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海鎮位于同心縣西部。縣0駐地。轄富興、預園、民生、豫西、永安、新華6個社區,園藝、城北、城二、城一、廟兒嶺、沙沿、沙咀城、硯臺、麻疙瘩、邊橋、余家梁、興隆12個行政村。銀(川)西(安)公路、寶(雞)中(衛)鐵路過境。同心清真大寺為寧夏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教建筑之一,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碼]640324100:~001富興社區 ~002預園社區 ~003民生社區 ~004豫西社區 ~005永安社區 ~006新華社區 ~200園藝村 ~201城北村 ~202城二村 ~203城一村 ~204廟兒嶺村 ~205沙沿村 ~206沙咀城村 ~207硯臺村 ~208麻疙瘩村 ~209邊橋村 ~210余家梁村 ~211興隆村(新增) [沿革]1982年建同心鎮。1997年,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城二、城北、園藝3個行政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個居委會。 附:城關鄉位于同心縣西北部,距縣城1千米。1949年設一區,1952年稱城關區,1958年改躍進公社,1961年改城關公社,1984年置鄉。1997年,面積189.1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吳家河灣、金家牛、小山、八方、邊橋、沿臺、長樂、新華、廟兒嶺、干灣溝、南陽、城一、余家梁、沙沿、灣段頭、沙嘴城、麻圪塔17個行政村。-。 |
同心縣轄鎮。1984年始建河西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23公里。面積161.7平方公里,人口2.2萬。轄朝陽、桃山、石壩、塘坊、紅旗、建新、農場、大洪溝、艾家灣、馬家河灣、楊河套子、刺鴉咀子12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商貿、運輸、加工和飲食服務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油料;畜牧業以養牛為主。 |
同心縣轄鎮。1949年設四區,1956年改韋州區,1958年改星火公社,1961年更名韋州公社,1984年建韋州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93公里。面積1007平方公里,人口2.2萬。煤炭資源豐富。有豐富的大理石、石灰巖資源。是中外馳名的灘羊二毛皮和甘草產地,被列為縣皮毛加工商品基地。轄韋一、韋二、南門、河灣、馬莊、石硤、閻家圈、東山、青龍山、塘坊、舊莊、甘溝、巴莊、周新、買河、王戶臺、譚莊子1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商貿、運輸、建材、加工和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糜子、油料;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西夏建康濟寺塔(亦稱康濟蟬寺浮圖),有13級,高42.76米,呈八角形,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同心縣轄鎮。1949年設五區,1956年改下馬關區,1958年改下馬關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91公里。面積645平方公里,人口2.3萬。轄上垣、下垣、趙家廟、西溝、北關、南關、五里墩、王古窯、申家灘、白家灘、池家峁、窯坑子、劉家灘、鄭兒莊、陳兒莊、靳兒莊16個村委會。草原遼闊,牧草優良,被列為縣畜牧業商品生產基地,是中外馳名的灘羊二毛皮和甘草產地。 |
預旺鎮因豫旺古城而得名。元天歷二年(1329年),元太祖六世孫文宗皇帝先封阿剌忒納失里為西安王,治今六盤山地區海原縣西安鎮(古西安州)及同心縣一帶,后又封為豫王,封地不變,遂筑豫王城。1949年10月,設六區。 1956年,改豫旺區。 1958年,改豫旺公社。 1984年,改豫旺鄉。 1992年,改預旺鎮。 寧夏吳忠市同心縣預旺鎮 |
同心縣轄鎮。1949年設六區,1956年改豫旺區,1958年改豫旺公社,1984年置豫旺鄉,1992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74公里。面積346.2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南關、北關、南塬、土峰、沙土坡、柳樹堡子、陳石塘、郭陽洼、李家洼子、胡家堡子、孫石家莊、青羊泉、龔家灣、白崖子、賀家塬1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商貿、運輸、加工和飲食服務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糜子、油料;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 |
王團鎮位于同心縣東南部,面積238.8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羊路、甘草掌、堡子掌、吊堡子、蔡家灘、東梁洼、駝駱崾峴、蘇家嶺、羅家臺、柳樹崾峴、套子崾峴、新堡、川口13個行政村。
王團鎮位于同心縣東南部,距縣城15千米。轄張家灣、虎家灣、前紅、東灘、南、北、溝南、羅家河灣、聯合、倒墩子、大溝沿、阿不條、張兒水、虎家紅灣、白土崾峴、王家海子、紅溝陽洼、大灣、黃草嶺、劉家川、馬套子、圈塘、堡子掌、蔡家灘、吊堡子、羅家臺、新堡子、羊路、川口、甘草掌30個行政村。 -代碼 ~200張家灣村 ~201胡家灣村 ~202前紅村 ~203東灘村 ~204南村 ~205北村 ~206溝南村 ~207羅家河灣村 ~208聯合村 ~209倒墩子村 ~210大溝沿村 ~211阿不條村 ~212張兒水村 ~213虎家紅灣村 ~214白土崾峴村 ~215王家海子村 ~216紅溝陽洼村 ~217大灣村 ~218黃草嶺村 ~219劉家川村 ~220馬套子村 ~221圈塘村 ~222堡子掌村 ~223蔡家灘村 ~224吊堡子村 ~225羅家臺村 ~226新堡子村 ~227羊路村 ~228川口村 ~229甘草掌村 -沿革 1950年設七區,1956年改王團莊區,1958年改宏偉公社,1961年改王團公社,1984年置王團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374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南村、北村、前紅、虎家灣子、張家灣、溝南、羅家河灣、聯合、倒墩子、大溝沿、阿不條、張爾水塘、虎家紅灣、白土崾峴、王家海子、紅溝陽洼、大灣、黃草嶺、劉家川、馬家套子、圈塘21個行政村。 -同心縣 同心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屬吳忠市管轄。全縣土地面積444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7.7萬畝(其中旱耕地178萬畝,水澆地29.7萬畝,人均水澆地1.2畝)總人口32.7萬,其中,回族人口27.4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3.8%,是全國縣級建制區域中回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縣。現轄7鎮3鄉2個管委會,分別是豫海鎮、河西鎮、韋州鎮、下馬關鎮、預旺鎮、王團鎮、丁塘鎮7鎮和田老莊鄉、馬高莊鄉、張家垣鄉3鄉及石獅鎮管委會、窯山工委2個管委會,189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 |
丁塘鎮位于同心縣西部,距縣城5千米。轄楊家河灣、長溝、李家崗子、窯家崗子、丁家塘、團結、河草溝、楊家塘、新莊子、張家灘、吳家河灣、新華、干灣溝、金家井、小山、八方、長樂、灣段頭、南陽19個行政村。 [代碼]640324106:~200楊家河灣村 ~201長溝村 ~202李家崗子村 ~203窯家崗子村 ~204丁家塘村 ~205團結村 ~206河草溝村 ~207楊家塘村 ~208新莊子村 ~209張家灘村 ~210吳家河灣村 ~211新華村 ~212干灣溝村 ~213金家井村 ~214小山村 ~215八方村 ~216長樂村 ~217灣段頭村 ~218南陽村 [沿革]1992年始置丁家塘鄉。1997年,面積151.6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團結、長溝、新莊子、楊家塘、張家灘、河草溝、丁家塘、李家崗子、窯家崗子、楊家河灣10個行政村。 附:新莊集鄉位于同心縣東北部,距縣城56千米。境內有遼闊的草原,所產灘羊二毛皮和甘草中外馳名。羅山是自治區三大天然林區之一。1949年設三區,1956年改新莊集區,1958年改金鋼公社,1961年更名新莊集公社,1984年置新莊集鄉。1997年,面積994.1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新莊集、馬家渠、馬斷頭、火龍溝、李寨科、田家圈、王家大灣、徐冰水、張家臺、朱莊子、細溝子、關口、墩嶺13個行政村。 |
田老莊鄉位于同心縣中南部,距縣城65千米。轄馬家井、鎖家岔、吳家灣、鄭家臺、解放新莊、吳家堡子、梁家川、白家灣、楊家新莊、席家井、田老莊、千家井、石羊圈、深溝、紅灣梁、車路溝、窯山、石塘嶺、南關口、康家灣、麥垛山、李家山、五道嶺子、黃家水、套塘25個行政村。 [代碼]640324201:~200馬家井村 ~201鎖家岔村 ~202吳家灣村 ~203鄭家臺村 ~204解放新莊村 ~205吳家堡子村 ~206梁家川村 ~207白家灣村 ~208楊家新莊村 ~209席家井村 ~210田老莊村 ~211千家井村 ~212石羊圈村 ~213深溝村 ~214紅灣梁村 ~215車路溝村 ~216窯山村 ~217石塘嶺村 ~218南關口村 ~219康家灣村 ~220麥垛山村 ~221李家山村 ~222五道嶺子村 ~223黃家水村 ~224套塘村 [沿革]1961年始設田老莊公社,1984年置鄉。1997年,面積246.9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田老莊、千井、鎖家岔、馬家井、吳家灣、鄭家臺、梁家川、解放新莊、白家灣、吳家堡子、楊新莊、席家井12個行政村。 附:窯山鄉位于同心縣東部,距縣城44千米。1961年始設窯山公社,1984年改窯山鄉。1997年,面積279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窯山、車路溝、紅灣梁、深溝、石羊圈、黃家水、套塘、石塘嶺、麥垛山、康家灣、南關口、李家山、五道嶺13個行政村。[1]。 |
馬高莊鄉位于同心縣東南部,距縣城84千米。轄白陽洼、馮家灣、郭家岔、計咀子、馬高莊、馬家塬山、喬家灣、邱家渠、塘上莊、張家岔、趙家樹、溝灘、何家渠、白陰洼、張家莊、郭大灣、張家井、汪陽洼、壕前門、套子灘等20個行政村。境內溝壑縱橫,山大溝深,草原遼闊。 [代碼]640324202:~200白陽洼村 ~201馮家灣村 ~202郭家岔村 ~203計咀子村 ~204馬高莊村 ~205馬家塬山村 ~206喬家灣村 ~207邱家渠村 ~208塘上莊村 ~209張家岔村 ~210趙家樹村 ~211溝灘村 ~212何家渠村 ~213白陰洼村 ~214張家莊村 ~215郭大灣村 ~216張家井村 ~217汪陽洼村 ~218壕前門村 ~219套子灘村 [沿革]1961年始設馬高莊公社,1984年置鄉。1997年,面積470.3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馬高莊、白家陰洼、白家陽洼、汪家陽洼、溝灘、何渠、郭大灣、張家井、張家莊、套子灘、壕前門、郭家岔、張家岔、計嘴子、馬元山、唐上莊、邱家渠、趙家樹、喬家灣、馮家灣20個行政村。[1]。 |
張家塬鄉因鄉人民政府地處黃土高原地形突起處,曾有張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張家燎村,鄉因村名。1961年9月,從預旺公社劃出,成立張家塬人民公社。 后改為張家塬鄉。 寧夏吳忠市同心縣張家塬鄉 。 |
興隆鄉位于海原縣東南部,屬揚黃灌區,山川并存。與同心縣城隔河相望,海同公路、福銀高速公路貫穿全鄉。全鄉轄7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3587戶,18734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9%。盛產玉米、小麥、油料。2007年主要奮斗目標:實現社會總產值1.05億元,人均收入2100元。鄉0駐李堡村。 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入,為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鄉黨委、0進一步加大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著力點,大力培育發展種草養畜主導產業。牢牢抓住從全鄉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把種草養畜業作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面,堅持“以草為業、種草養畜同抓,規模效益并重”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縣委、0制定的關于發展草畜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把發展種草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將其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特色支柱產業,鼎全鄉之力,齊抓共促,堅持做到“四個結合”、“四個到位”,使全鄉的種草養畜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種草養畜作為一個主導產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項目一啟動,鄉、村兩級組織就把對群眾的思想動員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政策,并結合當地實際,宣傳種草養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群眾對退耕還草的認識,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成立了機構,建立了目標管理責任制,簽訂了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落實責任制,將紫花苜蓿種植任務分解到村,地塊落實到戶,責任明確到人,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種草養畜工作的順利開展。 鄉黨委、0針對全鄉旱地面積較多這一實際情況,制定計劃、退耕還草發展畜牧業,并把草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向來抓,作為養畜業的基礎來抓。2001年全鄉種植紫花苜蓿6079畝,占飼草總面積的18%;2002年全鄉安排種植紫花苜蓿11800畝,占飼草總面積的40%。種草項目全鄉8個行政、37個自然村,1897戶,其中種植紫花苜蓿達20畝以上的有400戶,達50畝以上的有165戶,達100畝以上的11戶。草產業的發展,有力的促進了養畜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全鄉羊的飼養量達7200只,存欄5400只,出欄1800只,今年全鄉畜牧業總產值達4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元,使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8%,促進了全鄉農業內部結構的大幅度調整,初步形成了以種草養畜為主的新格局。 堅持養殖基地建設與抓大戶相結合,投入到位。由于具有充足的飼料,加上廣大農民有著傳統的養羊、養牛習慣,鄉黨委、0因勢利導,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項目投放,積極爭取畜牧專項貸款,培育高標準、高起點、上規模的養殖大戶,依靠科技示范、典型引路、由點到面輻射,由戶向村延伸,鄉黨委、0根據市場行情,以建設牛羊基地為目標,吸引和鼓勵廣大農民從事養殖業。目前,在全部項目戶中,有230戶農民從事養牛業,有340戶農民從事養羊業,全鄉已累計建設標準圈舍98座,3500平方米,暖棚養羊示范戶98戶,培育養羊大戶98戶,養牛大戶98戶,基本實現了村村都有養牛、養羊大戶。 堅持科技與效益相結合。近年來,縣上投資改造了鄉畜牧獸醫站,加強了鄉畜牧獸醫站的硬件建設,狠抓了種草養畜的科技培訓。在科技推廣中,鼓勵科技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在苜蓿的種植和管理方面,在家畜的良種繁育和疫病防治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基本上形成了鄉有站、村有技術人員的服務網絡。自2001年以來,共引進小尾寒羊868只,共舉辦各類畜牧實用技術培訓班9場次,發放技術資料230份,培訓農民8700人次,大力推廣應用了一批養牛養羊新技術,提高了養畜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養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