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聚落,王姓所建,名三叉寺。后因扼南北交通要道,居民多以開店為業,清初成集,故名王店。 |
傳古有聚落。因地處崗灣過渡地帶,又臨南北及東西通道上,設有店鋪,清末稱半崗店。1958年易為半崗。 |
此地原為劉寨,1976年建橋,故名劉橋。 |
清乾隆年間胡姓建莊,時無名。1931年宋姓遷入,稱宋營。 |
相傳古有聚落。清乾隆年間,李姓遷入。因村內有一片桃林,故名桃園。 |
傳宋代白氏建村。因居高崗,故名白崗。 |
清末,趙姓居此,稱中心集。1934年筑寨后,更名趙寨。后居民陸續遷出,居民點消失。 |
傳為明初成集。因建有廟宇五處,稱五廟集。后以集內最大之城隍廟門朝北,易名北廟集。 |
“垴”指凹凸不平的谷地。胡氏曾在此建村,故稱此地為胡垴。 |
傳早有聚落,但無名。當地李某被官兵帶此正法。當保人趕到時,人已被殺罷。遂以“殺罷”名村。后諧為“沙壩”。現村民逐漸遷出,無人居住。 |
古有聚落,傳為吳氏建村筑樓,故名。 |
清道光年間,李姓建村。開鋪制香,故名李香鋪。現村民已逐漸遷出,村莊消失。 |
古有聚落,毀于戰亂。清乾隆時,因傍交通要道,數戶居民遷此開店,故名小店。 |
傳古有兩聚落,均系蔡氏所建。清乾隆時皆屬楊氏,二村各建樓一座。故名前楊樓、后楊樓。其中后楊樓村民已陸續遷出。 |
清朝中期,袁姓建村。因傍大路設有客店,故名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