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市利州區東壩街道辦事處轄城郊、水柜、蓮花、萬源4個行政村,東壩、金柜、翠屏、新民、陳家壕、棲鳳、蓮花池7個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45.6平方公里,總人口93975人,其中農業人口8712人。有基層黨組織37個,黨員總數1321人,其中正式黨員1295人,預備黨員15人。有黨政辦、綜治辦、村建辦、社會事務與計劃生育辦、經濟發展辦、安全生產辦、愛衛辦、城管辦、財政所、環衛所8辦2所內設機構,有農經農技站、林業站、水利農機站、勞動保障所4個延伸部門,共有干部職工71人。
|
嘉陵街道位于廣元市城區中部嘉陵江與南河交匯處,西面臨江,南面臨河。東北部為丘陵,為眾多風景秀麗的小丘組成,最高為鳳凰山,海拔563.5米。西南為嘉陵江、南河沖積平壩,由漫灘和一、二級階地組成,平均海拔480米。年均氣溫16.1○C,極端氣溫最高38.9○C,最低-8.1○C。年均無霜期262天,最長295天,最短207天。年均降水987.8毫米,最多1518.1毫米,最少580.9毫米。年均晴天21.4天,陰天199.3天,霧日6.2天。氣壓最高965.9毫巴,最低947.4毫巴。風以偏北風為主,年均風速1.7米/秒,最大可達40米/秒。嘉陵江年均流量198立方米/秒,南河21.4立方米/秒。地下水以漫灘和一級階地最豐富,單井桶水量1000—5000噸/日。過境水徑流量64.41億立方米。
自東晉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廣元建縣以來,歷為府、州、縣治地,“邑名寧武、劍外、小益”。清末實行自治改為城廂。民國29年(1940年)實行聯保改為漢壽鎮(以境內有漢壽水故名)并轄城鄉20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12月改為嘉陵鎮(以瀕臨嘉陵江故名),轄16個居民委員會。1978年8月,轄城南、城北、東壩、河西4個街道辦事處36個居民委員會。1984年7月,增轄東壩、工農2鄉18個村,實行“以鎮帶鄉”。1985年6月廣元建市,改為廣元市市中區嘉陵鎮,為廣元市人民0治地;10月31日,撤銷嘉陵鎮建制,并撤工農鄉、城南、城北街道辦事處,合并建立廣元市市中區嘉陵街道辦事處,為科局級,屬市直管,并轄工農村民辦,城南、城北居民段9個村19個居委會。1986年11月,改屬廣元市市中區中心區。1987年5月,廣元市0移治東壩街道。1989年9月,撤銷中心區,改屬市中區;撤銷工農村民辦,建立工農鎮,仍屬嘉陵街道辦事處。1992年10月,撤小鄉并大鄉,工農鎮劃出改屬市中區;并撤城南、城北居民段,改居委會為直轄。1994年9月,千佛居委會劃屬工農鎮;12月,轄26個居委會。2000年設有黨政、社會事務與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經濟發展等辦公室和財政所。轄區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西起嘉陵江,東鄰東壩街道,南連南河街道,北界工農鎮。總人口16151戶49582人。設治下河街59號.
工業方面:建市初,有街道企業24個,村、組、聯戶、個體企業150個,總產值268萬元。1988年政企分開,加大企業自主權,1992年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發展企業,1995年,購筑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企業發展至1533家,總產值20793萬元。2000年,通過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老城改造,企業增至2500家,總收入達22500萬元。
商業方面:建市時,有街道商業攤點16人,產值104萬元,個體工商戶150家,產值80萬元。1993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5年,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私營個體商業發展到1497家,從業人數3163人。1996年,舊城改造,新建街道樓房一、二層均建為營業場所,并建成大型專業市場、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綜合市場30余處,僅中新商場占地達40余畝。舊城經過改造成為新的商業區,商品種類齊全,貨物應有盡有,可滿足顧客選購。2000年,私營、個體工商戶達5000戶,營業額實現5億元。
交通運輸方面:建市時,廣達、廣昭、川陜公路均于轄區交匯,道路狹窄擁擠,經常堵塞車輛,1987年蜀門大橋建成通車,1988年利州東路平橋至轉盤建成通車,1990年,蜀門北路建成通車;12月,川陜路改經南河街道,1991年建濱江路,1994年建成濱河路,1995年,皇澤大橋竣工,1996年,環城北路竣工,舊城改造啟動,1998年,108國道建成通車,城市交通里程達20公里。道路兩側植行道樹、風景樹、綠化帶,安裝有路燈,主道均寬30米,主街均寬20米,巷道均寬10米,路面均為鋼混結構,并設人行道、盲道,交通設施齊備,街巷均與主道相通,并可直達108國道、212國道、廣成高速、火車站、機場;公共交通線路增至9條,車輛增至118輛,可滿足市民需求。
城市建設方面:1988年起,將廣旺公路建成利州東路,將東風中、北路擴建成蜀門北路,將東風東路擴建成利州西路,將財神樓河壩建成街區,1996年實行老城改造,2000年,主城區除部分地未竣工外,建成街道20公里。街道樓房除河街西側因地質狀況為三樓一底外,余均為7層以上,房屋均為鋼混和框架結構,內外裝飾,建筑風格各異,一、二層均為營業用房,三層以上為商住樓,式樣新穎,寬敞明亮,水、電、氣設施齊全,下水道并設雨水井、檢查井,全部實現水污分流,且江、河防汛堤高9—13米,可抵御百年不遇洪水。
文化娛樂體育方面:建有女皇影視城1座,藝術劇院2座,圖書閱覽室1處,書店、書攤100余家,街道文化活動場所7處,電玩、舞廳、茶園100余處,有鳳凰山公園、嘉陵廣場、4.6公里長的濱江濱河綠帶以及游泳池、滑冰場,學校運動場等。
教育方面:有幼兒園30余家,小學3所,初級中學1所,中等教育學校3所,成人教育學校4所,5個高等院校函授點,有特殊教育小學1所;初等教育入學率、畢業率、升學率均為100%。宗教方面:有天主堂、福音堂、清真寺、金魚山拱北,1986年起已陸續開放3處。
衛生方面:有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廣元軍分區長城醫院、中廣職工醫院、市急救中心醫院、市婦幼保健站、市疾控中心等醫療保健機構以及私營醫院、個體診所60余家,市一醫院和市中醫院均為國家三級醫院,設備精良、技術先進、科室齊全,極便于患者就診。
計劃生育方面:2000年,計生率99%,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郵政電信方面:郵政全部實現自動化,并應用電腦處理郵政業務,函件、包件、匯兌均極方便快捷,報刊雜志發行達500余種100000份;電信1989年即進入全國自動網,1998年與郵政分離,網通、鐵通、聯通、移動等公司發展迅速,2000年,轄區用戶電話普及率達90%,移動電話普及率5%,公話亭、公話超市320余處,IP電話30余處,學校機關普遍安裝程控電話,學校均建有多媒體計算機室,互聯網撥號上網1500余家。
環境保護方面:1996年,舊城改造中下水道實現雨污分流,1998年建成垃圾中轉站10個,環境衛生硬件設備得到改善,通過河流污染整治,煙塵整治、噪聲整治,2000年,大氣總量懸浮微粒年日平均值(ISP)恢復到0.215mg/立方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95%,地表水高錳酸鹽指數2.48mg/立方米,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9.9aB(A),煙塵控制區覆蓋率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3.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2%,環境保護投資指數1.39%,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零,2級以上空氣環境質量年天數達238天。隨著廣元市人民0“兩江口生態環境工程”和“嘉陵江涌水工程”啟動,轄區城市景觀將更為豐富,城市功能將更加完善,科技含量將大大提高,山水園林城市指日可待。
|
河西街道位于廣元市城區西郊,嘉陵江西邊,故名“河西”。東鄰利州區工農鎮,北靠朝天區蒲家、西北二鄉,西北分別和利州區的楊家巖、回龍河街道接壤,西、南界廣元經濟開發區下西壩社區街道辦事處,幅員面積45平方公里,轄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另有5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1.5萬人。 河西在南朝齊置烏奴鎮城,唐置嘉陵、望喜驛,宋置望喜鎮,明清置問津驛。清代分別屬則天里轄上西、下西、順壩、磁窖、回龍5保;柏龍里轄柏龍保的一小部分;清和里轄中寨壩、尚家營、五佛巖、下西壩4處(保)。民國初屬上西、金帽、大石鄉、第一(河西)團區和第十四(王家)團區、城鄉團區之各一小部分。1950年以舊河西鄉全境和龍潭鄉的4個保、漢壽鎮的1個保建廣元縣河西區。并分河西鄉和龍潭、漢壽鎮劃屬的保建新農、回龍、新政、西北、農權、三合、印臺7鄉。1951年以原龍潭鄉北境建立界牌鄉;分新政鄉北建立愛國鄉;分三合鄉西北建新建鄉;羊木區的工農鄉劃入。1953年撤銷新建、農權2鄉并入三合鄉;撤銷愛國鄉并入新政、工農2鄉;并將西北鄉劃屬羊木區。1955年撤銷大壩區時,將龍潭鄉劃入;撤銷界牌鄉并入龍潭鄉;撤銷新政鄉并入新農鄉。同年撤銷河西區,將新農、回龍、工農、龍潭、三合、印臺6鄉劃為廣元縣直屬鄉。1956年印臺鄉并入新農、龍潭、三合3鄉;三合鄉并入回龍鄉。1957年恢復河西區,將新農、回龍、工農、龍潭4鄉又劃屬河西區;從回龍鄉分置原三合鄉;從龍潭鄉分置原界牌鄉。1958年三合鄉并入回龍鄉,同年回龍鄉與新農鄉合并成立河西鄉,界牌鄉與龍潭鄉合并成立龍潭鄉。1959年將盤龍鄉由寶輪區劃入。1960年將縣直屬東壩鄉劃入。1961年從龍潭鄉分出原界牌鄉,從河西鄉分出新政鄉境建立上西鄉,從河西鄉分出原三合鄉。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河西鄉更名為下西鄉,三合鄉更名為陵江鄉,界牌鄉更名為界牌埡鄉。1984年10月經廣元縣0批準,將東壩、工農2鄉劃屬嘉陵鎮,以鎮帶鄉。廣元撤縣建市后,于1985年10月經市0批準,撤銷河西區和上西、下西2鄉,建立河西街道辦事處,直轄7個居民委員會和上西、下西2個村民辦,帶管龍潭、界牌埡、盤龍、陵江4鄉。1989年將龍潭、界牌埡2鄉劃屬東壩街道辦事處,河西街道辦事處直接管轄上西、下西2個村民辦和盤龍、陵江2鄉。1990年經市0批準,恢復上西、下西鄉。1992年撤鄉并辦,撤銷上西、下西鄉合并為河西街道辦事處,轄16村。1993年將吳家浩、上西2村劃出成立上西經濟開發區。1996年將同心、群心、學工3村劃出成立回龍河工業小區。1998年將八一村6、7、8三個組劃出成立穆斯林經濟開發區。2001年7月整體劃入廣元市利州經濟開發區。2002年3月將楊柳村劃出成立楊家巖社區街道辦事處。2003年7月將白山、楊家浩、浩口、鄭家溝4村及水上居委會劃出成立西城街道辦事處。2005年7月市委市0撤銷利州、上西經濟開發區,將河西街道建設、南陵、活力、下西、八一5個村,曾家橋、鐵路、火車南站、陵西、利州西路5個社區居委會劃出成立廣元經濟開發區下西壩社區街道辦事處,其余(民權村、建設村8組、南陵村6、7組、八一村6組、陵西社區2組)劃歸市中區(現利州區)管轄,2006年1月市中區委區0撤銷西城街道辦事處與河西街道辦事處合并,成立新的河西街道辦事處。 河西街道緊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風景名勝區皇澤寺、川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廣元火車南站、全國知名企業娃哈哈廣元工業園區以及廣元經濟開發區下西物流園區,國道108線、212線、寶(雞)成(都)鐵路、普(濟)成(都)鐵路以及即將修建的蘭渝鐵路均從境內穿過,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境內煤、鐵礦、石灰石蘊藏豐富,植被良好,主要樹種為柏樹、馬尾松等,森林覆蓋率達45%。境內屬中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境西北巖九山海拔1319米,最低點江邊海拔460米,年日照1310小時,降水量972毫米,無霜期263天,年均氣溫16.1℃。村組公路、水利電力、通訊通信、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2007年街道生產總值71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77元。
|
廣元市利州區雪峰街道辦事處前身系廣元市鄉鎮企業工業區管理委員會,成立于1993年。1995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范區”,1996年體制實行單列,2004年6月更名為雪峰街道辦事處。 我辦位于城區東大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成普鐵路、國道212線橫貫全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幅員面積16.4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積5.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21 畝,林地7700畝。轄雪峰、九華、泡石3個行政村、18個村民小組和雪峰寺、泰山路、華山路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9428人,其中常駐農業人口5152人。自1996年體制單列以來,經過十年的發展,轄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均取得了顯著進步。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69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余元。 轄區內自然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有唐代修建的“萬瓦鱗鱗饒雪峰,巋然亭觀繞虛空”的雪峰寺和自然形成的“雪峰八大景”等自然人文景觀。一年一度的利州區桃花會也選在這里舉辦,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還引來了眾多商賈。川北民俗文化園和泡石鄉村旅游十里長廊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森林花院”、“徐家桃園”等四星級“農家樂”設施齊備,環境優美,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 建市以來我市教育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建設工程—廣元市教育發展規劃區位于我轄區九華村,占地2074畝,基建面積4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入7.5億元左右,建成后可容納2萬余名學生。前期進入規劃區的廣元師范學校和廣元市職業高級中學目前已建成招生。轄區內還有雪峰小學、廣元市外國語學校和廣元市經濟管理學校等中小學校。新規劃的廣元市體育主題公園也即將入駐我街道進行建設。 轄區內水、電、路、訊、氣等基礎設施完善,現有各類企業429家,其中投資上千萬的有廣元市外國語學校和川北民俗文化園、恒宇種養殖有限公司,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四家,投資上百萬元的有大強機械有限公司、科糧實業公司、申達實業公司、科興實業公司、福記油脂公司、帆舟食品廠、瑞奇模具制造公司、瑞峰機械公司、匯博建材廠、雪峰凍庫、菽禾食品公司、千堆雪乳制品廠、雪峰山泉、科農公司等17家,年創利稅上千萬元。其中廣元市瑞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被評為廣元市市中區 “明星企業”。 在狠抓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不斷探索適應本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鼓勵農民大膽創新,因地制宜,走新型農業產業化之路。用以經營城市的理念來改造農村,加快了文明新村建設步伐,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實施了村村通水泥路、戶戶通自來水、家家通有線電視等工程,醫療衛生、教育等事業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泡石村借助以工代賑項目示范村建設,著力打造鄉村旅游文化建設。先后投資500余萬元,改造村容村貌,鋪設了水泥路面,修建了休閑廣場,栽植了樹木花草,使昔日的“跑石溝”變成了今日的“花院村”,初步形成了“山水園林、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產業發展”的現代文明新村格局,成為利州區鄉村旅游十里長廊的亮點之一。同時,辦事處又著力引進和培育了福記油脂廠、千堆雪乳業有限公司、科糧實業公司等一大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僅促進了本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帶動和促進了轄區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
|
南河街道位于廣元市利州區境內,幅圓面積5.7平方公里,現轄5個社區居委會9000余戶居民,25個居民小組(石馬壩4個、天津路3個、鄭州街2個、體育場11個、接官亭5個),常住人口3.3萬人。9個黨支部,21個黨小組,449名黨員。轄區內企事業單位90家(國有4家)、私有37家、股份制2家、集體單位4家、個體工商戶3000余戶。轄區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北京路飲食文化街、濱河南路休閑娛樂街逐步形成,人氣漸升,濱河南路的改造增添了城市建設的新亮點,更榮獲全國人居范例獎的殊榮。南山綜合開發全面啟動,拓展了南河的生存空間,具人代表性的中方制藥、恒昌實業等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落戶南河,中小型企業更是星羅棋布;商貿流通發達,小商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藥材市場、家俱市場、汽車修理配件市場、舊貨市場、房地產市場、農貿市場以及利州物業配送中心等骨干企業蓬勃興旺,其總產值及收入分別占全辦工業總產值和營業收入總量的70%以上。大大活躍了南河的人氣、商氣。增添了經濟增長后勁。 |
利州區上西街道辦事處概況上西街道辦事處于1993年11月成立,地處廣元城區以西嘉陵江畔,與老城隔江相望,是廣元真正的“川北門戶”,全辦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居委會31個居民小組,有常住人口2萬人,流動人口1萬余人。上西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567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9度,年日照率為30%—35%,年平均降雨量達1030毫米,無霜期243天,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交通優勢:寶成復線、國道108線橫貫全辦,國家一級火車站、市長途汽車客運站和下沉式廣場坐落其中,嘉陵江鐵橋、皇澤寺大橋與外界相連,辦事處與各社區至小區進出口都是硬化水泥路。旅游優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代女皇武則天祀廟——皇澤寺是全辦對外旅游宣傳的龍頭,北靠旅游熱點——千佛崖。轄區內有旅行社5家,對外接待賓館8家,團結皇澤寺旅游配套的西山禪園女皇主體公園開發項目、仿唐小區建設,名小吃一條街、名優特旅游飾品一條街都是上西辦事處旅游熱區的優勢。商貿優勢:火車站歷來是商家必爭的黃金口岸,上西火車站周邊的伍林大廈、嘉龍家私廣場、金海岸洗浴中心舞動渲染上西的商業氛圍,金輪南路、步行商業街、則天路、女皇路又是上西商貿的亮點。現如今有閑置房屋14萬㎡、廠房18500㎡、商業門面78000㎡、2樓以上經營用房43500㎡,這些都是上西商業貿易發展的有利空間。倉儲優勢:以國家糧食儲備為主,二級百貨站、五金倉庫坐落上西辦事處轄區,隨著開發建設發展倉儲已是上西圍繞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重點發展的優勢。農業綜合發展優勢:遵照無糧增收的上西城郊農業發展新模式,辦事處跳出農業抓農業相繼發展了2300畝水果基地、1000畝油橄欖基地、2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年出欄20000頭生豬基地,城郊型號的生態小康村又是國道108線上的一道風景線。上西現有5100畝宜林荒山荒坡,待開發1000畝成林成片林地的可綜合利用,235畝集體土地對外招租。為加強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步伐,上西辦事處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完善火車站廣場同時,沿江綠化帶順利竣工,延伸至社區居委會,并建立了四個小廣場為當地居民和外來客商創造休閑娛樂的優美環境。城網改造、農網改造的完成為工農業生產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上西自來水公司的改制不僅加快公司的發展又為上西各項事業提供水源條件。上西辦事處經過幾年發展招商引資、經濟增長、社會事業、基層組織建設都有長足進步,相繼被市授予市級文明單位、市級衛生單位。社區建設更是全市典范,擁有全國體育先進社區一個,省級文明社區一個,市級文明社區一個。由于上西有明顯的交通優勢、豐富的旅游優勢、成型的倉儲優勢、可利用的農業綜合開發優勢,是廣元對外開放示范窗口又是全市經濟增長最快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發展前景十分看好,為實現辦事處又快又好地發展,辦事處提出了“旅游興辦,商貿流辦、城級聯動、和諧發展”的發展思路。
|
境內有古寺廟“萬緣庵”,相傳因女皇武則天說“佛乃萬緣之緣”而得名。以萬緣庵命名。1950年,設萬緣鄉,屬城關區。 1951年,屬大石區。 1958年,撤萬緣鄉,屬東壩公社。 1960年屬河西區。 1985年屬東壩街道。 1986年,屬廣元市市中心區公所。 1989年,屬廣元市市中區。 1990年,復置東壩鄉,所屬。 1992年,撤東壩鄉,屬東壩街道。 2019年12月23日,分原大石鎮快樂社區、綠化村,原東壩街道古堰社區、萬緣社區、老街社區及原龍潭鄉和平村1至5組,勝利村5、7、8、9組設置萬緣街道。 2019年,設立萬緣街道,將東壩街道萬緣社區、古堰社區、老街社區和大石鎮快樂社區、綠化村及龍潭鄉和平村1至5組、勝利村5、7、8、9組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萬緣街道管轄,萬緣街道辦事處駐劍門路183號。 |
榮山鎮位于廣元市利州區東北部,距市城區21公里,地處東經105°27′至106°04′,北緯32°19′至32°17′。幅員面積248.5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1個社區,167個村民小組,廣元監獄駐地于此,全鎮總人口34688 ,其中農業人口23895 人,非農業人口10793人。榮山鎮是一個以農業和煤炭開采業為主的新建制鎮,1998年被列為廣元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廣元市綜合實力十強鄉鎮。 一、自然環境 榮山鎮屬中、高山區,東北高、西南低,峰巒重疊,溝深谷窄,除西南沿河有少量平壩,其余均為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寒夏涼,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適宜多種作物生長。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710-1250毫米之間。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有煤炭、鐵礦、方解石、石灰石、石膏礦、石板材等。煤的儲量尤為豐富。鎮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豌豆、胡豆、薯類及一些稀有品種黃豆、小豆、花蕓豆、蕎麥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油橄欖、向日葵等。森林覆蓋率達45%左右,木材以松柏木為主。經濟林主要有核桃、木耳、生漆、油桐、竹子、蠶桑、水果等。荒山草坡面積大,草質好,適宜發展生豬、牛、羊、雞、鴨、兔等畜牧業 二、經濟概況 (一)農業經濟 全鎮有耕地面積16355 畝,其中田 5000 畝,地11355畝,常年農作物面積達35539 萬畝。2006年糧食產量達10865噸,人均糧食產量455公斤以上,國內生產總值13479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0698萬元,出欄生豬29100頭,小家禽23萬只,羊出欄3860只,養蠶1100張,產繭26噸,核桃產量達 65 噸,人均純收入2833元。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建立了泉壩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中口現代立體農業示范村和太山生態小康村,在魚河片區發展了1500畝核桃主導產業。 (二)工業經濟 近年來,全鎮工業企業迅速猛發展,截止2006年,引進到位資金3200萬元,儲備和推介項目12個。實現原煤產量30萬噸,洗精煤5.5萬噸,青石8萬噸,石膏2萬噸,實現工業產值14344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074萬元,建規模以上企業3個(瑞都煤業開發有限公司、中華村煤礦、高坑二煤礦)產值達3600萬元。轄區內現有煤炭企業8家、洗選廠2家、青石廠1家、石膏礦1家、電纜廠1家、造紙廠1家,水利發電站1座。 三、基礎設施建設 轄區內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國道212線途徑鎮內泉壩村,國道108支線通道貫穿南北,榮山至龍洞碥水泥路面開通,并有專用鐵路經此,東達樊家巖,西至大石鎮安家灣火車站與成普鐵路接軌。榮魚公路(榮山至魚河)22公里全程硬化,榮燕公路(榮山至旺蒼縣燕子鄉)已接通,并規劃成形,現正在積極爭取立項,進行“黑化”。轄區內22個村167個組公路暢通無阻。 四、社會事業發展狀況 境內建有47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個體私營戶達825戶,從業人員1500余人,物流豐富,市場活躍,經濟繁榮,房地產開發潛力巨大。有初中2所、完小3所、子弟校1所,村小22所,幼兒園3所,教學質量列全區同類學校前列。醫療衛生體系健全,有鎮衛生院、廣元監獄職工醫院,23個村級衛生站。群眾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安裝閉路電視1100戶,安裝電視接收機4800多個,全鎮95%以上的農戶都看上電視。境內有郵政、電信、移動、聯通等多家通訊網絡營業點,通訊方便快捷,有工行、信用社、郵政儲蓄等金融單位。魚洞河等旅游資源初具規模。 |
大石鎮位于廣元市城東10公里處,全鎮幅員面積157平方公里,轄20個村,1個居委會,137個組,總人口2.1萬人。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四川省科技綜合開發示范鎮。
鎮境內交通發達,廣旺鐵路、國道212線、廣巴高速縱貫全境,村組公里實現“村村通”,硬化道路里程達到85公里。境內有輕紡工業園一個,規模以上企業3家,規模以下企業80家。2007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4000萬元,農業總產值實現1155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39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20元。
產業發達。全鎮有標準化商品蔬菜3000畝,度淡蔬菜基地800畝;農業龍頭企業龍達乳制品公司,奶牛養殖規模達到120頭,年產鮮奶1000噸;有8000畝油橄欖,3000畝巖桂,2400韓國優質板栗,3000畝美國薄核,水果面積達到5300余畝,另有花卉苗圃4家,各類業主26個;種養大戶425戶,年出欄生豬達到3.2萬余頭。
2008年,我鎮經濟社會的發展思路:以-理論、“-”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工業強鎮,新村富民,服務城市,和諧發展的思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進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
寶輪鎮位于廣元市利州區西部。東臨女皇故里,西接劍門雄關,南毗昭化古城,北連陰平蜀道,是廣元市的衛星城市。自秦漢以來,即為蜀道重鎮,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集鎮史。全鎮幅員面積155.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670畝,林地12萬畝),轄22個村,6個社區,總人口9萬余人(其中城鎮人口40717人,農業人口27449人,常年流動人口2萬余人)。境內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4.5℃),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為972.6毫米),地質穩定,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40.98%。 寶輪交通通迅便捷。國道公路108線與212線在此交匯,綿廣高速公路與寶成鐵路復線橫貫全境,水路可通往閬中,直達重慶;擬建的廣元快速通道更使寶輪平添兩翼,驅車二十分鐘便直達廣元城區。鎮內有郵政、電信、移動、網通、聯通、鐵通多家通迅企業,多媒體上網5000余戶,可視圖文傳真直達海內外。 寶輪資源豐富,風景秀麗。鎮內有廣闊的耕地、林地、生態良好的水域,適宜發展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畜禽水產、野生動植物種養業。有煤、氣、鐵、鋁、頁巖、黃金等六十多種礦產資源,開采價值較高。水能資源豐富,有大中型水力發電站兩個(寶珠寺電站裝機容量70萬千瓦,年發電量22.78億度,紫蘭壩電站裝機容量10.2萬千瓦,年發電量4.41億度),年發電量為27.19億度,系國家華電集團公司的重要支柱。旅游業前景看好,有白龍江、清江河兩江相擁的親妮,有“三國古戰場”的遺跡,有千年古剎“云洞寺”,有秀麗的紫蘭人工湖等眾多景點,是觀光九寨溝、唐家河、劍門關、葭萌關、皇澤寺等游覽勝地的途經之地。 寶輪經濟活躍,實力較強。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循環經濟與新農村建設發展迅速。工業與商貿經濟發展態勢強勁,水電與礦山能源、冶煉軋鋼、機械制造、建筑建材、商貿餐飲五大產業已形成,共有工商企業2397個,從業人員24500人。有各類市場6個,物資轉運站62家,超市與專賣店26家,是川陜甘的重要物資交流集散地,2006年集市貿易成交額達15億元,鎮域稅收達2.2億元,排列廣元市鄉鎮綜合經濟實力第一名。 寶輪城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規劃科學,建設管理有序,基礎設施配套,建成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人居環境頗佳。鎮內有四家銀行、四家保險公司、五家醫院、十四個甲級村衛生站,有中、小學、技校、幼兒園52所,在校學生19822人。全鎮二十二個村均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二OO六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3元。 寶輪的發展,得到了國家、省、市、區的重視和支持,先后榮獲“全國重點鎮”、“國家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省級百安示范鎮”、“廣元市衛生城鎮”等榮譽稱號。 寶輪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寶輪人民還須加倍努力。我們要乘黨的“-”東風,揚帆鼓勁,萬眾一心,奮力建設廣元最具活力的衛星城,讓川北明珠——寶輪更美麗、更繁榮。 |
三堆鎮位于廣元市西北部,西北與青川縣觀音鄉連界,東鄰朝天區羊木鎮、西北鄉相臨。因境內白龍江西側有三堆礁石而得名,距廣元城區40公里,昭化火車站、廣元飛機場近在咫尺,國道212線橫穿全境,是去劍門蜀道、“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寺旅游名勝區的必經之地和最佳中轉站。全鎮轄20個村、五個居委會,幅員面積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472畝,林地面積183989畝、水域面積25600畝,總人口3.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萬人。轄區內有核工業八二一廠、二十三公司、二十四公司、寶珠寺發電廠等國營大中型企業。鎮內鄉村公路基本實現了組組通,電信方便快捷,金融、文化、娛樂等服務功能齊全,教育、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境內物資資源豐富,有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煤炭、硅鐵等十多種。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多姿多彩,白龍湖和紫蘭湖一上一下,一動一靜,錯落有至,形成了一鎮鑲兩湖的獨特景觀,還有寶珠寺、魁星樓等名勝古跡和以“川北嗩吶”聞名全國的獨特民俗風情。 2.今后五年的計劃 今后五年工作的發展思路是: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工業;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建設生態示范鎮,發展觀光農業帶;打造秀美家園,構建和諧三堆。 奮斗目標:爭當全區經濟發展帶頭兵,努力構建和諧三堆。到2011年,全鎮生產總值達3.6億元,年均增長14%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84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4:40:4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與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突破8000元和4000元。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森林覆蓋率達60%。 工作重點:一是著力推進工業強鎮,二是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是著力發展商貿旅游業,四是著力實施城鎮帶動戰略,五是著力抓項目抓投入,六是著力創新體制機制,七是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
白朝鄉位于廣元市市中區西部,東經105°30′,北緯32°24′,地處成都至九寨溝的旅游環線上。距廣元城區41公里,東連三堆、寶輪、-三鎮,南接青川白家鄉、劍閣下寺鎮,西北與青川縣樓子、茶壩、觀音店三鄉相臨,即將開工的蘭渝鐵路和高速公路從興隆溶洞群東側穿過。 全鄉面積146.25平方公里,轄12個村,60個組,1600余戶,有農業人口6500余人,勞動力3000余個。境內地貌東南低,西北高,最高海拔(黃蛟山)1917米,最低海拔(鵝掌壩)580米,平均海拔10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光照時數1387.2小時,年平均氣溫14.6℃,年降雨量940毫米。
白朝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鄉。全鄉現有耕地8675畝。農業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薯類為主。林業用地19.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宜農宜果荒山荒地3.42萬畝。鄉境內物種豐富,植被保存完好,木本植物達325種,其中喬木186種;灌木105種;藤木23種;竹類11種。草本植物達258種。厥類24種。斑鳩、啄木鳥、燕子、畫眉、錦雞、青樁、貓頭鷹、鸚鵡、老鷹、野雞、青鹿、野豬、山牛、野牛、刺猬、麝香等國家珍惜保護動物計二十余種,其中受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野生動物有豹、虎、熊。有貯量極為豐富的煤炭、鋁、鐵、硫、石英石等資源。 -旅游資源 生態概況 白朝鄉遠離工業區,空氣無污染,最高氣溫23.1℃,最低氣溫6.4℃,氣候宜人,是天然“氧吧”,符合“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的標準,且交通基礎設施正在進一步完善,寶(輪)羅(家)公路縱貫其境,交通方便;紅獅河從溶洞群夾山而過,更兼水溶洞一年四季流淌不息,水質淳美,水源有保障;范家電站高低壓輸電線路橫穿,確保了電能。 興隆村溶洞群 興隆村溶洞群又稱羅家溶洞群,系“昭化八景”之“龍湫古墨”的重要景觀之一,由28個連成一片的溶洞和巖洞組成,溶洞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900m,年平均氣溫14.1℃。每一個溶洞既獨具個性,又渾然一體,洞外四周群山連綿,奇樹藤蔓密布,鳥語花香,風光秀麗。主要特點如下: 月壩 月壩距興隆溶洞群10公里處,有一塊面積達2千余畝的高原平壩,因形似滿月,故稱月壩。該壩四面環山,茂林清秀,綠草叢生,土壤肥沃,是種植反季節蔬菜,建立中藥材基地以及農家樂休閑娛樂綜合開發的良好選擇。這里四季皆景,潔凈的空氣、潺潺的溪流、明顯的植物垂直帶譜,令人流連忘返。春季山花爛漫、鳥語花香;夏季涼爽,為消夏避暑、品賞綠色蔬菜的好去處;秋季針葉漫山,層林盡染,景色壯麗;冬季可賞雪、觀看野生動物;游客到此,早晨觀鳥、穿越原始森林、漫步棲息地、識別蘑菇、登山、野外露營、多媒體生物多樣性講座。人文風情與自然風光構筑成自然、人文和諧統一的美感。 鵝掌壩 鵝掌壩鵝掌村距鄉0所在地10余公里,與青川縣的白家鄉、劍閣縣下寺鎮接壤,地形地貌奇特,形似鵝掌,故名鵝掌壩。境內陳家河兩岸山勢陡峭、奇石怪樹令人目不暇接,有“小三峽”的美名;峽溝溶洞寬大深遠,石柱奇異,怪石嶙峋,洞內溪水常流,無污染,口感好,可與優質礦泉水媲美。 紅色旅游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建立-縣蘇維埃政權,在白朝建背陰溝(現徐家村)、羅家壩兩個鄉級蘇維埃政權和馬家溝、茍村壩、馬村、印坪四個村級蘇維埃政權。鄉內百余名青壯年參加紅軍北上抗日,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積極貢獻。23名紅軍戰士為革命壯烈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特色資源 干果業:主要以板栗、核桃和銀杏為主,全鄉有成片野生板栗1萬余畝,野核桃7000余畝,銀杏6萬株,資源豐富,有潛力可挖。 -水能資源 鄉境內的郭家河,發源于青川縣茶壩鄉大石溝,途經白朝鄉星明、新華、馬家村,寶輪鎮松林村、茍村、蒼溪村,在蒼溪河匯入白龍江,全長46公里,總落差800米,其中最高落差27米,最大流量10方/秒,最小流量1.2方/秒。經省級專業部門實地勘測論證,已建成三級發電站,裝機總容量7500千瓦,該資源充分利用后,可與鄉境內溶洞群一起綜合開發,其經濟、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 |
金洞鄉基本情況 金洞鄉地處廣元市利州區西北角,屬“寶電”移民庫區,東靠朝天區花石鄉,南臨利州區三堆鎮,西北與青川縣觀音鄉、騎馬鄉、沙州鎮、營盤鄉接壤,幅員面積143.6公里,海拔600—1800米,轄13個村81個組1975戶9289人(其中農業人口7944人),有林地9603.5公傾,耕地10692畝(其中田1589畝),人均純收入2336元。堅持“依托資源調結構,突出特色促增收”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牢牢抓住特色農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移民新村建設等重點工作不放松,全鄉農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明顯成績。 一、糧食產量實現2808噸,生豬出欄18000頭,發展種養大戶149戶,實現規模以下企業增加值665萬元,發展私營企業3家,引進到位資金410萬元,發放支農貸款550萬元,累計貸款余額636萬元,存款余額達1330萬元; 二、在產業發展上,在鞏固和完善已有產業基礎的同時,堅持做到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規劃一套措施辦法,進一步加強領導、健全制度、明確分工,細化分解目標,逐項落實到單位和個人,落實到村組農戶,培植好產業大戶,充分發揮產業大戶的示范作用,搞好技術服務,發展了以生豬、水產養殖、袋料食用菌、板粟、核桃、巖桂、油橄欖種植等為主的種養業,堅持發展特色農業。爭取財政貼息資金解決項目貸款12.5萬元。全鄉發展袋料食用菌130萬袋,其中:袋料香菇80萬袋,袋料黑木耳50萬袋,發展5000袋以上食用菌種植大戶18戶,新注冊“生得益”無公害食用菌商標。充分利用白龍湖豐富的淡水資源優勢,改革養殖模式和品種,新增網箱100箱。種植優質牧草500畝,建標準化圈舍120間,防旱池50口,出欄生豬18000頭,出欄20頭以上養殖大戶80戶,小家禽出欄20萬只,存欄2.7萬只。完成飛播造林管護5393畝,天保工程封山育林6887公頃,撫育巖桂1372畝,油橄欖3100畝,技改板粟530畝,栽植核桃100畝5600株,果樹技改666畝,對歷年13000畝退耕還林進行了補植、撫育及政策兌現。 三、移民工作、招商引資工作、安全生產、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都等到進一步加強。全鄉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事業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
龍潭鄉位于廣元市利州區南部,大南山南麓。北靠東壩辦事處和南河辦事處,東、西、南與大石鎮、元壩區的元壩鎮、梅樹鄉、紫云鄉、射箭鄉和利州區的盤龍鎮相連。面積138.9平方公里。轄區17個村,113個組,4437戶,17007人。除回族102戶,410人外,其余均為漢族。鄉駐地龍潭場,距廣元市區19公里,以場東跳蹬河與驛地河水所沖之深潭,傳為有龍得名。明清時曾設置驛站,亦稱龍潭驛。鄉以駐地取名。
龍潭鄉在清代屬柏龍里轄柏龍堡。民國初屬金帽鄉、第十四(王家)團區。1935年設龍潭聯保處。1950年在境內建龍潭、柏佛兩鄉,屬新場區(現元壩區新場鄉)。1951年建大壩區劃屬大壩區(現元壩區元壩鎮大壩村)。1953年撤銷柏佛鄉,分別并入龍潭、梅樹鄉。1955年撤銷大壩區后,劃屬河西區;撤銷界牌鄉并入。同年撤銷河西區,為廣元縣直屬鄉。1957年恢復河西區,又劃屬河西區。同年分出原界牌鄉境另置界牌鄉。1958年將界牌鄉并入。同年撤銷萬緣鄉將新農6村并入。1961年又分出原界牌鄉境建立界牌鄉。1989年劃屬東壩街道辦事處。1992年將界牌鄉并入。
鄉境屬中區山,地勢東高西低,最高點境東鷹王巖海拔1108.9米,最低點境西黑水塘海拔490.4米,鄉駐地海拔528.5米。境內主要有石板河等大小溪溝三十余條,總流長約58公里,其中龍爪溝較長,支溝較多,長達6.5。耕地多分布于溝槽地帶,多系梯田坡地。年均氣溫15.2℃,降水量972毫米,以夏秋兩季偏多,地霜期240—280天。
全鄉耕地面積14243畝,其中田9888畝,地4355畝,人均占有耕地0.84畝。糧食作物主產水稻、小麥和玉米。現有山坪塘1216口,河堰70條,總蓄水量260萬立方米,有效灌面10538畝。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萬噸,人均產糧588公斤。油料產量3萬公斤。造林累計保存面積38767畝(其中飛播林11400畝),森林植被覆蓋率達64%。年林產品收入達 62 萬元,主產核桃 4800 公斤,棕片2300公斤,板栗 5200 公斤。龍潭鄉現有1所初級中學,1所民族小學,1所中心小學,村小5所,在校學生1890 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 99 %。鄉有衛生院,17個村有醫療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鄉建有標準化有線電視網絡,五個村開通了村村通工程,鄉境內有四座無線通訊發射塔,無線通訊覆蓋全90%的地區,2005年又開通了有線電話,全鄉有60%的農戶都用上了電話。鄉建有中心文化站一個,五個村建起了村文化室,10個村建有圖書室。
境內有廣元至元壩區白果鄉的縣級公路,由北至南橫穿境內,長22公里。公路通村、通組率達100%,入戶率達95%。
近幾年,龍潭鄉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發展五大產業。先后累計栽梨樹、冬棗、桃樹等果樹 29 萬株,年產果品3000噸,龍潭水果以其綠色無公害和味甘、汁多深受城區消費者的喜愛;全鄉常年種植蔬菜6000余畝,產各類反季節蔬菜1.7萬噸,已成廣元城區重要的二線商品蔬菜生產基地之一;龍潭年出欄生豬3.8萬頭,出欄仔豬20萬頭,龍潭仔豬遠銷內蒙、河南、陜西、南部、巴中等省市,是遠近聞名的“仔豬之鄉”;勞務輸出是龍潭的又一大產業,全鄉每年有近6000余人常年在省內外務工,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每年要匯回2000多萬元的資金支援家鄉的建設;雖著南河濕地公園的開發,農家樂、農耕文化旅游、農業觀光游等一些新的產業在全迅速崛起。如今,水果、蔬菜、仔豬、勞務和鄉村旅游已成為全鄉人民小康路上的五朵亮麗“金花”。 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265萬元,人均純收入1975 元。
為加快和諧龍潭構建步伐,龍潭鄉根據全鄉實際制定了“農業立鄉、交通活鄉、特色興鄉、生態富鄉”發展思路,并圍繞思路制定了“抓重點、抓特色、抓示范、抓亮點”工作方法,組建了三個重點工作組,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分類指導,狠抓落實,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