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通山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通山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是通山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土面積139平方公里。轄23個村,6個社區,273個村民小組,8500戶,96716人,其中:農業人口41159人。耕地面積2.3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54萬畝。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93億元,財政收入10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2元。

  交通便利、通訊條件優越。京珠高速公路引線、106國道和即將興建的寧樟、阿深高速公路穿鎮而過,距京廣鐵路咸寧站和長江水運富池碼頭在50公里左右;通訊便捷,全鎮95%的村組已開通了程控電話,全部安裝了閉路電視,形成了強大通信、信息網絡。

  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特色明顯。農產品主要有蔬菜、瓜果、茶葉、糧油等。工業產品主要有水泥、煤炭、電石、石英砂、裝飾藝雕板材、塑編制品、鑄陶紙、活性石灰等。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產業化建設為龍頭,以發展壯大民營企業為突破口,以勞務輸出創匯為著力點,積極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民營富鎮、商貿活鎮、科教興鎮”的戰略,把通羊經濟、社會全面推向穩步、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農業基地產業化發展。以赤城、湄港為瓜果基地;以李渡、石航、柏樹下、井灣等城郊村為龍頭的蔬菜基地;以衢潭、港口等富水沿線為龍頭的水產養殖基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鎮辦企業全部實行民營化改造,民營工業強鎮戰略穩步實施。通力鎂業、天盈鑫利華等一批實力集團落戶通羊,大大加快通羊工業發展步伐。同時,以泉港為重點的煤炭開采業,以井灣為重點的礦產冶煉業,以富通三材、長春實業為重點的石材業,以第二水泥廠為重點的水泥建材業,以羊城塑編為重點的塑編業等工業產業鏈在提質創新中不斷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2004年完成了縣一中搬遷、兩個區的征地規劃、通羊河治理和月亮灣拆遷等有關工作。城區街道全部建成水泥路,郊區村級公路有30%實現了黑色化。城區實行了“門前四包”,興業街、新城街、洋都中路已成為通山改革的窗口,開放的龍頭。

南林橋鎮地處兩縣一區(通山縣、崇陽縣、咸安區)交界處,是全市38個口子鎮和全省200個重點中心集鎮之一。位于通山縣城效15公里處,西與崇陽路0界,北與咸安桂花接壤,是通山西部部門戶。全鎮版圖面積1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9萬畝。總人口3.3萬人,轄12個行政村,1個街道社區。

106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引線從南林橋鎮穿越而過,即將修建的“寧樟”高速公路將穿越全境。南林距京廣鐵路僅45公里,離省城武漢只有兩小時車程,位處武漢大經濟圈內,交通條件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境內礦產資源有大白云石、花崗石、方解石、煤等十余種。楠竹杉木資源豐富,蓄藏量大。農產品主要有優質稻、大豆、花生、玉米、紅苕、油菜、各類蔬菜、魚和多種禽畜等。同時,土地資源儲備充足,為各種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該鎮不斷增強服務意識,致力實現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按照“從快、從簡、從優”和“溝通、融通、暢通”的要求,競相迸發,讓所有來南林橋的投資者放心,興業者安心,居住者舒心,讓他們在南林橋創業有安全感、親切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工農業方面建成了5000畝楠竹、2500畝優質稻、1000畝雙低油菜、1500畝優質水果、1000畝水產養殖等五大基地。工業從零起步,現擁有各類企業50余家,形成了以石材、竹木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大理石、木膠合板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黃沙鋪鎮】 素有“將軍鄉”之稱的黃沙鋪鎮,位于通山縣北部,居通山、陽新、咸寧三縣(區)交界地帶。下轄17個村,1個社區,16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萬。國土面積276平方公里,山林面積31.8萬畝,耕地面積2687畝,其中水田15275畝,是一個林糧并舉的農業鎮。

  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8億元,財政收入136.13萬元,農民人平收入1650元。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具規模。先后建有春秋兩季萬畝苦蕎基地,1.5萬畝春玉米基地,6000畝油菜基地,4000畝花生基地,2000畝柿子基地,1000畝水果基地,500畝苗木基地。早中晚稻種植面積1.9萬畝,全鎮生豬出欄14750頭(戶平1.8頭),山羊養殖3915頭。百頭養豬專業戶3戶,萬只雞養殖專業戶1戶,全鎮外出打工人員突破萬人,收入344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9.7%。二是民營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04年全鎮引進項目11個,其中建成投產項目6個,意向性協議投資6000萬元,到位資金780萬元。先后開發生產“苦蕎王”酒廠,年產苦蕎酒5000斤,增加產值44萬元。引進省內外客商投資開發銻礦、大理石、文化石、楠竹、水電資源,當年創產值近1000萬元。打造“回歸工程”,引導打工青年回家創辦民營企業5家。三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2004年全鎮完成人蓄飲水工程24處。建起萬家、梅田鎮區聯通、移動手機基站和小靈通基站,架通高槎坪——西莊——孟垅程控電話,增設200對程控電纜。拉通黃沙到新屋、孟垅、源頭的廣電轉輸光纖網,完成通山至黃沙34公里升級改造的黑色路面。 

  鎮委鎮政府圍繞農民增收這一 目標,加大服務農業、招商引資、綜合治理力度,主攻苦蕎產業、竹制品精加工、礦產品深加工、小水電開發。建成100畝楠竹豐產林示范基地;改造萬畝低產楠竹園;投資30萬元完善益溪改田配套工程;引進一個投資1000萬元的民營企業;引資500萬元,建成九折、益溪、泉山寺水電站;完成黃沙至坳下、梅田至石蘭橋,石馬至毛楊30公里油渣公路建設;完成30戶移民搬遷。

【廈鋪鎮】 與江西省修水縣,湖北省崇陽縣接壤,是湘、鄂、贛革0據地之一,集老、蘇、庫于一體。國土面積383平方公里,現轄15個行政村,一個社區居委會,130個生產組,2.08萬人。現有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6350畝。2004年全鎮鄉鎮企業產值1.3億元,農業產值1562萬元,財政收入186萬元,農村人平純收入1508元。

  礦產品種多。已探明的煤、硅礦石、大理石、鎢礦石、釩礦石有較大儲量,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森林覆蓋率達82%,素有“楠竹之鄉”的美稱,每年可產楠竹30萬支以上。通過招商引資興建的廣源竹地板廠,產銷兩旺,遠銷國內外。河流域水資源蘊藏量巨大,水電資源占據全縣3.9%,現已建站8座,裝機1.1萬千瓦,目前,引進浙江老板投資2億元的廈鋪河流域水電開發項目正在籌建中。

  特色農業基地基礎穩固。以全市農業化龍頭企業——通山縣釀造工業有限公司為依托(該公司的主要原料為紅苕),按照“企業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建成萬畝公司原材料基地,實行訂單種植,企業回收。以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和國營北山林場新一-發展為契機,大力發展苗木生產,全鎮已建成苗木基地600畝,為城市綠化建設提供大量優質苗木。占地300畝的舒謦農莊采用立體種植模式,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以市場為依托,品種市場化,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在全鎮起到了示范帶頭的作用,形成了新型種養綜合開發格局。全鎮養羊、養牛、養蜂、養魚業興旺發達,成為農民增收的著力點。

  主街道建成了水泥硬化路面,彩磚人行道與兩旁新建的樓房構成了一個漂亮的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山區小鎮,各項基礎設施完備,市場秩序井然,商貿繁榮興旺。

  有二所初中,四所完小,廈鋪中學是省級農村重點中學。村村通程控電話,聯通、移動、小靈通手機站都已開通。光纖有線電視覆蓋率到90%,可接收30個臺。鎮醫院各項指標達二級甲等。計劃生育工作步入規范化、科學化管理軌道。綜治工作達標,社會穩定,群眾安居。

【九宮山鎮】 地處鄂東南連陲的九宮山鎮,是出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宮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闖王陵的門戶,106國道貫穿全境。全鎮國土面積294平方公里,現轄9個村1個社區,3.5萬人口。

  九宮山山多水闊,水資源充沛。橫石河、沙龍河兩大水系流經全鎮。投資1500萬元的富洋一級電站即將投產,引資800萬元的官堰電站正在籌建,一批小型水電站正加速整改擴容。九宮山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糧、油、蔬菜,盛產茶葉、油茶、楠竹、樹木、花卉,還有柑桔、桃、李等多種水果。油茶面積居通山縣第一位,有機茶園面積不斷擴大,是全市茶葉生產重點鄉鎮,生產的珠茶獲2005年省農博會金獎,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境內礦產富足,北山、天梯、高家山等地煤炭儲量豐富,是通山縣產煤大鎮。同時,石灰石、大理石等多種礦產開發前境十分廣闊,韓家大理石以其色澤質優聞名,優質條石產品銷往臺灣等地區。

  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旅游口子鎮的宏偉目標,堅持“農業穩鎮、民營富鎮、科技強鎮、旅游活鎮”四大戰略,主攻工業、扶持農業,鼓勵發展商貿旅游業,推進城鎮化進程。堅持“工業建支住,農業育龍頭”的思路,立足紙、石、煤、水電等優勢資源,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抓手,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鄂南造紙廠進行重組盤活,籌建衛東紙業公司,加快快干法造紙廠啟動運行。引資新石英砂精加工公司、昌泰石英砂石;堅持以工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誠聘湖北農科院規劃設計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形成山區重點發展竹木、畜牧,庫區重點發展水果、水產,鎮郊發展蔬菜、花卉盆景等特色農業格局。目前,已建成的萬畝意楊基地、富有漁業公司、虎頭山茶葉莊園等一批龍頭企業正牽引推動著產業基地上檔次、增效益;堅持以產業集聚帶動城鎮發展。按照口子鎮“六個一”的建設標準,完善九宮山門樓景區建設,新建橫石商貿中心,改造老城區,鋪設街道彩磚,在開展文明城鎮創建工作中取得了新成效。

【闖王鎮】 地處幕阜山脈九宮山北麓,因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闖王陵座落于鎮域南部牛跡嶺小月山而得名,是通山縣撤鄉建鎮后發展速度很快的新集鎮,全鎮國土面積253平方公里,總人口1.95萬人,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500萬元,財政收入196萬元,農村人平純收入1650元。

  區位優勢便利的闖王鎮位于縣治東南方,距縣城32公里,距武漢、南昌、黃石等大中城市均在150公里以內,距京廣鐵路咸寧站60公里,距長江水道黃石港120公里。106國道和南賈公路橫穿全境,九環公路連通全鎮12個村。區域交通便利,人流、物流暢達。

  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闖王鎮由原寶石、高湖兩鄉合并而成。一代農民起義英雄李自成戰敗于城內小源口,殉難高湖牛跡嶺小月山下,鑄成千古遺恨。郭沫若、姚雪銀、胡繩等文史學家曾考證并親臨墓地,使闖王陵蜚聲神州,名傳環宇。闖王鎮依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已開發的旅游景點有仙人臺、大崖頭瀑布、蓮花洞、寶石古民居、程氏宗祠、程九,可供游客觀賞,訪古追蹤。

  是林糧并舉的山區集鎮,自然資源豐富,盛產石英石、煤炭、楠竹、茶葉、沙梨等。境內硅石探明可采儲量達5000萬噸,居全省之首,英含量達99.7%以上。全鎮已開采塘口25處,年采礦能力33萬噸,已建石英砂廠21家,年產量6萬噸;境內溪深谷幽,流泉飛瀑,已建小水電站12座,裝機1.4萬千瓦,年發電量達5000萬千瓦時;境內山林面積15萬畝,其中楠竹園3.5萬畝,年采伐量50萬支;已建雪梨基地35個,總面積6500畝,年產鮮梨50萬公斤,已開墾茶園3000畝,有15個鎮村茶場、林場;汪家畈農業科技園已建GRC水泥滑架大棚107個,面積200畝的闖王鎮已成為聞名的“沙梨之鄉”、“石英石之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形成小水電、礦產、特產、基地農業的經濟體系。連續兩年被湖北省委授予“六好鄉鎮黨委”,被咸寧市委評為經濟發展速度“十前”鄉鎮等稱號。

【洪港鎮】 位于通山縣東部,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泉口鎮交界,西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九宮山相鄰,北接陽新龍港鎮,是咸寧市19個重點鄉鎮之一。國土面積289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1個社區,6926戶,3.14萬人口。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1.6億元,財政收入192.14萬元,人平純收入5元。

  境內資源豐富,有鎢礦、花崗石、大理石、硅石、青石板、礦泉水、溫泉、竹木和珍稀動植物等。全鎮現有企業450家,逐步形成石材、竹木加工、小水電、造紙等支柱產業。利用豐富的大理石、青石板、花崗石資源發展起來的石材業有52家,年產植5500多萬元。全鎮有楠竹8萬畝,藥材基地2000畝,百合1000畝,有“楠竹之鄉”的美稱。

  政府緊緊圍繞財政增長、農民增收、集鎮功能增強的奮斗目標,以退耕還林政策為契機,擴大楠竹基地,新造楠竹園3000畝,楠林墾復3萬畝,輪封3萬畝,新造和擴鞭楠竹林3600畝,形成以沙店片、-片、宣嶺片為主的三條楠竹帶;利用庫區洼地建意楊基地,在下灣、洪港等栽意楊1000畝,同時在車田村建意楊苗圃基地,面積65畝;以低山坡為主建2500畝藥材基地,以庫汊、圍堤為主建精養魚池基地;以洪港、三賢等村為主建蔬菜基地;以沙店、-、三源等地為主建500戶袋料香菇生產基礎;以黃羊養殖為重點,放養黃羊3000頭;利用石村資源石板開發利用和大理石特大型板材石引資興建,進一步加快洪港石材園建設的步伐;利用豐富的水資源,抓洪港河低壩水電站和沙店大悟山水電站,郭源電站的引資興建及九宮山礦泉水廠的營銷;利用豐富的山水資源,文化資源,歷史資源,氣候資源,搞好太平山旅游開發及土地綜合開發利用;以洪港為中心鎮,賈家源、-、沙店為集鎮,沿國道中心村的“一點三級”文明創建集鎮活動初見成效。

【大畈鎮】 處于富水水河中游,東臨慈口,西接通羊,南鄰橫石,北靠黃沙,距通山縣城20公里,是鄂東南的革命“老蘇區”。

  全鎮國土面積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133畝,人口2.49萬人,下轄13個村和1個社區,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800萬元,財政收入100萬元,農民均純收入1680元。

  改革開放以來,大畈歷屆黨委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投資180萬元興建了2000米長,16米寬的標準化街道;投資200萬元拉通了光纖電纜,使全鎮各村通了程控電話,新建手機網站6個,有線電視光纜已拉通,能轉播29套節目;投資192萬元拉通了庫區南岸4個村共計18.6公里的公路,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投資200萬元,完成了農電和集鎮電網改造工程,街道安裝了路燈;投資160萬元,建成了街道自來水廠和25處人畜飲水工程,從而徹底改變了庫區路不平、水不清、燈不明的狀況,解決了庫區通訊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

  大理石資源尤為豐富,且品種繁多。其中“黑底白”理石材質優良,全國稀少。現已開發大理石塘口26個,大理石加工廠10家,年產10萬立方米,板材14萬平米,產品暢銷-,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

  有湖北“洞中之王”隱水洞,有景色迷人的富水湖,有一日三涌的“三潮泉”。有紅三師師部舊址,有紅十七軍建軍遺址,有縱橫交錯的古民居群落,有明代侍郎朱延文墓,有清人大學士吳懷清故居。

  近年來,大畈鎮堅持“旅游興鎮,山水富民”的方針,農業初步建立了以“桔、魚、稻、薯、玉米為主導,枇杷、梨、李、桃”為補充的格局。柑桔是大畈鎮傳統產業,年產柑桔達5000多噸。漁業有著廣闊的市場,境內垅汊眾多,水上面積達6.02萬畝,廣大群眾通過圍汊、圍網,圍箱養魚達300多畝,發展網箱養魚6000余口。

【大路鄉】 地處縣城西部,西南與南林橋鎮交界,北與咸安區桂花鎮接壤。全鄉國土面積84.3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3.08萬人口。106國道,咸(寧)(九宮山風景區)公路并行貫穿全境,距京廣鐵路僅45公里,即將興建的寧(波)樟(木)高速公路穿境而行。位于武漢大經濟圈內,交通分便利。

  礦產資源有大理石、玄武石、石灰石、煤、粘土等等十余種。楠竹杉木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儲備充足,可為各種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特產資源,寬松的發展環境,帶來了大路鄉工業、農業、城建和其他社會事業的大發展。農業建成了1000畝綜合開發基地,1000畝優質稻基地。主要農產品有優質稻、大豆、花生、玉米、各類蔬菜、水果、魚和多種禽畜等。工業從零起步,現擁有各類企業88家,500萬元以上企業3家,涉及建材、造紙、釀造、冶煉、玻璃制品、竹木加工等產業,主要工業產品有大理石及其工藝品、紅磚、玻璃工藝品、紅英砂、酒、紙張、竹木制品等10個系列,30余個品種。大理石遠銷國內外,土巴爺酒獲2004年省農博會金獎。形成了以石材、玻璃制品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

  200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755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923萬元,工業產值5631萬元。財政收入148.4萬元,農村人平純收入2140元。

位于通山縣西南部,與崇陽縣港口鎮接壤。現轄9個村,1個社區,89個村民小組,2.04萬人。國土面積1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萬畝,林地面積7.85萬畝。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6700萬元,農村人平純收入1928元,財政收入70萬元,楊芳林鄉是林區鄉鎮之一。轄區內林特、礦產、水利資源豐富。林特以楠竹、松杉、茶葉、油桐為主,礦產主要有大理石、玄武巖和高磷土,全鄉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達50萬千瓦。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圍繞“醬品名鄉、養殖大鄉和綠化之鄉”的建設目標,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種植業、苗圃業、藥材業、林果業、養殖業。建成8000畝黑豆基地、6000畝紅苕基地、3000畝地膜花生基地、5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投資50多萬元新建龍腦樟苗基地400畝,開發銀杏園1800畝,發展梨園5000畝,楠竹5000畝,松杉、意楊等速生林6萬多畝;以城山養殖場為依托,全鄉養牛羊3000多只,養蜂2000多箱,養魚300多畝。

2004年,楊芳林鄉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成績斐然。鄉定建設項目15個,總投資1371萬元。其中招商引資項目7個,投資額950萬元,已完工項目12個,在建項目1個。已初步形成了以醬品、理石、水電、制磚、家具為支柱的工業發展格局。2004年,全鄉民營經營戶達850家,其中有民營企業30多家,從業人數1500余人,產值2000多萬元。80多家傳統手工醬油、豆豉作坊,每年要消化黑豆120多萬斤,創產值350多萬元。

鄉黨委政府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體現特色,整體推進”的原則,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拆建街道舊房5000多平方米,建成400平方米集貿市場、1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和自來水廠,修建了1.7公里水泥路,興建了下水道和垃圾投放設施,集鎮面貌大為改觀。村級建設以建設生態家園為目標,以加強規劃建設、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為重點,村莊建設集鎮化,集鎮建設城市化,鄉村建設一體化的目標逐步實現。

地處鄂贛兩省三縣交界處的富水庫區。國土面積183平方公里,轄18個村,1個社區,1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1萬人,耕地1.49萬畝,林地4.7萬畝,水域面積3.8萬畝。

  近年來,燕廈鄉堅持實施“工業強鄉、特色富鄉、科教興鄉”三大戰略,不斷優化環境,加大投入,形成建材、理石、水產、畜牧“四大”支柱產業。燕廈水泥廠銷量年年攀升,2004年總產值超過1000萬元,上繳利稅125萬元,并于2004年底進行了改制。興建大型紅磚廠2個,年產紅2000萬塊,創產值300多萬元;創建燕廈、暢周兩個石材小區,不斷整頓規范石村開采和加工秩序,興辦理石塘口85個,石材加工企業55,年產家荒料6萬立方米,加工板材48萬平方米,創產值2300萬元;2004年全鄉網箱養魚由原來的40口發展到2500口,攔網養魚達到4800畝,水產品年產量達800噸;以黃羊為主的畜牧業通過滾動發展,黃羊存欄量已達到6000只,較好解決了8個村130戶農民致富難的問題。培植新的工業增長點,投資300多萬元興建宏明紙業有限公司,積極招商引資,與浙江客商簽訂了6000萬元投資計劃開發的方解石項目合同。同時,圍繞“兩站、三路、四改造”(即加油站、液化氣站、塘暢路、甘燕路、暢周村級水泥路、標準街改造、居民飲水改造、政府辦公條件改造、河碼頭改造)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飛躍發展,投資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2004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0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0萬元。燕廈鄉黨委政府立足山水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主攻建材、畜牧、水果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小區建設,創建龍頭企業,樹立燕廈品牌。

位于通山縣東部、富水河畔,東接陽新縣龍港鎮,西連大畈鎮,南鄰燕廈鄉、九宮山鎮,北與黃沙鋪鎮及陽新東源鄉交界,是一個典型的庫區、山區、老區、邊區鄉鎮。國土面積15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5萬畝,耕地面積6927畝,轄11個村,1個社區,77個生產組,5311戶,2.28萬人。200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0元。

  境內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林特、礦產、水產、石材和旅游資源等。林特業主要以柑桔、臍橙、油茶、竹木見長;礦產主要以煤炭、硫磺、鐵、黃金等為主;石材業主要以大理石為主;水產主要有銀魚、鱖魚、黃金魚、大雄魚及青蝦。

  有煤礦3個,年產煤總量1萬噸,總產值210萬元,上交稅收7.9萬元;溪鐵礦和烏巖鐵礦正在籌建之中;溪磚石和下泉磚廠,年產紅磚200;楓坑桔廠、畈羅墩桔廠、群山桔廠和蓮花心桔廠,總面積450畝,年產桔橙13萬斤。

  全鄉1.6萬畝桔橙園,年產柑桔1000萬斤,橙子100萬斤,以慈口村為龍頭,全鄉的桔橙產業已經初具規模。鄉政府組建了桔橙銷售公司,逐步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全鄉共完成柑橙品改5000畝,引進“長虹一號”、“紐荷爾”等優良臍橙品種,建成了塘頭畈柑桔品改產業結構調整示范基地300畝。網箱養魚已達2000余口,積極實施銀魚養殖并推行科學方法進行捕撈,使銀魚產業漸成特色。每年夏季銀魚捕撈產值超過100萬元。全鄉共投入260萬元,解決4萬人的飲水問題,8個村和街道居民近萬人飲上了自來水。全鄉投資3400萬元完成了低壓線路整改,村村通電。投資300多萬元修通了慈口柏油路面18.5公里。投資240萬元建成村級公路38.6公里,有7個村通公路。

九宮山風景區位于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下轄:

421224450200 220 船埠村委會

421224450201 220 李家鋪村委會

421224450202 220 中港村委會

421224450203 220 西港村委會

421224450204 220 東港村委會

421224450400 123 九宮社區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未满十八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不卡观看 | 亚洲RB在线视频 |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