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幾戶姓吳人家在此定居建村,起名吳村。 |
以姚姓得名姚村。 |
清朝年間,黃河大決口發生水災,百姓逃荒到此地,大多數為河南、山東人氏,他們在此開荒種地,因村北有個土墩,村莊方圓是五里,因此得名五里墩。 |
明末,由山東兩戶孟姓人家在此居住建村,取名孟家莊。 |
原先叫西相李,常村轉來曹氏五兄弟后,為了南北相李區分改名為曹家莊。 |
乾隆年間,堡子因三面環溝,四面城墻高駐,東南門前設吊橋,故名“天險堡”,后傳說,堡子中有柴楦扶貧濟世,除惡揚善,四鄉難民紛紛投奔,并在附近定居,人們安居樂業,匪盜不擾,故名“太平莊”,晉國時期,晉文公晉重耳曾逃難此地并受庇護,后晉獻公知道此事派李牧火燒太平莊,李牧為救人,改路為耕地,報太平莊滅,原太平莊稱“蟠桃村”,后傳清朝有位老者因當地有樹無果,盤中無桃,覺桃即為道,遂改盤道。 |
村南口有碑記載,漢時關公騎馬路過此地休息,喂馬住宿,故名站李。又一說:唐初年,尉遲恭(字敬德)率兵路過此地駐扎,取名驛站,后人改名為站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