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排正村位于三合鎮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157戶711人,其中:農業人口706人,占總人口的99.61%;苗族人口704人,占總人口99.1%。全村勞動力354人,耕地面積353畝,人均105畝,基本農田258畝,森林覆蓋率65%。
全村總面積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0%,耕地占6%,其它占14%。耕地總面積353畝,其中農田270畝,人均占有耕地0.5畝,人均基本農田0.38畝,境內耕地主要以坡耕地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坡角,林業用地1796畝,其中林地1566畝。上排正村水資源較為希缺,人畜及稻田用水,主要為地面淺井水,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000mm。境內目前已勘明礦藏主要有硫鐵礦是,由于交通等方面原因未進行開采。全村境內有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良好。
2010年全村生產總值約為1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60元。糧食總產量為130噸,人均糧食183公斤,農民人均收入1855元。全村主要為農業和養殖業,境內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類為主,2010年全鄉糧食產量94.5噸,人均占有糧食133公斤;經濟作物以葡萄為主,年產約50噸左右,年產值約100萬元;養殖業以生豬和牛為主,大牲畜存欄1200頭,出欄400頭,生豬存欄1580頭,出欄1100頭。
|
中樂村位于三都縣城南面,距縣城16公里,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寨,192戶1011人,行政區域面積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3畝,其中田425畝。農業人口1011人,占總人口的100%。水族人口782人,占總人口的77%。2010年全村生產總值210萬元,人均純收入2100元。全村共有黨員17名,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村容整潔,民風淳樸,自然風光優美。
|
猴場村位于都柳江上游,縣城西北面,距三都縣城約4公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三小油路穿村而過,交通非常便利,主要居住著水族和布依族,盛產水稻、早熟蔬菜、水果等,素有三都“魚米之村”的美譽。全村共轄8個村民小組443戶2152人,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71.97畝,森林覆蓋率92.3%,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11萬元,人均純收入3044元。
在三合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結合村情實際,逐步形成了“基地+支部+農戶+市場”的模式。如今的猴場村,已是該縣實現“185”工程的重中之重,在遠程教育這個知時而來的春雨滋潤中,90%以上的農戶經過遠程教育學習掌握了1-2項以上的致富“秘訣”,因此猴場村成為全縣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也不足為奇。
|
中納村位于三都縣城南面,距三都縣城6公里,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寨,324戶1367人,耕地面積961.12畝,其中田679.86畝,土281.3畝。農業人口1360人,占總人口的99.5%,非農業人口7人,占總人口的0.5%。水族占總人口的99.9%,享受低保戶數104戶共25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共318戶共1346人,全村共有黨員20名,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村容整潔,民風淳樸,自然風光優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納村涌現出了一批新型的農民,其中以潘才巖的楊梅種植、潘才軍的西瓜種植、楊昌運的葡萄種植、陸欽豹的竹鼠及土雞養殖為代表,周邊紛紛仿效,村里各項事來呈現出一片新的活力。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三、五、八組至今道路行車困難,整村水資源缺泛、電力不足、洪水常年推毀著河邊的莊家等等。
|
排燒村位于拉攬鄉東南部,距鄉政府駐地7公里,全村由3個自然寨組成,轄8個村民小組,村黨支部委員3人,黨員36人,其中:女黨員7名。全村有337戶1468人,全部為少數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5%以上,是一個以苗族人口聚居為主的村寨,是黔南州苗族聚居最大的村寨,也是全省第二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全村耕地總面積1421畝,(其中:田面積600畝,土地面積821畝),山林面積1860畝,人均耕地面積0.81畝,人均林木面積3.1畝,2010年底人均吃糧300公斤,人均純收入為2512元。目前種、養殖業是農民創收的主要來源。排燒村有遠程教學點一個,黨員活動室一個,校點1所。屬于國家二類貧困村,也是貴州省二類貧困村。
近年來,排燒村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抓班子、帶隊伍、強素質、選路子、建制度,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更新理念,服務于民,群眾生活幸福和諧,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自2006年以來村黨支部連續多次被縣、鄉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
懂術村位于拉攬鄉東南部,距鄉政府駐地12公里。國土面積14.5平方公里,占鄉總面積的12.5%,耕地面積427.12畝(其中田247.12畝,土180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3個自然寨)154戶678人,少數民族以水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7%。2010年底,全村的農民人均收入達2686元,比去年增長14.5%。由于自然條件惡劣,貧困程度深,懂術村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還相對滯后。經濟仍以傳統的農業種植和林業為主,群眾收入來源單一,缺乏其它副業收入途徑,是全鄉最偏遠最落后的村,也是省確定的一類重點貧困村。
近年來,在各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懂術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改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得到了較快發展,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修通了都江鎮水坳村至懂術村8公里公路,進一步維修排燒至懂術大寨的公路,方便了群眾的出行;經多方協調,順利完成懂術小學的建設,讓全村師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里學習、生活。目前,大寨路面硬化正在進行中,通往四組的公路建設也正在籌備中,兩項工程的完成將大大改善村容村貌。
|
來樓村位于三都縣城東面,距拉攬鄉駐地8.5公里,距縣城20.5公里,全村4個村民小組,124戶489人,勞動力244人,水族占總人口的92.7%,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全村正式黨員20人(其中女黨員2人),預備黨員2人。全村土地面積220.1畝,其中耕地面積180畝,人均耕地0.4畝。山林面積13140畝。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元。是省確定的一類貧困村。來樓村地處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80%,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有多種國家保護的一、二類名貴珍稀動植物,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近年來,全村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主線,積極進取、搶抓機遇、在經果林種植、畜牧養殖和旅游服務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全村大力發展楊梅、板粟、葡萄、枇杷、櫻桃等經果林和香豬、林下養雞等。擴大松、杉、楠竹、木姜、油桐等林特產品和野生中藥材面積,不斷豐富地方民族旅游服務項目,已逐步形成了旅游帶動,種、養、加工跟進,農、林、畜綜合發展的新格局。
|
鳳凰社區成立于2010年12月,鳳凰社區由原來的四社區、三合村3、4、5、6、9組及民族村整合而成,轄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屬地企事業單位15個,學校2所,設11個居民自治小組,2350戶,總人口6943人,其中農業人口184人,水族人口4712人,耕地面積56畝,其中田21畝,土35畝,社區黨員54名,辦公樓位于鳳凰小區,面積為720平方米,設有文化活動室、會議室、便民服務站、居家養老服務站、綜治工作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站、調解室、老年人活動中心、精神文明活動中心和外來人員活動中心等,目前社區設有:黨支部、居委會、團支部、工會、婦聯、綜治委員會、調解委員會、聯防隊、民兵連及協會、文藝團體等組織。主要開展基層黨務、居務、工青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間糾紛調解、幫助群眾創辦企業、拓展脫貧致富渠道、就業援助、就業培訓、宣傳、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及城市民保和新農保等服務工作。
社區服務功能完備。建立有公共0、公益0和經營0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社區服務體系。即建有社會保障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治安、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體教育等主要公共服務覆蓋社區,群眾性的志愿服務和互助服務活動普遍開展。
建立有社區服務組織,下設生產經營、衛生計生、救助保障、法律援助、社區教育、社會治安、文化體育等專項服務小組。建立有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社區工作隊伍,社區服務中心有專職工作人員,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志愿者隊伍。
社區各項規章制度和辦事程序健全完善,管理和服務工作規范。社區制定有自治章程。駐社區單位與社區建立多種形式的資源共享、共駐共建機制。
|
小河社區成立于2011年,由原來的中街村和三合村合并而成,位于三都縣城的北面。占地面積約為0.8平方公里,社區處在城北出口的位置。社區內轄9個村居民小組。社區常住人口數為8200。有水、苗、布依、漢、侗、回、瑤、彝等多民族,主要以水族為主,占總人口數的57.00%。社區共有黨員32名,其中男黨員21名,占53%;女黨員11名,占34%。社區有一個大的活動廣場“鳳凰廣場”,極大的方便了社區群眾的建身,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
|
三合鎮第二社區成立于2004年,由原來的街道居委會整合而成,位于三都縣城的東南面。東到都柳江河灣灘(接三合村)、南接交杠村(至老虎洞)、西抵三社區、北靠一社區,占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都柳江何像玉帶一樣穿中而過。社區內轄5個居民小組和鵬城學校、公共事務局、教育局等30多家企事業單位。社區常住人口數�6300人左右。有水、苗、布依、漢、侗、回、瑤、彝等多民族,主要以水族為主,占總人口數的65.80%。社區共有黨員25名,其中男黨員17名,占68%;女黨員8名,占32%;本科文化5人,占20%,大專文化2名,占8%;中專(高中)文化10名,占40%,初中文化5名,占20%,小學文化2名,占8%;年齡30歲以下10名,占40%;31-50歲6名,占24%;50歲以上黨員9名,占36%。
|
堯人山社區是一個服務型社區,社區位于三都縣城的西北面,全社區轄十一個居民小組(3個自然寨8個城區居民小組),1201戶4989人,行政區域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5畝,其中田61.5畝,土31畝。農業人口241人,占總人口的4.83%,非農業人口4748人,占總人口的95.17%。水族人口3242人,占總人口的65%,苗族人口998人,占總人口的20%。社區共有黨員33名,駐社區單位40余家,學校2所。
社區屬地北至交通灣,西抵麻光(新建消防大隊),屬縣城老城區,正處于待開發區域。轄區內綜合因素相對滯后,治安狀況十分復雜,加上近年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涌入,造成管理壓力增大。面對這樣的環境,為確保社會穩定,治安平穩,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防范各種危害社會治安案件的發生,我們依靠社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和積極協作,形成群防群治的力量,使社會治安工作進一步得到鞏固加強。社區治安秩序好、環境優美、街道整潔、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兩年來,通過社區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和社區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社區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表現在:
1、抓好基層黨建工作,用鞏固發展基層組織為龍頭,帶動其它各項工作,2010年社區支部通過上級黨組織的實地檢查考核,榮獲州、縣“五好”基層黨組織稱號。2011年榮獲州、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在開展平安創建工作中,以“創平安三都”建“和諧水鄉”為主題,打造平安亮點,社區廣泛整合各種資源,把綜治平安落實到位,通過宣傳、動員、利用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欄、新聞媒體、散發平安創建宣傳品,深入街道進行宣講等方式方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立長效聯防隊伍加強防范巡邏。使以往易于發案的街區如今變得較為安寧,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群眾安全感有所提高,2010年社區平安建設工作通過縣考核組實地檢查考核,榮獲縣平安建設先進社區和鎮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
新城社區下轄居民點有學校周邊、下巴棉、上巴棉、簡望寨、包谷寨、麻瓢寨、懂蒙、雅望、懂跳、格勞河、八麻、姑良、麻秧寨、四方井、大地、艾家橋。其管轄范圍東至鳳凰社區、堯人山社區,南至永康村,西至紅光村,北至苗龍村。總戶數為887戶,總人口為3930人,民族有水族、布依族。總面積為13平方千米。經濟來源以工程建設,早熟蔬菜種植,水稻種植為主。郵政編碼為558100,電話區號為0854,聯系電話為13678545642。內駐:縣委辦公室,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政協辦公室,縣紀律檢查委員會(縣監察局),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縣委統戰部,縣委政法委員會,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縣委機要局,縣委黨史研究室,縣廣播電視臺(縣新聞中心),共青團三都水族自治縣委員會,縣婦女聯合會,縣直隸屬機關工委,縣委縣人民政府督查督辦局,縣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縣發展和改革局,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縣統計局,縣扶貧開發局,縣投資促進局,縣審計局,縣委縣人民政府信訪局,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縣檔案史志局,縣國有資本營運有限責任公司,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縣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縣機關事務管理局,縣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縣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配套設施有:猴場小學,三都縣職業學校。 |
麻光社區居民委員會位于三合街道辦事處轄區范圍內,距離縣人民政府1.91千米。東至都柳江河畔,南至康寧路,西至X901,北至X901。共30戶,居住人口120人,占地面積0.003平方千米。建筑面積300000平方米,共20棟樓,主體高度60米,長途電話區號:0854,郵政編碼:558100,周邊有鳳凰社區駐地,三合街道辦事處,縣環保局駐地。 |
因該地位于三都縣城區北部,故而得名。城北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于2017年8月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城北社區居民委員會位于三都縣三合街道城區北部,距離三合街道辦事處駐地3.78千米。 總戶數1746戶,總人口為6134人,面積為0.944平方千米。主要民族有,水族、布依族等。長途電話區號;0854,郵政編碼558100。 |
永康村民委員會隸屬于三合街道辦事處;地處三合街道辦事處南部,村民委員會駐原行償村委會辦公地點。下轄自然寨有的少、姑八、姑曰、麻樂、麻勇、麻中、順寨、下山、姑邑、嬢寨、上夭寨、下夭寨。其管轄范圍東至堯麓村,南至拉佑村,西至大河村,北至新城社區。總戶數為456戶,總人口為2227人,民族有水族。總面積為10平方千米。農業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經濟來源以發展旅游業,養殖業,種植水稻、葡萄為主。郵政編碼為558100,電話區號為0854,聯系電話為18385495572。轄區內有:行償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