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溪社區 清同治(1862-1874)年間,于三溪之上建石拱橋三座,兩場合一,稱利溪場。 解放前有街道2條,老場街道長150米,寬2至5米,背埡口街長150米,寬2至3米。 解放后建成新場街長200米,寬6米,1985年,改造背埡口街和新場街,鋪片石街面700平方米。 2013年成立街道社區。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街道社區、橋亭子村,新場壩村1.2.3組、大灣丘村1.2.3.4組,合并設立街道社區(蓬安府發〔2020〕6號)。 |
2、黃桷樹社區 從2011年沿用至今。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三壩街道社區,更名為黃桷樹社區.(蓬安府發〔2020〕6號)。 |
3、花房子村 解放前為利溪鄉二保。 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利溪鄉二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二管理區。 1961年為利溪公社二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利溪鄉花房子村。 1986年撤銷利溪鄉,設置利溪鎮的建制,為利溪鎮花房子村。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花房子村、三角灣村,合并設立花房子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4、八角村 解放前為利溪鄉九保。 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利溪鄉十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八管理區。 1961年為利溪公社四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利溪鄉八角村。 1986年撤銷利溪鄉,設置利溪鎮的建制,為利溪鎮八角村。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八角村、花灶溝村、萬桑園村,合并設立八角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5、東德華村 從1998年沿用至今。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肖家溝村、東德發村,合并設立東德發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6、馮家壩村 解放前為利溪鄉1保。 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利溪鄉1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25管理區,1961年為利溪公社10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利溪鄉馮家壩村,1986年撤銷利溪鄉,設置利溪鎮的建制,為利溪鎮馮家壩村。 |
7、高峰山村 解放前為利溪鄉9保。 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新場鄉1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12管理區,1961年為衛星公社12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利溪鄉高峰山村,1986年撤銷利溪鄉,設置利溪鎮的建制,為利溪鎮高峰山村。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高峰山村、青龍江村,合并設立高峰山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8、挖龍坳村 解放前為利溪鄉5保。 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新場鄉5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5管理區,1961年為利溪公社15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利溪鄉挖龍坳村,1986年撤銷利溪鄉,設置利溪鎮的建制,為利溪鎮挖龍坳村。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量金斗村、挖龍坳村,合并設立挖龍坳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9、大灣丘村 解放前為利溪鄉8保。 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新場鄉5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31管理區,1961年為利溪公社16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利溪鄉大灣丘村,1986年撤利溪鄉,設置利溪鎮的建制,為利溪鎮大灣丘村。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將新場壩村4組、大灣丘村5.6.7.8.9組、牛眠溝村合并設立大灣丘村;大灣丘村1、2、3、4組并入街道社區(蓬安府發〔2020〕6號)。 |
10、萬壽村 解放前為正源鄉萬壽保,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三壩鄉萬壽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十一管理區,1961年為三壩公社二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三壩鄉萬壽村。 2019年,行政區劃調整,將萬壽村劃歸利溪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姚家壩村、萬壽村、金竹庵村,合并設立萬壽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11、鄭家壩村 解放前為正源鄉五保,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三壩鄉二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十四管理區,1961年為三壩公社四大隊,1983年為三壩鄉鄭家壩村。 2019年,行政區劃調整,將鄭家壩村劃歸利溪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鄭家壩村、雙龍盤村,合并設立鄭家壩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12、三壩村 解放前為正源鄉玉皇保,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正源鄉五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十六管理區,1961年為三壩公社六大隊,1983年為三壩鄉三壩村。 2019年,行政區劃調整,將三壩村劃歸利溪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冉家碑村、大石塘村、三壩村,合并設立三壩村(蓬安府發〔2020〕6號)。 |
13、闕家壩村 解放前為三壩鄉回龍保,解放后,1952年民主建政為三壩鄉五村,1958年為衛星公社十七管理區,1961年為三壩公社十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為三壩鄉闕家壩村。 2019年,行政區劃調整,將闕家壩村劃歸利溪鎮管轄。 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撤銷汪家坡村、闕家壩村,合并設立闕家壩村(蓬安府發〔2020〕6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