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查,宋朝南宋(趙構)年間(1127年–1279年),有一只大象來到此地3天,一直沒有人來領,后來大象攻擊人,人們把大象打死,從此就取名為“打象”,清雍正五年間(1727年),由于群眾變音喊叫“達上”。 |
此地有一個池井水,井洞較深,每次取水時,一人在下面打水,一人在上面按排號順序叫號,故取名為打號。 |
因栗子樹而得名,明代中期,現在的栗木鄉政府所在地有一棵千年栗子樹,俗稱板栗樹,于是就以這棵栗子樹命名。 |
從前這一帶是荒山森林地帶。當時只有張姓和劉姓在此居住。初到兩姓只有7口人,隨著時間發展,發展到30多戶,100多人口,當時沒有領頭人,大家發展都有分工,責任明確。就命名責任寨,到解放后,更名叫者任村。 |
位于邊陽鎮北部。因盛產桐油和桐油樹,由于布依語桐和漢語董發音相近,董油。 |
該地地處喀什特地貌景區,自然條件極為特殊,因此在用水上出現較為特殊的情況,如遇旱季干旱少雨,村民吃水較為困難,因此吃水比吃油還困難。如遇雨季大雨不斷,在沒有排水系統的條件下農田就會被淹沒,像大海一樣。因此在當時我村就在流行一句俗話“旱季用水貴如油,雨季細雨匯成海”所以“油海”因此得名。 |
寨子里具有獨特的布依族風格,特別是三月三節日極為濃重。該地名由布依語音譯而得。 |
該地名來源于布依語翻譯。里博溝由于兩山合圍,中間是一條夾溝,溝門中有一對石板夜間時時發出聲響。 |
相傳此山山腳下居住有一個白苗寨子,因山體滑坡,一夜之間將此寨子全部“翁完”,由此得名“翁定”。 |
該地名來源于布依語翻譯,寨子后有巨大山脈,遠觀此山脈,形似山貓而得名。 |
因寨子區域面積廣而得名,大寨村占地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多達1060人,故而得名。 |
因此地帶地形相對較平而得名,該地位于高山峽谷地帶,谷中有小溪流過,當地稱之為河,由于常年水流沖刷,堆積形成一沿著峽谷而下的下壩子,此地帶地形相對較平。 |
該地名來源于村委會所在地前的池塘名稱,新塘村地處高地,坡勢較陡,唯有一山泉潤育全村,村里呈現出雨天洪流泛濫,旱天無水可用的場面,所以先民決心挖水塘蓄水,由此村子則以新挖的塘為名,取名新塘。 |
據村內老年人介紹因大躍進時期,以趕美超英為依據,學習蘇聯搞大生產以求興旺發展,故而得名聯興村。 |
村內老年人介紹,石興村委會駐地石頭寨(該地石頭多),轄區內又有一個寨子叫新寨(寓意有新面貌的寨子),在土改后,成立石新村(由于是把石頭寨和新寨兩大寨各拿一個字組合而成),1984年成立村民委員會時把名字改成石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