徐集鄉合并為漣城街道。 |
1983年6月改稱朱碼鄉。 2000年4月撤鄉建鎮,為朱碼鎮。 2018年區劃調整朱碼鎮改為朱碼街道。 |
建國后,1950年置陳師鄉于陳師庵。 1958年改為陳師公社,1960年蔣庵公社并入。 1965年更名雙河公社,于1981年復稱陳師公社。 改革開放后,1983年復稱陳師鄉。 2001年01月14日,撤銷陳師鄉,設立陳師鎮。 2018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陳師鎮改為陳師街道。 |
保灘鎮在清代大部分屬西路鎮,民國初年建保灘鄉,民國35年9月和城南區合并為繁志區,是年11月劃歸淮安縣郝渠區。 1950年6月劃歸漣水,隸屬連城區,1956年屬秉同區。 1957年撤區并鄉時,1958年9月成立保灘公社。 1983年改稱保灘鄉。 1988年6月,撤鄉建鎮更名保灘鎮。 2018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保灘鎮改為保灘街道。 |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1958年9月由高溝鄉和楊口鄉組成稱高溝公社。 1976年,高溝鎮區從高溝公社劃出,復為縣屬鎮。 1983年高溝公社改為高溝鄉。 1987年高溝鎮和高溝鄉合并,稱高溝鎮。 2018年12月,前進鎮并入高溝鎮。 |
清代大部分屬大飛鎮。 民國初屬大飛市。 民國34年春建唐集區。 民國35年9月撤區并鄉,隸屬黃營區。 1950年6月屬漣水縣黃營區,1957年撤區并鄉,由唐集鄉、石湖和胡樓、湯碼等鄉的部分組成新的唐集鄉。 1958年9月成立唐集公社,1988年撤鄉建鎮。 |
清康熙年間,稱大程集。 抗戰前,改名大東鎮。 民國31年11月,抗日民主政府建大東區,民國35年12月撤區為鄉,隸屬胡集區,1954年6月改屬秉同區。 1957年撤區并鄉,由大東、時碼鄉和瓦灘、順集、魯渡等鄉的一部分組成大東鄉。 1958年9月成立大東公社,1980年,時碼、白果、桑墩、嵇碼等幾個大隊劃歸新成立的時碼公社。 1983年6月改稱大東鄉,1986年撤鄉建鎮。 |
清代建五港鎮。 民國初設五港市,民國18年設五港鄉,民國35年9月建五港區,12月撤銷,隸屬胡集區,民國38年5月重建五港區。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由五港鄉、羅沖鄉和港南、斗墩鄉的部分組成五港鄉。 1958年9月成立五港公社。 1983年6月改稱五港鄉。 1988年撤鄉建鎮,2001年方度鄉并入。 |
清代屬陳溪鎮,民國初屬陳溪鄉,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三區,民國23年屬第二區。 民國31年8月建梁岔區,民國35年9月撤區為鄉,屬同興區,民國37年改屬成集區。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將來庵、陳溪鄉及余圩、道明、馬圩等鄉的一部分并入梁岔鄉。 1958年9月成立梁岔公社,1977年12月河網公社的鮑營大隊、前進公社汪圩大隊的4個生產隊劃歸梁岔公社;梁岔公社紅星大隊劃歸成集公社。 1983年6月改稱梁岔鄉。 1988年撤鄉建鎮。 2001年進行并村聯組,全鎮轄1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
清乾隆年間,曾在此建立都司衙門,常年駐軍,稱佃湖營。 清末,曾建佃湖鎮。 民國23年(1934)建石湖鄉,1942年11月建佃湖區,1946年9月撤佃湖區,改屬黃營區。 1957年,撤區并鄉后隸屬唐集鄉。 1959年春,成立石湖農藝場。 1965年改稱為石湖果園。 1988年5月,經省政府批準,以原石湖果園為轄區,成立石湖鎮。 1998年2月,唐集鎮的五里村、齊莊村、外口村、興莊村、瓦房村、松林村、十七堡7個村劃歸石湖鎮。 2000年2月撤鄉并鎮,南祿鄉并入石湖鎮。 2002年1月,石湖、南祿分設,原南祿所屬村全部劃歸南祿辦事處。 2010年,南祿辦事處再次合并到石湖。 |
明初已形成街市,即稱岔廟。 清代中期,街西頭又有吳姓地主興集,稱吳集。 清末,岔廟、吳集合稱岔廟街。 清代即建有岔廟鎮。 民國初岔廟鎮屬金岔市,民國18年(1929)屬第四區,民國23年后屬第三區。 漣水縣抗日民主政府于民國31年8月建岔廟區,1956年2月撤銷,分屬高溝、灰墩、王集三區。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時由洪濱、岔廟鄉和惠民、金圩鄉的部分組成岔廟鄉。 1958年9月,成立岔廟公社。 1967年改名為紅星公社,1981年10月恢復岔廟公社。 1983年6月改稱岔廟鄉。 2000年撤鄉建鎮,與河網鄉合并為岔廟鎮。 2002年,原河網鄉從岔廟鎮劃出。 2001年實行并村聯組,2013年大興村劃歸高溝鎮,現全鎮有1個居委會,16個村,91個村民小組,有11403戶。 |
民國32年春,漣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建胡集區。 1954年撤區為鄉,屬五港區。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時,由胡集鄉和斗墩、港南、魯渡、胡樓等鄉的部分組成胡集鄉。 1958年9月成立胡集公社。 1980年1月,漣中總干渠以西的8個大隊,與大東劃出的8個大隊成立時碼公社。 1983年6月改為東胡集鄉。 2000年撤鄉建鎮,時碼鄉合并入東胡集鎮,更名為東胡集鎮。 2002年2月又全部劃出成立時碼辦事處。 2010年再次合并。 |
南集鄉境在清代大部分隸屬大飛鎮,民國初屬大飛市,1929年屬第八區,1934年后屬第六區。 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1942年11月建南集區。 新中國成立后仍屬南集區,1956年2月撤銷南集區,改屬黃營區,1957年12月撤區并鄉時由守陽、道行及下營、范蕩、六堡、順集等鄉的一部分組成南集鄉,1958年8月成立南集人民公社,1983年6月,改稱南集鄉。 2000年初朱陳苗圃并入,改稱南集鎮。 10月全縣實施撤鄉并鎮,北集鄉并入南集鎮。 |
成集鎮在民國初隸屬陳溪鄉,民國18年屬第三區,民國23年后屬第二區。 民國31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建立成集區,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為成集區。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時,由朱前鄉和槐樹、杰勛、道明等鄉的部分組成成集鄉。 1958年9月成立成集公社。 1981年4月劃出六塘、李衡、洋河、朱前、官莊、孫莊、余河7個大隊,和麻垛劃出的6個大隊成立余圩公社。 1983年6月改稱成集鄉,2000年11月區劃調整時,與余圩鄉合并,成立成集鎮。 2002年1月,原余圩鄉劃出,成立余圩辦事處。 2010年再次合并成集鎮。 |
1957年12月撤區并鄉,1958年9月成立紅窯公社。 1983年6月改稱紅窯鄉。 2000年10月撤鄉建鎮。 2018年區劃調整,將義興鎮并入紅窯鎮。 |
黃營清代屬大飛鎮,民國34年春建黃營區。 1957年建黃營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改為黃營公社。 1983年撤區并鄉時更名為黃營鄉。 2018年12月行政區劃調整為黃營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