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河社區地處彭州市龍門山鎮,距彭州市區38公里,幅員面積1平方公里,全社區共有8個居民小組,住戶992戶,全社區總人口2045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774人,占總人口的37.85%;18歲以下69人,占總人口3.4%;殘疾人64人,占總人口3.1%;其中黨員65人,居民代表49人。為進一步為社區廣大居民服務,社區成立消防志愿者隊伍一支,文藝隊伍一支,治安聯防隊伍一支,應急搶險隊伍一支。 |
小魚洞社區由原復興場社區、太子村合并而成,面積6.1平方公里,有19個居民小組,1203戶3734人,小魚洞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黨員136人。轄區內12個統規自建小區,3個統規統建小區,1個廉租房安置點。主要經濟來源是以種植三木藥材(川芎、黃蓮、黃柏、重樓等)、特色餐飲、旅游觀光為主,其中有耕地1819.38畝,林地1489.35畝,土地流轉面積1170余畝;有農家樂195家,冷水魚餐飲37家,規模型獼猴桃園區133畝。已有初具規模的集體經濟組織項目2個:快樂老街水上樂園(投資400余萬元,于2019年6月正式營業,園區已建設項目包括水上沖浪、銀灘沙灘等項目,2020年收入達130萬元)、魚鳧香山(投資370余萬元)。 |
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鎮(原大寶鎮)寶山村地處成都平原西北部龍門山中段的大山區,距成都76公里,海拔1050米至4300米。西、北與阿壩州汶川、茂縣接壤,南與小漁洞鎮為鄰,東臨美麗的白水河畔。全村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0畝,有人工森林11000畝,灌木林8000畝。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608戶,2060人。
寶山村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以工業為龍頭,旅游為重點,管理和人才為基礎,走可持續創新發展的道路”的產業發展戰略,以科學規劃為先導,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支撐,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主線,以城鄉統籌、富民利民為核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動力,緊緊圍繞成都市五大興市戰略,結合彭州市委打造“綠色、文化、時尚、開放的四張城市名片的機遇;努力構建了“經濟發展、村民職工富裕、環境優美、文化豐富、管理科學”的花園式社會主義新農村。
|
團山村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1375畝,森林面積12931畝,總人口2446人,其中坐落在團山1社的厚福山寨小區集中居住村民355戶1227人,散居546戶1219人,分布在13個村民小組。其中老年人415人,無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兒童270人,無留守兒童,殘疾人57人。轄區有農家樂99家,企業2家,地質災害隱患點10個,監測人員12人,旅游旺季外來人口4445人。
|
九峰村位于龍門山鎮邊遠高山區,距離場鎮15公里,轄區面積68平方公里,共有17個村民小組,1001戶,共計2689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集中安置小區東林佳苑小區1125人。現全村共有土地面積34280畝,其中耕地980畝,林地32000畝,森林覆蓋率95%。全村共計黨員92人,共有黨支部5個。九峰村幅員面積寬廣,森林茂盛,全村以旅游及旅游服務業為主要產業,村民人均收入已過萬元。 |
指其境內有巖峰溝、大水溝、小水溝過境,故名。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及《四川省彭縣地名錄》收錄“三溝大隊”,當時屬大寶公社;本次普查沿用稱“三溝村”。 三溝村地處龍門山鎮以北的高山地區,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轄區內有1個村民委員會,16個村民小組,552戶農戶,1524人。一個黨支部,黨員數54人。農用地14268畝,其中耕地2056畝。 |
指大灣凼位于境內,故名。原名一大隊,1981年更名大灣大隊;1983年改村。 大灣村位于小魚洞鎮西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約1公里,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有老彭白路穿鏡而過,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全村現有山地面積1443畝,水田面積262畝,林地和荒灘面積9760畝,全村總戶數555戶,總人口1878人,黨員44人。 |
草壩村位于小魚洞鎮南部,東與新興鎮相鄰,南靠磁峰鎮,西和大灣村接壤,北臨湔江河,與江橋村相連。距小魚洞鎮區約3.8公里。老彭白路從村域內部通過。全村幅員面積3.84平方公里,轄17個村民小組,全村685戶,共2119人。災后重建中,草壩村新建了兩個統規統建點,共安置617戶,1810人,其中金福緣統建點安置286戶,860人;玉福緣安置點安置331戶,950人。目前村域還有散居68戶,309人 |
舊時此地為龍源鄉,遂沿用“龍源”之名。2020年村社區調整,將楊坪村與中壩村合并設立龍源村,龍源村村委會辦公地址為原中壩村黨群服務中心;彭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批復號為彭府函【2020】64號。 龍源村是由原楊坪村和中壩村合并而成,全村共769戶村民。面積3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20畝,林地面積3200余畝。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中藥材、農家樂旅游接待為主,同時形成旅游觀光的特殊景觀,有蟠龍谷景區,有民宿3家:熊貓的森林(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投資約1000萬)、蟠龍精舍、麓嶺曉苑。 |
湔江源村是由原國坪村與董坪村合并而成,幅員面積14.8平方公里,有15個村民小組、807戶、2348人;下設3個黨支部,有黨員102名;有統規統建安置點1處、統歸自建安置點3處,仙林谷鄉安置點1處,有置信仙林谷鄉、水墨江山等商品住宅小區。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種植傳統農業及中藥材(山木藥材、黃蓮、白芨、黃精、重樓)為主,現有合作社10個,家庭農場2個。目前,正著力打造特色“茶文化”亮點工程,開拓茶山150余畝,堅持發展效率優先,按勞分配的原則,實現現代農業與文化旅游相融合、山地旅游與社區發展融合的魅力特色村。 |
漁江楠村是由原漁洞村、江橋村、大楠村合并而成,面積17.4平方公里,共有20個村民小組,農戶874戶、2833人,共有黨員105人。現有集中居住小區7個,集中安置農戶850戶2659人,集中居住度達94%,散居24戶,先后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百強名村、三美示范村、四川省園林村等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