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鎮是廣東省268個中心鎮之一,下轄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32000多人。距縣城12公里,西與江西尋鄔縣接壤,南與興寧市、梅縣交界,省道S225線環圩鎮通過,交通十分便利。石正有豐富的煤碳、石灰石、瓷土、銅、水晶石、水力等自然資源和中東溫泉、富石水庫、南臺山等旅游資源。工業發達,有年產30萬噸的水泥生產線,年產30萬噸的石灰石場,裝機2000千瓦年發電600萬度的水電廠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鎮70%的村道實現硬底化,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肉菜市場、成衣百貨市場,生豬、三鳥、竹木市場合理布局,固定電話、移動通線、無線尋呼覆蓋全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近年來,積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以“優惠的政策,熱誠的服務,文明法治的環境,低成本投入高效益回報”吸引外來投資者,現有外資企業16家。熱誠歡迎各地商家來石正投資、置業、發展。 |
八尺鎮地處平遠縣西北部,東鄰仁居、河頭鎮、南連中行鎮,西北分別與江西省尋烏縣留車鎮、南橋鎮接壤,206國道貫穿其間,界域面積108平方公里,轄13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18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3832戶,14888人,其中非農825戶,2903人。全鎮有耕地面積16957畝。其中,水田面積14787畝;旱地2170畝。 2003年,八鎮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努力三大自然災害(雪災、風災、水災)所帶來的各種困難,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狠抓招商引資,協調發展三大產業,保持了全鎮經濟的健康發展。2003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279萬元,比增8.5%;工農業總產值8004萬元,比增10%;鎮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7萬元,比增7%;國、地稅收入43萬元,比增17%;農村人均收入2543元。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有新的進步和發展。2003年,八尺鎮被縣委、委政府分別授予先進鎮,被市委、市政府及縣委、縣政府分別授予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鎮的榮譽稱號,被市委評為依法治市工作先進單位。 |
差干鎮位于平遠縣西北部,東鄰福建省武平縣下壩鄉,西接江西省尋烏縣項山鄉,南與本縣仁居、上舉接壤,北靠福建省武平縣民主鄉。界域面積93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委員會,4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1794戶,7736人,其中非農152戶,454人。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37萬元,比增12.4%;工業總產值3839萬元,比增22.9%;農業總產值2398萬元,比增3.7%;鎮級財政76收入萬元,比增8.6%;農村人均純收入3971元,比增3.9%.。 |
河頭鎮位于平遠縣中部,東鄰東石鎮、壩頭鎮,西接八尺鎮 、中行鎮,北靠仁居鎮,南連大柘鎮 。地形呈長地塊狀,界域面積82.42平方公里,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80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2576戶,10618人,其中農業人口2356戶,9984人,圩鎮居民634人。 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552萬元(現行價,下同),比增9.8%,工農業總產值4574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544萬元,工業總產值1030萬元,企業總收入482萬元,鎮級財政收入64萬元,農村人均收入3210元,比增9%。 |
中行鎮位于平遠縣西部,距縣城14公里,206國道貫穿其間,東鄰河頭鎮,西接江西省尋烏縣丹溪鄉,北靠八尺鎮,南連大柘鎮。界域面積74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委員會,51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2189戶,8423人,其中非農269戶,444人。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322萬元(現價,下同),比上年增長6.8%;農村經濟總收入5258萬元;工農業總產值445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813萬元;農業總產值2641萬元。鎮級財政收入13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4萬元;農村人均收入3681元,比上年增2.6%。 |
上舉鎮位于平遠縣東北部閩粵交界處,距縣城33公里,界城面積98.6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7403人,其中農業人口7107人;現有耕地 面積5152畝,其中水田4654畝;山林面積共13萬畝,是平遠縣林區鎮之一。
上舉鎮屬中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有一條上舉河流經上舉龍文文裕3個村后與差干石窟河交匯,水電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豐富。 近年來,上舉鎮依托山區資源優勢,把握機遇,創造條件,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采取行之有效的優惠政策措施,山區綜合開發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786萬元,比2003年增長12.2%;工業總產值1464萬元,增長20.7%,農業總產值3163萬元,增長4.2%;農村人平純收入達4505元(現價),增長8.3%。 農業:近年來,上舉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戶轉變觀念,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增加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山上連片開發種植臍橙、李果、毛竹等林業經濟作物;山下利用農田改種烤煙、西瓜、生姜、甜玉米、仙人草等適銷對路高值高效的農業經濟作物,近年來加大力度引導農戶利用冬閑田種植商品蔬菜(梅菜為主),2005年種植2000畝;家庭副業發展養雞、鴨、豬、羊蜂,形成了立體發展的格局.當前, 該鎮積極響應縣NULL做強做大平遠臍橙"的號召,臍橙生產項目現已初見規模和效益, 至2005年,全鎮發展種植臍橙總面積共3000畝,臍橙產量達90萬公斤,實現產值約270萬元.一些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如甜玉米`烤煙地膜覆蓋扭虧為技術等)已在全鎮普及推廣應用。 工業:以資源型企業為主,全鎮現有鄉鎮企業103間,其中:水電`木材加工`礦產企業是鎮 的骨干企業,現有水電站8間,總裝機容量2700千瓦,全部已并入縣電網;木材加工企業11間,主要產品有虎腳`卷板`方桄等;礦產企業有3間,礦產品主要為珍珠巖沸石礦錳礦等,據有關單位和專家初步勘探,珍珠巖沸石礦儲量豐富,可供開采量分別達100萬噸和30萬噸以上。 |
泗水鎮位于平遠縣東北部山區,東鄰蕉嶺縣;西接上舉鎮;南連東石、茅坪鎮;北毗福建省武平縣。界域面積137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140個村民小組,全鎮耕地面積9256畝,山林面積21萬畝。年末全鎮總戶數2765戶,10545人,其中農業人口2538戶,10062人。2003年,泗水鎮因地制宜,勇于實踐,是開拓創新,與時具進的一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887萬元(現行價,下同)比上年增長5.6%;工農業總產值6581萬元,比增7.4%。其中,工業總產值2945萬元;農業總產值363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354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080元,比增2.7%;鎮級財政收入73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61萬元。 |
長田鎮位于平遠縣最南端,距縣城14公里,國道206線南北貫穿其間,東、西、南分別與與梅縣的石扇、梅西及大坪鎮接壤,北與本縣熱柘鎮、大柘鎮和超竹鎮相連,西北與石正鎮毗鄰。界域面積69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59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2321戶,9311人,其中農業人口2061戶,8719人。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804萬元(現行價,下同),比上年增長20.6%。工農業總產值5253萬元,比上年增長49.3%。其中,農業總產值3081萬元,比增3.6%;工業總產值2172萬元,比增299.3%。農村人平收入3042元,比增1.6%。人口出生率8.44‰,計劃生育率95%。 |
熱柘鎮位于平遠縣的東南部,東與蕉嶺徐溪鎮,梅縣石扇鎮接壤,西與大柘、壩頭為鄰,南連長田,北接東石。鎮政府所在地至206國道有10公里水泥硬底公路。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公里,有9個村民委員會,74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3167戶,13115人,其中農業人口2979戶,12437人。該鎮是革命老蘇區,境內有平遠八大旅游景點之一的熱水溫泉。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369萬元,比增4.6%,工農業總產值3933萬元,比增5.2%,鎮級經濟純收入30萬元,完成財政包干26.6萬元,農村人平收入2185元,比增2.3%。 |
東石鎮地處平遠縣中部,位于東經115054’,北緯24025’, 東鄰廣東省蕉嶺縣、本縣泗水鎮,西接河頭鎮,南與壩頭鎮、熱柘鎮接壤,北靠仁居鎮和上舉鎮,距縣城14公里。2003年9月,平遠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原茅坪鎮并入東石鎮。 全鎮轄區面積159.7平方公里,有18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委會, 223 個村民小組。 2003年末統計,全鎮總人口8138戶,33396人,其中農業人口7862戶30966人。有耕地23209畝.
東石鎮擁有豐富的鐵礦、瓷土、耐火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尖山鐵礦儲量大、品位高、有害元素含量低,深受鋼鐵行業的青睞。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有利于發展種養業。農產品資源豐富,主要出產金柚、三華李、優質禾刀、花生、碰柑、茶葉、淡水魚等。東石花生、鍋篤茶、碰柑遠近有名。年產花生1400噸,鍋篤茶46噸,碰柑30噸。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省道S332線和縣道X036線貫穿全鎮,全線為水泥路面。圩鎮建有環東公路和環北公路。村村已通公路且部分實現硬底化。已開通程控電話,可直撥國內、國際長途。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在鎮內分別建有4座和3座基地站,移動通信暢通無阻。東石鎮境內建有11萬伏變電站1座,1萬伏開關站1座, 電力充足。建有日供水1500立方米的自來水引供工程,保證了圩鎮和附近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圩鎮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是鄰近5個鎮的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 鎮有線電視2003年底實現與市聯網,同時實現有線、無線轉播。加快學校布局調整,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04年7月,鐵民中學并入東石中學。現有東石中學和茅坪中學2間中學,有小學20間,其中13間為完小。中學有教職工146人,學生1978人。小學有教職工183人,學生有3724人。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有衛生院1所,為一級甲等醫院,有醫護人員61人。各村均設有衛生站。 東石鎮內工業企業發達,國有、集體、私營企業眾多,主要為鐵礦、石灰石、耐火石、鑄造、水泥、家私等行業。200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15761萬元。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03年全鎮非公有制經濟納稅總額達750.8萬元,占全鎮稅收總額的72.7%。 |
仁居鎮位于平遠縣東北部,東鄰差干鎮,西接八尺鎮,南連河頭、上舉兩鎮,北靠江西省尋烏縣項山鄉吉潭鎮,東北毗鄰與福建省武平縣。界域總面積189平方公里,下轄17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共192個自然村。2003年末有6051戶,22886人。2003年,全鎮生產總值7609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459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6897萬元,工業總產值7700萬元;鎮村集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穩步發展;農村人平收入3454元(統計口徑)。 |
大柘鎮地處平遠縣城,位于東經115 54′,北緯24 25′,東鄰東石鎮和熱柘鎮,西接江西省尋烏縣竹嶺鎮,南連石正鎮和長田鎮,北毗中行、河頭、東石鎮。鎮機關所在地距梅城46公里,國道206線自南至北貫通大柘全境,南與長田鎮接壤后可直達梅州市區,北經中行、河頭、八尺鎮后,直通江西省尋烏縣。省道332線、225線在大柘鎮全境貫通后,東與東石鎮相連,西與石正鎮接。界域面積154.51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委員會,3個居民委員會,243個村民小組,23個居民小組。2005年末全鎮有29581戶,84539人。其中,非農18885戶,46344人;農業10696戶,38195人。
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3640萬元(現價,下同),比2004年增長24.6%;農村經濟總收入25820萬元,比增2%;工農業總產值51486萬元,比增70.9%,其中:工業總產值35975萬元,農業總產值15511萬元,分別比增136.6%和4%;鎮級集體經濟純收入200.5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7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4000元(統計口徑),比增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