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轄鎮。縣府駐地。1949年設附城區,1953年建城關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建鎮,1986年更名臨江鎮。位于縣境西部。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3.0萬。205國道經過城區北部。轄鎮東、鎮中、鎮南、天山、英明、鎮西6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冷作機械廠、水泥廠、紙箔廠、日用竹木加工廠,主要產品有變壓器、螢光燈、水泥。農業主產水稻、蔬菜、烤煙。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鄉鎮”稱號。舊城墻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素有“鐵上杭”之稱。境內有毛澤東舊居臨江樓、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原紅四軍政治部駐地等革命紀念地,還有保存較好的清代仿宋建筑孔廟、明代王寧仁手書《時雨記》碑刻。 |
上杭縣轄鎮。1949年設附城區,1958年析設城郊公社,1984年改城郊鄉,1986年更名臨城鄉,1993年建鎮。位于汀江中游,縣城四周。面積188.5平方公里,人口3.8萬。汀江、205國道過境。轄石砌、白玉、古石、新塘、玉女、九州、宮橋、水西、富古、城東、城北、新豐、城南、龍翔、黃竹、土埔、城西、古郊、西南、西陂、六甲、上登、璜崗23個村委會。礦產資源有金、銅、鈾、鐵、黑色花崗巖等。鄉鎮企業有水泥廠、礦泉水廠、房地產開發公司等。農業主產水稻、烤煙、蔬菜。特產上杭烏梅、蘿卜干。城北村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村”,1995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國模范村委會”稱號。富古村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村”稱號。名勝有七峰擁翠、南塔禪鐘、駟馬樵歌、袍嶺朝云、長壩樂耕、石潭秋月、三折回瀾、琴崗霽色、虹渡恬波。 |
中都鎮位于上杭縣西南部(東經116度26分,北緯24度52分),是閩、粵二省四縣的山區結合部,東靠上杭廬豐,北連武平,南與下都毗鄰;西與廣東梅縣、蕉嶺接壤,是上杭距廣東最近的鄉鎮,它東西寬13公里,南北長24公里,轄區面積15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8萬畝,森林覆蓋率69%,耕地面積1.9萬畝,漁業水面1385萬畝。
全鎮在2002年未有5174戶,18920人,計生率98.9%,人口自然增長率4.92‰,居民以漢族為主,有部分畬族(約5%),流行客家方言,現有20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水陸交通方便,村村通公路,汀江河在本鎮東邊由北向南流經6個行政村,杭都公路貫通10個行政村,中廬公路全面開通并已基本鋪設水泥路面,建成棉花灘庫區3個。鎮政府所在地設在饒坊村,海拔210米,距上杭城32公里,距廣東焦嶺48公里,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都是上杭的""烏克蘭"",素有""魚米之鄉""和""福建拋秧第一鄉""之美譽。是""國家、省、市商品糧生產基地""、""國立農業綜合開發優質稻基地""鎮,2001年,瑞香米業就誕生于此。""瑞香""牌大米飯投放市場后,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產品供銷不應求。
全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投資137萬元的全長8.2公里中廬公路已完成水泥路面鋪設7.5公里。全鎮20個行政村,村道長50.78公里,已完成水泥路面鋪設22.2公里。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廣播、有線電視已覆蓋全鎮。
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326萬元,人均純收入2664元。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以糧食綜合加工,水力電站建設、膠合板、造紙、機磚生產為主,2002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669萬元。
中都是個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故土,悠久自然文化遍及鄉野。有三元嶺、""樂善好施""牌坊、云霄閣、存耕堂、仙姑井、皇慶山、奉憲示禁牌等,民間活動異常活躍,富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隊伍龐大,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土壤,有女子舞獅隊、五枚拳隊、船燈隊、龍燈隊、香燈隊、銅管樂隊等。其中五枚拳隊晉京參加首屆家農運會女子拳表演獲武術比賽金牌,參加多屆福建省家業運會并獲獎。 |
上杭縣轄鎮。1950年設藍太區,1960年改藍溪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37公里。面積71.6平方公里,人口2萬。鎮政府駐厚里崗。上(杭)永(定)公路貫穿全境。轄黃潭、沈田、湖里、梅永、覺坊、藍溪、龍豐、載厚、巖華、白水、馮石、岐灘1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化工、工藝、橡膠、電子電器、烏梅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煙葉、生豬,兼產食用菌、蠶繭。 |
稔田鎮位于龍巖市上杭縣東南部,總面積147.61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6380戶,24169人,鄉村勞動力13883人。全境地形山巒重疊,丘陵起伏,其中山地占76%,耕地占10%,水面及其它占14%。杭永公路貫穿南北,合豐公路、稔下公路連接東西。水陸交通發達、極為便利。本鎮距梅(州)坎(市)鐵路26公里,是緊臨梅坎鐵路的一個重要物資集散地。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3491萬元,財政收入3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24元。
稔田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是赫赫有名的閩、粵、贛邊區總司令、""游擊大王""劉永生將軍,炮兵司令劉祿長將軍的家鄉。全鎮有革命基點村22個,其中6個因棉花山電站建設已外遷,基點村已基本實現""五通""。
稔田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這里山多水闊,全鎮土地面積147.61平方公里,山林面積16.3萬畝,其中宜果面積2.65萬畝。可開發庫灣2000畝。宜果區交通便利,主要分布在杭永公路沿線、梅鎮村棉花灘水電站水庫兩岸,目前已開發8000余畝。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20.3℃,這里物產豐富,是龍巖市烤煙、仔豬、杭梅、松脂、綠竹、蜜柚主要基地鄉鎮之一,蒼山有翠、沃土藏金。稔田鎮森林覆蓋率達78%。地下蘊藏有瓷土、鐵礦、輝綠巖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稔田是一片鐘靈毓秀的土地。這里是龍巖市著名的僑臺區之一,是八閩六姓始祖(李、邱、游、陳、劉、黃)的發樣地。境內的李氏大宗祠、游氏宗祠程門立雪堂、劉氏宗祠、黃氏宗祠等影響廣泛,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氏大宗祠是全省保存最完好、規模的祖先在這里開基置業、繁衍生息。訖今為止前來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的李氏后裔達200多萬人次。
稔田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這里是省重點工程棉花灘電站重點移民鄉鎮。全鎮移民2054戶,10686人,稔田人民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巧抓移民機遇,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取得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巨大成就。
稔田是一片開發的熱土。棉電庫區儲水后,碧水回轉、千島成湖,稔田是龍巖市百花島旅游規劃區龍湖的重要景區。目前,棉電稔田庫區百花島旅游開發正緊鑼密鼓籌備,(上)杭永(定)二級公路改造已經啟動,生態農業示范鄉鎮建設已逐步加快。 |
白砂鎮位于上杭縣區域的中心,東與溪口鄉接壤,南與茶地、泮境兩鄉相連,西倚臨城鎮,北靠舊縣、蛟洋兩鄉,全鎮總面積 196平方公里,轄區有 22個行政村,280個村民小組,其中革命基點村 11個,有人口 25298人 。我鎮氣候宜人,全鎮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 18.5度,年降雨量 1800mm左右,無霜期 270天左右,夏長而不熱,冬短而不寒;交通便利,距龍巖市區 60公里,上杭縣城 26公里,省道 308線過境 23公里,分別與 205線、319線兩條國道相接;通訊發達,電信電纜、有線電視、網絡遍布每個村落;供電穩定,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境內有 35KV變電站一座和 3個小電站;歷史悠久,公元996年,上杭縣府址就設在本鎮的碧沙村。
主要資源: 1、木材、毛竹資源。白砂擁有山林面積20。6萬畝,豐產竹林5萬多畝,山中蓄積了100多萬立方米的木材,5萬多畝的豐產竹林每年都可以出產2500噸的竹筍和80萬根毛竹。豐饒的木材、毛竹資源為竹木加工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2、礦藏資源。白砂境內蘊藏著多種高品位的礦藏,已探明的稀土有3000噸,硅石有20萬噸,白云石295噸,此外鉀長石、瓷土儲量也較豐富,每種礦藏均極具開采價值。 3、農產品資源。白砂素有“食用菌專業鄉”稱號,每年生產食用菌400多萬袋,鮮菇干菇銷向廣州、梅州、廈門、福州等各地,其次還盛產青梅,每年可采摘200余萬斤,山麻鴨、北京番鴨的養殖也初具規模,每年可出售山麻鴨150萬羽,北京番鴨500萬羽,出售的電腦化孵鴨苗3000萬羽。 4、旅游資源。白砂旅游景點眾多,風景獨特的雙髻山的主峰就在白砂境內,著名的紅四軍早康會議舊址、天龍寺,茜黃張化孫祖地和客家木偶戲發源地——大金水竹洋,是人們旅游瞻仰和尋根謁祖的好去處。 5、水源資源。白砂境內山林面積覆蓋廣,林木、毛竹多,從而為人們提供了充裕、衛生可飲用山泉水,目前被獨具慧眼的老板已開發的水廠就有三家,分別為:綠泉純凈水廠、嘉益水廠和雙髻山山泉水廠。 |
古田鎮,位于福建省上杭縣東北部、梅花山南麓,地處龍巖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結合部,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所在地,又是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
地處交通要塞,北通連城、長汀,連接江西,西南達上杭、武平,通往廣東,東連龍巖、漳平、達廈門,交通便利,來往旅客川流不息。
該鎮開發較早,宋代即有人家居住,民國期間辟為圩場。建國后,經歷年開發建設,已成為繁榮的山區集市。
古田鎮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古田這片紅土地上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
古田會議會址位于上杭縣古田鎮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后改名為“曙光小學”。磚木結構平房,建筑面積826平方米。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
目前,會址大廳已恢復當年開會的原貌。代表席位、大會會標、 主席臺以及墻上的黨旗都按原樣放著。會址左邊有荷花池,右邊有紅軍檢閱臺,后面豎立“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紅色大字,背后是茂密的樹林。會址對面,有60年代新建的古田會議陳列館。1974年10月開放,占地38151.81平方米,建筑面積11324平方米,館藏文物7303件,多是閩西革命文物珍品,是福建省收藏革命文物最豐富、規模較大的紀念館。
1929年12月18日—29日在福建上杭縣古田舉行中國0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大會由陳毅主持。毛澤東作《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政治報告、-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了中央《九月來信》并作了反對槍斃逃兵的講話。大會總結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以來紅軍的建設經驗,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0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 |
聞名遐邇的上杭“才溪”,其地名演變,饒有興趣。
七百多年前,才溪一帶是深山老林,溪流淙淙,俯拾皆柴。最早在這兒開基的劉姓的老兩口,他們叫這地方為“柴溪”。至今這劉家古基,才溪人稱為元坑。元者,始也。 過了許多年,一位從語口市(即今舊縣)往白石村(即今長汀縣城)的陳姓客商,經過“柴溪”的山林腹地,迷失子方向。猶豫之時,人蹲在小溪旁捧水解渴,忽見溪中漂來一片青菜葉,客商大喜,想到“有菜必有人家”,于是沿溪而上,來到一塊大烏石頭房的劉家歇息。客商認為此地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土質肥沃,屯墾開田,必將有利子孫,并將“柴溪”改稱“菜溪”,以作紀念。
若干年后,陳姓客商果真棄商經農,帶領兒孫重回舊地,安營扎寨開發菜溪。這時,他發現橫貫村中南北有一條大溪流,況且“菜溪”名稱嫌俗氣,遂把這條大溪改稱“財溪”,以示發財致富,財星高照。免得音韻相同誤喊,又把前幾年發現的那條菜溪改為元坑溪。 過了一、二百年,從寧化石壁逐漸搬來不少移民,人煙漸稠,廬舍漸增,最多時達到達24姓人家。那時,財溪村里的年青男女都愛唱山歌。他們以山歌作為通婚聯姻的媒介,傾吐相互間的愛慕之情。有一年,溪南村的一位姑娘與溪北村的一位小伙子,以山歌對唱聯姻傳為佳話,轟動了整個財溪。他們音色圓潤,感情真摯。結婚那天,一位秀才給他們新房門上寫了一副對聯: 才女配才郎結締良緣青鸞交舞 溪南與溪北聯成佳偶紫燕雙飛 后來人們取對聯開頭字各一作地名,即為才溪了。
72年前,才溪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為革0據地的鞏固和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中央蘇區“第一模范區”的光榮稱號。為總結和推廣才溪人民以革命戰爭為中心,搞好政權、經濟、文教等建設的經驗,1933年11月,毛澤東同志來到才溪,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他走村入戶,到田間地頭,與蘇區干部群眾推心置腹地談心,面對面地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總結了才溪鄉政權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經濟建設、支援前線、文化教育等模范事跡,寫下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為全蘇區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解決了“在國內革命戰爭環境下,根據地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個主要問題,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形成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
南陽鎮位于上杭縣北部東經117o,北緯26o,是長汀、連城、上杭三縣的結合部,東與連城縣的新泉鄉交界,南與舊縣鄉相接;西與通賢、才溪毗鄰;北與長汀縣涂坊相連,鎮駐地南陽村。因地勢平坦,故而有""洋""之名,美稱為陽,該村地處長汀之南,因此有""南""之稱。鎮駐地海拔302米。全鎮20個村委會、268個村民小組、152個自然村,9198戶,42279人。全鎮區域總面積226.67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2平方公里,山林1.84萬公頃,耕地1733公頃.鎮境內主要山嶺有白云山、楊梅洞、白云嶺、觀音山和扁嶺洞;河流有磯頭河,發源于連城縣朋口鄉,流經舊縣至臨城與汀江匯合;全年最高氣溫34℃℃,最低氣溫零下2℃,年降水量1300多毫米。
南陽原屬長汀縣管轄,1958年1月劃歸上杭縣。當時稱三平區,轄黃羅、南陽、涂車、南上4個鄉。公社化后分為4個公社,設0南陽工委,1965年4個公社合并為南陽鎮至今。
南陽交通便利。205國道橫穿境內,南北省道南通長汀。境內資源豐富,已發現的有錳礦、希稀土、石灰石、硅石、煤等。現有電站3座,裝機容量1800千瓦,年發電量1770萬千瓦小時。金桔、生姜、茶葉、木薯是該鎮的名優產品,產量居全縣之首。
南陽鎮市場是閩西四大市場之一,是集三省八縣十三鄉(鎮)經紀人的大圩場,蓬農歷四、九為集日,趕集人數平均萬人左右,除國營、集體、個體商店外,圩天還有600余個臨時攤點和各種農副產品及牛、豬市場,貿易品種齊全。
在土地革命時期,南陽是中央蘇區的革0據地之一。老一非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陳毅、鄧子恢、譚震林、張鼎承等曾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毛澤東曾率領紅四軍從才溪經通賢東進南陽,在龍田書院(現龍田中學)親自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即""南陽會議""。會上對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決定。通過《富農》問題和《-》問題及《婚姻》法等三個決議案。從此以后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當年,南陽1.4萬多人中有2500多名優秀兒女參加紅軍。他們在嚴酷的斗爭中,拋頭顱灑熱血。有為革命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羅化城、黃為耀等579位,還有原中央-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共和國將領黃煒華、原民政部副部長黃慶熙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南陽人民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
蛟洋鄉地處上杭縣東北部,位于梅花山邊緣,是通往新羅、連城、上杭三縣(區)的結合部。全鄉方圓22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8.4萬畝,耕地2.51萬畝,轄25個行政村,144個自然村,2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6萬,除了兩個自然村約300人是畬族居民外,其余人口均屬漢族客家居民。平均海拔667米,平均氣溫攝氏17.1底,無霜期約26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680毫米。境內有風景峻麗的雙髻山、建筑奇特的文昌閣、清代著名畫家華巖的作畫遺址,氣候溫和,水源充足,生態環境保護良好。
蛟洋鄉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著名蘇區。1928年6月爆發了閩西“四大-”之一的蛟洋-,在上杭打響了工農武裝起義的第一槍。1929年,0“閩西一大”在蛟洋文昌閣召開,毛澤東、譚震林、蔡協民、江華、曾志等同志出席并指導會議。
蛟洋鄉資源豐富,物產豐饒。有萬畝優質米生產基地,6000畝優質烤煙基地和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木材、毛竹儲積量達800多萬立方米。盛產桃、李、梨、柿、柑、奈等水果,此外還有狀元豆、銀杏、香菇、大紅菇、早春茶等名優土特產。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鐵、錫、鈉等,還有輝綠巖、花崗巖、鉀長石、螢石、瓷土、稀土等。 |
上杭縣轄鄉。1949年設舊縣區,1958年改舊縣公社,1966年更名紅巖公社,1971年復更名舊縣公社,1984年改舊縣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160.1平方公里,人口2.7萬。舊縣河流經,205國道過境。轄新坊、石院、扁山、福村、河東、龍溪、全坊、壩上、河西、堯埔、藍田、鐵場、鐵東、石圳、角龍、逕美、谷坑、梅溪、水東19個村委會。礦產資源有錳、鐵、金、銅、石灰石。銅金礦是國家“八五”期間探明的特大型礦。鄉鎮企業有發電站、紙廠、鑄鋼廠和竹木工藝品廠。農業主產水稻,兼產烤煙,有冬季復種小麥的傳統。境內建有水東、梅溪、河東、藍田蠶桑基地。特產名茶“金山紫”。 |
湖洋地處上杭西部,距縣城9公里,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全鄉面積123平方公里,下轄22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6923戶,30080人。這里資源豐富,人杰地足,民情樸實,是海內外實業者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獨特的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湖洋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03毫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1629小時,平均氣溫19.3℃,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鄉有耕地面積2.3萬畝,山林面積16.7萬畝。其中:竹林面積3萬畝,毛竹儲量350萬株,年立竹量可達55萬株。竹、木制品加工前景廣闊。全鄉山地綜合開發前景喜人,速生工業用林基地--巨尾桉經濟林2000畝,優質茶園2500畝,年產綠茶近30萬斤,產量居全縣前列。觀音井萬畝精品果園已初具規模,3000畝標準化杭梅、臍橙等精品果園已進入早產期。占地3平方公里的三角塘工業小區完成規劃,已吸引外資興建湖龍毛巾廠、鑄(軋)鋼廠、再生膠廠、編織袋廠等規模企業落戶,實現小區年工業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的有高嶺土、瓷土、金和銅礦等,鐵砂含量豐富,稀土礦品位居全縣第一。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國道205線穿越我鄉四個行政村,是閩西、贛南通往廣東梅州的主要通道,縣道杭金公路、杭莊公路和縱橫交錯的鄉村公路與205線國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程控電話通20個行政村。全鄉以元豐電站為龍頭的8家小電站裝機容量達990千瓦,與35千伏變電站構成了完善的供電網絡。湖洋、寨背大邊貿市場異常活躍,是上杭西部最大的物資集散地。
2002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6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08元。 |
溪口地處上杭縣東南部,是上杭、新羅、永定三縣(區)的結合部。溪口東與永定縣虎崗鄉接壤;南與上杭縣太拔鄉毗鄰;西與上杭縣茶地鄉交界;北倚雙髻山與新羅區大池鎮、上杭縣白砂鎮相接。本區域屬主陵地區,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山青水秀,氣候溫和、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總面積234797畝,方圓160.58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積196832畝,占總面積85.10%,有山林面積17.6萬畝,竹林3.5萬畝,人均林地13.6畝,森林覆蓋率70%,耕地面積12901畝,占總面積5.50%。2002年人均耕地1.08畝,復種指數達208%,水土礦產資源已探明有鑰、鈾、錳、鎢、石英石、輝綠巖、鉀繭石、瓷土、稀土等,發現有五個溫泉點。全鄉平均海拔300米,年平均氣溫19℃,無霜期275天,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旱澇保收,五業適宜、百業可興。
溪口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老革0據地,是羅舜初中將、老紅軍廖海濤、張昭娣的故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鄉共有21個革命基點村。
溪口村莊相對集中,人口稠密。2002年全鄉有11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119個村民小組,共3432戶,12896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將會隨著國民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加。
交通位置顯要。溪口是上杭東部6個鄉鎮通往龍巖、廈門的交通樞紐,距319國道僅13公里,距龍巖40公里,距上杭50公里,是上杭的東大門。全鄉境內主干道22公里都鋪上了水泥路面,全鄉11個行政村村村都有公路。
郵電、通訊、電力快速發展。全鄉實現村村通電話和無線傳呼、電話裝機1160部,開通了5個行政村全球數字移動電話,實現了村村通電、全鄉共有電站3座,裝機容量3980千瓦、3.5萬千瓦變電站一座、今年裝機1600千瓦的峨益水電站和裝機1000千瓦的臨江亭水電站已破土動工。建成后,全鄉的總裝機量達到6550千瓦,電力十分充沛。
溪口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全鄉共有2個邊貿市場,也是上杭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服務機構齊全,全鄉20多個鄉直(辦)企事業單位中有公安派出所、供銷、糧站、郵電、銀行、信用、工商、國稅、地稅、醫院、農機、農技、煙草、采育場、中學、學區、林業站、工商、保險公司、供電所、建筑公司等21個在市場周圍。 |
太拔鄉地處上杭縣東南部。東接永定縣虎崗鄉,南鄰永定合溪鄉,西接藍溪鎮,北與茶地、溪口相連。距縣城上杭33公里、龍巖60公里。
太拔鄉現轄16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人口18936人,其中成年勞動力9500多人。有2個少數民族村(畬族),2個革命基點村。全鄉面積140平方公里,境內群山環抱,丘陵起伏,有5個村屬高寒地區,海拔最高村莊鮮水坑900米,最低村莊朱良寨205米。全鄉有耕地面積2萬畝,占8.9%,山林面積15萬畝。占79.9%,屬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鄉。 太拔鄉地處亞熱帶,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素有“春收桃李夏摘瓜,秋賣姜椒冬售薯”的美譽。出產的生姜、淀粉、小米椒質量好、產量高,深受省內外客商的青睞,出現了“生姜闖閩南,淀粉下廣東,辣椒走四方”的良好銷售局面,生姜、小米椒、淀粉質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大力培植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引導群眾調整大田種植結構,發展茶葉、西瓜、烤煙、食用菌等產業。其中,特別是茶葉生產,在2004年初引進福建華安一茶葉客商試種100畝鐵觀音獲得成功,所產的茶葉色清、口感、香味都不比原產地差,實踐證明太拔是發展茶葉生產的“寶地”。今年茶葉生產得到大力發展,現已形成了各村面積600多畝,加工機械6臺套的生產規模。今年4月份成功培育30畝茶畝,可滿足冬季800多畝的種植需求。太拔鐵觀音的生產規模正在向千畝茶園邁進。 太拔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云母、錳、鉛鋅、磁鐵、黃金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品位較高。其中彩霞、丘輝的金礦和梓東的鉛鋅礦極具開發價值。太拔鄉水力資源豐富,素有“小水電之鄉”的美譽。境內水電蘊藏量達1.5萬千瓦,現已建成電站共19座,裝機容量超萬千瓦。 太拔的工業初具規模,目前全鄉已形成以“水電為龍頭,冶煉為骨干、農副產品及竹木加工為中心”的發展格局。現有規模工業企業26家,其中工業硅廠1家、竹制香蕊廠1家、機磚廠1家、造紙廠1家、紙制品廠1家、木制品廠2家及水電企業19家。太拔作為典型的山區鄉鎮,土地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林業資源優勢及水電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再加上當地政府制定的“親商、扶商”政策,是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 |
通賢鄉位于上杭縣西北部,東南與南陽鎮相鄰。西南與才溪鎮接壤,西北與官莊鄉交界,北邊與長汀縣毗鄰。最高的山峰錫基崠海撥1146米,通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左右。
全鄉方圓72.6平方公里,有13個村民委員會,127個村民小組,4586戶,20337人,擁有耕地面積10718畝,林地面積78982畝,人均耕地0.53畝,人均林地4.0畝,水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有豐富的資源,已探明有稀土、錫、銅等礦藏。于1958年5月建鄉,同年9月調整區鄉體制,合并到才溪鄉,1961年6月調整建立通賢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通賢鄉。
通賢是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在革命戰爭年代,屬于才溪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鄉有革命烈士375人,老紅軍13人,""五老""人員227人。
2002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56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92元。第二、三產業初具規模。全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12個行政村實現了通話工程,通話率達92.3%。
全鄉設有1所中學,12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已通過省""兩基""檢查驗收,達到農村""兩基""教育要求,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中學占地21640平方米,校舍10338平方米,小學占地38950平方米,校舍14600平方米,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13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電視覆蓋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