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潭柘寺鎮域東溝三村的最北端,故稱北村,沿用至今。北村位于潭柘寺鎮東南部,村域面積300.01公頃,全村現有592戶1058人。該村南與108國道相連,北與北桑路相接。未來主導產業將以農業觀光為主,現有農業觀光園1個,主要種植蘋果100畝,櫻桃200畝,棗50畝。
聯系電話:北村村委會60862054
|
東村在潭柘寺鎮域東溝東側,故稱東村。東村位于潭柘寺鎮東南部,村域面積265.61公頃,全村現有394戶671人。該村交通便利,108國道途徑該村。未來主導產業將以農業觀光為主,現有農業觀光園1個,種植白梨150畝,櫻桃150畝,以及柿子等果品。
聯系電話:東村村委會60862604。
|
南村因在潭柘寺地區東溝的最南端,故名南村,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南村位于潭柘寺鎮東南部,村域面積233.80公頃,全村現有462戶785人。該村交通便利,108國道途徑該村。未來主導產業將以農業觀光為主,現有農業觀光園1個,種植核桃200畝,櫻桃100畝以及杏、桃、柿子等果品。
聯系電話:南村村委會60862547
|
魯家灘村位于潭柘寺鎮中部,村域面積2085.07公頃,全村現有2325戶4105人,是全鎮第一大村,也是鎮政府所在地。108國道途徑該村,隧道貫通后,到市中心僅需半小時車程。該村以種養殖業主導產業,現有農業觀光園2個,種植櫻桃、蘋果、梨、棗等果品,珍禽養殖場1個,養殖珍珠雞等珍禽并有深加工產品。村內環境整潔、生態宜居,村內配套設施齊全,健身廣場、活動室、圖書室等場所一應俱全。
聯系電話:魯家灘村村委會60864015
|
南辛房村位于潭柘寺鎮中部,村域面積685.23公頃,全村現有924戶1570人。該村交通便利。未來以旅游和種養殖業為主導產業,天門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該村,石窟洞、天然長城、烽火臺等景點眾多,植被覆蓋率高。有農業觀光園1個,主要種植杏、棗、香椿等主要果品。村內生態環境較好、人文底蘊豐厚。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天門山藝術團是該村的群眾性藝術團體。
聯系電話:南辛房村村委會60861545
|
桑峪村位于潭柘寺鎮東部,村域面積577.98公頃,全村現有563戶995人。村級公路與門潭路和北桑路相連。未來以旅游、種植業主導產業,現廣慧寺修復完畢,定都峰位于西長安街沿長線上,是京西俯瞰北京城的最佳觀察位置。現有農業觀光園1個,種植櫻桃200畝、白梨150畝、葡萄100畝以及桑椹、油桃等果品。村內街道整潔、生態環境優美,被評為門頭溝區最美麗鄉村。
聯系電話:桑峪村村委會60862901
|
平原村位于潭柘寺鎮北部,村域面積258.63公頃,全村現有314戶537人。該村交通便利,931路公交車終點站位于該村。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是市級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村,有市級民俗接待戶35戶。區域特色為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潭柘寺和八奇洞位于此。該村的柴雞養殖業經濟效益可觀,“攀高枝”是全區知名柴雞蛋品牌。
平原村又名“太平莊”,是潭柘寺鎮域內的一個自然村,坐落在千年古剎——潭柘寺的腳下,現有160戶,490人,村域面積175畝。是寺院建成后形成的第一個村落。以劉、陳、孫、韓四大姓氏為主。當時村民們依靠寺廟,以種菜、打柴為生。后來從外遷進一戶姓李的人家,兄弟三人,家中有十幾匹馬,每天馱些日常用品,往返于京城和潭柘寺之間,成為了當時的首富,憑著幾年積蓄的家業,建造了具有寺廟風格的南北大廟,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大部分房屋仍保存完整,門樓、影壁墻尚存,是見證平原村悠久歷史的證物。
村名“太平莊”的由來。傳說潭柘寺建廟后這里只住著幾戶為寺院種菜、打柴的人家,小村莊一直也沒有正式的村名。一次,乾隆皇帝到潭柘寺上香路過此地,雞不鳴,狗不叫,乾隆皇帝感覺很奇怪于是就問隨行的人員說:“這個村叫什么名字,為什么看見寡人來了雞不鳴,狗不叫的,真是有點意思。”隨行的人員打聽完回稟乾隆說:“這里至今還沒有村名呢。”于是乾隆皇帝便在此揮筆寫下了“太平莊”三個字。村民們把皇帝欽賜的“太平莊”鑲在村口的門洞上,一直保存至今。60年代出版的地圖上的村名還是“太平莊”。
在村口處還有一座小廟,俗稱“五道廟”。傳說古時是為村內亡者提供的報道場所。入葬前的晚上,家人聚集在一起,排成長隊,手持紙幡,將亡者的靈魂引出,隨從紙驢、紙牛一同前往另一個世界。村中大槐樹下有一座老爺廟(舊址尚存待修復),廟內供奉著關羽、關平、周倉三位老爺。每逢八月十五、春節等重大節日全村人都來這里舉行祭祀活動,祈求平安。村東張飛寨,海拔460米。傳說張飛曾在此安營扎寨,至今還能找到殘存磚頭,瓦片。站在張飛寨居高遠眺,方圓幾十公里盡收眼底。也是觀看潭柘寺全景的最佳地點。村西還有華嚴洞,是一天然洞穴,傳說當年華嚴老祖在洞內修身養性。文革期間,洞內還有石桌、石碑、泥佛等物,后被-破四舊立四新拆毀。
平原村的大秧歌名傳十里八鄉,至今已有11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舉行秧歌表演,各村的男女老幼前來觀看,是當時春節活動的一個重頭戲。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村里添置了服裝道具,組成了有幾十人參加的表演隊。
依托潭柘寺,平原村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民間傳說。伴隨著民俗文化村的啟動,將民俗文化、歷史文化、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平原村將以新的面貌展現給世人。平原村人民期待中外游客觀光潭柘寺,住宿平原村。
平原民俗旅游村,立足于挖掘和發展本地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大力實施鎮黨委“環境立鎮、文化興鎮、旅游富鎮”的發展戰略,于2004年6月正式啟動,首批啟動民俗接待戶10戶,可提供200人就餐,100人住宿,是集吃住、游、購、觀光、采摘、體驗農家生活等于一體的民俗旅游村,是您旅游、觀光、休閑的首選之地。
聯系電話:平原村村委會60863160
|
約200年前,原東溝四村中的西村被洪水沖毀,王家三兄弟幸免于難,遂遷至高坡處俺家,后逐漸成村,遂稱王家坡,后簡稱王坡村,沿用至今。王坡村位于潭柘寺鎮北部,距鎮政府4公里,距潭柘寺景區1公里,村域面積336.89公頃。全村現有111戶185人。該村交通便利柏油路通到村內。未來將以種植業為主導產業,有農業觀光園1個,主要品種有核桃、柿子。村內生態環境較好,原始森林茂密。
聯系電話:王坡村村委會60863509
|
賈溝村位于潭柘寺鎮西部,村域面積73.95公頃,全村現有111戶190人。該村交通便利,村內有鎮級柏油公路與108國道相連。主導產業為種植業,現有農業觀光園1個,主要品種為核桃、櫻桃等。
聯系電話:賈溝村村委會60861604
|
因村址建在三面環山,地勢較低,長年流水,且過去有大片草地,故名草甸水。于1984年設立,沿用至今。 草甸水村位于潭柘寺鎮西部,距鎮政府2.5公里,村域面積255.09公頃,全村現有243戶419人。該村交通便利,潭王路從村北穿過。未來將以種植業為主導產業,主要品種有香椿,柿子,核桃。村內生態環境較好,林木覆蓋率達到80%。
聯系電話:草甸水村村委會60861007
|
明已成村,因村址山間臺地上,日出時陽光直射臺地,故曾名照臺,后又因地勢及姓氏演變為趙家臺,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趙家臺村位于潭柘寺鎮中部,村域面積291.79公頃,全村現有210戶387人。該村與108國道相接,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是市級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村,村內環境整潔、生態宜居,現有市級民俗戶57戶,區級民俗戶30戶,可同時容納300人住宿就餐。
聯系電話:趙家臺村村委會60862881
|
陽坡元村位于潭柘寺鎮西北部,距鎮政府3公里,村域面積319.17公頃,全村現有395戶710人。該村交通便利,潭王路從村西穿過。主導產業為種植業,現有千畝薄皮核桃基地一個。主要農產品有核桃、柿子。區域特色為生態環境較好,旅游資源豐富。村內有道教古剎天仙宮舊址一處。紫石硯用的紫石最早產于該村。
聯系電話:陽坡元村村委會69806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