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都之名源自襄國,襄國由秦代信都縣改名。襄國的襄字是指趙襄子。邢臺由信都改名襄國時,襄國分別是秦末漢初趙王趙歇和趙王張耳的趙國國都,后來國除后即設為襄國縣,襄國縣轄域約相當于邢臺縣、沙河縣、橋東區、橋西區所轄區域,后來東晉石勒以襄國為都建后趙,北周趙王宇文招也以襄國為都,歷史上襄國數次成為都城,故邢臺襄都區之名當源于此。 |
任澤區的前身為任縣,建制于西漢時期,隋唐后為邢州九縣之一。“任”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古時候的“任”字和“壬”相通,而“壬”在五行中為“水”的代稱,任澤區歷史上是有名的水鄉澤國,“澤”字指著名的大陸澤。 |
據《元和郡縣志》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封周公四子姬苴為邢侯,置邢侯國。公元前661年,強狄犯邢,邢遷都于夷儀(今邢臺縣西漿水村附近),邢侯在此建行臺一座。《史記·趙世家》稱:“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到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即以此地原為邢國轄域且筑有檀臺(行臺),遂將龍岡縣改名為邢臺縣。 |
西漢置癭陶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寧晉縣,取“安寧”之意。《唐會要》卷七十一:“廮陶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寧晉縣。”《河北省縣名考源》:“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寧晉縣,以此為古晉地并取安寧之義為名。”《寧晉縣城區主要街路名稱調整和命名方案》中說道:“天寶東(西)街:為縣城主干道,因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始稱“寧晉”而得名。”。 |
漢書·地理志》巨鹿郡巨鹿縣:“禹貢大陸澤在北。”巨鹿原本為大麓,最早見于《尚書》。它記載:堯試舜百揆納于大麓,古時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戰國末年,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把大麓寫作巨鹿,這就是巨鹿名字的來歷。 |
西漢置堂陽縣;五代改蒲澤縣;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置新河縣,以毗鄰漳水新遷河道得名新河。近代又有滏陽新河從新河縣穿過,新河之名可謂名副其實。 |
金置洺水縣,后徙為威州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為威縣。據明嘉靖《廣平府地》卷1《封域志》:“井陘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舊之威州、今之威縣得名以此。 |